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明朝是通过什么方式使蒙古分裂成为鞑靼和瓦剌两个部分的?

今古言堂


元朝在公元1368年退出大都之后,元顺帝逃亡大漠。史书中普遍认为这一年元朝灭亡,随后元顺帝控制的政权被称为“北元”。后来随着明朝对北元政权的持续打击,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北元政权最终分裂为鞑靼和瓦剌两个势力。这一分裂过程既有明朝的持续打击分化这一外部因素,但是也有着蒙古族内部势力的自身内斗分裂这一内在因素。

蒙古帝国内部斗争是分裂重要内在因素

蒙古帝国是由成吉思汗的蒙古乞颜部征服蒙古高原的其他蒙古部族和其他民族建立起来的游牧帝国。它的建立从一开始就有着激烈的内部斗争。

  • 蒙古帝国是由成吉思汗的乞颜部为核心,重要部族包括克烈部、乃蛮部,同时还征服了塔塔尔、泰赤乌、蔑尔乞等等部族。所以蒙古帝国从已一建立就是蒙古高原各游牧部族联合在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旗下构成的游牧部族联合体。他们对外可能都被认为是蒙古人,但是内部他们之间的部族仍有一定的区别。

  • 在公元1206年开始,蒙古各部承认黄金家族的统治地位,蒙古帝国的汗位也一直是由这一家族的后裔担任。但是黄金家族内部从第二代继承者开始就埋下了内斗的种子。随后到了忽必烈时期,蒙古帝国就基本分裂为四大汗国。

  • 直到1304年左右,蒙古帝国分裂出的四大汗国才一同承认忽必烈建立的大元大蒙古国的宗主国地位,但是其他汗国仍被承认为独立的汗国。而黄金家族内部这延续百年的内斗也为帝国留下了许多分裂的种子。

到了1368年,忽必烈家族失去了对中原的统治地位退回大漠。这些潜伏的分裂因子也就随着黄金家族的力量衰落开始发芽,并最终在明朝的外部因素作用下走向了更大的分裂。

明朝的持续打击和分化瓦解是蒙古分裂的直接外因

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一直对蒙古帝国保持高度的警觉,即使1368年明军在徐达的率领下攻陷大都之后也依旧没有放弃对逃亡大漠的北元朝廷进行持续打击。后来的明成祖朱棣也多次出兵漠北,这一直的持续打击让蒙古的北元朝廷不仅损失惨重,更是让黄金家族在蒙古高原或者蒙古部族内部的威信持续下降,并最终失去对蒙古部族的统治地位。

  • 1368年元顺帝逃亡漠北之后,当时北元朝廷仍旧控制着蒙古本部、山西、甘肃、辽东和云南。而且北元帝国仍试图组织力量反扑收复大都。刚刚建国的明朝也非常强硬,朱元璋积极组织力量由徐达等人率领试图以强攻的方式,一举扫灭北元政权。

  • 1368年明军击败北元组织的反扑,蒙古名将扩廓帖木儿(即王保保)惨败,明军乘势攻占山西等地。

  • 1369年,明军攻占北元政权所在地上都,元顺帝逃亡应昌并随后死在那里。随后明军攻占应昌,北元政权逃回和林。元顺帝之子元昭宗在和林即位。

  • 1371年,明军三路出击进攻在漠北和林的北元政权,结果徐达等人被扩廓帖木儿击败。明朝初期对北元的强攻政策失败,转而采用缓进蚕食政策。

  • 在强攻政策受挫之后,明朝采用缓进蚕食政策的同时,还将进攻方向由主攻漠北转而向仍盘踞云南和辽东的北元势力进攻。1381年,明军攻占云南,盘踞云南的元朝梁王兵败自杀;1387年,盘踞辽东的蒙将纳哈出投降,辽东被明朝占领。

  • 在平定了云南和辽东的蒙古势力之后,朱元璋立即命令蓝玉出击漠北,声言“肃清沙漠,在此一举”。1388年,明军在捕鱼儿海大败蒙古军队,以成吉思汗黄金家族为核心的蒙古政权受到最后的毁灭性打击。此后黄金家族失去了对蒙古各部族的统治地位,逐步沦为蒙古各部族争夺权力的傀儡工具。

综上,从1368年开始,明朝对北元政权的持续打击和分化瓦解,终于在1388年导致黄金家族控制的蒙古政权被击垮,再也无力控制蒙古高原的各部族,因此有不少史书认为1388年或者随后第一位非黄金家族的蒙古大汗出现的1402年作为北元或者蒙古帝国的终结时间。但是无论选择哪个时间,1388年捕鱼儿海一战在事实上终结了黄金家族的统治地位,也事实上开启了瓦剌和鞑靼的分裂时代。

黄金家族的衰落最终导致蒙古分裂为鞑靼和瓦剌

从1206年开始取得整个蒙古部族统治地位的黄金家族,历经将近两百年之后,最终在捕鱼儿海之战后,开始失去往昔的荣耀,大大小小的蒙古部族开始脱离北元政权的控制,而失去了主要军事力量的黄金家族,也再也无法控制控制实力得到保全的其余部落。而一直作为蒙古帝国内部有一定独立地位的瓦剌(也叫卫拉特)更是开始取代黄金家族的乞颜部成为蒙古的主要部族。


  • 1388年捕鱼儿海之战后不久,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就被部将也速迭儿袭杀。也速迭儿也自称大蒙古皇帝,蒙古的统治者也从忽必烈家族转到了当年被忽必烈击败的弟弟阿里不哥的后人手中。

  • 随后蒙古大汗之位又在14年里换了四代,这时不仅大汗的威信降低,而且越来越多的部族开始脱离控制,有的南迁归顺明朝,有的自行其是不受控制。而此时一直与蒙古族通婚并融入蒙古族的瓦剌部开始兴起,并逐步控制蒙古汗国的实权。

  • 1402年,瓦剌部族的布里牙特·乌格齐(明史中称鬼力赤)弑杀了黄金家族的蒙古大汗并自立为汗。布里牙特·乌格齐也成为第一个非黄金家族的蒙古大汗。这也标志着蒙古开始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西蒙古即以瓦剌部为首,而东蒙古以蒙古本部为首,但是明朝当时称东蒙古为鞑靼,其实鞑靼人自称蒙古。

  • 其后以北元太师阿鲁台为首的东蒙古或者说鞑靼人出兵击杀布里牙特·乌格齐。并重新拥立黄金家族的后裔继承大汗之位。此后瓦剌部在绰罗斯家族的带领下与鞑靼部开始争夺蒙古高原,双方相互攻击,也都向明朝寻求支持,明成祖也采用分化与打击并行的政策使蒙古的分裂愈发明显。

  • 此后东西蒙古分别在阿鲁台和绰罗斯家族的带领下走向分裂。蒙古也就分裂为鞑靼和瓦剌两个部分。到了明朝中业,瓦剌部在绰罗斯家族的带领下迅速变强,不仅击败鞑靼短暂统一蒙古,而且在土木堡之变中大败明朝。但是瓦剌首领也先在篡夺蒙古大汗之位后被刺杀,随后瓦剌陷入衰落。而东蒙古的鞑靼部开始崛起,并在达延汗时期恢复了对瓦剌的控制。但是很快鞑靼也衰落了,瓦剌和鞑靼又恢复到了分裂状态。到了明朝末年,鞑靼和瓦剌的概念被东、西蒙古取代,瓦剌人彻底融入蒙古族。东蒙古被西蒙古联合女真后金政权击败,西蒙古随后接受满洲后金政权的统治。满族和蒙古族的联盟形成,蒙古族也彻底接受清朝的统治。

综上所述:蒙元帝国退出中原之后,被明朝持续打击和进攻,节节败退之下,黄金家族的威信迅速下降,蒙古帝国对蒙古各部族的控制力也迅速减弱,大小部族开始脱离控制。瓦剌等部族的崛起导致蒙古分裂成为瓦剌和鞑靼两部,并在明朝的分化瓦解政策作用下彻底分裂为东西两部,而到了明末时期,蒙古高原更是完全分裂为互相征伐的若干部族,仿佛回到了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之前的状态。


围炉品茗人


蒙古分裂为瓦剌和鞑靼的主要原因是元朝灭亡后黄金家族逐渐失势、草原各部趁机坐大,其中自然有明朝军事打击的因素在里面,但更为重要的因素还是黄金家族自身衰落了,失去了对草原各部的控制。那么,强大的蒙古究竟是如何分裂为瓦剌和鞑靼的呢?

第一、瓦剌与鞑靼的区别

瓦剌部原名“卫拉特蒙古”,意为居住在森林中的蒙古,他们原本不是纯正蒙古人,是属于被蒙古征服、吸收的其他民族。在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以及忽必烈的元朝时代,瓦剌部都与黄金家族联姻,并听从蒙古黄金家族的吩咐,从而崛起。

鞑靼部则是北元政权以及其治下蒙古高原东部草原部落的统称,与蒙古高原西部的瓦剌分庭抗争。相对而言,鞑靼部比瓦剌部更接近于纯种蒙古人。

第二、蒙古是如何分裂为瓦剌与鞑靼的?

公元1368年,明朝攻占大都(北京),作为统一政权的元朝就此灭亡。此后,元朝的残余势力在漠北地区建立了作为割据政权的北元小朝廷。

不过,北元朝廷并未挽救蒙古人日落西山的颓势,疆域已日渐缩小。

明太祖洪武20年(1387年),永昌侯蓝玉在捕鱼儿海击溃北元朝廷主力,斩蒙古太尉蛮子仓,俘北元皇室、妃嫔并公主等120余人,北元官属3000余人,军士7万余人,马牛驼羊等牲畜十五万及宝玺、图书、金银印等不可胜数。

北元小朝廷的天元皇帝脱木思帖木儿与太子天保奴等率领数十骑狼狈出逃,差点就被蓝玉活捉,这就是明朝初年的“捕鱼儿海大捷”。

此战后,北元朝廷所直接掌握的精锐力量已基本上被明朝歼灭,名声一落千丈,但北元统治下的草原各部族还有相当强的军事力量。从1402年起,北元朝廷就因为内乱不断丧失了对草原各部的统领,先是鬼力赤篡夺了北元汗位(皇位),然后是鞑靼部的阿鲁台杀鬼力赤。

明朝则利用鞑靼部和瓦剌部的矛盾,先是封瓦剌部首领马哈木为王,然后又册鞑靼部的太师阿鲁台为王,使鞑靼部和瓦剌部相互对抗。一边拉拢,一边军事打击。因此在鬼力赤被杀后,蒙古就陷入了西蒙古瓦剌与东蒙古鞑靼对立的局面。鞑靼强大,而瓦剌弱小。

第三、西蒙古瓦剌的崛起

明成祖朱棣时期,曾发动了五次北征。朱棣北征的主要目标就是强大的蒙古鞑靼部。在朱棣的打击下,鞑靼部的阿鲁台多次战败,鞑靼部一度被削弱下去。

失去了对手的瓦剌部趁机崛起,并在也先统治时期统一了蒙古各部,最终变成了明朝的心腹大患,并在明英宗时期酿成了惨烈的“土木堡之变”,使全盛时期的明朝转为战略防守。

明王朝中叶,瓦剌部首领也先统治时期,瓦剌部打败了东蒙古鞑靼部,短暂统一蒙古,并在土木堡重创了明朝四十万大军。势力范围西起中亚,东接朝鲜,北连西伯利亚南端,南临中原边,致使“漠北东西万里,无敢与之(瓦剌)抗者”。


世界人文通史


冷兵器时代蒙古人是真的强,盘踞在北方和中原王朝对抗两三千年之久,朱元璋和朱棣一共发动13次北伐都没有打垮这个游牧民族,真的验证了那句话“光脚不怕穿鞋的”。那为什么在中原王朝打不垮的情况下,蒙古却分裂成为鞑靼和瓦刺两个部分了呢?

实际上这是蒙古内部自身的矛盾造成的,如果当时的蒙古铁板钉钉一块,可能元朝复辟的可能性都有,但是我们都说“大难临头各自飞”,元朝的倒台让蒙古这个由诸多分支组成的民族内部开始产生重重矛盾。


捕鱼儿海之战后,北元势力在蒙古各部落中的权威大为衰减,各部落于是纷纷开始脱离。

由蓝玉主导的捕鱼儿海之战严重削弱了北元势力的力量,天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带着他的太子天保奴逃向沙漠深处,但其余大量北元官员、嫔妃、牲畜、士兵和民众悉皆被明军俘虏。这一仗使得脱古思帖木儿失去了资本,由此在蒙古各部落中威信大减。


鞑靼是明朝对北方蒙古人的总称,而瓦刺却属于从鞑靼中分离出来的一支部落

首先要明确一点,侠义上的鞑靼人是区别于蒙古人的民族,不过随着两个民族的融合,广义上的鞑靼发展成为对蒙古人的一种称呼,我们可以说“鞑靼是蒙古人,但蒙古人不一定是鞑靼”,臂如瓦刺一支。瓦刺早期并不被蒙古人接纳,但随着历史的推移,双方渐渐开始融合,瓦刺由此被称为漠西蒙古。

为了更清晰的说明这一点,我举个例子:譬如我们可以说苗族、朝鲜族是中国人,但中国人不一定是苗族和朝鲜族。而蒙古和中国都是一种广义上的泛称,作为一个多民族的部落,蒙古内部存在着许多分支,它是由不同的部落共同组成。

因此,随着元朝的垮台,以忽必烈这一支建立起元朝的“黄金家族”在草原上的势力和威信大打折扣,在血统和名义上它依然是蒙古各部的首领,但已经失去了实际的掌控权,这点就类似于周天子和各诸侯的关系。

而伴随着捕鱼儿海之战以后,蒙古内部发生了剧烈的矛盾,这时候以“黄金家族”为代表的蒙古人被称之为鞑靼,由于内部纷争不断,鞑靼和瓦刺各自拥立了“黄金家族”的后代为汗,而明朝抓住蒙古人这一内部矛盾,开始进行分化,以便消耗其内部力量。


鞑靼和瓦刺相互攻伐,直到女真族崛起,北方再度统一,女真族随即改称满族

北方蒙古人在明朝早中期都是鞑靼和瓦刺这两个政权彼此攻伐,尽管朱元璋和朱棣一共发动13次北伐战争,但鞑靼和瓦刺两部都没有完全被打垮,尽管在名义上已经向明朝称臣,但是却时有发生叛乱和侵扰边关的事情发生。

譬如随着瓦刺部的强盛,同明朝发生了土木之变的冲突,而鞑靼部的在嘉靖年间曾发生“庚戌之变”,而随着女真一族的崛起,后金建立,明朝在满人(女真族)的攻势下灭亡,而蒙古各部由此进入被满族统治的时代,而鞑靼和瓦刺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应该说,正是在满族这一特殊身份的统一下,中国在北方的版图史无前例的涵盖了北方蒙古地域。


围炉谈史


众所周知,明朝建国后,来自北方蒙古人的威胁便一直存在,从早期的北元到后来的鞑靼与瓦剌两部,他们对明朝都是极具威胁的存在,甚至明朝还曾差点亡于瓦剌人之手,那么这里便出现了一个问题,曾经的元朝廷在被徐达赶出元大都回到草原上后究竟经历了什么才会分裂成“鞑靼”与“瓦剌”?关于这个问题,大家接下来看。

我们先来大体回顾一下元朝廷是怎么退回草原的

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统一江南的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正式宣布北伐,徐达领军一路势如破竹于八月攻入元大都,元顺帝北逃,至此明朝收复长城以南所有地区,结束了元朝近一百年的统治。

至此,史学界称元顺帝北逃后的政权为“北元”。

元顺帝虽然北逃了,但此时元朝廷仍然控制着辽东,云南,甘肃,山西等广大土地,他们依然有反攻大明的资本,所以有鉴于此,朱元璋先后四次出击,陆续收复了山西,甘肃,云南,辽东四地。

公元1388年,在收复辽东之后,朱元璋升任当时的征虏右将军蓝玉为征虏大将军,调转枪头直扑当时北元朝廷所在地捕鱼儿海(即今天的中蒙边境贝尔湖),开始第六次北伐。

蓝玉率领明军一路突袭到捕鱼儿海,打的北元朝廷措手不及,上至皇帝下至王公大臣无不抱头鼠窜,当时北元的皇帝是天元帝孛儿只斤·脱古思帖木儿,脱古思帖木儿究竟是元顺帝的儿子还是孙子,目前尚有争论,不过这并不影响笔者接下来的讲述。

捕鱼儿海一役,明军大获全胜,俘虏天元帝次子地保奴,妃嫔公主王公大臣等三千余人,北元精锐部队七万余人,只有天元帝及长子天保奴等数十骑逃走。

至此,以黄金家族为核心的北元朝廷被彻底瓦解,此后蒙古诸部逐渐脱离黄金家族的控制,开始为了争夺权力而内斗,所以,“捕鱼儿海之战”是导致北元彻底分裂的根本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捕鱼儿海之战后不久北元陷入分裂,天元帝即被阿里不哥的后裔也速迭儿所杀,话说当年蒙哥汗死后,忽必烈击败弟弟阿里不哥成功夺取大汗之位,此后蒙古汗位以及元朝皇位一直在忽必烈一脉中传承,直到也速迭儿杀掉天元帝自称蒙古大皇帝,蒙古汗位才正式回到阿里不哥一脉手中。

事实上,也速迭儿杀掉天元帝只是北元走向分裂的开始,自此,蒙古诸部陷入了分裂与无休止的内乱之中,曾经引以为傲的黄金家族在蒙古人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威严不在。

公元1402年,非黄金家族出身的鬼力赤杀掉大汗孛儿只斤·坤帖木儿自立为汗,鬼力赤也成为第一任非黄金家族的大汗。

也正是由于他非黄金家族,所以他的自立进一步加速了北元的分裂。首先位于蒙古高原西部的瓦剌部不承认鬼力赤汗位,其次北元朝廷内部也开始离心离德,北元太师阿鲁台于1408年杀掉鬼力赤另立大汗。所以,瓦剌的不承认与阿鲁台诛杀鬼力赤也代表着北元正式的分裂。

此后蒙古内部分裂为鞑靼(鞑靼只是当时明朝东部蒙古的称呼,事实上鞑靼人依旧自称蒙古,以正统自居)与瓦剌两部,鞑靼位于蒙古高原的东部,属于黄金家族一系,所以鞑靼也是元朝的正统所在,而瓦剌则位于蒙古高原的西部,瓦剌早期因与黄金家族通婚而成为蒙古的重要组成部分。

鬼力赤被杀后,蒙古陷入了瓦剌与鞑靼对立的局面,后来朱棣北征的主要目标就是鞑靼。在朱棣的打击下,阿鲁台多次战败,他所立的蒙古大汗也趁机逃往瓦剌,所以瓦剌也以此为由开始以蒙古正统自居,瓦剌与鞑靼两部就是在这种历史的变迁下互相对立互相攻伐,走向彻底的决裂。

所以,我们最后可以确定,当年正是由于朱元璋几次果断的出击,才使得北元一步步走向灭亡,1388年的捕鱼儿海之战,是北元走向彻底分裂的根本原因,1402年鬼力赤诛杀孛儿只斤·坤帖木儿是北元分裂为鞑靼与瓦剌的直接原因。


咸鱼闲聊


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曾多次派兵打击蒙古势力,将他们击退至漠南,消除了对明朝边界的威胁。其中最为著名的捕鱼儿海之战严重削弱了北元势力的力量,天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带着他的太子天保奴逃向沙漠深处,但其余大量北元官员、嫔妃、牲畜、士兵和民众悉皆被明军俘虏,这一战使脱古思贴木儿彻底失去威信。


实际上,鞑靼是明朝对蒙古人的总称,而瓦刺却属于从鞑靼中分离出来的一支部落,瓦刺早期并不被蒙古人接纳,但随着历史的推移,双方渐渐开始融合,瓦刺由此被称为漠西蒙古。但是随着明朝对北元的不断打击,"黄金家族"在蒙古各部族中的势力迅速下降。虽然在名义上,它还是各部族的首领,但实际上,早已经失去了掌控权。

捕鱼儿海之战后,蒙古内部发生巨变,鞑靼和瓦刺分别拥立了"黄金家族"的后代为汗,而明朝正是抓住了蒙古族这一矛盾,开始进行拉拢分化,极大的消耗了蒙古族的内部力量。鞑靼和瓦刺互相攻击,直到女真崛起,再度统一北方,女真随即改成为满族北方蒙古人。



虽然太祖和成祖多次对鞑靼和瓦刺进行征伐,但并没有完全打垮这两个部族,尽管在名义上臣服于明朝,可实际上仍时有发生叛乱和侵扰边关的事情!


路漫漫吾求兮


1388年,明军在捕鱼儿海大败蒙古军队,使成吉思汗黄金家族为核心的蒙古政权受到最后的毁灭性打击。从此黄金家族失去了对蒙古各部族的统治地位,逐步沦为蒙古各部族争夺权利的傀儡工具。蒙古帝国中有一定独立地位的瓦刺逐渐取代黄金家族的乞颜部成为蒙古的主要部族。

1402年,瓦刺部的布里牙特.乌格齐弑杀了黄金家族的蒙古大汗并自立为汗。蒙古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蒙古以瓦刺为首,东蒙古以蒙古本部为首,明朝人称之为鞑靼,其实东蒙古人自称蒙古。


跪射俑


瓦剌和鞑靼的分裂与明朝没有关系,明朝对于蒙古诸部的政治,根本没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

历史上确实不乏中原王朝通过外交、政治手段,分化来自北方、西北的游牧部族的案例,如隋文帝之与突厥汗国,再如清朝和蒙古诸部。

但是,这些成功的案例和明朝没有关系,明朝并没有隋朝、清朝那样高超的政治外交能力以及影响力。

就是因为明朝对蒙古的内部情况不甚了解,所以才简单地把蒙古的内部社会分为瓦剌、鞑靼二部。

所谓的瓦剌,其实就是13世纪初成吉思汗派长子术赤征服的“林木百姓”的一支,当时称为“斡亦剌”。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斡亦剌建立了千百户制度,编为四个千户,任命斡亦剌贵族为千百户长,为斡亦剌封建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斡亦剌的崛起,确实和元朝的崩溃有关系;但是,这并不是明朝主观上策划的结果,只是间接地影响罢了。

元顺帝妥欢帖睦尔逃亡蒙古高原后,由于蒙古贵族内部的内讧,斡亦剌为了摆脱元朝的控制,才由此崛起。

当时,斡亦剌逐渐扩充,人数增长到四万户以上,将领地从原有的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向南方草原扩张,最终抵达科布多、准噶尔盆地一带,进而才被明朝所感知。

总之,这些过程并不是明朝主动离间的结果。


HuiNanHistory


明初,虽然元朝残余势力被逐出中原,但仍然势力强大,雄踞漠北。明太祖时多次派兵进攻北元,促使北元分裂,东部兀良哈归附明朝,中部鞑靼和西部瓦刺仍然与明朝为敌。尤其鞑靼的沿袭元朝常号,势力最为强大。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鞑靼别部首领鬼力赤杀死北元皇市坤帖木儿,自立为可汗,不再沿用元朝国号帝号。同时与瓦刺相互仇杀,蒙古势力才大为削弱,鬼力赤各部首领纷纷与明朝建立了朝贡关系。明成祖对内采取和平治理,对边防加强防守,对蒙古侵扰,进行无情打击。先后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五次率兵亲征击垮鞑靼和瓦刺部落的屡次侵扰,接受了鞑靼王子也先的归降,巩固了北部边防。


步兰香407


明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彻地消灭北元残余势力解决边患,洪武二十年(1387)9月,遣永昌侯蓝玉为大将军率军进攻北元,兵至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得知元主脱木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即贝加尔湖,蓝玉即刻率军偃旗息鼓、衔枚急进、星夜兼程到达捕鱼儿海,全军掘地埋锅造饭防止被残元发现,在蒙古降将带路下于距离捕鱼儿海八十里发现元军禁卫军精锐,蓝玉当即令王弼为先锋率五千精锐杀入元军大营,王弼提双刀力斩负隅顽抗的元太尉蛮子等数千精锐,仅元主脱木思帖木儿与太子天保奴等数十骑遁去,明军获其次子地保奴及故太子必里秃妃并公主等一百二十余人,官属三千,军士七万,马牛驼羊十五万及宝玺、图书、金银印等,蓝玉命令俘虏脱下盔甲放火付之一炬,此役残元损失精锐十万,从此失去对中原华夏文明的威胁,班师回朝时蓝玉顺便霸占元妃,估计其他士兵也乐不思蜀,从此草原民族拥有50%以上的O3系列汉族基因,汉族则没有蒙古C系列基因!

蒙古黄金家族精锐被消灭后,草原上失去霸主成为无头苍蝇,投降蒙古人被安置在内蒙锡林郭勒草原称鞑靼,瓦剌则是生活在阿尔泰山、漠西一带蒙古,当草原出现权力真空时,瓦剌乘机东进打败鞑靼又妄图称雄草原,最终被满清彻底消灭干净!

因此草原民族没有固定的称呼,就像地里的韭菜割一茬长一茬,无所谓名称!




无忧谷逍遥子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派遣大将蓝玉进攻北元,在第二年,探知北元王庭,于是率军一举攻克王庭所在的捕鱼儿海,只有北元后主脱木思帖木儿和太子天保奴十多骑逃走。太尉蛮子战死,以其次子地保奴为首的王室成员120多人被抓,同时俘获北元官员3000多人,士卒7万人。其他牲口、金银财宝、书籍等更是不计其数。

紧接着第二年北元后主脱古思帖木儿被也速迭儿偷袭,被杀。从此,北元逐渐分裂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三者之间互相攻击,使得蒙古长期处于混战之中。对于蒙古的分裂,离不开内因和外因两个客观因素

内部因素

从元末农民起义开始,元朝中央政府对地方武装的控制力就在不断的减弱。在平定北方农民起义之后,元朝的几大地方军阀之间就在不断的互相攻击,对元朝政府的命令充耳不闻。虽然在朱元璋北伐后,各个军阀之间才短暂的停止了相互之间的争斗。这是因为此时的外部危险强于元庭的内部矛盾,才使得他们互相之间不得不妥协。但是根本矛盾并没有解决。

当元朝变成北元后,他们曾经一度想要恢复对中原的统治,但是在几次较大的战役失败后,只能面对现实。而且几次较大的战役之后,不但元朝中央军队损失惨重,各部族之间同样伤痕累累。如此,黄金家族在蒙古各部之间的威信在变小。北元朝廷对各部族的掌控力一步一步减弱,内部矛盾重重。

另外一个内部原因在于也速迭儿这一部族与北元王庭乃是世仇。也速迭儿是阿里不哥的后代。而阿里不哥虽与忽必烈是兄弟,但是两人之间曾经因权力斗争大战4年,最终失败被幽静而死(一说是毒死)。也速迭儿这一部族一直以来就与忽必烈家族为敌,这就是内部的一颗定时炸弹。

外部原因

外部原因就是来自于明军的不断北伐,北伐的结果就是使得元朝中央军队的实力越来越弱,忠于北元王室的部族越来越少。最终在捕鱼儿海一战,不但尽灭北元中央军队,更是将整个朝廷官员,皇室宗亲一网打尽。只留的北元后主脱木思帖木儿如惶惶如丧家之犬。给也速迭儿叛变提供了先决条件。

大山侃史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当元政府不再有实力统御各部族之时,走向分裂是必然的。毕竟野心家只有在混乱之时才容易出头。而明朝对于蒙古的分裂来说,就是外部催化剂的作用,不断使其实力受损,威信降低。当这个损失大到一定程度,北元政府对于地方部族不再有压倒性实力的时候,野心家冒出头来,也就不足为奇。

我是【文史侃大山】,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吐槽。一起讨论历史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