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明朝是通過什麼方式使蒙古分裂成為韃靼和瓦剌兩個部分的?

今古言堂


元朝在公元1368年退出大都之後,元順帝逃亡大漠。史書中普遍認為這一年元朝滅亡,隨後元順帝控制的政權被稱為“北元”。後來隨著明朝對北元政權的持續打擊,以蒙古族為主體的北元政權最終分裂為韃靼和瓦剌兩個勢力。這一分裂過程既有明朝的持續打擊分化這一外部因素,但是也有著蒙古族內部勢力的自身內鬥分裂這一內在因素。

蒙古帝國內部鬥爭是分裂重要內在因素

蒙古帝國是由成吉思汗的蒙古乞顏部征服蒙古高原的其他蒙古部族和其他民族建立起來的遊牧帝國。它的建立從一開始就有著激烈的內部鬥爭。

  • 蒙古帝國是由成吉思汗的乞顏部為核心,重要部族包括克烈部、乃蠻部,同時還征服了塔塔爾、泰赤烏、蔑爾乞等等部族。所以蒙古帝國從已一建立就是蒙古高原各遊牧部族聯合在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旗下構成的遊牧部族聯合體。他們對外可能都被認為是蒙古人,但是內部他們之間的部族仍有一定的區別。

  • 在公元1206年開始,蒙古各部承認黃金家族的統治地位,蒙古帝國的汗位也一直是由這一家族的後裔擔任。但是黃金家族內部從第二代繼承者開始就埋下了內鬥的種子。隨後到了忽必烈時期,蒙古帝國就基本分裂為四大汗國。

  • 直到1304年左右,蒙古帝國分裂出的四大汗國才一同承認忽必烈建立的大元大蒙古國的宗主國地位,但是其他汗國仍被承認為獨立的汗國。而黃金家族內部這延續百年的內鬥也為帝國留下了許多分裂的種子。

到了1368年,忽必烈家族失去了對中原的統治地位退回大漠。這些潛伏的分裂因子也就隨著黃金家族的力量衰落開始發芽,並最終在明朝的外部因素作用下走向了更大的分裂。

明朝的持續打擊和分化瓦解是蒙古分裂的直接外因

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一直對蒙古帝國保持高度的警覺,即使1368年明軍在徐達的率領下攻陷大都之後也依舊沒有放棄對逃亡大漠的北元朝廷進行持續打擊。後來的明成祖朱棣也多次出兵漠北,這一直的持續打擊讓蒙古的北元朝廷不僅損失慘重,更是讓黃金家族在蒙古高原或者蒙古部族內部的威信持續下降,並最終失去對蒙古部族的統治地位。

  • 1368年元順帝逃亡漠北之後,當時北元朝廷仍舊控制著蒙古本部、山西、甘肅、遼東和雲南。而且北元帝國仍試圖組織力量反撲收復大都。剛剛建國的明朝也非常強硬,朱元璋積極組織力量由徐達等人率領試圖以強攻的方式,一舉掃滅北元政權。

  • 1368年明軍擊敗北元組織的反撲,蒙古名將擴廓帖木兒(即王保保)慘敗,明軍乘勢攻佔山西等地。

  • 1369年,明軍攻佔北元政權所在地上都,元順帝逃亡應昌並隨後死在那裡。隨後明軍攻佔應昌,北元政權逃回和林。元順帝之子元昭宗在和林即位。

  • 1371年,明軍三路出擊進攻在漠北和林的北元政權,結果徐達等人被擴廓帖木兒擊敗。明朝初期對北元的強攻政策失敗,轉而採用緩進蠶食政策。

  • 在強攻政策受挫之後,明朝採用緩進蠶食政策的同時,還將進攻方向由主攻漠北轉而向仍盤踞雲南和遼東的北元勢力進攻。1381年,明軍攻佔雲南,盤踞雲南的元朝梁王兵敗自殺;1387年,盤踞遼東的蒙將納哈出投降,遼東被明朝佔領。

  • 在平定了雲南和遼東的蒙古勢力之後,朱元璋立即命令藍玉出擊漠北,聲言“肅清沙漠,在此一舉”。1388年,明軍在捕魚兒海大敗蒙古軍隊,以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為核心的蒙古政權受到最後的毀滅性打擊。此後黃金家族失去了對蒙古各部族的統治地位,逐步淪為蒙古各部族爭奪權力的傀儡工具。

綜上,從1368年開始,明朝對北元政權的持續打擊和分化瓦解,終於在1388年導致黃金家族控制的蒙古政權被擊垮,再也無力控制蒙古高原的各部族,因此有不少史書認為1388年或者隨後第一位非黃金家族的蒙古大汗出現的1402年作為北元或者蒙古帝國的終結時間。但是無論選擇哪個時間,1388年捕魚兒海一戰在事實上終結了黃金家族的統治地位,也事實上開啟了瓦剌和韃靼的分裂時代。

黃金家族的衰落最終導致蒙古分裂為韃靼和瓦剌

從1206年開始取得整個蒙古部族統治地位的黃金家族,歷經將近兩百年之後,最終在捕魚兒海之戰後,開始失去往昔的榮耀,大大小小的蒙古部族開始脫離北元政權的控制,而失去了主要軍事力量的黃金家族,也再也無法控制控制實力得到保全的其餘部落。而一直作為蒙古帝國內部有一定獨立地位的瓦剌(也叫衛拉特)更是開始取代黃金家族的乞顏部成為蒙古的主要部族。


  • 1388年捕魚兒海之戰後不久,北元皇帝脫古思帖木兒就被部將也速迭兒襲殺。也速迭兒也自稱大蒙古皇帝,蒙古的統治者也從忽必烈家族轉到了當年被忽必烈擊敗的弟弟阿里不哥的後人手中。

  • 隨後蒙古大汗之位又在14年裡換了四代,這時不僅大汗的威信降低,而且越來越多的部族開始脫離控制,有的南遷歸順明朝,有的自行其是不受控制。而此時一直與蒙古族通婚並融入蒙古族的瓦剌部開始興起,並逐步控制蒙古汗國的實權。

  • 1402年,瓦剌部族的布里牙特·烏格齊(明史中稱鬼力赤)弒殺了黃金家族的蒙古大汗並自立為汗。布里牙特·烏格齊也成為第一個非黃金家族的蒙古大汗。這也標誌著蒙古開始分裂為東西兩個部分,西蒙古即以瓦剌部為首,而東蒙古以蒙古本部為首,但是明朝當時稱東蒙古為韃靼,其實韃靼人自稱蒙古。

  • 其後以北元太師阿魯臺為首的東蒙古或者說韃靼人出兵擊殺布里牙特·烏格齊。並重新擁立黃金家族的後裔繼承大汗之位。此後瓦剌部在綽羅斯家族的帶領下與韃靼部開始爭奪蒙古高原,雙方相互攻擊,也都向明朝尋求支持,明成祖也採用分化與打擊並行的政策使蒙古的分裂愈發明顯。

  • 此後東西蒙古分別在阿魯臺和綽羅斯家族的帶領下走向分裂。蒙古也就分裂為韃靼和瓦剌兩個部分。到了明朝中業,瓦剌部在綽羅斯家族的帶領下迅速變強,不僅擊敗韃靼短暫統一蒙古,而且在土木堡之變中大敗明朝。但是瓦剌首領也先在篡奪蒙古大汗之位後被刺殺,隨後瓦剌陷入衰落。而東蒙古的韃靼部開始崛起,並在達延汗時期恢復了對瓦剌的控制。但是很快韃靼也衰落了,瓦剌和韃靼又恢復到了分裂狀態。到了明朝末年,韃靼和瓦剌的概念被東、西蒙古取代,瓦剌人徹底融入蒙古族。東蒙古被西蒙古聯合女真後金政權擊敗,西蒙古隨後接受滿洲後金政權的統治。滿族和蒙古族的聯盟形成,蒙古族也徹底接受清朝的統治。

綜上所述:蒙元帝國退出中原之後,被明朝持續打擊和進攻,節節敗退之下,黃金家族的威信迅速下降,蒙古帝國對蒙古各部族的控制力也迅速減弱,大小部族開始脫離控制。瓦剌等部族的崛起導致蒙古分裂成為瓦剌和韃靼兩部,並在明朝的分化瓦解政策作用下徹底分裂為東西兩部,而到了明末時期,蒙古高原更是完全分裂為互相征伐的若干部族,彷彿回到了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之前的狀態。


圍爐品茗人


蒙古分裂為瓦剌和韃靼的主要原因是元朝滅亡後黃金家族逐漸失勢、草原各部趁機坐大,其中自然有明朝軍事打擊的因素在裡面,但更為重要的因素還是黃金家族自身衰落了,失去了對草原各部的控制。那麼,強大的蒙古究竟是如何分裂為瓦剌和韃靼的呢?

第一、瓦剌與韃靼的區別

瓦剌部原名“衛拉特蒙古”,意為居住在森林中的蒙古,他們原本不是純正蒙古人,是屬於被蒙古征服、吸收的其他民族。在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以及忽必烈的元朝時代,瓦剌部都與黃金家族聯姻,並聽從蒙古黃金家族的吩咐,從而崛起。

韃靼部則是北元政權以及其治下蒙古高原東部草原部落的統稱,與蒙古高原西部的瓦剌分庭抗爭。相對而言,韃靼部比瓦剌部更接近於純種蒙古人。

第二、蒙古是如何分裂為瓦剌與韃靼的?

公元1368年,明朝攻佔大都(北京),作為統一政權的元朝就此滅亡。此後,元朝的殘餘勢力在漠北地區建立了作為割據政權的北元小朝廷。

不過,北元朝廷並未挽救蒙古人日落西山的頹勢,疆域已日漸縮小。

明太祖洪武20年(1387年),永昌侯藍玉在捕魚兒海擊潰北元朝廷主力,斬蒙古太尉蠻子倉,俘北元皇室、妃嬪並公主等120餘人,北元官屬3000餘人,軍士7萬餘人,馬牛駝羊等牲畜十五萬及寶璽、圖書、金銀印等不可勝數。

北元小朝廷的天元皇帝脫木思帖木兒與太子天保奴等率領數十騎狼狽出逃,差點就被藍玉活捉,這就是明朝初年的“捕魚兒海大捷”。

此戰後,北元朝廷所直接掌握的精銳力量已基本上被明朝殲滅,名聲一落千丈,但北元統治下的草原各部族還有相當強的軍事力量。從1402年起,北元朝廷就因為內亂不斷喪失了對草原各部的統領,先是鬼力赤篡奪了北元汗位(皇位),然後是韃靼部的阿魯臺殺鬼力赤。

明朝則利用韃靼部和瓦剌部的矛盾,先是封瓦剌部首領馬哈木為王,然後又冊韃靼部的太師阿魯臺為王,使韃靼部和瓦剌部相互對抗。一邊拉攏,一邊軍事打擊。因此在鬼力赤被殺後,蒙古就陷入了西蒙古瓦剌與東蒙古韃靼對立的局面。韃靼強大,而瓦剌弱小。

第三、西蒙古瓦剌的崛起

明成祖朱棣時期,曾發動了五次北征。朱棣北征的主要目標就是強大的蒙古韃靼部。在朱棣的打擊下,韃靼部的阿魯臺多次戰敗,韃靼部一度被削弱下去。

失去了對手的瓦剌部趁機崛起,並在也先統治時期統一了蒙古各部,最終變成了明朝的心腹大患,並在明英宗時期釀成了慘烈的“土木堡之變”,使全盛時期的明朝轉為戰略防守。

明王朝中葉,瓦剌部首領也先統治時期,瓦剌部打敗了東蒙古韃靼部,短暫統一蒙古,並在土木堡重創了明朝四十萬大軍。勢力範圍西起中亞,東接朝鮮,北連西伯利亞南端,南臨中原邊,致使“漠北東西萬里,無敢與之(瓦剌)抗者”。


世界人文通史


冷兵器時代蒙古人是真的強,盤踞在北方和中原王朝對抗兩三千年之久,朱元璋和朱棣一共發動13次北伐都沒有打垮這個遊牧民族,真的驗證了那句話“光腳不怕穿鞋的”。那為什麼在中原王朝打不垮的情況下,蒙古卻分裂成為韃靼和瓦刺兩個部分了呢?

實際上這是蒙古內部自身的矛盾造成的,如果當時的蒙古鐵板釘釘一塊,可能元朝復辟的可能性都有,但是我們都說“大難臨頭各自飛”,元朝的倒臺讓蒙古這個由諸多分支組成的民族內部開始產生重重矛盾。


捕魚兒海之戰後,北元勢力在蒙古各部落中的權威大為衰減,各部落於是紛紛開始脫離。

由藍玉主導的捕魚兒海之戰嚴重削弱了北元勢力的力量,天元皇帝脫古思帖木兒帶著他的太子天保奴逃向沙漠深處,但其餘大量北元官員、嬪妃、牲畜、士兵和民眾悉皆被明軍俘虜。這一仗使得脫古思帖木兒失去了資本,由此在蒙古各部落中威信大減。


韃靼是明朝對北方蒙古人的總稱,而瓦刺卻屬於從韃靼中分離出來的一支部落

首先要明確一點,俠義上的韃靼人是區別於蒙古人的民族,不過隨著兩個民族的融合,廣義上的韃靼發展成為對蒙古人的一種稱呼,我們可以說“韃靼是蒙古人,但蒙古人不一定是韃靼”,臂如瓦刺一支。瓦刺早期並不被蒙古人接納,但隨著歷史的推移,雙方漸漸開始融合,瓦刺由此被稱為漠西蒙古。

為了更清晰的說明這一點,我舉個例子:譬如我們可以說苗族、朝鮮族是中國人,但中國人不一定是苗族和朝鮮族。而蒙古和中國都是一種廣義上的泛稱,作為一個多民族的部落,蒙古內部存在著許多分支,它是由不同的部落共同組成。

因此,隨著元朝的垮臺,以忽必烈這一支建立起元朝的“黃金家族”在草原上的勢力和威信大打折扣,在血統和名義上它依然是蒙古各部的首領,但已經失去了實際的掌控權,這點就類似於周天子和各諸侯的關係。

而伴隨著捕魚兒海之戰以後,蒙古內部發生了劇烈的矛盾,這時候以“黃金家族”為代表的蒙古人被稱之為韃靼,由於內部紛爭不斷,韃靼和瓦刺各自擁立了“黃金家族”的後代為汗,而明朝抓住蒙古人這一內部矛盾,開始進行分化,以便消耗其內部力量。


韃靼和瓦刺相互攻伐,直到女真族崛起,北方再度統一,女真族隨即改稱滿族

北方蒙古人在明朝早中期都是韃靼和瓦刺這兩個政權彼此攻伐,儘管朱元璋和朱棣一共發動13次北伐戰爭,但韃靼和瓦刺兩部都沒有完全被打垮,儘管在名義上已經嚮明朝稱臣,但是卻時有發生叛亂和侵擾邊關的事情發生。

譬如隨著瓦刺部的強盛,同明朝發生了土木之變的衝突,而韃靼部的在嘉靖年間曾發生“庚戌之變”,而隨著女真一族的崛起,後金建立,明朝在滿人(女真族)的攻勢下滅亡,而蒙古各部由此進入被滿族統治的時代,而韃靼和瓦刺也退出了歷史舞臺。

應該說,正是在滿族這一特殊身份的統一下,中國在北方的版圖史無前例的涵蓋了北方蒙古地域。


圍爐談史


眾所周知,明朝建國後,來自北方蒙古人的威脅便一直存在,從早期的北元到後來的韃靼與瓦剌兩部,他們對明朝都是極具威脅的存在,甚至明朝還曾差點亡於瓦剌人之手,那麼這裡便出現了一個問題,曾經的元朝廷在被徐達趕出元大都回到草原上後究竟經歷了什麼才會分裂成“韃靼”與“瓦剌”?關於這個問題,大家接下來看。

我們先來大體回顧一下元朝廷是怎麼退回草原的

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統一江南的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正式宣佈北伐,徐達領軍一路勢如破竹於八月攻入元大都,元順帝北逃,至此明朝收復長城以南所有地區,結束了元朝近一百年的統治。

至此,史學界稱元順帝北逃後的政權為“北元”。

元順帝雖然北逃了,但此時元朝廷仍然控制著遼東,雲南,甘肅,山西等廣大土地,他們依然有反攻大明的資本,所以有鑑於此,朱元璋先後四次出擊,陸續收復了山西,甘肅,雲南,遼東四地。

公元1388年,在收復遼東之後,朱元璋升任當時的徵虜右將軍藍玉為徵虜大將軍,調轉槍頭直撲當時北元朝廷所在地捕魚兒海(即今天的中蒙邊境貝爾湖),開始第六次北伐。

藍玉率領明軍一路突襲到捕魚兒海,打的北元朝廷措手不及,上至皇帝下至王公大臣無不抱頭鼠竄,當時北元的皇帝是天元帝孛兒只斤·脫古思帖木兒,脫古思帖木兒究竟是元順帝的兒子還是孫子,目前尚有爭論,不過這並不影響筆者接下來的講述。

捕魚兒海一役,明軍大獲全勝,俘虜天元帝次子地保奴,妃嬪公主王公大臣等三千餘人,北元精銳部隊七萬餘人,只有天元帝及長子天保奴等數十騎逃走。

至此,以黃金家族為核心的北元朝廷被徹底瓦解,此後蒙古諸部逐漸脫離黃金家族的控制,開始為了爭奪權力而內鬥,所以,“捕魚兒海之戰”是導致北元徹底分裂的根本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捕魚兒海之戰後不久北元陷入分裂,天元帝即被阿里不哥的後裔也速迭兒所殺,話說當年蒙哥汗死後,忽必烈擊敗弟弟阿里不哥成功奪取大汗之位,此後蒙古汗位以及元朝皇位一直在忽必烈一脈中傳承,直到也速迭兒殺掉天元帝自稱蒙古大皇帝,蒙古汗位才正式回到阿里不哥一脈手中。

事實上,也速迭兒殺掉天元帝只是北元走向分裂的開始,自此,蒙古諸部陷入了分裂與無休止的內亂之中,曾經引以為傲的黃金家族在蒙古人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威嚴不在。

公元1402年,非黃金家族出身的鬼力赤殺掉大汗孛兒只斤·坤帖木兒自立為汗,鬼力赤也成為第一任非黃金家族的大汗。

也正是由於他非黃金家族,所以他的自立進一步加速了北元的分裂。首先位於蒙古高原西部的瓦剌部不承認鬼力赤汗位,其次北元朝廷內部也開始離心離德,北元太師阿魯臺於1408年殺掉鬼力赤另立大汗。所以,瓦剌的不承認與阿魯臺誅殺鬼力赤也代表著北元正式的分裂。

此後蒙古內部分裂為韃靼(韃靼只是當時明朝東部蒙古的稱呼,事實上韃靼人依舊自稱蒙古,以正統自居)與瓦剌兩部,韃靼位於蒙古高原的東部,屬於黃金家族一系,所以韃靼也是元朝的正統所在,而瓦剌則位於蒙古高原的西部,瓦剌早期因與黃金家族通婚而成為蒙古的重要組成部分。

鬼力赤被殺後,蒙古陷入了瓦剌與韃靼對立的局面,後來朱棣北征的主要目標就是韃靼。在朱棣的打擊下,阿魯臺多次戰敗,他所立的蒙古大汗也趁機逃往瓦剌,所以瓦剌也以此為由開始以蒙古正統自居,瓦剌與韃靼兩部就是在這種歷史的變遷下互相對立互相攻伐,走向徹底的決裂。

所以,我們最後可以確定,當年正是由於朱元璋幾次果斷的出擊,才使得北元一步步走向滅亡,1388年的捕魚兒海之戰,是北元走向徹底分裂的根本原因,1402年鬼力赤誅殺孛兒只斤·坤帖木兒是北元分裂為韃靼與瓦剌的直接原因。


鹹魚閒聊


洪武年間,太祖朱元璋曾多次派兵打擊蒙古勢力,將他們擊退至漠南,消除了對明朝邊界的威脅。其中最為著名的捕魚兒海之戰嚴重削弱了北元勢力的力量,天元皇帝脫古思帖木兒帶著他的太子天保奴逃向沙漠深處,但其餘大量北元官員、嬪妃、牲畜、士兵和民眾悉皆被明軍俘虜,這一戰使脫古思貼木兒徹底失去威信。


實際上,韃靼是明朝對蒙古人的總稱,而瓦刺卻屬於從韃靼中分離出來的一支部落,瓦刺早期並不被蒙古人接納,但隨著歷史的推移,雙方漸漸開始融合,瓦刺由此被稱為漠西蒙古。但是隨著明朝對北元的不斷打擊,"黃金家族"在蒙古各部族中的勢力迅速下降。雖然在名義上,它還是各部族的首領,但實際上,早已經失去了掌控權。

捕魚兒海之戰後,蒙古內部發生鉅變,韃靼和瓦刺分別擁立了"黃金家族"的後代為汗,而明朝正是抓住了蒙古族這一矛盾,開始進行拉攏分化,極大的消耗了蒙古族的內部力量。韃靼和瓦刺互相攻擊,直到女真崛起,再度統一北方,女真隨即改成為滿族北方蒙古人。



雖然太祖和成祖多次對韃靼和瓦刺進行征伐,但並沒有完全打垮這兩個部族,儘管在名義上臣服於明朝,可實際上仍時有發生叛亂和侵擾邊關的事情!


路漫漫吾求兮


1388年,明軍在捕魚兒海大敗蒙古軍隊,使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為核心的蒙古政權受到最後的毀滅性打擊。從此黃金家族失去了對蒙古各部族的統治地位,逐步淪為蒙古各部族爭奪權利的傀儡工具。蒙古帝國中有一定獨立地位的瓦刺逐漸取代黃金家族的乞顏部成為蒙古的主要部族。

1402年,瓦刺部的布里牙特.烏格齊弒殺了黃金家族的蒙古大汗並自立為汗。蒙古分裂為東、西兩部分,西蒙古以瓦刺為首,東蒙古以蒙古本部為首,明朝人稱之為韃靼,其實東蒙古人自稱蒙古。


跪射俑


瓦剌和韃靼的分裂與明朝沒有關係,明朝對於蒙古諸部的政治,根本沒有如此強大的影響力。

歷史上確實不乏中原王朝通過外交、政治手段,分化來自北方、西北的遊牧部族的案例,如隋文帝之與突厥汗國,再如清朝和蒙古諸部。

但是,這些成功的案例和明朝沒有關係,明朝並沒有隋朝、清朝那樣高超的政治外交能力以及影響力。

就是因為明朝對蒙古的內部情況不甚瞭解,所以才簡單地把蒙古的內部社會分為瓦剌、韃靼二部。

所謂的瓦剌,其實就是13世紀初成吉思汗派長子朮赤征服的“林木百姓”的一支,當時稱為“斡亦剌”。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後,斡亦剌建立了千百戶制度,編為四個千戶,任命斡亦剌貴族為千百戶長,為斡亦剌封建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斡亦剌的崛起,確實和元朝的崩潰有關係;但是,這並不是明朝主觀上策劃的結果,只是間接地影響罷了。

元順帝妥歡帖睦爾逃亡蒙古高原後,由於蒙古貴族內部的內訌,斡亦剌為了擺脫元朝的控制,才由此崛起。

當時,斡亦剌逐漸擴充,人數增長到四萬戶以上,將領地從原有的葉尼塞河上游地區,向南方草原擴張,最終抵達科布多、準噶爾盆地一帶,進而才被明朝所感知。

總之,這些過程並不是明朝主動離間的結果。


HuiNanHistory


明初,雖然元朝殘餘勢力被逐出中原,但仍然勢力強大,雄踞漠北。明太祖時多次派兵進攻北元,促使北元分裂,東部兀良哈歸附明朝,中部韃靼和西部瓦刺仍然與明朝為敵。尤其韃靼的沿襲元朝常號,勢力最為強大。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韃靼別部首領鬼力赤殺死北元皇市坤帖木兒,自立為可汗,不再沿用元朝國號帝號。同時與瓦刺相互仇殺,蒙古勢力才大為削弱,鬼力赤各部首領紛紛與明朝建立了朝貢關係。明成祖對內採取和平治理,對邊防加強防守,對蒙古侵擾,進行無情打擊。先後於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五次率兵親征擊垮韃靼和瓦刺部落的屢次侵擾,接受了韃靼王子也先的歸降,鞏固了北部邊防。


步蘭香407


明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徹地消滅北元殘餘勢力解決邊患,洪武二十年(1387)9月,遣永昌侯藍玉為大將軍率軍進攻北元,兵至慶州(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得知元主脫木思帖木兒在捕魚兒海即貝加爾湖,藍玉即刻率軍偃旗息鼓、銜枚急進、星夜兼程到達捕魚兒海,全軍掘地埋鍋造飯防止被殘元發現,在蒙古降將帶路下於距離捕魚兒海八十里發現元軍禁衛軍精銳,藍玉當即令王弼為先鋒率五千精銳殺入元軍大營,王弼提雙刀力斬負隅頑抗的元太尉蠻子等數千精銳,僅元主脫木思帖木兒與太子天保奴等數十騎遁去,明軍獲其次子地保奴及故太子必裡禿妃並公主等一百二十餘人,官屬三千,軍士七萬,馬牛駝羊十五萬及寶璽、圖書、金銀印等,藍玉命令俘虜脫下盔甲放火付之一炬,此役殘元損失精銳十萬,從此失去對中原華夏文明的威脅,班師回朝時藍玉順便霸佔元妃,估計其他士兵也樂不思蜀,從此草原民族擁有50%以上的O3系列漢族基因,漢族則沒有蒙古C系列基因!

蒙古黃金家族精銳被消滅後,草原上失去霸主成為無頭蒼蠅,投降蒙古人被安置在內蒙錫林郭勒草原稱韃靼,瓦剌則是生活在阿爾泰山、漠西一帶蒙古,當草原出現權力真空時,瓦剌乘機東進打敗韃靼又妄圖稱雄草原,最終被滿清徹底消滅乾淨!

因此草原民族沒有固定的稱呼,就像地裡的韭菜割一茬長一茬,無所謂名稱!




無憂谷逍遙子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派遣大將藍玉進攻北元,在第二年,探知北元王庭,於是率軍一舉攻克王庭所在的捕魚兒海,只有北元后主脫木思帖木兒和太子天保奴十多騎逃走。太尉蠻子戰死,以其次子地保奴為首的王室成員120多人被抓,同時俘獲北元官員3000多人,士卒7萬人。其他牲口、金銀財寶、書籍等更是不計其數。

緊接著第二年北元后主脫古思帖木兒被也速迭兒偷襲,被殺。從此,北元逐漸分裂為韃靼、瓦剌、兀良哈三部。三者之間互相攻擊,使得蒙古長期處於混戰之中。對於蒙古的分裂,離不開內因和外因兩個客觀因素

內部因素

從元末農民起義開始,元朝中央政府對地方武裝的控制力就在不斷的減弱。在平定北方農民起義之後,元朝的幾大地方軍閥之間就在不斷的互相攻擊,對元朝政府的命令充耳不聞。雖然在朱元璋北伐後,各個軍閥之間才短暫的停止了相互之間的爭鬥。這是因為此時的外部危險強於元庭的內部矛盾,才使得他們互相之間不得不妥協。但是根本矛盾並沒有解決。

當元朝變成北元后,他們曾經一度想要恢復對中原的統治,但是在幾次較大的戰役失敗後,只能面對現實。而且幾次較大的戰役之後,不但元朝中央軍隊損失慘重,各部族之間同樣傷痕累累。如此,黃金家族在蒙古各部之間的威信在變小。北元朝廷對各部族的掌控力一步一步減弱,內部矛盾重重。

另外一個內部原因在於也速迭兒這一部族與北元王庭乃是世仇。也速迭兒是阿里不哥的後代。而阿里不哥雖與忽必烈是兄弟,但是兩人之間曾經因權力鬥爭大戰4年,最終失敗被幽靜而死(一說是毒死)。也速迭兒這一部族一直以來就與忽必烈家族為敵,這就是內部的一顆定時炸彈。

外部原因

外部原因就是來自於明軍的不斷北伐,北伐的結果就是使得元朝中央軍隊的實力越來越弱,忠於北元王室的部族越來越少。最終在捕魚兒海一戰,不但盡滅北元中央軍隊,更是將整個朝廷官員,皇室宗親一網打盡。只留的北元后主脫木思帖木兒如惶惶如喪家之犬。給也速迭兒叛變提供了先決條件。

大山侃史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當元政府不再有實力統御各部族之時,走向分裂是必然的。畢竟野心家只有在混亂之時才容易出頭。而明朝對於蒙古的分裂來說,就是外部催化劑的作用,不斷使其實力受損,威信降低。當這個損失大到一定程度,北元政府對於地方部族不再有壓倒性實力的時候,野心家冒出頭來,也就不足為奇。

我是【文史侃大山】,歡迎大家點贊、評論、吐槽。一起討論歷史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