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2 北京八大胡同與唱戲的:“人不辭路,虎不辭山,唱戲的不離——

北京八大胡同不僅是“風月情色”的代名詞,這一帶還有很多戲樓、戲班和戲劇名人故居,是京劇的發祥地。

清末民初的八大胡同有兩個概念,從隘義上說,所謂八大胡同,並非某一條衚衕的名稱,而是由八條衚衕組成的。這八條衚衕位於前門外大柵欄附近,因妓館密集而成一大銷金窟。

《京都勝蹟》一書引用過當時的一首打油詩曰:  

八大胡同自古名,

陝西百順石頭城(陝西巷、百順衚衕、石頭衚衕)。

韓家潭畔絃歌雜(韓家潭),

王廣斜街燈火明(王廣福斜街)。

萬佛寺前車輻輳(萬佛寺系一小橫巷),

二條營外路縱橫(大外廊營、小外廊營)。

貂裘豪客知多少,

簇簇胭脂坡上行(胭脂衚衕) 。

八大胡同“風月場”雛形的形成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乾隆時期徽班進京下榻於八大衚衕中的韓家潭、百順衚衕一帶,此後四喜、春臺等戲班相繼來京,分別下榻於八大衚衕之百順衚衕、陝西巷和李鐵柺斜街。

所以老北京有句俗語:“人不辭路,虎不辭山,唱戲的不離百順、韓家潭。”

  可見八大胡同與戲劇特別是京劇的形成發展的歷程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中的有些人也是以相公業為生的。

北京八大胡同與唱戲的:“人不辭路,虎不辭山,唱戲的不離——


  曾有著名藝人回憶說:“我們師徒三人去串妓院賣唱,從天橋福長街二條到石頭衚衕,進南口串起來。每到一家,先從背上將師兄放下,老師拉京胡,師兄拉二胡,我打板,拉個‘小開門’或是‘夜深沉’。接著,我拿著劇目到各屋裡問問:‘老爺,您聽哪段二黃嗎?’每個院都是這樣。從石頭衚衕中間往東,經王廣福斜街、博興衚衕、大李紗帽衚衕、小李紗帽衚衕、火神廟夾道,再往西往返石頭衚衕,一直串到午夜回家,基本上每天如此”。

京劇名伶大都在八大胡同的韓家潭、百順衚衕、石頭衚衕、王廣福斜街等衚衕內居住。“三慶班”原在韓家潭,後來也遷到百順衚衕。梅蘭芳1900年遷至此地居住過。

俞菊笙曾主持春臺班多年,以武生挑班唱大軸。曾與汪桂芬、胡喜祿、黃三雄等合作演出。長靠、短打均長,演戲風格勇猛威武,矯健雄偉,世稱“俞派”。武生勾臉戲《鐵籠山》等亦由俞所創始。他戲路寬廣,擅演神怪戲,常演劇目有《挑滑車》、《長坂坡》、《豔陽樓》、《鐵籠山》等。弟子楊小樓、其子俞振庭亦受其傳授。  

38號則是戲劇大師遲月亭的故居。遲月亭與譚小培、閻嵐秋等同科,先習老生,後從楊隆壽習武生,以短打戲見長……  

“老夫子”陳德霖也住在此衚衕。陳德霖與譚鑫培、孫菊仙、俞菊笙、劉鴻聲、楊小樓等合作,一直到1930年逝世前,從未間斷過舞臺生活。他是繼梅、時、餘之後,王瑤卿之前,京劇青衣的代表性人物。有“老夫子”之稱。對“四大名旦”及後世旦角藝術發展影響深遠。  

百順衚衕34號的“四箴堂”是京劇老生前三傑之一程長庚的“堂號”。他的堂號代表了他本人。據說當年他演出時的戲報就寫“四箴堂”,不寫他的名字。  

北京八大胡同與唱戲的:“人不辭路,虎不辭山,唱戲的不離——

程長庚扮黃忠

余三勝故居,位於石頭衚衕61號,余三勝戲路寬,文武皆佳,擅長劇目有《定軍山》、《當鐧賣馬》、《魚腸劍》、《碰碑》、《捉放曹》、《打棍出箱》、《牧羊圈》、《楚莊王》、《烏盆記》等。

道光、咸豐年間與程長庚、張二奎並稱“老生三傑”、“京劇三鼎甲”,系京劇形成之初的代表人物。其子餘紫雲,是“同光名伶十三絕”之一。其孫餘叔巖為京劇“餘派”老生創始人。

四大徽班進京。其中以程長庚、徐小香、盧勝奎、楊月樓為主的三慶班就住在韓家潭。後有很多劇團和京劇名家也寓居於此。

20世紀50年代,以譚富英為團長、裘盛戎為副團長的太平京劇團駐在韓家潭。老北京的梨園公會就設在韓家衚衕36號院。

大外廊營1號是譚鑫培故居。當年的老宅有6套院子,共有房子46間半,此外在老宅的西部還蓋了一幢二層的西式小樓。

北京八大胡同與唱戲的:“人不辭路,虎不辭山,唱戲的不離——

譚鑫培故居

這座小樓是民國六年,譚鑫培找人設計的,他對蓋這座小樓非常上心,演戲之餘,每天到施工現場監工。譚家從清末咸豐年間便在此居住,直到“文革”期間從老宅搬出,前後住了六代人,長達130多年。

北京八大胡同與唱戲的:“人不辭路,虎不辭山,唱戲的不離——

譚鑫培《定軍山》劇照

王皮衚衕,位於大柵欄地區的東部,俗稱王八衚衕。南面是蔡家衚衕。據當地的老人回憶, 馬長禮曾住在這條衚衕。  

由於王八衚衕說起來很難聽,有人問起住什麼地方,被問的人就只得說在施家衚衕那邊。這條衚衕中10號為民國時期的一家二等妓院。 

北京八大胡同與唱戲的:“人不辭路,虎不辭山,唱戲的不離——

彩繪依稀,訴說昔日的繁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