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馬謖失街亭到底是誰的錯,至少有三人可以守住街亭,諸葛亮為何不用?

張周韓



失街亭的過錯,不能完全歸咎於馬謖,也不能完全歸咎於諸葛亮。兩人各佔一半吧!諸葛亮的用人失誤,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馬謖的臨陣違背軍令,更加是百辭莫辯。

至於題中所說的,有三個人可以守住街亭。個人猜想,題主說的應該是趙雲、魏延、吳懿三員身經百戰的大將。

但是這邊我要潑一瓢冷水。即便換作這三人鎮守街亭,結果也好不到哪裡去。


如果諸葛亮讓趙雲鎮守街亭,結果會怎麼樣?

趙雲與關張馬黃並列一傳,他的軍事能力不言而喻。而且他也是當時資歷最老,經驗最豐富的老將。所以常山趙子龍,是鎮守街亭的最佳人選之一。

但是!趙雲不能鎮守街亭,否則蜀軍只會敗得更快,敗得更慘,而且毫無迴旋的餘地。

原因很簡單:

諸葛亮北伐的局勢是什麼?

在蜀漢集團沉澱了五年之後,防不勝防的對曹魏用兵,使得長期處於安逸狀態下的曹魏各大郡縣,來不及完善防禦設施。

在行軍途中,諸葛亮為了最大化出其不意的效果。於是又讓趙雲出斜谷道,佯裝攻打右扶風郿縣一帶,引開了曹魏方面的主力援軍曹真所部。

此後才是諸葛亮平出隴右,南安、安定、天水三郡久望援軍不到,故棄城請降。

所以趙雲壓根就沒到過隴右地區,而是直接插入了右扶風一帶,也就是關中地區。


如果讓趙雲鎮守街亭,就等於說放棄了箕谷方面的疑軍。或者說換馬謖去替換趙雲。這麼一來,以馬謖的戰鬥經驗,更加不可能完成以少量兵馬拖住敵方主力大軍的技術性工作。

一旦讓曹真率先介入了隴右混戰,就不是能不能守住街亭的問題了。

諸葛亮全軍覆沒都有可能。

那麼?如果換魏延、吳懿兩人鎮守街亭呢?

諸葛亮北伐,帶出來的大將有趙雲、魏延、吳懿。以及一些二線將領王平、鄧芝、高翔。三線將領張休、李盛、黃襲等。

街亭的指揮官有記載,為馬謖、王平、張休、李盛、黃襲等人

柳城的指揮官也有記載,為高翔

箕谷的指揮官同樣有記載,為趙雲、鄧芝

此次混戰中,魏延、吳懿兩人的作戰任務,三國志沒有任何記載。


那麼?這二人能放在一邊觀戰嗎?

諸葛亮總共就那麼幾員將領。而當時能稱之為名將的,大概只有趙雲、魏延、吳懿三人。魏延、吳懿二人更是壯年輩的佼佼者,威望以及戰鬥經驗都相當的豐富。

諸葛亮為什麼不用他們?

恰巧還有一條戰線,史書也沒有作明確人員分配。就是這次戰鬥的核心點,隴西的攻堅大軍的指揮將領。

馬謖守街亭的目的,正是為了策應隴西的攻堅部隊拔掉隴西城池。說白了,馬謖就是在一旁打助攻的,真正的戰略主攻點是隴西方面。

那麼?攻堅隴西,除了魏延、吳懿兩人,諸葛亮還有別的將領可選嗎?總不能上一個校尉去攻打隴西的一郡之地吧。

所以魏延、吳懿兩人的位置,應該是在北伐混戰的核心戰略點隴西郡,指揮隊伍攻堅。馬謖替換不了他們二人。


或許可以換一種思路,連馬謖、張休、李盛這些人都分配了作戰任務。把魏延、吳懿兩個王牌將領放在一旁觀戰。除非是諸葛亮傻,否則絕不可能這麼做。

而且以魏延的性格,吳懿的身份。這二人如果真的坐了冷板凳,諸葛亮能不能壓制得住他們兩人,還真不好說。

所以!讓魏延、吳懿應該是有任務的。讓他們去替換馬謖,諸葛亮北伐大概也是輸的,街亭同樣會失守。


愛尚文史


這三個人應該是魏延,吳懿和王平。魏延和吳懿是蜀中宿將,經驗豐富,也是蜀漢眾眾將中,認為最適合守街亭的。還有一個是王平,其實最合適是王平,因為從蜀漢後期的表現來看,王平是很適合做防守大將的,勸馬謖的也是王平。但是諸葛亮又不是真的預知未來,王平當時沒有表現機會,才能沒有展現出來。



諸葛亮讓馬謖守街亭,原因不難理解。蜀漢經過失去荊州,夷陵之戰後,荊州集團的將領中只有寥寥幾人。趙雲要掌管禁軍,只有魏延一個方面大將,但是人際關係處理得很不好,早晚會出問題,影響了北伐。蜀漢後期荊州集團在外征戰,只剩下一個廖化,關,張,趙雲的兒子大多都在禁軍。我們看後期蜀漢大將,王平,姜維,夏侯霸是降將,句扶,馬忠,張翼,張裔等等都是來自益州本土。荊州集團的大將後繼無人,原因就是諸葛亮培養馬謖以失敗告終。所以,魏延成了唯一能攻能守的荊州集團軍事代表,諸葛亮是不可能清除他的。



所以,魏延可以說是諸葛亮最後一張底牌,不可以輕易使用的。而第一次北伐才剛剛開始不久,距離諸葛亮想佔領隴西等地,還很遙遠。曹魏的張郃雖然是前鋒,但是大軍隨後就到,如果此時把底牌用了,魏延有失,勢必影響日後的對抗曹魏的士氣。吳懿也是如此,他是益州元老派的代表,還是劉備的大舅子,所以一旦吳懿有失,打擊的還是一大片士氣。而且,雖然吳懿是宿將,劉備入蜀後,他的表現並不多,所以“宿將”之名應該是劉璋時代獲得的,諸葛亮此時未入蜀,瞭解有限。王平其實是最適合的人選,他曾經勸過馬謖,後來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滷城之戰中,成功守住張郃進攻的南圍,導致司馬懿大敗。所以,這是王平是有實例的。問題是,當時的王平資歷不足,夷陵之戰,平南中之戰,王平沒有表現機會,所以諸葛亮沒有讓他當主將,也是情理中的。



這時候,諸葛亮用馬謖的好處就出來了,第一,馬謖雖然有些資歷,但是在軍事上是新手,輸了對以後的蜀漢士氣影響不大。第二,諸葛亮有把握承受馬謖失敗的最壞結果,如果是魏延和吳懿失敗了,諸葛亮本身付出的代價要更大,甚至觸動了派系關係。第三,諸葛亮讓穩重的王平隨軍出征,本身就是希望王平能輔助馬謖。馬謖是有才華,懂謀略,但是沒有實戰經驗。王平正好相反,長於軍旅,大字不識,卻經驗豐富。本來是可以成為一對好“CP”的,被馬謖浪費了。第四,諸葛亮對馬謖是有部署要求的,至少不會遭受大敗。第五,諸葛亮在反思北伐失敗時,認為祁山,箕谷之敗時,軍隊比曹魏多,所以開始精兵簡政《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所以,諸葛亮給馬謖的部隊並不少。

因此,街亭之敗,諸葛亮肯定是有責任的,他自己也這麼認為的,不過嚴格的說不是主要責任。主要責任還是在於馬謖,不聽王平的勸誡,立功心切。馬謖突然變得這麼急躁,原因有二,第一,要在軍中證明“恩師”諸葛亮的眼光。第二,也要證明自己的能力。只是,欲速則不達,反而丟了性命。但是,這次北伐也不是完全沒有收穫,雖然斬了馬謖,卻收了日後的大將姜維,越級提拔了有將才的王平。


大飛熊騎士


街亭之敗,讓馬謖坐實了言過其實的標籤,也讓馬謖的光輝立功史永遠的終止在了攻心平南上。但是馬謖真的如劉備所說的那樣不堪大用嗎,恐怕並非如此。但無論如何,按照諸葛亮的思路,守街亭的難度並不大,可坑就坑在馬謖不聽指揮,所以這事馬謖要負大部分的責任。

街亭之戰發生時劉備已經去世了五年左右,五年的時間也完全足夠能讓一個人成長,我想諸葛亮也是因為看到了馬謖五年間的變化才會大膽的把這個任務交給馬謖吧。而諸葛亮讓馬謖的部隊去佔領街亭要地並不是要讓他一舉擊潰魏軍,而是把街亭要地作為進攻魏國的落腳點,這樣於蜀軍而言就有了成功討伐魏國的可能。

在此之前,魏延曾提出奇襲子午谷的計謀,但孔明認為這是一招險棋,並沒有採納他的建議。而馬謖在接到軍令後也是鬥志昂揚,他率軍提前佔領街亭,為蜀國北伐創造了極佳的進攻點。也就是說此時他的任務已經完成了,把如此簡單的任務派給沒有實戰經驗的馬謖也不為過。

但同行的副將王平發現,馬謖在到達街亭後卻有了新的想法,他居然沒有佔據山下的城鎮,選擇了視野更好的山上駐紮。王平說那魏軍圍山可怎麼辦啊,馬謖說你以為我蜀軍將士只知道吃火鍋嗎,到時候我們定能一鼓作氣突圍成功。王平見無法說服馬謖,就提議撥給自己一點兵去旁邊紮營,萬一出事了也能照應,馬謖早就嫌王平囉嗦了,就讓他帶兵去一邊待著。

所以,馬謖之敗的直接原因,就是他不聽從指揮,而造成這一結果諸葛亮多少也有責任。蜀軍內的明眼人都能看出這個功勞是諸葛亮為了提拔馬謖直接送給他的,可惜馬謖實在是不爭氣。

遠征而來的張郃一看馬謖如此排兵佈陣,他顯然慌了。他的慌並不是害怕馬謖,而是搞不懂為什麼蜀國要派如此大條的晚輩來“侮辱”自己,於是他果斷斷了水源,把馬謖困在山上。馬謖當時也有點懵,按說書中寫的張郃應該派人攻山啊,怎麼玩起斷糧戰了,簡直不安套路出牌,就這樣,山上的蜀軍失去了供給,士氣和戰鬥力極具的下降。此時的馬謖還覺得蜀軍有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本領,可惜他的多次突圍皆無功而返。而王平雖然有機會去替馬謖解圍,但無奈兵力太少,又等不到援兵,只能命人大力擊鼓來迷惑張郃,謹慎的張郃怕有埋伏也不敢輕易進攻。

馬謖兵敗回營被諸葛亮處斬後,蜀軍宣佈第一次北伐失敗,而諸葛亮於同年進行第二次北伐,王平由於街亭一戰的表現被提拔,我們放佛在王平身上看到了復興漢室的希望。而事實證明在第四次出祁山時王平的堅守令張郃也沒什麼辦法。

所以,諸葛亮在街亭之戰時多少因為自己的私信用錯了棋,他也不會想到馬謖這個年輕人能為了立功不聽指揮,直接把蜀軍的節奏帶向了被動的局面。


馬謖可不是諸葛亮的學生,二人只是能聊到一起而已。


邏輯文史游


我的回答是,馬謖有失職之大罪,諸葛亮有用人之過錯!〇一,馬謖守街亭,是自己主動請願,根本不是諸葛亮安排的!!!第95回,孔明大驚,今司馬懿出關,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誰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畢,參軍馬謖曰:某願往。孔明曰:街亭雖小,干係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立完軍令狀後,孔明撥二萬五千精兵,又調一員上將王平同守街亭,又吩咐一定要於當道安營紮寨……。〇二,誰也沒想到馬謖實地察看地形後,根本不聽王平的正確的佈防意見,別出心裁地把兵紮寨于山上!到街亭看了地勢,馬謖笑說,丞相何故多心,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王平說,可就此五路總口下寨,以圖久計。……由於馬謖根本不聽王平的佈防意見,犯了兵家最低級的錯誤,最終丟失了街亭。〇三,這裡難免有人要問,諸葛亮這麼謹慎之人怎能相信一個從未帶兵的人,去守街亭呢?其實,諸葛亮相信馬謖是有些原因的:①孔明伐南蠻時,聽了馬謖的攻心為上之計,七擒孟獲,徵伏其心,使孟獲永不反叛,收到良好效果。②在伐魏之前,諸葛亮特忌司馬懿統雍涼之兵,第91回,又是馬謖獻計,派人去洛陽散佈司馬懿謀反之謠言,魏主曹睿聽知後大驚,華歆說,太祖武皇帝(曹操)曾說過,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與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此後削去司馬懿兵權。罷歸故里。然後,諸葛亮計奪三城,收姜維,大破魏兵。正是由於馬謖獻的兩條計都收到好的效果,所以這次馬謖主動請願,孔明才同意的。〇四,孔明即知街亭如此重要,就不應輕信一個參謀的話,而馬謖又不是武將,這次用兵,孔明有大錯,因此,事後孔明自貶三級,也確有自知之明。而我認為,若以王平為主將,同魏延等共守街亭,當道紮寨,兩萬五千精兵,有糧有水有柵欄,肯定萬無一失!


張永科38


馬謖失街亭,馬謖身為主將,當然有責任,但諸葛亮應該負主要責任。

街亭十分重要,按諸葛亮的計劃,如果能在街亭擋住長安方向的援軍,諸葛亮就能打下隴右,取得極大戰果。再加上這是北伐的首戰,所以諸葛亮應該派出得力的主將。

當時的情況,趙雲作為偏師在吸引曹真,不在這邊;姜維是新降之將,自然不能委以重任;魏延

吳懿等宿將,其實都是合適的人選。甚至毛主席在評價這場戰鬥時,說諸葛亮應該親自前往坐鎮,因為街亭太重要了。

但是諸葛亮出人意料地選擇了馬謖,不得不說,這是諸葛亮的重大失誤。諸葛亮選擇馬謖,個人認為有兩點原因:

  1. 馬謖很有才華。馬氏五兄弟,馬謖最小,但很有才氣,諸葛亮對這個年輕人很器重,經常和他一起討論兵法,在征伐南蠻之前,諸葛亮就問計於馬謖,馬謖認為心戰為上,諸葛亮也採納了馬謖的意見,最終平定南蠻。所以說,作為一名謀士,馬謖是很優秀的,諸葛亮可能也在著重培養。
  2. 雖說書生領兵是大忌,但諸葛亮本人也是書生領兵。諸葛亮是千古奇材,他最擅長治國理政,但軍事造詣也不弱,所以能夠統率三軍,北伐中原,諸葛亮可能認為馬謖也擁有和他一樣的潛質,即使對手是征戰沙場四十餘年的張郃,諸葛亮認為馬謖也能抗衡。

結果馬謖果然犯了大多數新手會犯的錯誤,指揮繁瑣,自陷險地,導致第一次北伐功虧一簣。總的來說,諸葛亮還是要背鍋,因為劉備告訴過他“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並且第一次北伐,機會難得,如果這次能打好,後面就會一次比一次容易;相反,第一次就全面失敗,之後曹魏有了防備,一次比一次困難了,導致後面再也沒有取得更大的戰果。


歷史都付笑談中


諸葛亮歷次北伐中,第一次北伐的機會最好。劉備去世以後,魏國以為蜀漢最能打仗的人已經去世,且蜀漢內部不穩定,蜀漢不再是自己的威脅,魏國放鬆了對蜀漢的警惕。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時,魏國沒有任何防備,被諸葛亮打了一個措施不及。在諸葛亮的打擊下,魏國節節敗退,蜀漢形式一片大好。蜀漢軍隊在諸葛亮的率領下接連佔領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就在蜀漢軍隊順風順水之時,馬謖失去街亭導致蜀漢的形勢急轉直下,諸葛亮被迫退軍。第一次北伐在遺憾中失敗,蜀國也失去了最好的一次機會。街亭這個地方雖然不大,但是地理位置卻非常重要。街亭山高谷深,地勢非常險要,是重要的軍事要塞,也是兵家必爭之地。街亭扼守了西北的咽喉要道,佔據了街亭,向前可以進攻關中和長安,向後可以退守隴右。失去街亭以後,諸葛亮失去了進攻關中的重要要道,如果諸葛亮不撤軍極有可能被魏軍抄後路,甚至有可能全軍覆滅。



諸葛亮何等聰明,他自然知道街亭的重要性,所以諸葛亮也派大軍鎮守街亭。當時許多人都認為吳懿和魏延是最合適的人選,但是諸葛亮最後力排眾議任命馬謖鎮守街亭。馬謖到了街亭以後,違背了諸葛亮的調度,不聽副將王平勸阻,在山上紮寨。最終馬謖被魏軍打敗,馬謖沒有完成鎮守街亭的任務。

當時蜀漢並不是沒有可用之人,為什麼諸葛亮沒有任用其他人鎮守街亭呢?題目中說三個人可以鎮守街亭,那三個人應該是吳懿、魏延、趙雲。趙雲當年是劉備手下非常有能力的將軍,在民間也被成為“五虎將”。雖然當時年老,但是趙雲的勇猛程度卻沒有減少。趙雲在第一次北伐中的表現不輸於任何將軍。趙雲絕對有資格擔任街亭的守將,但是諸葛亮卻沒有任用趙雲。魏延可以說是諸葛亮北伐時代綜合素質最強的將軍,魏延在北伐中也屢立戰功,諸葛亮也沒有用魏延。吳懿乃是蜀漢的皇親國戚,也是一位能戰善戰的將軍,深受川蜀將軍的愛戴,但是諸葛亮也沒有用。為什麼諸葛亮不用他們呢?



趙雲雖然和諸葛亮關係不錯,但是畢竟年齡太大。魏延雖然非常勇猛,而且絕對有獨擋一面的能力,但是魏延是劉備的心腹卻未必是諸葛亮的心腹。其實諸葛亮沒有用他們兩個,還有其他考慮。街亭的地理位置雖然非常重要,但是街亭也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諸葛亮認為一箇中等偏上的將軍就可以守住街亭,魏延和趙雲還有更重要的任務,他還要靠魏延和趙雲奪取關中。諸葛亮不用吳懿的原因,我覺得是因為諸葛亮信不過益州集團,他不想讓這麼大的功勞留給益州集團。諸葛亮任用馬謖的原因非常簡單。馬謖是諸葛亮的絕對心腹大臣,和諸葛亮情同父子。諸葛亮經常和馬謖一起品評人物,諸葛亮認為馬謖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而且當時馬謖也早就聲名遠播。但是,劉備卻非常不喜歡馬謖,覺得馬謖言過其實。劉備時代,馬謖一直得不到重用,也沒有表現自己的機會。北伐之時,諸葛亮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任命將軍,這時一直被認為是心腹的馬謖有了表現的機會。街亭雖然重要,但是易守難攻,諸葛亮認為任用馬謖足以。令諸葛亮沒有想到的是,馬謖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而且沒有多少實戰經驗的人。馬謖沒有完成任務,辜負了諸葛亮的信任,使得整個蜀漢軍隊陷入被動,導致第一次北伐最終無疾而終。



失去街亭,馬謖有不可推卸的首要責任。如果馬謖能聽進別人的建議而不把大營紮在山上,蜀漢軍隊不可能那麼快潰敗。如果馬謖能夠打退張郃的進攻,街亭也不至於失守。無論從哪個角度說都是由於馬謖而失去街亭。所以馬謖一定要為街亭失守負責。但是街亭失守也不能全怪馬謖,是諸葛亮把馬謖放在了自己不該出現的地方。諸葛亮要負有失察之責。諸葛亮明知街亭如此重要卻沒有派蜀漢最一流的將軍駐守,而是派出了自己的心腹。諸葛亮和馬謖在一起那麼長時間卻沒有看出馬謖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人。劉備生前還提醒過諸葛亮,馬謖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卻對劉備的忠告無動於衷。所以街亭失守,諸葛亮也有不可能推卸的責任,諸葛亮也應該為街亭失守負次要責任。



如果諸葛亮真得派吳懿、魏延和趙雲中的一個駐守街亭,他們守得住街亭嗎?也不能說他們一定守得住街亭。馬謖失街亭的史料記載非常少,我們只知道馬謖放棄了水源地,把大寨安在了山上。我們卻不知道戰爭的具體過程。我們也不能完全認定馬謖失敗的原因就是一定因為把大寨安在了山上。

其實有些事情結果不同,我們的評價也就不一樣。當年項羽打贏了鉅鹿之戰,我們都誇讚他破釜沉舟激發了士氣。韓信背水一戰打贏了趙國,我們都稱讚韓信置之死地而後生。如果他們打輸了可能就是另外一種評價。如果當年馬謖打贏了張郃,可能也會是另一種評價。



如果真的換一個將軍,他可能不在山上駐紮,但是也不能保證一定可以打敗張郃和曹真。對於蜀漢來說街亭是必守之地,對於曹魏來說街亭則是必爭之地。曹魏一定會拼死奪取街亭,加上優勢兵力,魏延等人也不一定守得住。街亭之戰中馬謖戰敗了,趙雲在箕谷也吃了敗仗。只不過趙雲的敗仗損失不大而且對戰局影響不大,馬謖的敗仗直接關係到整個戰局。魏延也不止一次打敗仗,吳懿也不是常勝將軍。由於歷史不能假設,所以我們也不確定如果換成吳懿、魏延和趙雲駐守會怎麼樣。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即使街亭不失,蜀漢也很難滅掉曹魏。


依稀說史


馬謖是諸葛親信,最終反成替罪羊。

罪在諸葛如下。

任命太荒唐:諸葛任命不顧戰局,只為提拔親信。馬謖為馬良之弟,馬良與諸葛交好,同為荊州利益集團。馬謖從無任何作戰指揮經歷經驗,一直是文官。戰前大家推薦魏延或吳懿領軍,諸葛拒絕,“違眾拔謖”。劉備臨死前告誡諸葛,“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不聽從。如此重要之戰,諸葛居然任命毫無指揮經驗之人擔任主將。反觀魏軍主將,為五子良將張頜,可見重視。

無戰略佈署:能當道紮營,說明戰場為平坦之地。街亭如此重要,北伐前早就該設要塞,臨時搭營能堅守多久?說明諸葛根本沒意識街亭重要。根本沒有戰前的戰略部署。魏軍來攻才去守。

強詞奪理:馬謖兵少,張頜五萬兵多,平地搭營易被攻破,上山居高才能居險堅守,馬謖上山戰術正確。且與山下王平李勝張休各軍互為呼應。雖意外被張頜斷水源擊敗,但已最大限度遲滯魏軍,避免諸葛主力被截斷後路。馬謖實有功績。

如此大敗,必要追責。斬馬謖,諸葛就把責任全推給他了。

諸葛亮自請降三級。凡有錯,都聽候處理,哪有自己定的?


柿正紅


街亭失守發生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此次北伐也終因“馬謖失街亭”而以失敗告終!“馬謖失街亭”一直是後人熱議的話題,特別是關於這件事到底誰才是第一責任人更是成為了後人關注的焦點,有人說街亭之失,罪在諸葛用人不當,放著大將魏延,吳懿等人於帳前不用,卻用一個從無作戰經驗的馬謖;也有朋友說是馬謖不聽諸葛調遣,執意屯兵山上,才招致街亭之失。究竟誰是誰非呢?當時到底又有那些人可保街亭不失呢?諸葛亮執意啟用馬謖的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目的呢?

可守街亭的大將

諸葛亮第一次出師北伐的隊伍還是比較“壯觀”的,像魏延,趙雲,吳懿,鄧芝,馬謖,王平,高翔等蜀中名將皆在此列,其中不乏能有鎮守街亭的人選,而諸葛此次北伐卻因街亭失守而敗退,實屬可惜。那麼有哪人鎮守街亭可確保萬無一失呢?我認為這三人是絕對沒問題的。

第一位便是蜀漢名將魏延,別的不多說,光從魏延曾鎮守漢中近十年而未曾沒出半點紕漏,區區一個街亭能難得了魏延嗎?更何況街亭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第二位當屬吳懿,也許吳懿這個人的名氣在後世並不大,但在當時絕對是蜀國數一數二的大將之才。給大家一個形象的對比吧,王平大家一定不陌生,吳懿在世前,王平便一直充當著他的副手。在諸葛亮死後,鎮守漢中的大任便落到了吳懿身上,曾多次成功抵禦了曹魏的軍事進攻。

第三位這是趙雲,趙雲之名想必不用多說,趙雲為人忠勇穩重,若有老將趙雲鎮守街亭,張郃

斷不能拿下街亭的。

話說當時諸葛亮為何不用此三人呢?不用趙雲還是情有可原的,因為趙雲當時也有重要任務,時趙雲與鄧芝領一軍出箕谷,作為疑兵,用以分散曹魏兵力。不過說到魏延和吳懿,這兩人在當時還真沒什麼事,就留在了帳前,未曾出戰,那為何諸葛不然他們去守街亭呢?說白了,諸葛亮對此二人還是存在一定戒心的。

對魏延,諸葛亮一直是“用而不盡其才”,魏延性情孤傲,頗有關羽之風,時唯有諸葛亮可將其鎮住,魏延多次隨諸葛北伐,然每次所領之軍都沒有超過萬人,可見諸葛亮對魏延是存在一定戒心的,且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曾提出“子午谷”之謀,但被諸葛否決,當時兩人還是存在一些矛盾的,所以諸葛亮棄用魏延。

再看看吳懿,吳懿是劉備的大舅子,屬於皇親,加上吳懿是益州集團的核心人物,與益州故主劉璋也有通家之好,故諸葛亮也不敢將兵權輕易交給吳懿。

諸葛亮執意啟用馬謖的原因

其一:馬謖忠誠可信。早在劉備入主荊州時,馬謖便因伊籍的推薦而得到任用,可算是忠心舊臣,且馬謖與諸葛亮同屬荊州集團,諸葛亮自然對他非常放心。

其二:馬謖有謀略。陳壽曾評價馬謖:

“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

當年諸葛亮南征時,就採納了馬謖所提的不少建議,終使南中人心歸服!

其三:諸葛亮視馬謖為接班人。據史料記載,諸葛亮與馬謖之間親如父子:

“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三國志·蜀書·馬良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

首先馬謖之兄馬良與諸葛亮有深厚的友誼,曾在書信中稱諸葛亮為“尊兄”;其次諸葛亮非常欣賞馬謖的才能,且當時親子年幼,諸葛亮急需培養一位以後能接替他的人!

這便是諸葛亮執意啟用馬謖的原因,讓其鎮守街亭是希望讓他在實戰中歷練成長,畢竟這個過程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其實以馬謖的才能,若按諸葛之令,是完全可以阻擋魏軍與街亭之外的,只可惜馬謖年輕氣盛,急於立功,屯兵山上實想以攻代守,打一場轟轟烈烈的勝仗,然馬謖不是項羽,並沒有打出“破釜沉舟”的效果,加之前有將帥不和,軍心動搖,故終被張郃擊敗!

此事諸葛亮確有用人不當之過,用人唯親之嫌,然主要罪責還在馬謖身上,此戰之敗,時命也!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這可是蜀國最重要的戰略失策,要是能夠守得住堅持的話,估計再這樣繼續下去,諸葛亮就可以真正的打敗魏國,從長安直入,奪得天下。但是諸葛亮忘記了劉備你死前說的話,不可以用這個人,可是諸葛亮偏偏想要用它,結果才造成了這樣的結果,都是他不聽劉備的話。


要是換一個人重新來過的話,結局會不會好一點呢?當時最好的人選應該就是趙雲魏延,還有一個王平他們三個人才是最好的,但是諸葛亮不能用他們。都是因為諸葛亮自己有自己的理由,所以才不會這樣子的。

那我們下面來看一下到底是有哪些理由。

趙雲有更重要的任務,不能夠去

在攻打魏國的過程中,如果五虎將只剩下趙雲這一個老將了,他和諸葛亮都是老一輩的人,他們兩個之間也是一個革命友誼,但是最後諸葛亮也沒有選擇用趙雲,是因為他有更重要的任務。


雖然選擇街亭這個地點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趙雲這樣的大將還是要去別的地方鎮守,在前線和魏國軍隊抗爭,因為他就像軍中的定海神針一樣。這個有點為難了諸葛亮,蜀國的人才已經被劉備耗盡了,在東吳的那一把火可是燒了800裡,劉備最後也死了。

要是多一點人才的話,可能最後就不會有這樣的結果,諸葛亮一個人堅持也是非常辛苦的。他唯一能夠依靠的就只有趙雲,他要把趙雲放在前面,才能夠震懾魏國的軍隊,然後只能夠再去想別的人了。

諸葛亮不相信魏延,所以不用他

至於諸葛亮為什麼不用魏延呢?魏延不光是打仗也非常厲害,而且謀略也是10分的突出,有這麼豐富的戰爭經驗,但是就是不用魏延。其實就是諸葛亮對魏延不放心從他見到魏延的第1天起就以為魏延有反骨,可能以後會對他產生禍害。


其實諸葛亮當初是可以成功的,就是要採用魏延的方法,出奇兵才可以制勝。就憑蜀國那一點實力的話,要是魏國不和蜀國交鋒的話,諸葛亮再怎麼有辦法也不能夠取得勝利。

但是諸葛亮選擇了最安穩的方法,但是這個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可惜的是最後諸葛亮仍然也沒有成功,最後把自己活活給耗死了,將所有的重任都拖在自己的肩上,這也是為難了諸葛亮。

還有一個王平,諸葛亮不知道能不能行,所以沒有用。

其實還是有一個人才的,但是諸葛亮是不敢用的,因為他也沒有經過實戰。這個人是王平,在蜀國的陣營裡也是非常突出的,可是和我馬謖相比的話,諸葛亮更加喜歡馬謖。馬謖可是和諸葛亮一起當同事這麼多年,其實諸葛亮一直把馬謖當做自己的徒弟。


要是選擇一個自己的人的話,可能會比較方便一點,而且馬謖都這麼厲害,對於軍事謀略是非常厲害的。諸葛亮他才不會相信劉備所說的那樣的話,在這樣情況就選擇馬謖吧,反正馬謖也想要表現自己,有這層關係在,諸葛亮自然也只好同意了。是馬謖可是苦苦的哀求著諸葛亮,甚至願意立下軍令狀,話都到了這份上,諸葛亮還能拒絕嗎?

其實這些原因都反映了一個事實,諸葛亮真的是沒有人可以用了,只能選擇一個謀士來當將軍可想而知,諸葛亮是多麼艱辛啊。當年有蜀國五虎將在的時候,是多麼榮耀的那一刻。可惜這一刻是多麼寒酸,產生了天大的差別。


你們認為到底是諸葛亮的錯還是諸葛亮沒有辦法,歡迎在下面評論。


汪公說


街亭之敗因為演義將“揮淚斬馬謖”一事放大,所以有了後世諸多的議論,而街亭之失按照諸葛亮自己的闡述來講,錯在於他自己,但這只是三軍統帥的勇於承擔責任,我並不認為諸葛亮在用人上有太大過失,而街亭可用之人在綜合各方面因素之後,馬謖是相當適合的那一個。



任用馬謖



從戰爭結果來看,馬謖因為沒有聽取諸葛亮的戰前部署,捨棄水源,固守孤山而導致了戰局的失敗,從而引發了後世對於諸葛亮棄用魏延和吳懿的指責,這也都是因為事情發生了才有的事後之明。這種事後之明又因為劉備託孤時警告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此後還有一句“君其察之”,意思就是諸葛亮你還得多考察考察。



而劉備死於223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都已經228年了,五年的時間難道還考察不出來馬謖是否有真才實幹?諸葛亮平南中之時,不也是採取了馬謖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懷柔政策才獲得了穩定局面?馬謖在劉備時期擔任過綿竹令,而綿竹位於成都旁,這等重要的位置用了馬謖還說他不堪大用顯得並不合理,馬謖的才能並不差,否則也不會在被斬時連蔣琬都因惜才而為他求情。

棄用魏延

在諸葛亮的戰略安排上,趙雲與鄧芝是被派往箕谷率疑兵牽制曹真的,因此在陣營裡最受爭議的兩個可用之人便是魏延與吳懿。

而眾所周知,魏延在戰前就向諸葛亮提出了“子午谷奇謀”,但被諸葛亮所否決,在此之前魏延曾請兵萬人,意圖效仿韓信暗度陳倉,被諸葛亮“制而不許”了一次,因此才有了《三國志》中“延常謂亮為怯,嘆狠己才用之不盡”的抱怨之說。面對這樣的帳下大將,剛被拒絕了奇襲之策,又怎敢託付重任呢?

棄用吳懿



而吳懿的情況特殊於他的身份,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從後世來看是機會最大的,因為曹魏方面也根本沒有想到蜀國會改變固守的戰略從而主動進攻魏國,因此準備上也相對匆忙,以至於曹睿都親自前往長安督戰。在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皆叛魏附漢的有利形勢下,街亭之戰就是在給帳下將士開小灶,博功名的好機會。


而劉備託孤之時,蜀漢政權的形勢也很明朗,以李嚴為首的川蜀舊臣為一派,以諸葛亮為首的外來勢力又成一派,而吳懿就屬於川蜀舊臣,並且其妹還嫁給了劉備成為了穆皇后,劉禪即位後便給了這位外戚舅舅一個都亭侯的爵位,諸葛亮不會傻到什麼功名都讓給這樣的川蜀外戚權貴。在後來的事件裡還能看出諸葛亮以吳懿這等川蜀舊臣聯名彈劾李嚴的押運糧草失職之罪,這就是政治鬥爭的手段。

街亭之錯



在用人上可以看出馬謖確實是一個不錯的人選,因為戰爭中只有事前諸葛亮,而沒事後諸葛亮,諸葛亮任用馬謖也不會想到馬謖會私自違揹他戰前的安排與部署,更不會料到跟隨自己多年的參軍級別的人物會犯下舍水上山的低級錯誤。這樣的低級失誤在張頜這樣的名將眼中就是務必把握住的機會,因此,馬謖上了孤山駐紮就註定會失敗。

“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諸葛亮



而與此同時,趙雲與鄧芝在箕谷同樣戰敗,雖然是做疑兵,但根據諸葛亮自述,在兵力上依舊是具有優勢的,等於說諸葛亮的這一整體部署全線潰敗,而這一潰敗中,具有優勢兵力的諸葛亮一方也認識到了北伐的成敗並非兵力這一個因素,並提出了“欲校變通之道於來者”。這句話裡,不知道是否帶著否定了魏延奇襲之策的後悔。但作為三軍主帥,北伐無功本就是錯,因此官降三級,趙雲也被貶為鎮軍將軍,這也算是給後主劉禪的一個交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