12.15 發生在哈爾濱的貨幣戰爭

清代末期,鉅額的外國貨幣流入中國,種類繁多,數額龐大,大約佔到中國貨幣總量的三成,在十幾個省使用,嚴重擾亂中國金融市場,侵害中國利益。

發生在哈爾濱的貨幣戰爭

鷹洋

幣制最亂的就是東北三省,"錢法之亂,今日已極,通國皆然,東省為最。"

俄國和日本在東北發行的紙幣,在市場流通中已然占主導地位。特別是北滿地區的俄國盧布,外國的法定本幣竟然成了中國一個地區的本位幣,這在中國金融史上是唯一的一例。

發生在哈爾濱的貨幣戰爭

盧布

清末民初中國國力衰弱,無力與沙俄抗爭。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沙俄的垮臺讓中國看到了收回貨幣主權的希望。可此時協約國武裝干涉蘇俄,日本出兵西伯利亞,佔領了海參崴,趁機把勢力擴展到了東北北部。日本在南滿發行的貨幣也隨之進入了哈爾濱。

發生在哈爾濱的貨幣戰爭

日本朝鮮銀行發行的金票 俗稱老頭票

當時的中國政府、金融界以及哈爾濱商民,"有感於外幣之交侵,官銀票幣之不振,遂有挽回國幣權之決心。"

這是一場中國近代罕見的圍繞貨幣發行進行的戰爭。

1918年6月,上任不久的東三省巡閱使張作霖,召開三省金融緊急會議,為與日英美爭奪貨幣主導權,決定先由奉天興業銀行哈爾濱分行在哈發行小銀元(東北銀元)兌換券,對當地工商業發放貸款,這是一個穩妥過渡的方案。

之所以採取這樣一個妥協的做法,有著現實的無奈。為了方便理解,簡單敘述一下背景。

隨著中東鐵路的建設和開通,沙俄的本幣盧布,東北老百姓叫羌貼,也進入了中國。中東鐵路的客貨運費只收盧布,哈爾濱等鐵路沿線城鎮的俄貨也用盧布標價銷售,俄國商人使用盧布一是方便,二是避免了匯兌風險。

俄國在東北商人眾多,勢力巨大,所以盧布主導了市場。

發生在哈爾濱的貨幣戰爭

華俄道勝銀行哈爾濱分行

面對這種情形,中國官府和商民也意識到要挽回權利、疏通錢法。從1898年開始,東三省都建立了自己的官方銀行:奉天官銀號(奉天省)、吉林官貼局(吉林省)、廣信公司(黑龍江省),陸續發行了本省流通的紙幣。但財力有限,發行保證金難以落實,多有濫發,因此紙幣不斷貶值。

19世紀末,世界範圍金貴銀賤,中國的紙幣都是白銀或銀元本位,盧布是金本位,1盧布相當於0.77423克黃金,隨時兌付。這些原因造成盧布比中國紙幣"更值錢",更受市場歡迎,甚至北滿地區的中國地方政府收稅都用盧布清算。

十月革命後,盧布失去了國家背書,逃亡到東北的白俄勢力成立的幾個流亡政權,曾濫發紙幣給東北老百姓帶來巨大損失,俄國人的信用下降。

這是中國人奪回貨幣主導權的好時機,俄國衰落了,但還有英美,特別是日本虎視眈眈。中國紙幣能否保證幣制穩定,重塑形象為市場接受,也是一個考驗。

所以張作霖採取了一個"試行"的辦法,摸著石頭過河。

奉天興業銀行哈爾濱分行只發了84萬元,就因保證金不足法定比例被財政部叫停了。

此時中東鐵路局因全線停運,經營困難,又失去了俄國國內的支持,只能向中國銀行申請貸款。

民國政府和哈市大商會協調,決定由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在哈爾濱的分行組成銀團,為中東鐵路局貸款,但條件是使用國幣,且今後鐵路營業用國幣結算支付。

1919年5月,盧布主導東北近30年的歷史終於結束了,一種新國幣"哈大洋票"出現了。

它以銀元(大洋)為本位,票面上印有發行地"哈爾濱"字樣,所以叫哈爾濱大洋票。

發生在哈爾濱的貨幣戰爭

票面明示憑票即付

隨著北滿經濟的發展,中交兩行發行已不能滿足需要,當然還有利益均沾的因素,哈大洋票的發行行先後增加到六家,其中東三省銀行是張作霖以整頓金融為名,指派奉天省財政廳在哈爾濱成立的官辦銀行。還有原地方官辦的黑龍江廣信公司吉林官銀錢號和張作霖的私人企業邊業銀行

"六行號"發行的哈大洋票,到1921年共發行2150萬,準備金1050萬,算是穩健經營,因此市場信譽很好,使用範圍越來越廣。東三省政府因為都有利益,也大力推廣,黑吉兩省在鐵路沿線和特別區的郵政、稅務都強制使用哈大洋票。到此被國人寄予厚望的哈大洋票,可以說開局不錯。

但也出現了各家無視發行紀律,超額髮行的問題,這為後來的風暴埋下了隱患。

紙幣發行的核心是信用,一個人或者團體獲得了把一張紙變成錢的權利,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制度約束,沒有人能抵擋這種誘惑,這和道德水準沒有關係。

1920年直皖軍閥開戰,張作霖藉機擴大勢力範圍向關內調兵,1922年開打第一次直奉戰爭。

為籌集軍費,張作霖下令東北銀行停止對企業的貸款,已貸出的要限期收回。後來就直接要求多發票子了,官商一起走上濫發的老路。

這引發了市場的極大動盪,首先在京津出現了擠兌,後傳染到了哈爾濱。

發生在哈爾濱的貨幣戰爭

市面上也是各種消息不斷,發行哈大洋票的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總行都在關內,好多股東都是北洋權貴,傳聞他們要把保證金都抽走,這更加劇了恐慌情緒。

哈大洋票是銀元本位,允許1:1兌換成大銀元(袁大頭),發行之初就規定上海、天津只能匯款, 只有哈爾濱可以辦理兌付。

要應對擠兌,只有兩個辦法:不是動用武力,就是在哈爾濱準備足夠的銀元。張作霖為了穩定局勢,維護哈大洋票的信譽,從全國籌集銀元運到哈爾濱,兌換最多的一天是1921年11月21號,一天時間換走了15.1萬大洋。好在隨著京津局勢的穩定,哈爾濱也好轉了。

前方打仗,後方還要消耗大洋,張作霖壓力山大,不過這一關算是咬牙挺過了。

發生在哈爾濱的貨幣戰爭

但剛喘口氣,又出問題了。為保證哈大洋票的兌換,大量的銀元都調集到哈爾濱,造成外地銀元短缺價格上漲,長春和哈爾濱離得這麼近,100現大洋就比哈爾濱貴6.5元。

雪上加霜的隨著戰事緊張,全國的銀價都在上漲,使得在哈爾濱用哈大洋票換成現大洋,拿到外地就會有利潤。這引起一波更兇猛的兌換潮。

吉林省長鮑貴卿給濱江道尹的訓令中說,"自哈大洋券以來,商務活躍,但流入外阜現洋被貯存,只流出、不流入,此乃無底溝壑。現大洋只在哈市使用,沿線只用國幣券。"

禁令一出,民間百態。大洋被藏在糧食、凍肉、木材中,甚至熔成銀條運走。

在哈的外國銀行也推波助瀾,他們把收到的哈大洋票,當天就兌換成大洋。竟然還有外國銀行把外幣質押給中國的銀行,借出哈大洋票,兌換成現大洋,運到天津上海賺錢,再把津滬的哈大洋票換回來還給銀行,循環往復,這不光是牟利了,這是想搞垮哈爾濱的金融市場。

這次擠兌政府堅持不住了,紙票子可以印,現大洋不是無限供應的,只能動硬的了。

1923年12月15日,張作霖下令禁止外國銀行兌換大洋,嚴查大洋囤積走私。哈爾濱特區行政長官朱慶瀾迅速頒佈了《查禁現洋、現銀秘密輸出及取締暴利兌換條例》,路警、水警全面出動,對於私運現洋、現銀的一律沒收關押,甚至有累犯被帶出車站直接槍斃。

特警、便衣整日監督,家有現洋的人,必須出具"並非圖利保證書",專賬記錄,如查實違反,沒收下獄。

霹靂手段立竿見影,1924年市面上現大洋基本絕跡了。

但貨幣發行畢竟是個商業行為,靠武力不是長久之計。後任哈爾濱特區長官張景惠為控制貨幣發行量,特設國幣監理官一職並自任監理官。各家行號回收哈大洋票十分之三,驗收封存,其餘十分之七加蓋"監理官印"才能流通使用。

發生在哈爾濱的貨幣戰爭

打擊了擠兌,減少了貨幣流通量,哈大洋票幣值趨於穩定,政府還召集鐵路局和大商會,重申哈大洋票的本位幣地位。

在地方政府的強力扶持下,哈大洋票雖歷經風暴,但一直作為哈爾濱地區的主導貨幣使用到9.18事變,這在張氏父子主政,東北幣制統一的環境下,算是一個奇葩。

1932年偽滿洲國中央銀行以1:1.25的比例回收哈大洋票,直到1937年才全部清理完畢,哈大洋票結束了它18年的歷史。

哈大洋票在我國近代金融史佔有獨特的一席之地,它為抵制列強操縱控制中國金融做了重要的嘗試和探索,同時也對啟發促進中國近代金融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