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趙明誠去世時,李清照為什麼說他“素無分香賣履之意”?分香賣履有什麼典故?

陳小兔白又白


宋·李清照《金石錄後序》:“取筆作詩,絕筆而終,殊無分香賣履之意。”

分香賣履,舊時比喻人臨死念念不忘妻兒。“素無分香賣履之意”就是從來沒有為妻兒生活打算考慮過的思想!

李清照為什麼會如此說呢,下面看她的丈夫趙明誠生前對李清照的留言:‘從眾。必不得已,先棄輜重,次衣被,次書冊卷軸,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負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之。’趙明誠叫李清照護送寶物跟隨眾人逃難,迫不得時要李清照與寶物一起玉碎。金石是夫妻二人半身心血收集的寶物,並著有《金石錄》一書。

李清照為什麼要在《金石錄後序》中說“素無分香賣履之意呢”?顯然是突出趙明誠對這些寶物的看重寶及對畢身心血《金石錄》看重,比李清照都重要,繼而突出《金石錄》的重要!

那李清照為什麼要用“分香賣履”這個詞呢?是不是李清照太多慮,當然不是,顯然是有李清照的小情懷在裡面!因為之前就有趙明誠因部下反叛而丟下李清照獨自棄城逃跑的行為。

這裡的“分香賣履”可以理解為散去寶物(多數是奇石,很重)這種負擔,讓李清照輕裝謀生!

這還是應了那句老話:“財多累主(己),實寶傷人”!趙明誠是“玩物喪志”之人!

“分香賣履”典故來源於漢·曹操《遺令》:“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臺,善待之。於臺堂上安六尺床施繐帳,朝晡上脯備之屬,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輒向帳中作伎樂。汝等時時登銅雀臺,望吾西陵墓田。餘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諸舍中無所為,可學作組履賣也。”說的是曹操如何安排自己死後原來妻妾們的生活!

典故譯文如下:

曹操《遺令》中說:我的婢妾和歌舞藝人都很辛苦,讓他們住在銅雀臺(遺址在今河北臨漳縣西南二十公里鄴城遺址內),好好安置他們,在臺正堂上放六尺床,掛上靈帳,早晚上食物供祭,每月初一、十五兩天,從早至午,要向帳中歌舞奏樂。你們要時時登上銅雀臺,看望我西陵的墓地。餘下的香可分給諸夫人,不用它祭祀。各房的人無事做,可以學著製作帶子、鞋子賣。


蘭影竹風


我們先說分香賣履吧,分香賣履的意思是指臨死之前也不忘妻妾。至於分香賣履的典故呢,我們需要回到東漢末年三國時期。

分香賣履的典故

分香賣履出自曹操的《遺令》,什麼是遺令呢?也就是當時曹操的遺囑。

這大概是曹操預感壽命將盡時才頒佈的。果然,兩年後的春正月,曹操死於洛陽,臨死前又頒佈《遺令》:"吾死之後,葬於鄴之西崗,與西門豹祠相近,無藏金玉珠寶。"還進一步交代家人:"汝等時時登銅雀臺,望吾西陵墓田。"這個《遺令》是西晉著名文學家陸機無意中在宮內秘閣中發現的。

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臺,善待之。於臺堂上安六尺床,下施繐帳,朝脯設脯糒(食物)之屬。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輒向帳中作伎樂。汝等時時登銅雀臺,望吾西陵墓田。餘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諸舍中無所為,可學作履組賣(做鞋賣錢)也。

翻譯成白話文呢,說的就是我的婢妾和歌舞藝人都是很辛苦的,就讓他們住在銅雀臺吧,切記要好好安置他們,在銅雀臺的正堂上放一張六尺大的床,掛上靈帳,早晚要供祭食物。每個月的初一十五,從早上到中午,要向帳中歌舞奏樂,你們也要經常登上銅雀臺,經常看看我在西陵的墓地。餘下的錢財,不需要用它來祭祀,可以分給諸位夫人,而各房的人沒有事情做的話,可以學著製作鞋子、帶子來賣錢,自食其力。

這就是分香賣履的典故,說明曹操臨死之前也不忘了囑託自己的妻妾,讓她們能夠有生活上的經濟來源等等。

那趙明誠去世的時候,李清照為什麼說他沒有分香賣履之意呢

很多人猜測,李清照是因為沒有孩子,趙明誠養侍妾的事情導致心灰意冷,才寫下趙明誠殊無分香賣履之意,是幽怨,但是,我認為李清照寫下這一句話是為了表現趙明誠對他的愛啊

我們先談一談宋代社會達官貴人和文人士大夫養侍妾和歌姬的風氣。當時宋真宗就鼓勵大臣們應該養侍妾來充分的享受生活。當時的宰相王曾十分節儉,宋真宗竟然還專門購買了侍妾送到了他的府上,由此宋朝供養侍妾的風氣可見一斑。在當時,侍妾歌妓不僅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還成為了交易、朋友互贈之間的禮品。

在如此濃厚的風氣之下,在太學中的學生,也常常出入歌妓院或者召喚歌妓來太學中陪酒。趙明誠無論是在太學中讀書或者在官府為官,自然都不能免俗了。但是這都是逢場作戲,趙明誠的心始終都是在李清照的身上。

不說別的,光說趙明誠在去世的時候,沒有給其他人留東西,而是把之前收藏的十五大車金石古玩都留給了李清照就可以看出。

我們注意,分香賣履,說的是曹操臨死之前不忘妻妾,但是趙明誠心中卻只有李清照一人,所以沒有留下一分錢給他的侍妾、歌妓等人。

所以李清照寫下“取筆作詩,絕筆而終,殊無分香賣履之意。”並不是對趙明誠的幽怨之意,而是感念二人的感情之好,情比金堅。在當時這種社會,趙明誠都沒有留下一分錢給其他人,怎麼能說他們兩人的感情不好呢?

你們覺得呢?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小太陽D


據說李清照在閨閣之中,就名動京城,引得太學生趙明誠為她大做相思之夢。

據《琅娘記》卷中引《外傳》裡記載,趙明誠小時候,一日做夢,在夢中朗誦一首詩,醒來只記得三句話:“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百思不得其解,就向父親討教。

他的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吾兒要得一能文詞婦也。”明誠大惑不解。

他父親說:

“‘言與司合’,是‘詞’字,

安上已脫,是‘女’字,

‘芝芙草拔是‘之夫’ 二字。

合起來就是‘詞女之夫’。”

長大後有一年正月,趙明誠與李清照從兄李迥外出遊玩,在元宵節相國寺賞花燈時與李清照相識。

趙明誠早就讀過李清照的詩詞,本已讚賞不已,此時一見,便產生了愛慕之意。

趙明誠回去後,便以“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的字謎方式,委婉地向父親談及此事。

趙挺之恍然大悟,便派人去向李清照家去求親。

於是李清照十八歲時,在汴京與太學生、丞相趙挺之的兒子趙明誠結婚。

婚後,夫妻感情篤深,常投詩報詞。

他倆是古今人人共同羨慕的恩愛夫妻,神仙眷侶。

這些都可以從李清照本人大量情感深摯纏綿的詞裡找到證據。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

然而好事多磨,由於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首先倡議打擊元佑黨人,因而造成了李清照父親李格非的不幸命運,並進而連累李清照。使得李清照不得不與她丈夫分離,隻身離京去投奔先行被遣歸的孃家人,夫妻之間也就產生了感情的隔閡。

另外在宋代達官貴人以及文人士大夫有蓄養侍妾與歌妓的風氣。

宋真宗就曾多次鼓勵大臣們應當充分地蓄養歌妓來享受生活,他說:“時和歲豐,中外康富,恨不得與卿等日夕相會。太平難遇,此物助卿等燕集之費。”(沈括《夢溪筆談》卷25)

宰相王曾非常節儉,真宗居然專門派人為他購買侍妾。

李清照與趙明誠特別尊崇的文壇前輩蘇軾,平生並不好色,但蘇軾自己卻蓄養有朝雲之類的一群侍妾,而且也不時的攜妓吟詩作畫,甚至攜妓拜見佛門子弟大通禪師,自稱“我也逢場作戲莫相疑”(詳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十七引《冷齋夜話》)。

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趙明誠無論是在太學讀書還是在官府為官,都不可能免俗。納幾個姬妾多半出於娛樂的目的,不過是逢場作戲,他的全部感情與心思還是放在李清照的身上。李清照心裡非常明白的,所以也並不介意。

後來趙明誠離開青州後,先後在幾個州郡做官,尤其後來做了萊州知州,已有經濟基礎與政治地位,身邊縈繞著越來越多年輕漂亮的女性。

而李清照雖然才華出眾,氣質優雅,但畢竟已近四十。

趙明誠的心思和感情不免開始慢慢轉移到那些年輕漂亮的侍妾身上。李清照這般聰穎、敏感怎能感受不到。

大家可能還記得李清照曾寫過《鳳凰臺上憶吹簫》這首詞:

《鳳凰臺上憶吹簫》 宋·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其實趙明誠重返仕途,前往萊州就任知府時,完全可以攜帶家眷一同前去,而他沒有帶李清照一同前往,李清照想跟丈夫一起走,可丈夫並沒有帶她一起走。李清照這時已經感到了婚姻的危機。所以她在詞的最後寫到“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這首詞中她還用了兩個典故:

“煙鎖秦樓”:是《列仙傳拾遺》上說的蕭史弄玉的故事。

“武陵人遠”:是個離別後有外遇的典故,是說劉義慶《幽明錄》所載劉晨、阮肇到天姥山採藥遇仙女並與之嬅和故事。

通過了解這兩個典故,可以猜測出李清照寫這首詞不只是送別和相思這麼簡單,她是擔心丈夫有外遇:

“難道丈夫真如那兩個採藥人一樣,進入深山,與仙女相會去了!丈夫與那些漂亮的侍妾乘著鳳凰雙宿雙飛,卻把自己留在這孤獨冷清的房間裡!”

另外,李清照還有一處愁,就是不曾生育過。古語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在古代,一個不能生育男孩甚至根本不能生育的妻子,在家中幾乎是沒有什麼地位的,而且最終也會喪失丈夫的關愛以及對家庭財產的繼承權。

南宋人洪适撰寫的金石文字著作《隸釋》中。其中談到趙明誠身後之事的時候,說到“趙君無嗣”,即趙明誠沒有後代。

趙明誠是有侍妾的,但也都未有生養,可見這“不孕不育”的責任是誰?我想大家一看便知。

但在古代,醫療落後,科學觀念不發達,輿論一般都會將罪責指向為人妻者。

李清照怎能不愁,不痛苦,不難過。

後來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趙明誠將李清照從老家青州接出,到任所團聚。

這一年的秋天,李清照離開居住了十幾年之久的青州,風塵僕僕,前去與趙明誠相聚。

多年難得一通音訊的等待,猜疑,使李清照這次起程前去與趙明誠重聚,不禁心事重重,有許許多多的擔憂。

李清照並沒有因為獨自苦度五年的光陰、而今終於等到了重聚的日子而感到喜出望外。

品味李清照前往萊州途中路過昌樂時所作的《蝶戀花》和初到萊州時所作的《感懷》詩,發現李清照依然沒有擺脫愁苦,情緒十分低落。

這種不可明說的愁苦,在《蝶戀花》一詞中表現為對閨中姊妹的思念。為何李清照在趕往和丈夫團聚的路上,想念的不是自己的丈夫,而是想起自己的“姊妹”呢?其中的含義是不言而喻的。

都說小別勝新婚,但李清照到了萊州,並沒有與趙明誠恢復往日那般琴瑟和諧的生活,她在《感懷》詩中流落出對趙明誠整日忙於應酬,卻冷落了自己的不滿情緒。

到了萊州,她的最好的兩個朋友,一個是烏有先生、一個是子虛先生。那麼合起來不就是子虛烏有,什麼都沒有了嗎?這是何等的孤寂。

是趙明誠忽略了她,還是她不想理趙明誠,不得而知……

公元1129年,49歲的趙明誠病逝了,這年李清照46歲。趙明誠給她留下了南下逃難時攜帶的十五車金石古籍,望著堆積如山的收藏品,李清照百感交集。

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記述趙明誠去世時的情景時寫道:“取筆作詩,絕筆而終,殊無分香賣履之意。”

“分香賣履的典故”

出自曹操的遺囑,即《遺令》

原文是:

“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臺,善待之。於臺堂上安六尺床施繐帳,朝晡上脯備之屬,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輒向帳中作伎樂。汝等時時登銅雀臺,望吾西陵墓田。餘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諸舍中無所為,可學作組履賣也。”

白話文就是:曹操《遺令》中說:我的婢妾和歌舞藝人都很辛苦,讓他們住在銅雀臺(遺址在今河北臨漳縣西南二十公里鄴城遺址內),好好安置他們,在臺正堂上放六尺床,掛上靈帳,早晚上食物供祭,每月初一、十五兩天,從早至午,要向帳中歌舞奏樂。你們要時時登上銅雀臺,看望我西陵的墓地。餘下的香可分給諸夫人,不用它祭祀。各房的人無事做,可以學著製作帶子、鞋子賣。

現在多用來形容人死的時候也不忘記自己的妻妾(妻兒)。

李清照在這裡用這個典故,正面意義是為了突出他們兩人最終感情如一,趙明誠臨終之際並無牽掛其它女人。他並沒有像曹操那樣將家中的財產、家業交付給其他的侍妾。而是都留給了自己。這不得不說是對她之前憂愁善感的一種釋放。

反面意義卻又正好說明趙明誠生前是有侍妾的。


slx孔雀東南飛


分香賣履的典故我們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發生這件事的相關地點人人都知道,那就是曹操的銅雀臺。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走到了人生盡頭。在其彌留之際,曹操作《遺令》為遺囑,其中寫到(摘選):

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臺,善待之。於臺堂上安六尺床施繐帳,朝晡上脯備之屬,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輒向帳中作伎樂。汝等時時登銅雀臺,望吾西陵墓田。餘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諸舍中無所為,可學作組履賣也。吾歷官所得綬,皆著藏中。吾餘衣裘,可別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曹操到這份遺囑將自己的妻妾財產都做了詳細安排:妻妾婢女都安排在銅雀臺為自己守靈祭祀,初一十五還要歌舞演奏。祭祀不要用香,可以將其分給各個夫人。平時各房無事之時,可以製作飾品和鞋子售賣為生。自己的衣服綬帶能收藏起來的就收藏起來,不能收藏的就給幾個兒子分了。

正因為分香賣履出自曹操的遺囑,因此這個成語就表示臨死之人對於妻兒財產的安排,也指代人之將死。例如唐朝羅隱的《鄴城》詩:“英雄亦到分香處,能共常人較幾多。”

李清照所說的趙明誠“無分香賣履之意”,指的就是趙明誠死時並沒有安排身後的妻兒財產。但是李清照這句話並不是趙明誠死時說的,而是趙明誠死後六年,李清照《金石錄後序》中說的:“餘悲泣,倉皇不忍問後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筆作詩,絕筆而終,殊無分香賣履之意。”

《金石錄》一書,著錄從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來,鐘鼎彝器的銘文款識和碑銘墓誌等石刻文字,是中國最早的金石目錄和研究專著之一,是傾注了趙明誠李清照夫婦畢生心血的一本鉅著。

趙明誠自己生前已寫了書的序文,列於書首,並請好友清河縣劉跂寫了後序,一般人們把劉跂的後序叫著《金石錄劉序》,而李清照再作了這篇“序”,附於書後,故稱“後序”。

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趙明誠和李清照在貴池(今安徽池州)接到宋高宗任命,需要上殿朝見。於是趙明誠去見皇帝,李清照在貴池安頓下來。分別的時候李清照在船上、趙明誠在岸上,趙明誠只是交代瞭如果遇到戰亂如何安排所收藏的文物,繼而匆匆上路。

七月,李清照接到書信,趙明誠病了。等李清照到了的時候,趙明誠已經病入膏肓、無力迴天了。

趙明誠臨終前取筆做詩,絕筆而終,並沒有對李清照和家產做出安排,因此李清照開始了流浪而不幸的下半生,這才有了“殊無分香賣履之意”的感慨。


別酒流年


先說分香賣履。

曹操臨終時吩咐諸妾:“汝等時時登銅雀臺 ,望吾西陵墓田。”又云:“餘香可分與諸夫人。諸舍中無為,學作履組賣也。”

見晉陸機《吊魏武帝文》序。

意思是說,你們把香料分了,自己學學怎麼做鞋,賣鞋謀生。

“分香賣履”以後就被用來比喻臨死不忘妻妾。

李清照原話是“取筆作詩,絕筆而終,殊無分香賣履之意。”這要對照上下文來看,《金石錄•後序》寫的時候,趙明誠已亡六載,中間國破家亡,風流雲散,李清照自己遇人不淑,情感與物質都損失慘重。

同樣是這篇文章中,還有另一段話,寫於避亂分手之際,“餘意甚惡,呼曰:’如傳聞城中緩急,奈何’戟手遙應曰:’從眾。必不得已,先棄輜重,次衣被,次書冊卷軸,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負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之。’”危難關頭,趙明誠的意見是,最後不得已,再和夫婦二人的收藏,一起玉碎。

所以,回到問題中那句話,李清照是說,他們用盡心血傾盡家財的金石收藏,即使到了趙明誠彌留之際,也沒想過要賣掉而用來給李清照補貼生活。

因為,那些東西無關價值多少,而是他們愛情的一一見證。


鐵劍齋


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裡,敘述丈夫趙明誠暴病臨死之際,所做絕筆詩。“殊無分香賣履之意”。


“分香賣履”的典故,來自於東漢末年曹操的《遺令》。是曹操在死之前分配死後遺產的遺囑,曹操要求把剩餘的香分給各個夫人,要求他的夫人們在家學習編織鞋子,以賣鞋度日,以保自足。

李清照只所以說趙明誠“殊無分香賣履之意”,是說她的丈夫趙明誠,臨死前,只是寫了絕筆詩,並沒有像曹操那樣,對他的妻子和妾有較好的託付,也沒有分家產給他的妻妾們,以使她們以後有生活保障。趙明城是撇下了他的幾位妻妾,撒手而去的。

只有一點,趙明誠臨死將未完成的金石事業,託付給了李清照。


路遙lgy


趙明誠出身宰相門地,其父趙挺之權傾朝野,趙明誠身為豪門子弟,相國寺內與李清照一見鍾情,趙明誠早就讀過李清照的詩詞,常常掩卷暗戀,要娶就娶李清照。

上右元年的元宵佳節,李清照與表姐王楚靈遊相國寺,趙明誠也恰與李清照堂兄一起同遊,經堂兄介紹,李清照與趙明誠一見如故。

作為太學生的趙明誠,深愛美豔多情的才女李清照,二人的初見,默默許願相國寺,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也久聞李清照是個集美貌才華於一體的淑女,在兒子的提議下,趙挺之促成了他們的婚姻。

趙明誠與李清照的婚姻,在當時被傳為佳話,人人羨慕。婚後的七個月,李清照懷上孩子,孕後的胎檢,經御醫把脈,胎兒發育不良,原因是趙明誠過量引酒造成,孩子是個傻子。李清照在御醫的建議下墮胎。

趙明誠心情不爽,獨自一人重遊相國寺,與李清照表姐王楚靈不期而遇,王楚靈自從那年元宵夜與趙明誠相識,對趙明誠芳心暗湧,愛上趙明誠,怎奈趙明誠心思全在表妹身上。今日一見,如干柴烈火,激情燃燒起來。

趙明誠與王楚靈在相國寺雲開霧散,王楚靈品嚐了人生第一次高潮之後,對趙明誠戀戀不捨,二人商議把相國寺的西廂房買下來,作為相會之所。後來王楚靈在相國寺私生一子,被丐幫幫主洪六養大,起名洪七,就是丐幫幫主洪七公。王楚靈嫁給秦檜,歷史中臭名昭著的王夫人,害死岳飛,東窗事發,正是李清照表姐王楚靈。

李清照因為表姐和趙明誠的野合,曾經給王楚靈寫過信,信中提到,你我如手足,怎麼能分香賣履於彼此臥榻呢?李清照是說表姐不應該脫了鞋子,把自己的體香讓不相干的男人享受。分香賣履,實際暗喻表姐王楚靈行為不軌。

趙明誠仕途幾度沉浮,35歲患上前列腺疾病,雖有納妾,都無生育。49歲死於前列腺。正史記載,李清照晚年定居合肥,撫養自己的養子朱泉長大,朱元璋是朱泉第五代孫,朱元璋封李清照為詞德皇后,是有歷史根據的。


白這個顏色


李清照為什麼這麼說,原因很簡單,大難臨頭各自飛的李清照夫婦,早不是當年婚後如膠如漆、情投意合、共同譜寫愛的頌歌的那夫妻二人了。李清照借用東漢末年曹操《遺令》中“分香賣履”的典故,明明白白地表達了自己對丈夫不滿的真情實感。

01 “分香賣履”的典故與“殊無分香賣履之意”

話說曹操臨死之前,這個歷史上有名的奸雄卻有《遺令》之說,相當於遺囑吧,對妻妾的關愛安排讓人感動:愛點香的曹操把剩餘的香分給妻妾,而且讓她們在家學習編鞋技藝,萬一生活無著時可以賣鞋度日,以自保自足。 這就是典故“分香賣履”的由來。

李清照只所以說趙明誠“殊無分香賣履之意”,是說她的丈夫在那年八月十八日,已不能起臥,臨死前只寫了絕筆詩,此外沒有像曹操那樣對妻妾有較好的託付,更沒有分家產給她們,以使她們今後衣食無憂的遺囑安排。

02 李清照與趙明誠的婚姻生活概括

李清照,作為宋代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オ女”之稱。她出身名門,父親李格非精通經史,《宋史》說他“俊警異甚”;母親是當代狀元王拱宸的孫女,很有文學素養。由是推斷,李清照當屬才貌雙全,有人說她有才無貌不合遺傳學規律。

趙明誠,也是了得的人物,其父是宋徽宗崇寧年間宰相趙挺之,典型的官二代,而且也是著名金石學家、文物收藏鑑賞大家及古文字研究家。

應該說,李清照和趙明誠婚後二人志趣相投,感情融治,共同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但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美好的東西往往都難以持久,兩人的婚姻也遠未像後人描述的那般令人垂青豔羨。

典型事例是趙明誠在江寧知府任上時,曾棄城逃跑,原因是他得悉御營統制官王亦陰謀版亂。跑就跑唄,問題在於他自己單獨跑了,讓恩愛27年的老婆李清照差點兒成了叛軍的戰利品。理由呢?沒顧上!正應了那句老話,“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這在《宋史》上有記載,發生在南宋趙構建炎三年(公元129年)。這讓李大才女情何以堪?!

究其原因,李清照出身書香門第,雖自視清高,但“嫁雞隨雞”的封建理念根深蒂固,對丈夫柔情滿懷;但趙明誠就難說了,他是典型的“高幹子弟”,不僅性格儒弱而且更好聲色犬馬, 曾因李清照寫《詞論》得罪一批高官文人而起休妻之心。趙明誠母去世他去江寧奔喪,不帶正妻李清照隨行,就已證明兩人的感情名存實亡。趙明誠所以最終沒寫休書,是不想得罪老丈人。

03 李清照的第二段婚姻

李清照年近60時,無依無靠,孤獨寂寞,頂著世俗之風嫁給了張汝舟(一作張汝州)。但好景不長,李清照發現張虛情假意,討好她只是為了貪求她的財產;張見李清照並非預想中的富婆,竟拳腳相加,導致最後李清照以“妄增舉數”為由告發張汝舟造假欺君,——張汝舟被削去官職流放外地,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結束。

最終,“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紅顏薄命的李清照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中度過了自己的晚年,令人唏噓。


童童讀史


趙明誠去世時,李清照為什麼說他“素無分香賣履之意”?分香賣履有什麼典故?

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寫的是:

餘悲泣,倉皇不忍問後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筆作詩,絕筆而終,殊無分香賣履之意。

趙明誠《金石錄》和歐陽修的《集古錄》齊名,是趙、李夫婦二人共同完成的金石鉅著,著錄其所見從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來,鐘鼎彝器的銘文款識和碑銘墓誌等石刻文字,是中國最早的金石目錄和研究專著之一。中國金石學在前人中被稱為“歐趙之學”。

《金石錄》有趙明誠自己寫的前言和好友劉跂寫了後序,但是近代之聞名大都是因為李清照所撰寫的《金石錄後序》,李清照的《後序》詳細記載了趙氏夫婦收集金石拓本、書籍、古器以及最後逐次散失的經過,與社會研究、歷史研究、文學研究都有意義。

而這段話就是寫得趙明誠去世時的事情。

我在倉皇悲痛之中不敢問趙明誠的後事安排。到了八月十八日,趙明誠已經不能起身了。拿了筆寫詩,然後去世了,完全沒有說對家中事物和我的安排。

這裡的“分香賣履”是指對未亡人未來的安排。並不單單是指家中的金石寶藏和身後事。因為這四個字是有典故的,出自曹操的《遺令》,也就是曹操臨死前的遺書:

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臺,善待之。於臺堂上安六尺床施繐帳,朝晡上脯備之屬,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輒向帳中作伎樂。汝等時時登銅雀臺,望吾西陵墓田。餘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諸舍中無所為,可學作組履賣也。吾歷官所得綬,皆著藏中。吾餘衣裘,可別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我的婢妾和樂工都很辛苦,讓她們住在銅雀臺,並好生相待。在銅雀臺的正堂上安放一個六尺長的床,掛上靈幔。早晚供上肉乾、乾飯之類的祭物,每月初一、十五兩天,從早至午就向著靈帳歌舞。你們時時登上銅雀臺,看望我的西陵墓田。我遺下的薰香可分給諸位夫人,不要用香來祭祀。各房的人沒事做,可以學著編織絲帶子和漱鞋子賣。我一生歷次做官所得的綬帶,都放到庫裡。我遺留下來的衣物、皮衣,可放到另一個庫裡,不行的話,你們兄弟就分掉。

一代奸雄,臨死之時,對身邊人安排如此仔細,連未亡人的生計問題都考慮到了,當然最主要還是希望她們能夠活下來多想著自己吧。“分香”、“賣履”是他為妻妾們想到的自給自足的生計,也算是操盡了心。

所以後來就把“分香、賣履”連在一起,用來表示臨死之人對於妻兒財產的安排,也指代人之將死。唐朝羅隱曾賦《鄴城》詩:

臺上年年掩翠蛾,臺前高樹夾漳河。

英雄亦到分香處,能共常人較幾多。

英雄也好,凡人也好,臨到分香賣履的時候,能有多少區別呢?

曹丕是否按照《遺令》做,曹操又有什麼辦法?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李清照是中國宋代著名的婉約派女詞人,她的前半生可以說是在一種非常優越的家庭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她的父親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家中藏書不可勝數,在這樣一種濃厚文化氣息中生長起來的李清照,年紀輕輕就頗有文采。

1101年,也就是她17歲時,嫁給了同樣有著濃厚文化氣息的趙明誠。趙明誠在當時也是了不起的人物,他父親是曾經做過北宋宰相的趙挺之,他本人一直致力於金石文學的研究。可以說,這是一對難得一見的神仙眷侶,在重文輕武的宋朝,如果生活一直這樣下去,那麼他們夫妻倆將會無比幸福。

可惜的是,美好的生活被金軍打亂了,1127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恥”爆發了,北宋滅亡。金軍一路南下,北宋軍民向潮水一樣向南方撤退,在撤退的滾滾人流中就有李清照。

趙明誠此時先一步已到江寧出任知府,並且等候李清照的到來。沒有想到,剛一上任不久的趙明誠遇到了江寧兵變,因為害怕,趙明誠棄城而逃。兵變被平息後,趙明誠返回江寧,見到李清照,夫妻相對,看似恩愛依舊,李清照的心中卻對丈夫的所作所為產生了厭惡情緒。

金軍在進一步向南方逼進,趙明誠夫婦只得繼續向南方撤退,奔波、勞累、壓抑、憤怒,讓本就體弱的趙明誠一病不起,結果趙明誠於1129年病故。趙明誠去世後六年,李清照在整理《金石錄後序》時,提到了一句話,也就是題主題目裡所說的“取筆作詩,絕筆而終,殊無分香賣履之意”。

分香賣履的典故出自三國時曹操臨死前寫下的《遺令》,大意是說把香分給自己的妻妾,現代意引申請為臨死前對妻兒的照顧。

李清照在這裡引用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丈夫趙明誠死的時候沒有對她作出相應的安排,讓她無以為生,這是一種含嗔般的抱怨。李清照確實是中國古代少有的才女,可是她同時還是一個女人。

在古代,女人只能完全依附於男人而生活,自己是沒有生存能力的,李清照也是如此。由於孤苦伶仃,無依無靠,李清照被迫於1132年嫁給了張汝舟。可是這個張汝舟只是垂涎於李清照的財產,婚後當發現李清照的財產都是一些書籍之後,開始對李清照拳打腳踢。這段婚姻不到百日就宣佈結束了。

這之後,李清照再也沒有考慮過個人的事情了,她把自己的一腔熱血全部這之後,李清照再也沒有考慮過個人的事情了,她把自己的一腔熱血全部灑在了詩詞歌賦上。她從婉約派的詩詞風格中跳出來,逐漸向豪放派轉變,寫了大量激勵南宋將士抗金報國的詩句,慷慨激昂。

然而,趙明誠在她心中依然有著不可動搖的位置,她生命中的最後幾年,一直致力於整理丈夫的遺作《金石錄》,公元1155元,一代詞人李清照懷著對丈夫的眷戀,對家鄉的思念和對故國遠去的悲傷心情,在苦悶中離世,走完了極富傳奇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