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为什么心脏不得癌症?

糕糕老爸的童话


我们总能听到肺癌、肝癌、胃癌、肾癌、胃癌、肠癌、脑癌等等,但是很少听说心脏癌症。心脏为什么不会发生癌症?



其实心脏是会发生癌症的,只是发生的几率非常低,我们很少遇到,自然很少听到。

心脏肿瘤发生率0.0017%

研究调查显示原发性心脏肿瘤的发病率可低至0.0017%,换句话说,每10万人之中,才有那么一两个人会有患心脏肿瘤的可能。而这些人中,75%左右为良性,恶性肿瘤只占25%左右,并且,其中一种叫做心脏黏液瘤的良性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心脏肿瘤类型,约占全部心脏肿瘤的一半。心脏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两种类型是血管性肉瘤及横纹肌肉瘤,得了这两种肿瘤的患者,其存活率极低,并且转移较早,通常情况下,这两种肿瘤一经发现的时候就已经转移到肺、肝脏和脑等部位了,如果不经手术迅速切除,90%的患者都会在诊断后9—12个月内死亡。当然,另外一方面,其他组织器官患的肿瘤也可能会转移到心脏“生根发芽”,这就叫做转移瘤,心脏中最常见就是黑色素瘤转移到心脏中的转移瘤,约占心脏转移瘤的50%—70%。

为什么心脏发生癌症的比例非常低呢?

说法1:

癌症是由上皮组织化生来的,凡是有上皮组织的地方,都有发生癌症的可能。上皮组织覆盖着人体表面,也覆盖着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生殖道的内表面,还是构成肝、肾、乳腺、前列腺等器官的实质成分。这些组织器官,都有可能发生癌症。癌就是由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心脏中没有上皮组织,自然也就不会有原发性癌症发生了。

说法2:

心脏和血管构成了一个封闭的血液循环系统,使其不易受到外界有害物质的直接侵袭。人们生活中面临的许多致癌物质都可能对鼻咽、口腔、食管、胃肠、肺、皮肤等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进而引发恶性病变。比起这些每天接触有害物质的器官,深藏在躯体核心位置的心脏就难以受到这些致癌物质的直接侵害。即使进入到血流的有害物质也能在经过肝脏、脾脏和肾脏时不断得到净化处理。这样一来,血液中的一些有害物质也很难对心脏造成不良影响。

说法3:

与心脏的功能有关。在人的一生中,心脏分分妙妙都在不停地跳动,不舍昼夜,从不停止。心脏是人体血液循环的泵站,因为流经心脏的血液永不停息,所以即使是转移中的恶性肿瘤细胞,也不宜在心脏中停留。

说法4,也是比较有说服力的研究:

最新一期学术期刊刊登了一篇重磅文章,美国科学家筛选出细胞周期相关因子,其中CDK1、CDK4、cyclin B1以及cyclinD1这四个可以让不再分裂增殖的心肌细胞再次进入分裂增殖状态。心脏肿瘤相比较于其他肿瘤类型而言相当少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新研究给出了答案,即心肌细胞在成年之后退出了细胞周期,细胞分裂增殖被按下了“停止键”。

为什么会发生癌症?

癌症的发生确实和外部因素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和环境因素,个人生活习惯等等都有一定关系,但最终还是归结在细胞上,癌组织也是由细胞组成,只不过癌细胞属于不正常的细胞,或变异的细胞,我们正常的细胞分裂增殖的次数有限,而肿瘤细胞则能够无限增殖,不受控制,基因突变是导致肿瘤细胞无限增殖的根本原因。 心脏的心肌细胞成熟后几乎不分裂 研究小鼠显示,在胚胎时期的第10天到第12天以及出生后的第4天到14天左右,其心肌细胞可以分裂增殖,而成年小鼠心肌细胞几乎已经陷入不分裂增殖的状态,因而成年小鼠心脏组织一般不再具有再生能力。人类亦是如此,尽管有研究显示成年人的心肌细胞有极低程度的更新,然而,绝大部分心肌细胞已不再分裂增殖。 因心肌细胞的分裂增殖几乎已经停止,其心脏组织一生中更新率极低。而细胞不分裂增殖,相关基因突变就不会累积在细胞的基因组中,心肌细胞就不会变成肿瘤细胞。相反,别的组织器官再生能力强、细胞分裂增殖旺盛,导致肿瘤相关基因突变累积在细胞基因组中的概率大幅增加,因而更加容易出现肿瘤。

大白话解释心脏为啥不发生癌症?

我们的脏器都是由很多细胞组成的,每个脏器相当于一个部门,每个细胞就相当于一个人;肝脏、肺脏、肾脏、胃肠这些部门,都有规定,那就是到了一定年龄就得退休。也就是每个细胞的新陈代谢、推陈出新、更新换代很快,到年龄就退休,就会有新人补充进来。这些部门在补充新人的时候,难免会被混入坏人;好人都是比较规矩和听话的,退休一个,补进来一个;坏人不守规矩,拉帮结派,发展自己的势力,不断扩大自己的阵营,繁殖迅速,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四个变变八个……正常部门对于这些坏人管不住,所以发展太快。所以我们才会看到肿瘤癌症都发展很快,不得不通过手术切除这些毒瘤;或通过强硬的化疗、放疗来打击这些坏人,在这期间难免误伤好人,人体就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但是心脏这个部门很有意思,实行终身制,就是一旦是心脏这个部门的人,那么就是一辈子在这上班,直到死亡;正因为心脏这个部门实行的是终身制,所以不牵扯新人补充进来,所以几乎不会有坏人混入,没有坏人混入,自然发生坏势力的可能性很低,也就不发生癌症。如果心脏部门的人死亡了怎么办?没办法,因为没有补充队员,这对于预防癌症来说是好事,但对于心脏其它疾病并不是好事。比如说心肌梗死后会发生心肌细胞死亡,因心肌细胞不可再生,死一个少一个,所以心脏容易发生衰竭,心衰后几乎不能逆转。

所以说,心脏发生癌症的可能性很小,和心肌细胞成熟后不再更新换代、不可再生有一定关系;这对于癌症来说是好事,多于心肌梗死、心衰来说不是好事。心脏发生癌症的比例低,但不是说心脏病发生率低,目前心血管疾病已经超越癌症成为头号杀手。


心血管王医生


心脏得了癌也不叫“癌”,叫“横纹肌肉瘤”

从组织胚胎学上说,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称癌,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称“肉瘤”。“肉瘤”相对于“癌”要少见一些,所以老百姓把所有的恶性肿瘤都称作癌症。如果用广义的“癌症”概念,白血病也算是一种“癌”。

虽然心脏也得“癌症”,但是非常罕见。这是为什么呢?

心肌细胞基本不可再生。

心肌细胞分化形成了以后,基本上也丧失了分裂和再生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心脏病只能延缓加重,不能治愈的原因。)

而肿瘤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细胞基因突变,这种突变不是一天突然形成的,而是多次基因突变积累的结果。父代的基因错误会遗传到子代,子代在父代的基础上,又一次发生错误,传给孙代... 最终多次巧合促成了癌症的发生。

同时,细胞最容易发生基因错误、产生突变的时候,就是在增殖和分裂的时候。分裂的次数越多,突变的几率也就越大,产生癌症的几率也相应变大。

因为心肌细胞基本不存在分裂和再生,同一个细胞发生多次基因突变,恰好激活癌症基因的概率非常小,因此,心脏的癌症是非常少见的。

心脏较少受到各种炎症因子和有毒化合物的刺激。

基因突变是癌症发生的内因。而癌症的外因就是各种物理、化学性刺激、微生物的感染、反复发作的炎症等等。

心脏在人体的核心部位,机械性摩擦、损伤的刺激几乎没有;各种辐射也被周围其它组织遮挡了一大半;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虽然可以随血流而来,但是基本不停留,很快会被其它器官拦截蓄积;炎症性的刺激也不会在心脏常年累月地反复出现。这些因素都是心脏不容易出现恶性肿瘤的原因。

心脏的转移性恶性肿瘤也非常少。

恶性肿瘤往远处转移有三个途径: 直接播散、血行转移、淋巴转移

心脏外有一层心包膜保护,因此周围如果有癌症直接播散传播,也只是种植到心包膜,无法直接浸润心肌细胞。

心脏血流速度非常快,不利于肿瘤细胞定植,所以血行转移难度也很大。

心脏没有淋巴系统,所以通过淋巴管转移这条路也行不通。

总结

心脏不容易出现恶性肿瘤的最重要原因还是因为自身基本不分裂再生。而与之相反的例子,比如肝脏,正是因为再生能力强,分裂活跃,所以恶性肿瘤高发。

欢迎关注郑医生百嗑,学习更多常见多发疾病知识。


郑医生百嗑


心脏不容易癌变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心肌细胞几乎不会再生。而细胞的癌变首先和细胞的再生速度有关,再生速度越快的细胞就越容易发生癌变。

  • 上皮细胞
  • 间叶细胞
  • 血液干细胞
  • 神经上皮细胞

这些细胞都有共同特点,它们都在体内为了满足身体的需要,而在不断进行着快速更新换代的细胞分裂。而快速的细胞分裂,就给了DNA突变的机会,也让DNA更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引发的基因突变是细胞癌变的关键步骤。

图示:细胞在分裂传代中积累起的有害基因突变,最终将正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

而心脏基本上由几乎不再分裂繁殖的心肌细胞构成,这就让心脏很难患上肿瘤,不管良性的还是恶性的。人们曾经认为心肌细胞绝对不会再生,死一个少一个,但后来发现心肌细胞也能以极慢的速度再生,虽然没啥实际用处,心肌梗死严重的患者,根本不能指望心脏自己的再生,必须寻找心脏移植。

除此之外,也有人认为,心脏这种重要器官的癌变会被自然选择淘汰,其它器官癌变往往还能活许多年,唯独心脏癌变,死人太快,所以经由进化的原因,那些心脏容易癌变的人早就绝种了。这个说法也并非毫无道理。

当然,理论上任何细胞都有可能癌变,尤其当环境中存在各种诱发癌变的因素时,比如致癌的化学品以及电离辐射等。


裸猿的故事


恶性肿瘤比其他癌症更频繁地袭击某些器官,如结肠或乳房。在一篇发表于8月9日“ 癌症趋势”的观点中,研究人员提出,这种器官的脆弱性可能是由于自然选择。人体可以容忍大的或成对的器官中的肿瘤,而不是像心脏这样的小的关键器官中的肿瘤,因此较大的器官可能已经发展出较少的防御癌细胞的机制。

进化生物学家弗雷德里克·托马斯(FrédéricThomas)说:“保持活力和生殖能力最重要的器官,如心脏,大脑或子宫,可能对癌症有更好的保护,所有其他的东西都是平等的。法国生态和进化癌症研究中心。“我们并不是说这是解释器官对癌症不同敏感性的主要因素,但是这是一个与其他因素有关的因素。

许多肿瘤学家通过观察吸烟或紫外线照射等外部风险因素或内部因素(如细胞在器官中分裂的频率)来解释器官癌症发生率的差异。托马斯和他的合着者,包括资深作家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进化生态学家贝塔乌瓦里(Beata Ujvari),现在提出这个进化论来补充当前的认识。

该研究小组认为,自然选择有利于对人类生存和繁殖至关重要的小器官进行强有力的抗癌保护。托马斯说:“大或成对的器官可能积累大量的致癌表现,而不会受损,而像胰腺这样的小而重要的器官很容易受到损害,只有少数肿瘤在里面。因此,理论认为,如果所有其他因素相同,胰腺应该比肾脏这样的器官更好地防御癌症。不同器官的抗癌保护机制不同,但一般来说,它们会使器官抵抗肿瘤的形成。

研究人员还建议,癌症生物学家将个体器官视为具有自身环境条件(如氧气,酸度或水平)的专门化岛屿,癌细胞的生存依赖于当地环境的热情。“恶性细胞是生物体 - 它们不受生态条件的影响是不可能的,”托马斯说。“这显然意味着某些器官比其他器官更有利于恶性扰动。”

Thomas,Ujvari和他们的同事现在正在测试他们的假设。“一个完整的分析需要我们考虑到所有可能的混杂因素,”托马斯强调。“我们不能只看现有的癌症统计数据和器官的大小,并且关联一下它是否有效。” 目前,该小组正在对小鼠进行长期实验,以测量不同器官内癌变和癌前变异的积累。这项研究是迪肯大学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之间新的国际合作的一部分。

“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新颖假设,”托马斯说。“我们希望这篇论文能够刺激这方面的研究。”


指尖上的芳香


这个问题,提问的非常好。当年我的研究生导师就曾经问我,为什么心脏和小肠的癌症不常见呢?我一时想不出答案,怔怔的站在那儿。为什么心脏和小肠很少得癌症呢?

后来老师讲述,心脏与小肠在五行上属火,小肠为丙火,心脏为丁火,一阴一阳,相辅相成。心与小肠互为表里,经络相互连接,上下相同。心为君主之官,掌管其他脏腑,地位最高。

癌症在《黄帝内经》中多认为是寒气凝滞,寒邪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就想天气寒冷,水便会结冰。结了冰的气血运行失常,结聚在一起,变形成了不正常的癌症。

因此温化寒邪,使气血得温,则行。心为火脏,寒邪难以入侵,小肠亦为火脏,寒气不得入侵,气血难以结聚,因此便难以形成肿瘤。


金匮真言


恶性肿瘤按照来源不同分为两种:癌症和肉瘤。

来源于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叫癌症;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叫肉瘤。心脏没有上皮细胞,所以不会发生癌症,但是会发生恶性肿瘤的另一种:肉瘤。

我们看个病例大家就了解了——

男性,57岁,大腿肿疼:

骨盆CT发现,右侧髂骨溶骨性骨质破坏,周围还有一个巨大的软组织肿块。

这种形态首先考虑转移瘤,需要全身检查,寻找原发病灶。做了胸部加强CT,发现了心脏的肉瘤:

在右心房的位置,椭圆形的大肿块,病理证实是血管肉瘤。

关于心脏肿瘤的概述:

心脏肿瘤较为少见,约75%为良性,以心脏粘液瘤最常见。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更少见,75%为恶性,其中最多的是血管肉瘤,其次是横纹肌肉瘤。

心脏血管肉瘤最常见于30-40岁。绝大多数肿瘤发生于右心系统,尤其是右心房。文献报道心脏血管肉瘤约66%-89%的病例发生肺转移。其生长方式包括两种:向腔内生长、边界清晰和向心包弥漫性浸润生长。

事实上,胸腔的血管肉瘤多发生于心脏、主动脉、肺动脉等。位于段及段以上的肺动脉肉瘤,表现为肺动脉内充盈缺损,往往容易误诊为肺动脉血栓。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显示肺动脉内肿块不均匀强化,此时考虑到肺动脉肉瘤诊断。

这样大家就明白了,为什么有些怀疑肺动脉栓塞的疾病,需要做增强ct或者磁共振检查。

我是影像科豪大夫,这一篇内容有点深,而且发病率不高,大家看看就好,不必太费神。🙏

当然还是欢迎关注我!关注通俗易懂的医学科普!😄


影像科豪大夫


发生在心脏的肿瘤不是没有,只不过比较少见而已。不要误认为心脏不会发生肿瘤!


心脏肿瘤颇为少见,其中原发性肿瘤更为罕见,转移性肿瘤约为原发性的20~40倍。原发性心脏肿瘤大多为良性,其中又以心房粘液瘤居多数。

一、心脏良性肿瘤

1.粘液瘤心脏粘液瘤约占良性原发性心脏肿瘤的50%。年龄30~50岁,性别无明显差异。临床上,常有血流受阻和栓塞症状。本瘤多发生于左心房(约占75%),发生于右心房的占20%,心室5%。肿瘤大小不等,呈息肉状或绒毛状。切面呈灰白色半透明胶冻状,质软易碎。镜下,粘液瘤细胞呈星芒状或梭形,核呈卵圆形或梭形。瘤细胞稀少,散在或三五成群,分布于大量粘液样基质中,基质内富含蛋白多糖。关于本瘤的组织发生,观点仍不一致,许多学者认为本瘤来源于心内膜下的多能性原始间叶细胞。

2.横纹肌瘤 心脏横纹肌瘤多见于15岁以下儿童,约50%病例伴有结节性硬化。临床上,肿瘤小者可无症状,大者可向心腔突起,引起阻塞症状,多发性肿瘤常引起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肉眼观,肿瘤多位于左和右心室的心肌内,常为多发性,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镜下,瘤组织疏松,细胞较大(直径可达80μm),呈卵圆形。胞浆空泡状,富含糖原,核居中,核仁明显。核周围的胞浆呈疏网状,细胞形似蜘蛛,故有蜘蛛细胞之称。目前认为本瘤是一种源自胚胎心肌母细胞的婴儿错构瘤。

3.纤维瘤 心脏纤维瘤多见于婴儿和儿童。临床上,可引起左、右心室流出道阻塞症状及充血性心力衰竭。肉眼观,肿瘤多位于左心室或室间隔内。多为单发,大小不一,直径有时可达10cm。镜下,与其他部位的纤维瘤相似。

二、心脏恶性肿瘤

心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甚少见,可有恶性血管内皮瘤、横纹肌肉瘤、恶性间皮瘤、纤维肉瘤等。

三、心脏转移性肿瘤

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转移至心脏者少见。但亦有人认为,如果仔细检查也并非很少。心脏转移瘤中以恶性黑色素瘤较多。心脏转移瘤可从邻近器官的恶性肿瘤蔓延而来,如支气管癌、胃癌、食管癌和纵隔肿瘤等,但大多系经血道转移而来。


马佳健康学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得先说说为什么会得癌症。

什么是癌症

通常“癌”是指来源于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而来源于上皮组织以外,如结缔组织或者肌肉组织的恶性肿瘤我们通常称为“瘤”。恶性肿瘤有个很大的特点即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因此分化和增殖的能力则是得肿瘤的一个重要条件。

心脏的构成及为什么不容易得癌

心脏的结构决定了其相关癌症几乎没有

  • 心脏主要由血管或心肌细胞构成。心肌细胞是终末分化细胞,即没有分化和增殖的能力,则不会表现出肿瘤典型的特性,因此心脏的原发癌症是几乎没有的;

  • 对于转移癌而言,癌细胞需要在组织表面粘附才能正常生长。心脏处的血流较快,转移的癌细胞很难在心脏表面停留,因此心脏也很难见到转移癌;

  • 心肌细胞一来是属于肌肉细胞,就算其发生了恶性肿瘤,通常也会叫做“瘤”而不是“癌”。

有没有关于心脏的癌症

前面说了,心脏除了心肌细胞,还由血管组成。而血管是有可能发生肿瘤的,主要就是血管肉瘤,或发生于心脏瓣膜的乳头弹性纤维瘤,但均比较少见。


性情妈妈


那要看你是怎么定义癌症cancer的?

中医的[癌症],是得了肿瘤之后的各种症状。

cancer是[拉丁语],意思是:西医治不好的疾病的统称[uncontrolled disease]。心脏病不就是西医治不好的疾病吗?而且心脏病还有很多种类。其实包括许多比如四肢不温,心肌炎,低血压高血压,都有可能是心脏疾病导致的,而且这些都是西医治不好的疾病,所以,从这个概念角度出发,心脏当然也会得【癌症】。

其实,西医的cancer,有两个含义,一个就是[毒瘤]【病变细胞迅速破坏其他细胞】[附图1],另外一个就是uncontrolled disease[不受西医控制的疾病]【附图2】。你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你就很难理解西医提到[癌症cancer]的时候的说法。因为他们谈到[癌症cancer]的时候,有的时候指的是[毒瘤],说着说着又变成了[uncontrolled disease]了。不过,你要知道,毒瘤也是西医治不好的疾病呃。毒瘤只是肿瘤发展到迅速严重地步的肿瘤uncontrolled不受控制了而已[脱缰的野马]

out of control 不在控制范围

uncontrolled 已经失去控制

undercontrol在控制中

心梗,心肌炎,心臟病,心絞痛,心臟性風濕


太素老道


因为心脏主要是心肌细胞,是已经高度分化的细胞,没有上皮细胞。几乎不再分裂。

细胞只有分裂,才有产生癌细胞的可能。分裂越频繁,就越容易出现癌细胞,举个例子,假设在某射线辐射下,细胞分裂1000次产生一个癌细胞。那一个月分裂好几千次的跟一个月分裂不到100次的相比,显然是前者更容易出现癌细胞。

这就是为什么幽门螺杆菌感染正常情况下没事,但是感染之后引起胃溃疡就容易诱发胃癌。发生胃溃疡之后,胃粘膜会迅速分裂产生新细胞俩修复,而幽门螺杆菌又会过来破坏,这样在反复修复、又反复被破坏的过程中,就更容易出现癌细胞。HPV感染之后,更容易得宫颈癌,也是同样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