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马谡失街亭到底是谁的错,至少有三人可以守住街亭,诸葛亮为何不用?

张周韩



失街亭的过错,不能完全归咎于马谡,也不能完全归咎于诸葛亮。两人各占一半吧!诸葛亮的用人失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马谡的临阵违背军令,更加是百辞莫辩。

至于题中所说的,有三个人可以守住街亭。个人猜想,题主说的应该是赵云、魏延、吴懿三员身经百战的大将。

但是这边我要泼一瓢冷水。即便换作这三人镇守街亭,结果也好不到哪里去。


如果诸葛亮让赵云镇守街亭,结果会怎么样?

赵云与关张马黄并列一传,他的军事能力不言而喻。而且他也是当时资历最老,经验最丰富的老将。所以常山赵子龙,是镇守街亭的最佳人选之一。

但是!赵云不能镇守街亭,否则蜀军只会败得更快,败得更惨,而且毫无回旋的余地。

原因很简单:

诸葛亮北伐的局势是什么?

在蜀汉集团沉淀了五年之后,防不胜防的对曹魏用兵,使得长期处于安逸状态下的曹魏各大郡县,来不及完善防御设施。

在行军途中,诸葛亮为了最大化出其不意的效果。于是又让赵云出斜谷道,佯装攻打右扶风郿县一带,引开了曹魏方面的主力援军曹真所部。

此后才是诸葛亮平出陇右,南安、安定、天水三郡久望援军不到,故弃城请降。

所以赵云压根就没到过陇右地区,而是直接插入了右扶风一带,也就是关中地区。


如果让赵云镇守街亭,就等于说放弃了箕谷方面的疑军。或者说换马谡去替换赵云。这么一来,以马谡的战斗经验,更加不可能完成以少量兵马拖住敌方主力大军的技术性工作。

一旦让曹真率先介入了陇右混战,就不是能不能守住街亭的问题了。

诸葛亮全军覆没都有可能。

那么?如果换魏延、吴懿两人镇守街亭呢?

诸葛亮北伐,带出来的大将有赵云、魏延、吴懿。以及一些二线将领王平、邓芝、高翔。三线将领张休、李盛、黄袭等。

街亭的指挥官有记载,为马谡、王平、张休、李盛、黄袭等人

柳城的指挥官也有记载,为高翔

箕谷的指挥官同样有记载,为赵云、邓芝

此次混战中,魏延、吴懿两人的作战任务,三国志没有任何记载。


那么?这二人能放在一边观战吗?

诸葛亮总共就那么几员将领。而当时能称之为名将的,大概只有赵云、魏延、吴懿三人。魏延、吴懿二人更是壮年辈的佼佼者,威望以及战斗经验都相当的丰富。

诸葛亮为什么不用他们?

恰巧还有一条战线,史书也没有作明确人员分配。就是这次战斗的核心点,陇西的攻坚大军的指挥将领。

马谡守街亭的目的,正是为了策应陇西的攻坚部队拔掉陇西城池。说白了,马谡就是在一旁打助攻的,真正的战略主攻点是陇西方面。

那么?攻坚陇西,除了魏延、吴懿两人,诸葛亮还有别的将领可选吗?总不能上一个校尉去攻打陇西的一郡之地吧。

所以魏延、吴懿两人的位置,应该是在北伐混战的核心战略点陇西郡,指挥队伍攻坚。马谡替换不了他们二人。


或许可以换一种思路,连马谡、张休、李盛这些人都分配了作战任务。把魏延、吴懿两个王牌将领放在一旁观战。除非是诸葛亮傻,否则绝不可能这么做。

而且以魏延的性格,吴懿的身份。这二人如果真的坐了冷板凳,诸葛亮能不能压制得住他们两人,还真不好说。

所以!让魏延、吴懿应该是有任务的。让他们去替换马谡,诸葛亮北伐大概也是输的,街亭同样会失守。


爱尚文史


这三个人应该是魏延,吴懿和王平。魏延和吴懿是蜀中宿将,经验丰富,也是蜀汉众众将中,认为最适合守街亭的。还有一个是王平,其实最合适是王平,因为从蜀汉后期的表现来看,王平是很适合做防守大将的,劝马谡的也是王平。但是诸葛亮又不是真的预知未来,王平当时没有表现机会,才能没有展现出来。



诸葛亮让马谡守街亭,原因不难理解。蜀汉经过失去荆州,夷陵之战后,荆州集团的将领中只有寥寥几人。赵云要掌管禁军,只有魏延一个方面大将,但是人际关系处理得很不好,早晚会出问题,影响了北伐。蜀汉后期荆州集团在外征战,只剩下一个廖化,关,张,赵云的儿子大多都在禁军。我们看后期蜀汉大将,王平,姜维,夏侯霸是降将,句扶,马忠,张翼,张裔等等都是来自益州本土。荆州集团的大将后继无人,原因就是诸葛亮培养马谡以失败告终。所以,魏延成了唯一能攻能守的荆州集团军事代表,诸葛亮是不可能清除他的。



所以,魏延可以说是诸葛亮最后一张底牌,不可以轻易使用的。而第一次北伐才刚刚开始不久,距离诸葛亮想占领陇西等地,还很遥远。曹魏的张郃虽然是前锋,但是大军随后就到,如果此时把底牌用了,魏延有失,势必影响日后的对抗曹魏的士气。吴懿也是如此,他是益州元老派的代表,还是刘备的大舅子,所以一旦吴懿有失,打击的还是一大片士气。而且,虽然吴懿是宿将,刘备入蜀后,他的表现并不多,所以“宿将”之名应该是刘璋时代获得的,诸葛亮此时未入蜀,了解有限。王平其实是最适合的人选,他曾经劝过马谡,后来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卤城之战中,成功守住张郃进攻的南围,导致司马懿大败。所以,这是王平是有实例的。问题是,当时的王平资历不足,夷陵之战,平南中之战,王平没有表现机会,所以诸葛亮没有让他当主将,也是情理中的。



这时候,诸葛亮用马谡的好处就出来了,第一,马谡虽然有些资历,但是在军事上是新手,输了对以后的蜀汉士气影响不大。第二,诸葛亮有把握承受马谡失败的最坏结果,如果是魏延和吴懿失败了,诸葛亮本身付出的代价要更大,甚至触动了派系关系。第三,诸葛亮让稳重的王平随军出征,本身就是希望王平能辅助马谡。马谡是有才华,懂谋略,但是没有实战经验。王平正好相反,长于军旅,大字不识,却经验丰富。本来是可以成为一对好“CP”的,被马谡浪费了。第四,诸葛亮对马谡是有部署要求的,至少不会遭受大败。第五,诸葛亮在反思北伐失败时,认为祁山,箕谷之败时,军队比曹魏多,所以开始精兵简政《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所以,诸葛亮给马谡的部队并不少。

因此,街亭之败,诸葛亮肯定是有责任的,他自己也这么认为的,不过严格的说不是主要责任。主要责任还是在于马谡,不听王平的劝诫,立功心切。马谡突然变得这么急躁,原因有二,第一,要在军中证明“恩师”诸葛亮的眼光。第二,也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只是,欲速则不达,反而丢了性命。但是,这次北伐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虽然斩了马谡,却收了日后的大将姜维,越级提拔了有将才的王平。


大飞熊骑士


街亭之败,让马谡坐实了言过其实的标签,也让马谡的光辉立功史永远的终止在了攻心平南上。但是马谡真的如刘备所说的那样不堪大用吗,恐怕并非如此。但无论如何,按照诸葛亮的思路,守街亭的难度并不大,可坑就坑在马谡不听指挥,所以这事马谡要负大部分的责任。

街亭之战发生时刘备已经去世了五年左右,五年的时间也完全足够能让一个人成长,我想诸葛亮也是因为看到了马谡五年间的变化才会大胆的把这个任务交给马谡吧。而诸葛亮让马谡的部队去占领街亭要地并不是要让他一举击溃魏军,而是把街亭要地作为进攻魏国的落脚点,这样于蜀军而言就有了成功讨伐魏国的可能。

在此之前,魏延曾提出奇袭子午谷的计谋,但孔明认为这是一招险棋,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而马谡在接到军令后也是斗志昂扬,他率军提前占领街亭,为蜀国北伐创造了极佳的进攻点。也就是说此时他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把如此简单的任务派给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也不为过。

但同行的副将王平发现,马谡在到达街亭后却有了新的想法,他居然没有占据山下的城镇,选择了视野更好的山上驻扎。王平说那魏军围山可怎么办啊,马谡说你以为我蜀军将士只知道吃火锅吗,到时候我们定能一鼓作气突围成功。王平见无法说服马谡,就提议拨给自己一点兵去旁边扎营,万一出事了也能照应,马谡早就嫌王平啰嗦了,就让他带兵去一边待着。

所以,马谡之败的直接原因,就是他不听从指挥,而造成这一结果诸葛亮多少也有责任。蜀军内的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个功劳是诸葛亮为了提拔马谡直接送给他的,可惜马谡实在是不争气。

远征而来的张郃一看马谡如此排兵布阵,他显然慌了。他的慌并不是害怕马谡,而是搞不懂为什么蜀国要派如此大条的晚辈来“侮辱”自己,于是他果断断了水源,把马谡困在山上。马谡当时也有点懵,按说书中写的张郃应该派人攻山啊,怎么玩起断粮战了,简直不安套路出牌,就这样,山上的蜀军失去了供给,士气和战斗力极具的下降。此时的马谡还觉得蜀军有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本领,可惜他的多次突围皆无功而返。而王平虽然有机会去替马谡解围,但无奈兵力太少,又等不到援兵,只能命人大力击鼓来迷惑张郃,谨慎的张郃怕有埋伏也不敢轻易进攻。

马谡兵败回营被诸葛亮处斩后,蜀军宣布第一次北伐失败,而诸葛亮于同年进行第二次北伐,王平由于街亭一战的表现被提拔,我们放佛在王平身上看到了复兴汉室的希望。而事实证明在第四次出祁山时王平的坚守令张郃也没什么办法。

所以,诸葛亮在街亭之战时多少因为自己的私信用错了棋,他也不会想到马谡这个年轻人能为了立功不听指挥,直接把蜀军的节奏带向了被动的局面。


马谡可不是诸葛亮的学生,二人只是能聊到一起而已。


逻辑文史游


我的回答是,马谡有失职之大罪,诸葛亮有用人之过错!〇一,马谡守街亭,是自己主动请愿,根本不是诸葛亮安排的!!!第95回,孔明大惊,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参军马谡曰:某愿往。孔明曰: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立完军令状后,孔明拨二万五千精兵,又调一员上将王平同守街亭,又吩咐一定要于当道安营扎寨……。〇二,谁也没想到马谡实地察看地形后,根本不听王平的正确的布防意见,别出心裁地把兵扎寨于山上!到街亭看了地势,马谡笑说,丞相何故多心,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王平说,可就此五路总口下寨,以图久计。……由于马谡根本不听王平的布防意见,犯了兵家最低级的错误,最终丢失了街亭。〇三,这里难免有人要问,诸葛亮这么谨慎之人怎能相信一个从未带兵的人,去守街亭呢?其实,诸葛亮相信马谡是有些原因的:①孔明伐南蛮时,听了马谡的攻心为上之计,七擒孟获,征伏其心,使孟获永不反叛,收到良好效果。②在伐魏之前,诸葛亮特忌司马懿统雍凉之兵,第91回,又是马谡献计,派人去洛阳散布司马懿谋反之谣言,魏主曹睿听知后大惊,华歆说,太祖武皇帝(曹操)曾说过,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与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此后削去司马懿兵权。罢归故里。然后,诸葛亮计夺三城,收姜维,大破魏兵。正是由于马谡献的两条计都收到好的效果,所以这次马谡主动请愿,孔明才同意的。〇四,孔明即知街亭如此重要,就不应轻信一个参谋的话,而马谡又不是武将,这次用兵,孔明有大错,因此,事后孔明自贬三级,也确有自知之明。而我认为,若以王平为主将,同魏延等共守街亭,当道扎寨,两万五千精兵,有粮有水有栅栏,肯定万无一失!


张永科38


马谡失街亭,马谡身为主将,当然有责任,但诸葛亮应该负主要责任。

街亭十分重要,按诸葛亮的计划,如果能在街亭挡住长安方向的援军,诸葛亮就能打下陇右,取得极大战果。再加上这是北伐的首战,所以诸葛亮应该派出得力的主将。

当时的情况,赵云作为偏师在吸引曹真,不在这边;姜维是新降之将,自然不能委以重任;魏延

吴懿等宿将,其实都是合适的人选。甚至毛主席在评价这场战斗时,说诸葛亮应该亲自前往坐镇,因为街亭太重要了。

但是诸葛亮出人意料地选择了马谡,不得不说,这是诸葛亮的重大失误。诸葛亮选择马谡,个人认为有两点原因:

  1. 马谡很有才华。马氏五兄弟,马谡最小,但很有才气,诸葛亮对这个年轻人很器重,经常和他一起讨论兵法,在征伐南蛮之前,诸葛亮就问计于马谡,马谡认为心战为上,诸葛亮也采纳了马谡的意见,最终平定南蛮。所以说,作为一名谋士,马谡是很优秀的,诸葛亮可能也在着重培养。
  2. 虽说书生领兵是大忌,但诸葛亮本人也是书生领兵。诸葛亮是千古奇材,他最擅长治国理政,但军事造诣也不弱,所以能够统率三军,北伐中原,诸葛亮可能认为马谡也拥有和他一样的潜质,即使对手是征战沙场四十余年的张郃,诸葛亮认为马谡也能抗衡。

结果马谡果然犯了大多数新手会犯的错误,指挥繁琐,自陷险地,导致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总的来说,诸葛亮还是要背锅,因为刘备告诉过他“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并且第一次北伐,机会难得,如果这次能打好,后面就会一次比一次容易;相反,第一次就全面失败,之后曹魏有了防备,一次比一次困难了,导致后面再也没有取得更大的战果。


历史都付笑谈中


诸葛亮历次北伐中,第一次北伐的机会最好。刘备去世以后,魏国以为蜀汉最能打仗的人已经去世,且蜀汉内部不稳定,蜀汉不再是自己的威胁,魏国放松了对蜀汉的警惕。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时,魏国没有任何防备,被诸葛亮打了一个措施不及。在诸葛亮的打击下,魏国节节败退,蜀汉形式一片大好。蜀汉军队在诸葛亮的率领下接连占领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就在蜀汉军队顺风顺水之时,马谡失去街亭导致蜀汉的形势急转直下,诸葛亮被迫退军。第一次北伐在遗憾中失败,蜀国也失去了最好的一次机会。街亭这个地方虽然不大,但是地理位置却非常重要。街亭山高谷深,地势非常险要,是重要的军事要塞,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街亭扼守了西北的咽喉要道,占据了街亭,向前可以进攻关中和长安,向后可以退守陇右。失去街亭以后,诸葛亮失去了进攻关中的重要要道,如果诸葛亮不撤军极有可能被魏军抄后路,甚至有可能全军覆灭。



诸葛亮何等聪明,他自然知道街亭的重要性,所以诸葛亮也派大军镇守街亭。当时许多人都认为吴懿和魏延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是诸葛亮最后力排众议任命马谡镇守街亭。马谡到了街亭以后,违背了诸葛亮的调度,不听副将王平劝阻,在山上扎寨。最终马谡被魏军打败,马谡没有完成镇守街亭的任务。

当时蜀汉并不是没有可用之人,为什么诸葛亮没有任用其他人镇守街亭呢?题目中说三个人可以镇守街亭,那三个人应该是吴懿、魏延、赵云。赵云当年是刘备手下非常有能力的将军,在民间也被成为“五虎将”。虽然当时年老,但是赵云的勇猛程度却没有减少。赵云在第一次北伐中的表现不输于任何将军。赵云绝对有资格担任街亭的守将,但是诸葛亮却没有任用赵云。魏延可以说是诸葛亮北伐时代综合素质最强的将军,魏延在北伐中也屡立战功,诸葛亮也没有用魏延。吴懿乃是蜀汉的皇亲国戚,也是一位能战善战的将军,深受川蜀将军的爱戴,但是诸葛亮也没有用。为什么诸葛亮不用他们呢?



赵云虽然和诸葛亮关系不错,但是毕竟年龄太大。魏延虽然非常勇猛,而且绝对有独挡一面的能力,但是魏延是刘备的心腹却未必是诸葛亮的心腹。其实诸葛亮没有用他们两个,还有其他考虑。街亭的地理位置虽然非常重要,但是街亭也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诸葛亮认为一个中等偏上的将军就可以守住街亭,魏延和赵云还有更重要的任务,他还要靠魏延和赵云夺取关中。诸葛亮不用吴懿的原因,我觉得是因为诸葛亮信不过益州集团,他不想让这么大的功劳留给益州集团。诸葛亮任用马谡的原因非常简单。马谡是诸葛亮的绝对心腹大臣,和诸葛亮情同父子。诸葛亮经常和马谡一起品评人物,诸葛亮认为马谡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而且当时马谡也早就声名远播。但是,刘备却非常不喜欢马谡,觉得马谡言过其实。刘备时代,马谡一直得不到重用,也没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北伐之时,诸葛亮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任命将军,这时一直被认为是心腹的马谡有了表现的机会。街亭虽然重要,但是易守难攻,诸葛亮认为任用马谡足以。令诸葛亮没有想到的是,马谡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而且没有多少实战经验的人。马谡没有完成任务,辜负了诸葛亮的信任,使得整个蜀汉军队陷入被动,导致第一次北伐最终无疾而终。



失去街亭,马谡有不可推卸的首要责任。如果马谡能听进别人的建议而不把大营扎在山上,蜀汉军队不可能那么快溃败。如果马谡能够打退张郃的进攻,街亭也不至于失守。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是由于马谡而失去街亭。所以马谡一定要为街亭失守负责。但是街亭失守也不能全怪马谡,是诸葛亮把马谡放在了自己不该出现的地方。诸葛亮要负有失察之责。诸葛亮明知街亭如此重要却没有派蜀汉最一流的将军驻守,而是派出了自己的心腹。诸葛亮和马谡在一起那么长时间却没有看出马谡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刘备生前还提醒过诸葛亮,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却对刘备的忠告无动于衷。所以街亭失守,诸葛亮也有不可能推卸的责任,诸葛亮也应该为街亭失守负次要责任。



如果诸葛亮真得派吴懿、魏延和赵云中的一个驻守街亭,他们守得住街亭吗?也不能说他们一定守得住街亭。马谡失街亭的史料记载非常少,我们只知道马谡放弃了水源地,把大寨安在了山上。我们却不知道战争的具体过程。我们也不能完全认定马谡失败的原因就是一定因为把大寨安在了山上。

其实有些事情结果不同,我们的评价也就不一样。当年项羽打赢了巨鹿之战,我们都夸赞他破釜沉舟激发了士气。韩信背水一战打赢了赵国,我们都称赞韩信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他们打输了可能就是另外一种评价。如果当年马谡打赢了张郃,可能也会是另一种评价。



如果真的换一个将军,他可能不在山上驻扎,但是也不能保证一定可以打败张郃和曹真。对于蜀汉来说街亭是必守之地,对于曹魏来说街亭则是必争之地。曹魏一定会拼死夺取街亭,加上优势兵力,魏延等人也不一定守得住。街亭之战中马谡战败了,赵云在箕谷也吃了败仗。只不过赵云的败仗损失不大而且对战局影响不大,马谡的败仗直接关系到整个战局。魏延也不止一次打败仗,吴懿也不是常胜将军。由于历史不能假设,所以我们也不确定如果换成吴懿、魏延和赵云驻守会怎么样。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即使街亭不失,蜀汉也很难灭掉曹魏。


依稀说史


马谡是诸葛亲信,最终反成替罪羊。

罪在诸葛如下。

任命太荒唐:诸葛任命不顾战局,只为提拔亲信。马谡为马良之弟,马良与诸葛交好,同为荆州利益集团。马谡从无任何作战指挥经历经验,一直是文官。战前大家推荐魏延或吴懿领军,诸葛拒绝,“违众拔谡”。刘备临死前告诫诸葛,“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不听从。如此重要之战,诸葛居然任命毫无指挥经验之人担任主将。反观魏军主将,为五子良将张颌,可见重视。

无战略布署:能当道扎营,说明战场为平坦之地。街亭如此重要,北伐前早就该设要塞,临时搭营能坚守多久?说明诸葛根本没意识街亭重要。根本没有战前的战略部署。魏军来攻才去守。

强词夺理:马谡兵少,张颌五万兵多,平地搭营易被攻破,上山居高才能居险坚守,马谡上山战术正确。且与山下王平李胜张休各军互为呼应。虽意外被张颌断水源击败,但已最大限度迟滞魏军,避免诸葛主力被截断后路。马谡实有功绩。

如此大败,必要追责。斩马谡,诸葛就把责任全推给他了。

诸葛亮自请降三级。凡有错,都听候处理,哪有自己定的?


柿正红


街亭失守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此次北伐也终因“马谡失街亭”而以失败告终!“马谡失街亭”一直是后人热议的话题,特别是关于这件事到底谁才是第一责任人更是成为了后人关注的焦点,有人说街亭之失,罪在诸葛用人不当,放着大将魏延,吴懿等人于帐前不用,却用一个从无作战经验的马谡;也有朋友说是马谡不听诸葛调遣,执意屯兵山上,才招致街亭之失。究竟谁是谁非呢?当时到底又有那些人可保街亭不失呢?诸葛亮执意启用马谡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目的呢?

可守街亭的大将

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的队伍还是比较“壮观”的,像魏延,赵云,吴懿,邓芝,马谡,王平,高翔等蜀中名将皆在此列,其中不乏能有镇守街亭的人选,而诸葛此次北伐却因街亭失守而败退,实属可惜。那么有哪人镇守街亭可确保万无一失呢?我认为这三人是绝对没问题的。

第一位便是蜀汉名将魏延,别的不多说,光从魏延曾镇守汉中近十年而未曾没出半点纰漏,区区一个街亭能难得了魏延吗?更何况街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第二位当属吴懿,也许吴懿这个人的名气在后世并不大,但在当时绝对是蜀国数一数二的大将之才。给大家一个形象的对比吧,王平大家一定不陌生,吴懿在世前,王平便一直充当着他的副手。在诸葛亮死后,镇守汉中的大任便落到了吴懿身上,曾多次成功抵御了曹魏的军事进攻。

第三位这是赵云,赵云之名想必不用多说,赵云为人忠勇稳重,若有老将赵云镇守街亭,张郃

断不能拿下街亭的。

话说当时诸葛亮为何不用此三人呢?不用赵云还是情有可原的,因为赵云当时也有重要任务,时赵云与邓芝领一军出箕谷,作为疑兵,用以分散曹魏兵力。不过说到魏延和吴懿,这两人在当时还真没什么事,就留在了帐前,未曾出战,那为何诸葛不然他们去守街亭呢?说白了,诸葛亮对此二人还是存在一定戒心的。

对魏延,诸葛亮一直是“用而不尽其才”,魏延性情孤傲,颇有关羽之风,时唯有诸葛亮可将其镇住,魏延多次随诸葛北伐,然每次所领之军都没有超过万人,可见诸葛亮对魏延是存在一定戒心的,且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提出“子午谷”之谋,但被诸葛否决,当时两人还是存在一些矛盾的,所以诸葛亮弃用魏延。

再看看吴懿,吴懿是刘备的大舅子,属于皇亲,加上吴懿是益州集团的核心人物,与益州故主刘璋也有通家之好,故诸葛亮也不敢将兵权轻易交给吴懿。

诸葛亮执意启用马谡的原因

其一:马谡忠诚可信。早在刘备入主荆州时,马谡便因伊籍的推荐而得到任用,可算是忠心旧臣,且马谡与诸葛亮同属荆州集团,诸葛亮自然对他非常放心。

其二:马谡有谋略。陈寿曾评价马谡:

“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

当年诸葛亮南征时,就采纳了马谡所提的不少建议,终使南中人心归服!

其三:诸葛亮视马谡为接班人。据史料记载,诸葛亮与马谡之间亲如父子:

“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三国志·蜀书·马良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

首先马谡之兄马良与诸葛亮有深厚的友谊,曾在书信中称诸葛亮为“尊兄”;其次诸葛亮非常欣赏马谡的才能,且当时亲子年幼,诸葛亮急需培养一位以后能接替他的人!

这便是诸葛亮执意启用马谡的原因,让其镇守街亭是希望让他在实战中历练成长,毕竟这个过程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其实以马谡的才能,若按诸葛之令,是完全可以阻挡魏军与街亭之外的,只可惜马谡年轻气盛,急于立功,屯兵山上实想以攻代守,打一场轰轰烈烈的胜仗,然马谡不是项羽,并没有打出“破釜沉舟”的效果,加之前有将帅不和,军心动摇,故终被张郃击败!

此事诸葛亮确有用人不当之过,用人唯亲之嫌,然主要罪责还在马谡身上,此战之败,时命也!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这可是蜀国最重要的战略失策,要是能够守得住坚持的话,估计再这样继续下去,诸葛亮就可以真正的打败魏国,从长安直入,夺得天下。但是诸葛亮忘记了刘备你死前说的话,不可以用这个人,可是诸葛亮偏偏想要用它,结果才造成了这样的结果,都是他不听刘备的话。


要是换一个人重新来过的话,结局会不会好一点呢?当时最好的人选应该就是赵云魏延,还有一个王平他们三个人才是最好的,但是诸葛亮不能用他们。都是因为诸葛亮自己有自己的理由,所以才不会这样子的。

那我们下面来看一下到底是有哪些理由。

赵云有更重要的任务,不能够去

在攻打魏国的过程中,如果五虎将只剩下赵云这一个老将了,他和诸葛亮都是老一辈的人,他们两个之间也是一个革命友谊,但是最后诸葛亮也没有选择用赵云,是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任务。


虽然选择街亭这个地点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赵云这样的大将还是要去别的地方镇守,在前线和魏国军队抗争,因为他就像军中的定海神针一样。这个有点为难了诸葛亮,蜀国的人才已经被刘备耗尽了,在东吴的那一把火可是烧了800里,刘备最后也死了。

要是多一点人才的话,可能最后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诸葛亮一个人坚持也是非常辛苦的。他唯一能够依靠的就只有赵云,他要把赵云放在前面,才能够震慑魏国的军队,然后只能够再去想别的人了。

诸葛亮不相信魏延,所以不用他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不用魏延呢?魏延不光是打仗也非常厉害,而且谋略也是10分的突出,有这么丰富的战争经验,但是就是不用魏延。其实就是诸葛亮对魏延不放心从他见到魏延的第1天起就以为魏延有反骨,可能以后会对他产生祸害。


其实诸葛亮当初是可以成功的,就是要采用魏延的方法,出奇兵才可以制胜。就凭蜀国那一点实力的话,要是魏国不和蜀国交锋的话,诸葛亮再怎么有办法也不能够取得胜利。

但是诸葛亮选择了最安稳的方法,但是这个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可惜的是最后诸葛亮仍然也没有成功,最后把自己活活给耗死了,将所有的重任都拖在自己的肩上,这也是为难了诸葛亮。

还有一个王平,诸葛亮不知道能不能行,所以没有用。

其实还是有一个人才的,但是诸葛亮是不敢用的,因为他也没有经过实战。这个人是王平,在蜀国的阵营里也是非常突出的,可是和我马谡相比的话,诸葛亮更加喜欢马谡。马谡可是和诸葛亮一起当同事这么多年,其实诸葛亮一直把马谡当做自己的徒弟。


要是选择一个自己的人的话,可能会比较方便一点,而且马谡都这么厉害,对于军事谋略是非常厉害的。诸葛亮他才不会相信刘备所说的那样的话,在这样情况就选择马谡吧,反正马谡也想要表现自己,有这层关系在,诸葛亮自然也只好同意了。是马谡可是苦苦的哀求着诸葛亮,甚至愿意立下军令状,话都到了这份上,诸葛亮还能拒绝吗?

其实这些原因都反映了一个事实,诸葛亮真的是没有人可以用了,只能选择一个谋士来当将军可想而知,诸葛亮是多么艰辛啊。当年有蜀国五虎将在的时候,是多么荣耀的那一刻。可惜这一刻是多么寒酸,产生了天大的差别。


你们认为到底是诸葛亮的错还是诸葛亮没有办法,欢迎在下面评论。


汪公说


街亭之败因为演义将“挥泪斩马谡”一事放大,所以有了后世诸多的议论,而街亭之失按照诸葛亮自己的阐述来讲,错在于他自己,但这只是三军统帅的勇于承担责任,我并不认为诸葛亮在用人上有太大过失,而街亭可用之人在综合各方面因素之后,马谡是相当适合的那一个。



任用马谡



从战争结果来看,马谡因为没有听取诸葛亮的战前部署,舍弃水源,固守孤山而导致了战局的失败,从而引发了后世对于诸葛亮弃用魏延和吴懿的指责,这也都是因为事情发生了才有的事后之明。这种事后之明又因为刘备托孤时警告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此后还有一句“君其察之”,意思就是诸葛亮你还得多考察考察。



而刘备死于223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都已经228年了,五年的时间难道还考察不出来马谡是否有真才实干?诸葛亮平南中之时,不也是采取了马谡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怀柔政策才获得了稳定局面?马谡在刘备时期担任过绵竹令,而绵竹位于成都旁,这等重要的位置用了马谡还说他不堪大用显得并不合理,马谡的才能并不差,否则也不会在被斩时连蒋琬都因惜才而为他求情。

弃用魏延

在诸葛亮的战略安排上,赵云与邓芝是被派往箕谷率疑兵牵制曹真的,因此在阵营里最受争议的两个可用之人便是魏延与吴懿。

而众所周知,魏延在战前就向诸葛亮提出了“子午谷奇谋”,但被诸葛亮所否决,在此之前魏延曾请兵万人,意图效仿韩信暗度陈仓,被诸葛亮“制而不许”了一次,因此才有了《三国志》中“延常谓亮为怯,叹狠己才用之不尽”的抱怨之说。面对这样的帐下大将,刚被拒绝了奇袭之策,又怎敢托付重任呢?

弃用吴懿



而吴懿的情况特殊于他的身份,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从后世来看是机会最大的,因为曹魏方面也根本没有想到蜀国会改变固守的战略从而主动进攻魏国,因此准备上也相对匆忙,以至于曹睿都亲自前往长安督战。在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皆叛魏附汉的有利形势下,街亭之战就是在给帐下将士开小灶,博功名的好机会。


而刘备托孤之时,蜀汉政权的形势也很明朗,以李严为首的川蜀旧臣为一派,以诸葛亮为首的外来势力又成一派,而吴懿就属于川蜀旧臣,并且其妹还嫁给了刘备成为了穆皇后,刘禅即位后便给了这位外戚舅舅一个都亭侯的爵位,诸葛亮不会傻到什么功名都让给这样的川蜀外戚权贵。在后来的事件里还能看出诸葛亮以吴懿这等川蜀旧臣联名弹劾李严的押运粮草失职之罪,这就是政治斗争的手段。

街亭之错



在用人上可以看出马谡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人选,因为战争中只有事前诸葛亮,而没事后诸葛亮,诸葛亮任用马谡也不会想到马谡会私自违背他战前的安排与部署,更不会料到跟随自己多年的参军级别的人物会犯下舍水上山的低级错误。这样的低级失误在张颌这样的名将眼中就是务必把握住的机会,因此,马谡上了孤山驻扎就注定会失败。

“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诸葛亮



而与此同时,赵云与邓芝在箕谷同样战败,虽然是做疑兵,但根据诸葛亮自述,在兵力上依旧是具有优势的,等于说诸葛亮的这一整体部署全线溃败,而这一溃败中,具有优势兵力的诸葛亮一方也认识到了北伐的成败并非兵力这一个因素,并提出了“欲校变通之道於来者”。这句话里,不知道是否带着否定了魏延奇袭之策的后悔。但作为三军主帅,北伐无功本就是错,因此官降三级,赵云也被贬为镇军将军,这也算是给后主刘禅的一个交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