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古代士兵在塞外领到军饷后,不能存钱庄,难道要随身带着军饷打仗吗?

小小嬴政


古代士兵征战在外,如果随身携带着大量的钱币或者白银,一定会严重的影响作战效率,所以军饷不可能随身携带。下面咱们看看不同历史时期,士兵对于军饷的处理方式。




秦汉时期;既然不能随身携带钱币,那就随身携带人头吧

秦汉时期的士兵是没有固定工资的,不过他们参战也有相对应的奖励标准。

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之后,整个秦国的氛围焕然一新。秦国的士兵不再畏惧上战场,反而个个跃跃欲试,没有仗打的机会就会非常不高兴,原因就在于商鞅推出了划时代的军功爵制。

商鞅将秦国的爵位分为20个等级,最高一级为彻侯,年薪1000石粮食,最低一级为公士,年薪为50石粮食。只要士兵参加在战争,在战争中砍下一名甲士[军官]的首级,那么就可以升一级。另外可以获得田地一顷、宅院一处、仆人一个。




从商鞅的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敌人的人头就相当于后世的“工资”,那么这个特殊的“工资”,士兵会随身携带吗?

答案是会的,不过携带时间并不长。当时秦国军队的基本单位是伍,每伍有5个人。5个人分工不同,有人负责在前面杀敌,有人负责在后面收人头。

等到这场战斗结束后,秦军士兵高兴的拿着敌人血淋淋的人头回到自己的军营,然后交给负责记功的官员。这时官员会把功劳记下,然后将人头挂在一个竿子上展示三天,称之为“暴首”。三天之后,官员确定这颗人头不是自己一方的人,然后修书一封送给士兵家乡的官员,士兵家乡的官员会立刻将“工资”给予士兵的家属。

这一制度从战国时期,一直延续到了汉末时期,《汉书》中曾记载;

军功爵赏,皆决於外,归而奏之

当然到了汉末三国时期,由于常年不断地战争,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最终大量的饥民选择了参军。这些人只为混一口饭吃,这一时期自然也就没有了奖励。



隋唐时期;府兵制下依然没有工资,不过却有一定的特权

南北朝初期,鲜卑拓拔氏在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权与东晋对峙。由于鲜卑对汉人非常不放心,所以北魏下令汉人只能从事农耕,负责缴纳国家赋税。而负责参军征战的人只能是鲜卑人,这些鲜卑士兵没有工资,不过可以免除全家所有人的徭役以及赋税,

西魏时期,权臣宇文泰根据这一特点正式创立了府兵制。府兵制特点就是兵农合一,成为府兵的人农忙时在家务农,农闲是集体训练,战争时从军打仗。府兵作战没有工资,不过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同样会免除一切赋税和徭役,这一制度延续到了唐朝中期。



唐朝以后

唐朝中后期,由于府兵制遭到了破坏,募兵制应运而生。从此之后,士兵基本上成为了职业的雇佣兵,他们每天负责待在军营里训练,国家每个月都会给他们发放一定的工资。

宋朝时期,士兵发放工资的标准非常奇葩。

宋朝规定;五尺八寸[约1.84米]以上月俸一贯。五尺五寸[约1.74米]以上月俸为700文。五尺三寸[1.68米]以上为500文。五尺二寸[1.64米]以上月俸200文。五尺二寸以下,或者是身体有一定残疾的,一律踢出军营。大家可以看一看,自己穿越到宋朝去当兵,可以拿多少月薪。



既然士兵有了工资,那么发放工资后他们是如何保管的呢?

一般情况下,每当朝廷招募士兵时,会提前给予这名士兵的家人一定的资金或者粮食。等到士兵参军入伍之后,他的工资是发放给本人,或者是由当地官府发放给家人都由士兵决定。

还有一种可能是当军队中有人返回时,或者是押运粮草的人到来时,士兵都可以将手中的资金让他们捎回去。


我是越关


古代士兵在塞外领到军饷后,这钱如果没让人捎回家,那钱去哪了呢?


先给大家讲个剧情。《闯关东》里有个情节,传武和鲜儿跟着老把头在江上放排子。一路历经千辛万苦,躲过暗流,躲土匪。中途路边有窑姐呼唤放排子的辛苦汉子下来歇歇脚。


到了地方把头把钱分给大家。但是这些用命挣来的钱,大部分还是被流落到了窑子里、酒馆里、赌桌上、鸦片馆里。

只有少部分既能吃得了苦,又能抗拒得了诱惑的人才能把钱存下。是的,古代士兵也是一样。


特别是在边城,边城苦寒之地,除了商人,愿意长期驻脚扎根的也只有妓院和赌场。娱乐业发达了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人长期定居。


同理大部分当兵的出生入死,砍了无数人头,拿了军饷和赏赐之后,打算回家买两晌地,过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结果思想一松懈,一夜之间梦想破灭,不但银子没了,还欠了赌场一大笔银子,最终只好回头继续当兵,赚银子。

明末的一位蒙古族大将满桂,他一心就是砍人头赚银子。


结果每次兵部数完人头,问他,要官还是要银子?满桂则说,我得领银子,官有什么好当的?后来有文官指点他,当官也可以赚银子。满桂惊讶不已,不砍人头也能赚银子?不但可以,还比砍人头赚得更多。等满桂当上了总兵后,他才感叹道,原来“吃兵饷”比砍人头赚得多。但是昧良心啊!毕竟他是从当兵的出身的。


但是这个靠砍人头,成为富翁的满桂,最后却因为一场没有赏银的仗牺牲了。那就是崇祯2年的京师保卫战。


其实在历朝历代中,当兵的军饷并不高,再被上面压榨。基本上没有余财。再加上出去潇洒走一回,基本上第二天又得老老实实当兵了。

最后给个彩蛋,历代王朝中军饷最高的是清朝末年的北洋水师。


提督的官俸禄是3360两/月,船俸40两/月(这个月没上船就没有);基层的把总官俸192两,船俸288两(主要靠在船上挣钱);水手分三等,月俸禄从10 两到7两不等,无补贴。


炒米视角


古代士兵在塞外领完军饷后,肯定不可能立马打仗,也不可能出现电视剧中那种拉着军饷打仗的情况,这之间肯定会存在一个时间段,而这段时间正是处理军饷的时间!当然,前提是打仗有军饷拿才行!

秦汉时期,士兵大多时候是没有军饷一说的!

秦时期实行的是军功爵制度,士兵打仗是没有军饷拿的,那要如何保证士兵的战斗积极性呢,答案就是军功爵制度,军功爵制是指你杀的敌数量到达指定数量,你就能得到指定的爵位。汉朝末期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百姓生活艰难,所以很多人都是为了一口饭,为了活命才参军的,这个时候大多数士兵是没有军饷一说的,能保证不被饿死就算好的了!



唐以后有军饷的士兵处理军饷的三种方式!

1、有家的托人带回家里,或者亲自带回家里。古代塞外士兵也是有探亲假的,所以每当发放军饷以后,家里有人的,并且惦记家里的便会借着回乡的机会把军饷带回家里一部分,即使自己不能亲自回去,也会托信得住的同乡战友帮忙带回!

2、没有家人的士兵大多数会在发放军饷后挥霍一空,边塞也是有城镇的,有城镇的地方便少不了“吃喝玩乐”,特别是赌,几日便可把到手的军饷挥霍一空!

3、最后一个便是攒起来,古代贫民百姓很少会把钱存入钱庄,往往钱在自己身边才最踏实,所以大部分士兵在存钱的时候都是把钱藏起来,存钱的理由有很多种,很大可能是为了娶媳妇吧!

我是历史白话君,欢迎大家关注我,观看更多历史方面的精彩回答!

历史白话君


想必大家也都知道,如今部队待遇非常好,不仅有高工资拿,吃喝住行都会由部队包。这其实非常好理解,军人们的付出非常多,因此才会有这么高的回报。在古时候的士兵们,待遇也是这样好。那时候的穷人很多,大部分人吃不起饭时,就会选择主动参军。还有很多人,是因为朝廷征收,所以不得不参军。但不管他们是因为什么原因去到军队上,这些人的确是受到了好的待遇。除了每个月固定发放工资之外,他们若是在战场上立了功,还会有额外的奖赏。

但是古代的士兵们领工资可不像现如今这么方便,如今的军人领工资,都是由国家直接将钱打在账号上。但古代没有这种账号,他们的工资都只能发到个人的手上。但是发在这些古代士兵手上的钱,基本上都是以铜板或者银子,不可能给他们银票,因为银票数量太大。既然如此,士兵们收到了这些钱财,难道一路携带吗?这会给他们增加负担,甚至会影响他们在战场上的发挥。对于这样的一个问题,古代士兵们也是想到了解决之法。他们的工资通常有三种途径解决,不会成为累赘。

第一,邮寄回家。军队里有专门邮寄物资的地方,当士兵们领到了钱,或者领到了发放的衣服之类的。他们觉得有用的就留下,用不了的就可以全部邮寄回家中。古人们非常注重孝道,虽然远在他乡拼搏,很多人却也没有忘记家乡中的亲人。有了好东西,他们就希望寄给家里人,让他们日子能过得好一点。毕竟在部队中,他们会用到银子的地方,其实并不多。

第二,如果士兵并没有什么亲人,那么这些东西他们当然就不会邮寄出去。他们可以选择先不领工资,直接在朝廷那边寄放着。等他们退伍以后,这些工资会一次性全部给他们结清。如此一来,这就等于存钱。等退伍回家,就能利用这一笔钱娶妻生子,过上平凡的生活。

第三,领了钱就留着用,用不完的在打仗的时候,可以寄放在军队里。在军队中生活,虽然不用担心吃穿住行,但他们也有要娱乐的时候。想要进行娱乐活动,那自然就得用到银子,所以领了工资之后,他们可以选择留着自己用。而用不完的,等到了要开战之前,可以选择寄回家,或者选择寄放在军队,等打完仗,再问军队要。


环球知识科普


想必大家也都知道,如今部队待遇非常好,不仅有高工资拿,吃喝住行都会由部队包。这其实非常好理解,军人们的付出非常多,因此才会有这么高的回报。在古时候的士兵们,待遇也是这样好。那时候的穷人很多,大部分人吃不起饭时,就会选择主动参军。还有很多人,是因为朝廷征收,所以不得不参军。但不管他们是因为什么原因去到军队上,这些人的确是受到了好的待遇。除了每个月固定发放工资之外,他们若是在战场上立了功,还会有额外的奖赏。



但是古代的士兵们领工资可不像现如今这么方便,如今的军人领工资,都是由国家直接将钱打在账号上。但古代没有这种账号,他们的工资都只能发到个人的手上。但是发在这些古代士兵手上的钱,基本上都是以铜板或者银子,不可能给他们银票,因为银票数量太大。既然如此,士兵们收到了这些钱财,难道一路携带吗?这会给他们增加负担,甚至会影响他们在战场上的发挥。对于这样的一个问题,古代士兵们也是想到了解决之法。他们的工资通常有三种途径解决,不会成为累赘。



第一,邮寄回家。军队里有专门邮寄物资的地方,当士兵们领到了钱,或者领到了发放的衣服之类的。他们觉得有用的就留下,用不了的就可以全部邮寄回家中。古人们非常注重孝道,虽然远在他乡拼搏,很多人却也没有忘记家乡中的亲人。有了好东西,他们就希望寄给家里人,让他们日子能过得好一点。毕竟在部队中,他们会用到银子的地方,其实并不多。



第二,如果士兵并没有什么亲人,那么这些东西他们当然就不会邮寄出去。他们可以选择先不领工资,直接在朝廷那边寄放着。等他们退伍以后,这些工资会一次性全部给他们结清。如此一来,这就等于存钱。等退伍回家,就能利用这一笔钱娶妻生子,过上平凡的生活。

第三,领了钱就留着用,用不完的在打仗的时候,可以寄放在军队里。在军队中生活,虽然不用担心吃穿住行,但他们也有要娱乐的时候。想要进行娱乐活动,那自然就得用到银子,所以领了工资之后,他们可以选择留着自己用。而用不完的,等到了要开战之前,可以选择寄回家,或者选择寄放在军队,等打完仗,再问军队要。


紫禁公子


我以一个现代军人的角度来说一下随身财产的问题吧,跟古代肯定有点不太一样,但是大致接近,并且也有第一手最准确的看法。

首先,军人行李分携行,运行,随行。随行就是带在身上和包裹里的战斗物资,还有少量的贵重物品。携行就是拎在手中跟在部队行军中的物资,比如多余的袄子,被子,床单衣物之类。运行就是士兵个人拿不了物资,需要放在车上来跟随部队进行搬运的。现代军人的不说,古代的重型铠甲,粮草等等,是肯定要车载的。

其次,每个部队根据单位大小,都会有类似于司务长之类的后勤人员。对各自单位的将士,进行财产登记和保管,特别是冲在一线的士兵,后勤保管人员会更加严格对待,不然那些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士兵,真的会为了财产拿刀拼命的。

最后,那些士兵也不笨,最贵重的肯定都会兑换成又小又保值的进行随身携带。比如铜钱会换成银子,银子多了换金首饰。确保安心放心。做将军的都知道,也都睁只眼闭只眼,甚至为了维系战斗力而鼓励大家攒钱,比如古代攻城战之后的放手劫掠,就是对士兵卖命的奖励回报。士兵们往往也更青睐抢掠金银首饰来进行财产的快速提升。


天下榜


古代士兵那是刀剑上耍跟头,剑尖上舔血,是玩命的事,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想上战场(意志力超强的除外)。很多家庭为了不上战场,宁愿花钱免兵役。

古代国家用兵,要么征兵,要么募兵,最基本这两种方式。征兵,那就是国家出台相关政令,每个家庭有成年男丁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必须服兵役。这是项制度,每个人都必须执行,现在还有很多国家还实行征兵制。比如,韩国,他们现在还在实行严格的征兵制。征兵吗,是项制度,按照一般的理论是义务兵,是没有工资的。不过很多国家为了鼓励征兵,还是会给很多的补贴福利,这些钱基本上都会给士兵家属。士兵有了荣誉家庭也能得到褒奖。征兵时,政府给家庭一定的补贴,要是战士在战场上额外的军饷,一般会邮寄到家中,毕竟出生入死,还是想家里生活更好些。古代军队中一般都会设置专门的邮寄人员,负责物质和信件的运输,大多数士兵都是通过他们把钱送回家。

古代士兵另一种途径就是募兵了。我出钱你打仗,按照事先的约定给钱。士兵战死,一般会给写补助,毕竟是国家信用,大多数人还是比较相信的。


梦回长安g


在古代因为战争会比较多,所以各个国家都会对自己的士兵很重视,那时候不像现代有高科技,基本上打仗都是靠人数和武力的。所以,一般普通的士兵过得都会比老百姓好一点,这些士兵要是在战场上能够多杀几个人头的话,还有机会可以升官,做个队长之类的。

但是即便是获得的军饷再怎么多,前提是你要有命拿,要知道一次大的战役最起码也要死好几万人,别搞得你钱还没拿到手命就丢了。

那时候的普通士兵考虑到这一点,于是他们通常就会将自己的军饷提前领到,然后留给家里,毕竟在打仗的时候都是有军粮的,而且基本上不用自己花钱,所以带着也没什么用。

要是带军饷在自己身边的话,万一死了,也不能保证有人会帮你送到家里,当然了,要是实在不方便的话,可以存到专门的钱庄里面。

那么,要是有普通士兵在塞外打仗的话那么军饷该怎么办呢?

要知道,在古代的话有很多士兵会被分配到塞外去打仗,而在那里不仅仅是距离他们各自的家乡很遥远,而且通常没有一个专门的钱庄,那么,在塞外打战的士兵要是领到军饷了,那么他们应该如何去处置呢?

首先,在任何一个朝代包括秦朝,对最基层的士兵都是有严格的要求的,他们每年仅仅只有一次探亲假,其余的时间都必须生活在军队里,当然了,如果你选择退伍的话就会有退伍金。

那些驻扎在塞外的士兵便会利用这一次的探亲时间将全部赚到的钱都寄回到家里,因为塞外的士兵工资普遍都很高 所以每年都能够寄回去一笔不小的收入。

要是有的士兵还没有到探亲假的时候就战死了,那么这支军队的长官便会命令同乡会的人帮忙寄回去。所以,古代的军队也还是非常人性化的,至少不会出现士兵白死的这种情况,而且战死的士兵获得的军饷也会更多。

在古代一些普通的家庭里面,要是生下来一个男儿的话,读书不好当兵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虽然说大部分当兵的都要出生入死,很可能会丢掉自己的性命。但是在你砍了无数个人头之后,就会建立军功然后拿到额外的军饷和赏赐,虽然不奢望你会战功赫赫升官加爵之类的,但是最起码你也能拿这些钱会到自己的家乡买地,然后再娶个老婆生个孩子,至少也能摆脱贫困过上较为舒服的生活。

记得在明朝末期的时候,就有这么一位普通的士兵,他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是想着依靠人头数量来赚钱,然后退伍回家生孩子。他的名字叫满桂,本来他的人生跟他身边的大多数人会一样,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家种地,可是直到他遇见了一个高官。

这个高官想为自己培养一个手下,于是就问满桂:“你是想当官还是想领银子?”满桂想都没想就答道:“官有什么好当的,我多杀几个人就能领更多的银子好回家娶老婆”结果这个高官就告诉他当官可以领更多银子而且不用杀人,满桂一听还有这么好的事,于是就答应了。

结果满桂很快就当上了总兵,再也不用上战场杀敌,只需要坐在后面指挥就可以了,不过前提是必须要听那位高官的话,这时候他才明白了自己以前赚的钱究竟有多么的辛苦。


猫眼观史


古代的士兵,久居外地,离家遥远,回家是很不方便的,他们的军饷,得想办法留下来,找机会给家里,改善家里人的生活。

当兵入伍之时,先兑现部分军饷。

古代的战事,有的朝代比较频繁。当时士兵们也考虑到了这一点,自己一个人在外面,如果命大混得好,当个军官,混不好,死在战场上也是很平常的。所以,在入伍之时,就先要兑现一部分军饷留给家里,提前让家里条件好一些,剩下的,士兵会在军队里平时开支。当然,军队里是管饭的,这一点不用花钱,如果花不了,方便时,也可以存到钱庄滴。

探亲假 是最好的带军饷回家机会。

不论是哪个朝代,对于士兵,都有规定,可以享受探亲假的。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情况,士兵可以经过一年或更长一段时间之后,请到探亲假,可以回家省亲,这样可以带上自己的饷银,送到家里。而士兵们每个人的探亲假并不多,这样相互之间,就有了照应,一个人回家,同乡的数人十数人或者更多,会将自己平时省下的饷银,一并交给这位士兵,帮忙带到家里去。

军队驻地附近都会了钱庄的,余钱可以存到钱庄。

虽然在塞外,平时用不到的钱,也可以存在附近的钱庄。钱庄会给付凭证,由士兵带在身边,好似现在的存折一样,见到凭证,可以支钱。如果士兵这点事处理不了,上战场总担心自己的饷银被人偷取,那还能打好胜仗?所以不必担心,这点事,国家是会给办得妥妥的了。

以上回答,欢迎拍砖,方便请加关注,方便交流和讨论,谢谢!


跟我学公文


古代兵种有很多,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征兵制和募兵制。下面就说说这两种兵制下,士兵们的军饷是如何处置的。

征兵制

我们以秦朝为例,那时候的士兵就是征兵制。当国家需要打仗的时候会进行征兵,被录取的士兵家庭可以免除徭役,但是军营里需要用到的生活物品都要自己准备,国家只提供武器,包括钱粮都要自备!

在1975年,湖北云梦县出土了两封秦朝士兵的书信,内容是向家里要衣服、布匹和钱。从这两封书信可以看出,当时秦国的士兵是需要自备钱粮的。因此在这种兵制下,士兵们就必须要随身携带钱财了,不过这时候士兵们带的钱也不会很多,能够满足短期的生活费用就足够了。

像这种自己掏腰包打仗的制度,对于士兵来说完全没有吸引力,那么吸引大家当兵的是什么呢?那就是秦朝的《军功爵制》。

商秧给秦朝制定的军功爵制规定,凡士兵斩杀敌人首级一颗,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爵位,然后这个爵位可以享受相对应的福利,如田地、房子、奴隶,也可以选择做官。按这种制度,斩获敌方的人头越多,爵位就越高,对应的福利也就越好。这有点像积分制一样,用人头来计算积分,然后拿积分去换取对应的福利。

因此,秦朝的征兵制虽然是需要士兵自备钱粮,但士兵们都是斗志昂扬,因为军功爵制度可以使他们有机会翻身。

募兵制

募兵制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多起来,宋朝的时候最达到顶峰。

募兵制招收的士兵是由国家发工资的,还有衣食也是国家提供,在这样的情况下节约一点的士兵们可以把工资存下来养家糊口。那么在战场上,士兵们是如何安置军饷的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 1、在塞外服役的士兵,他们的工资有一半是直接发给家里的。宋真宗时期有规定:“军士外戍,家属在营者半之。”还有另一半工资留在士兵身上,他们可以在服役地区消费,也可以存起来托人带回家,或者是委托军中专门运送物资的人员带回来;

  • 2、对于没有战争的区域,士兵的家属是可以随军的。比如长期在塞外边关驻守的时候,家属也可以跟着过去。《汉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这里说的是守在边塞的士兵一年换一次,很难摸清胡人的情况,不如让士兵长期居然在那里,让他们的家室也跟着过去,在那里耕作生活,也可以作防备之用。

  • 3、募兵制所招募的士兵很多都是灾民,有些还是单身汉一个,这些人拿到军饷后一般就拿来挥霍了。在王翰的《凉州词》里就描绘了这样的场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战火弥漫的沙场,谁都无法预知自己能否在这场战争中活下来,因此单身的士兵没有家室的牵挂,拿到军饷后挥霍一空,这也是一种无奈。

古代军饷是战前发还是战后发?

这个问题的争议就比较大了,很多人认为是战后发,这样就避免了军饷的保管问题。不过士兵们愿意拿着空头支票去战场上拼命吗?我认为军饷应该是在战前发,因为历史上有出现过军饷不够而士兵解散的情况。

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金人乘间冲突,诸军以神臂弓射却之,欲赏射者,而行司银碗只数千枚,库吏告不足而罢。于是士皆怨愤,相与散去。师中为流矢所中死之,其余将士退保平定军。”

当时宋朝与金人对战的时候,宋军采用“神臂弓”进行攻击,并且用银碗来奖赏有功的射手。结果银碗不够,士兵就产生了怨愤的情绪,纷纷散去了。最后领军将士被对方射中,剩下的士兵只能撤退了。因为军饷不足而导致士兵哗变的还有明朝的关宁军,也是因为钱的问题。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的时候军队要考虑粮草问题,士兵也要考虑军饷问题,这是一个严肃且实际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