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中关村温度】辛雨:一个社工的战“疫”日记

如果不是因为这场疫情,这个春节,33岁的中关村街道白塔庵社区副主任辛雨应该带着妻子和女儿在云南丽江度过自己心驰神往已久的假期。

【中关村温度】辛雨:一个社工的战“疫”日记

去年,辛雨参加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有半年多没踏踏实实休息过了。为了弥补陪伴家人的“亏欠”,特别是照顾女儿“最不喜欢的人是爸爸”的“不满”情绪,辛雨早早筹划好了这次家庭旅行。为了坚定这个假“必休”的决心,他提早一个多月就订好了机票,做好了“攻略”。不过,一场疫情把这些美好的计划都打乱了。

“七个人八个岗,24小时全天候”的难题

【中关村温度】辛雨:一个社工的战“疫”日记

根据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1月24日除夕当天,中关村街道就制定下发了《中关村街道应对公共事件处置工作方案》,成立以街道党工委书记许云、办事处主任董智杭为组长的疫情防控工作专班。

【中关村温度】辛雨:一个社工的战“疫”日记

从大年初一开始,街道班子成员全部深入社区一线,随时掌握情况,及时采取行动,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1月26日,街道部署基层社区24小时值班,并且要求社区工作人员进入所辖小区,落实小区封闭管理,并对居民进行体温监测、出入登记,对人员流动信息进行分类归总。

【中关村温度】辛雨:一个社工的战“疫”日记

辛雨就是在这天上的班。战“疫”第一天,白塔庵社区就遭遇了难题,市政府、区政府和街道有完备的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指引,但是,真正落实起来,特别是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到位,对于社区而言,困难不小。

【中关村温度】辛雨:一个社工的战“疫”日记

具体实施中,小区封闭管理如何组织、如何摸查人员流动情况、出现发热病人如何筛查隔离……“刚上‘战场’,有点措手不及”,辛雨坦言。整个白塔庵社区,一共8个院落,13栋楼,所辖面积0.095平方公里,有老旧小区、商品房小区,居民1704户,常驻人口5112人,平时上班、租住大致在2000人。春节期间,虽然人数减少了,但是,人员流动,使得人员情况摸查工作变得十分棘手。

【中关村温度】辛雨:一个社工的战“疫”日记

“怎么的也不能在我们社区这一环节‘掉链子’,影响战‘疫’的大局呀!”辛雨说。一天给88个人打了电话,排查辖区内湖北返京人员情况,辛雨和同事们的年初二就是这样度过的。

【中关村温度】辛雨:一个社工的战“疫”日记

更困难的是人手。按照部署,1月28日年初四,白塔庵社区全面封闭,小区得24小时值守,可是此时能上“战场”的社工只有7个人。先不说24小时长期不眠不休不现实,7个人8个防疫值守点位,就是从纯数学角度看,也是道无解的题!

【中关村温度】辛雨:一个社工的战“疫”日记

人困马乏,大家心里还在嘀咕这么连轴转可不是事儿的时候,转眼间 “曙光”来了。白塔庵社区民警李刚带着警务团队的4名成员来巡查小区,看到了在值守点位工作疲惫不堪的社工。“有困难找民警”,很快,老李的警务团队加入到白塔庵社区的“蹲点”工作中来。

【中关村温度】辛雨:一个社工的战“疫”日记

随着机关干部下沉基层参与疫情防控工作,“蹲点”力量一下子“壮大”起来,机关、社区、物业、产权单位相关人员还有众多的志愿者,24小时的值守不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各方力量的“混编队”。

【中关村温度】辛雨:一个社工的战“疫”日记

辛雨的爱人同样工作在社区,在这次的战“疫”中,也需要24小时轮班。夫妻俩都上了“火线”,家里的小朋友只能托付给老人。为了能让孩子跟妈妈多待会,辛雨承担起了两个人的晚班工作。

战“疫”情

“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作为战“疫”的最基层和前线,除了辛苦与劳累外,也有“收获”,一场疫情让辛雨有机会了解了许多社区里原来认识,但却陌生的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却因为战“疫”结缘,辛雨把它叫做“战友情”。

【中关村温度】辛雨:一个社工的战“疫”日记

李刚,双榆树派出所第四警务队民警,白塔庵社区民警副书记。他就是辛雨挨过初二寒夜见到的“第一缕曙光”。辛雨爱管他叫“老李同志”。有了“雪中送炭”情,辛雨和老李成了“老铁”。老李的警务团队包括他一共5位成员,他们是辅警董文,警务联络员张宝玲、李汶达和赵雷。每天早上7点到晚上8点,警务团队负责值守两个院落,一连十几天,一天没落下。各方力量到位后,人员安排上才松快些。

【中关村温度】辛雨:一个社工的战“疫”日记

事实上,这位从警27年的老民警从春节就一直没有休假。按照规定,民警年三十也必须值守,年初一初二就必须巡社区。加入到“蹲点”工作之后,李警官更是没有时间休假了。

【中关村温度】辛雨:一个社工的战“疫”日记

巡岗的时候,辛雨问老李:“疫情结束后,你最想做的一件事儿是什么?”老李说:“睡觉。”老李的爱人也是社区工作者,也在一线防控岗位蹲守。老李的儿子读中学,因为疫情,转为线上学习,老李夫妇俩都没有顾上他。

守卫家园

【中关村温度】辛雨:一个社工的战“疫”日记

2020年的春天虽然到来了,却也放缓了脚步。2月5日、14日两场大雪,寒潮紧跟着悄然而至。雪后的低温和大风天气,考验着“防疫值守点”的每一个人。战“疫”刚刚开始的时候,中关村东路107号院只有一张从社区活动站搬来的简易折叠桌。

【中关村温度】辛雨:一个社工的战“疫”日记

王浩大叔看在眼里,索性开来了自家残摩车,让他们能够在雨雪交加的天气里挡挡风。如今,岗亭已经到位,街道保安已经到位,王浩大叔却依然每天到岗。王浩大叔的父亲87岁了,前两天问他:“你干嘛去了?”他说:“国家有疫情。”他老爸非常支持他,说:“你去干去吧,我不用你伺候。”后来,王浩大叔的老伴儿李文英阿姨也走到了防疫一线,每天下午都会陪着大叔一起值守,一起守护自己的家园。

【中关村温度】辛雨:一个社工的战“疫”日记

疫情当下,风雪中的坚守,真心和真诚的付出,也赢得了广大居民的支持。2月1日,白塔庵社区通过微信群向社区居民们发出倡议,征集疫情点位值守志愿者,保卫自己的家园。截止到2月19日,70余位志愿者先后参与到了疫情防控值守中。

【中关村温度】辛雨:一个社工的战“疫”日记

得知社区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后,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研二的王玥就报了名。从2月中旬开始参与到防疫值守中来。随着复工陆续推开,在防控吃紧的情况下,北京推行“无接触”快递,各个小区都在固定的地点接收快递。物流一恢复,小区门口就堆积了大量的快递。居民们领取快递时得寻觅良久。

【中关村温度】辛雨:一个社工的战“疫”日记

【中关村温度】辛雨:一个社工的战“疫”日记

从2月12日开始,王玥“上岗”了,每天俩小时,负责小区“无接触”快递的分拣。每天,王玥都会戴上手套,从快递小哥那接过快递,然后按照楼号、门牌号,分门别类整齐地码放到快递架上,方便居民取件。“小姑娘话不多,服从任务安排,听指挥。这么多天的值班准时准点,一天没落。”辛雨说。

【中关村温度】辛雨:一个社工的战“疫”日记

小区的物业也特别给力,社工、志愿者和下沉到社区的机关干部们值班到十点,后半夜保安们就顶上,这让辛雨对保安大哥们油然而生一种敬佩。

【中关村温度】辛雨:一个社工的战“疫”日记

疫情严重,“战事”吃紧那会儿,连口罩都成为“战备物资”。眼见街道安排的口罩储备就剩下十来个,马上就要“揭不开锅”的时候,社区志愿者侯大千老师送来了60个口罩。“60个白色的口罩就这样安静的躺在大箱子里,分外沉重。对于防护物资已经全线告急的我们来讲,这些口罩就是雪中送炭。”辛雨在他的战“疫”日记里写道。

战“疫”日记

【中关村温度】辛雨:一个社工的战“疫”日记

虽然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休息了三天,但是,辛雨的心从来没有片刻离开过值守点。“我得做些什么把我们社区这些可爱的志愿者、居民的事迹告诉更多的人。”于是,就有了战“疫”日记。辛雨想做的是,要“以不同的视角讲述疫情防控中的真实”,致敬那些在防疫一线逆行的人们。

【中关村温度】辛雨:一个社工的战“疫”日记

从更新周期看,战“疫”日记断断续续,因为辛雨只能在歇下来的休息时间“爬格子”。战“疫”日记里面记录下的都是点点滴滴,不过却汇聚成了暖心洪流。

【中关村温度】辛雨:一个社工的战“疫”日记

【中关村温度】辛雨:一个社工的战“疫”日记

【中关村温度】辛雨:一个社工的战“疫”日记

【中关村温度】辛雨:一个社工的战“疫”日记

“崔玉焕大姐的女儿电话里不停地告诉她不要出门,但她还是瞒着自己的女儿走出家门来到小区门口值守。”

【中关村温度】辛雨:一个社工的战“疫”日记


【中关村温度】辛雨:一个社工的战“疫”日记

“一位不肯留下名字的居民在防护物资紧俏的时候,特意为我们送来了两包口罩;苏英茂阿姨偶然得知社区消毒物资缺乏,向公益组织申请了10包消毒粉送到社区;武淑琴阿姨为我们送来了苹果。”

【中关村温度】辛雨:一个社工的战“疫”日记

这个春节,虽然疫情使我们戴上了口罩,人与人的空间距离被拉大了,但是我们的心却更近了。每次进小区测体温,不少居民们总不忘说一声“辛苦、辛苦”,大爷大妈们总不忘叮嘱“你们自己也要注意防护呀”;两次寒潮都选择在夜半降临京城,简易棚外雨雪纷飞,小区居民们送来了暖宝宝、汤圆,没有寒暄与慰问,放下东西扭头就走。一句“辛苦”、一声“珍重”、“放下东西扭头就走”,大家用最质朴的语言和行动在这个寒夜温暖了防疫值守人员的心。

【中关村温度】辛雨:一个社工的战“疫”日记

“疫情结束后,李警官最想的是睡觉。那你呢?你最想做什么?”我们问辛雨。“好好陪陪女儿,把原定的丽江行兑现,未来带着她走遍天涯!”疫情期间,由于每天接触外面,怕传染家人,晚上只能睡客厅沙发。加上回家又晚,见到女儿的时间更少了。说到这份对“前世小情人”的亏欠,辛雨的眼眶湿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