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一神童20岁考中状元,9岁时出一绝妙上联,200年来无人能对出下联

爱因斯坦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天分。这句话不假,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这世界上存在一出生就很聪明的人,也就是所谓的“母胎聪慧”。抛开外国的神童不说,我们单来看看中国古代那些天资聪颖的孩子。比如说我们最熟悉的曹冲,他小小年纪,想出了称象的妙法,被大人们夸赞。其实,除了曹冲之外,三国时期还有另外一个聪明的小朋友,他名叫周不疑,是曹冲的好朋友。周曹二人年纪相仿,且十分聪慧,除了称象的故事外,还有很多能表现其智慧的小故事,兹不赘述。可惜的是,曹冲后来不幸夭折了,曹操担心自己其他的儿子,没有能玩儿得过周不疑的,所以就把周不疑也杀了,给曹冲陪葬。

一神童20岁考中状元,9岁时出一绝妙上联,200年来无人能对出下联

就这样,三国时期的两个神童就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到了宋代,还出现了另外一个神童,他的名号人尽皆知。他就是方仲永,北宋著名的宰相王安石,曾经在《伤仲永》一文中写过他的故事,我们大多数人就是从这篇文章中了解到他的。方仲永极有天赋,生下来才五岁就已经会作诗。本是一个好苗子,但是他的父亲不注重对他进行后天的培养,只图眼前利益。他没能去上学,天天被父亲带到别人家,去为人作诗赚点小钱。最终,落得了一个庸才的下场。以上的神童,都不幸夭折,或者没有得到后天的训练而江郎才尽了。

一神童20岁考中状元,9岁时出一绝妙上联,200年来无人能对出下联

但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的这位神童,比他们都要幸运,他长大之后成为了栋梁之材。此人即清朝的龙启瑞,他出生于道光年间,天赋异禀,5岁能背诵四书五经,7岁能属文,后来不断学习,避免了方仲永的后果。他11岁时,考中了秀才,20岁考中进士,而且考的是第一名,即状元。龙启瑞做官后,笔耕不辍,写下了《经德堂诗文集》、《经籍举要》等重要著作,流传至今,而且在小学(文字、音韵、训诂)方面造诣极高。因为我们今天的主题是神童,所以我们暂时不讲龙启瑞当官之后的事情,还是先将时针拨回他九岁的时候,看看他的机智故事。

一神童20岁考中状元,9岁时出一绝妙上联,200年来无人能对出下联

据说,龙启瑞年方九岁,有一天路过私塾,听见私塾传来的问答声。龙启瑞很好奇,便进私塾去看先生和学生们在干什么。进去之后,龙启瑞看见先生和学生盘着腿,坐在一起对对子。龙启瑞觉得有意思,就站在一旁听他们对。此时,先生出了一个上联,云:“塘中莲苞攥红拳。”上联一出,四座无人能对,站在角落的龙启瑞灵机一动,随口对曰:“水面荷叶伸绿掌。”这个下联,对的极工整,词性和词义都恰到好处,先生对眼前这个九岁的孩子投来了赞许的眼光。后来,先生决定出一个更难的上联,再考考这个孩子。便云:“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

一神童20岁考中状元,9岁时出一绝妙上联,200年来无人能对出下联

此联妙在三个“数”字,词性不同,前两个是动词,最后一个是名词,难度确实不小。先生以为这可能能难住龙启瑞了,但谁知他只沉默了几秒就对道:“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这又是一个极妙的下联。先生继续出上联,龙启瑞每次都流畅的对出了下联,令老师咋舌称赞。将要和先生分别时,龙启瑞9岁时出一绝妙上联,云:“南人北相,此小偷偷偷偷东西。”这个上联也是多个“偷”字连用,词性各不相同,第一个为“小偷”之“偷”,第二三个为形容词,第四个为动词。这上联一出,就把先生难倒了,后来一直都没有对出来。200年来无人能对出下联,不知各位是否愿意一试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