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战争时期,西药“盘尼西林”有多珍贵?

龙的传人2042839



提到盘尼西林,或许你还有些陌生,但它的另一个名字,你一定知道,即青霉素。这时你又会有一个疑问了,平平无奇的青霉素有这么重要吗?这么说吧,细菌有多恐怖,青霉素就有多厉害。


(青霉素在今天已经很常见)


青霉素的诞生——千回百转


1. 青霉素的发现者

印象中有很多科学发现,都是由一个“美丽的失误”引起的,比如“疫苗”的发明,是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给鸡注射了“过期细菌”,再比如“糖精”的发明,是源于俄国化学家法利德别尔格的“饭前不洗手”,这样的“无心插柳”事件数不胜数,“青霉素”也不例外,但这同时又是一个曲折的故事。


1928年的夏天,苏格兰药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为了葡萄球菌的论文,在实验室里培养了大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较强)。之后,他便开开心心地去乡下过暑假了。


(年轻的弗莱明)


等弗莱明玩儿完回来后,他发现有一个霉菌孢子落入了培养皿里。并且在那个被“污染”的器皿里,长出了一团小青色的霉菌,而里面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却消失不见了。换句话说,这种小青色霉菌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


1929年,弗莱明在英国《实验病理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并把它取名为“青霉素”。遗憾的是,这篇文章当时在医学界却无人问津。


(弗莱明是苏格兰著名的生物学家、药学家、植物学家)


2. 青霉素的发明家

在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之后,他便立即投入到青霉素的提纯工作中,但他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直到1939年,10年前的那篇论文终于成功地引起了牛津大学病理学家弗洛里和钱恩的注意。


随后,弗洛里和钱恩花了大量的精力去提取青霉素,却都不尽人意。到1940年,钱恩成功提炼出了一点青霉素,尽管这是一个大的突破,但他们都知道离临床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弗洛里、钱恩)


正当他们寻找突破口的时候,第2个神奇的时刻到来了。弗洛里的一个研究员在一次买水果的时候,偶然发现了角落里发霉的哈密瓜,上面的霉菌立刻引起了他们的注意。随后18个月的紧张实验,弗洛里、钱恩用冷冻干燥法,终于得到了纯度可满足人体肌肉注射的青霉素。


此时距离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已经过去了12年,青霉素终于等来了它的发明人。到1943年,制药公司已经可以批量生产青霉素了。


(青霉菌)


二战时,青霉素的作用——救命和扭转战局


青霉素的问世,不仅是抗生素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抗生素纪元的黄金时代开始,还迅速扭转了二战的战局。


或许有的看官在疑惑,这个药难道比真枪实弹还有用吗,扭转战局?这真的一点都不夸张。要知道,二战前期,比起因细菌感染丧生的士兵来说,在战场上直接阵亡的,简直是九牛一毛。


而青霉素的出现,直接改变了这个局面,它大大改善了士兵的惨死现象,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性命。1944年,在奥马哈海滩上,青霉素一天就帮助了3000名士兵保住了性命,当之无愧的“世纪神药”。


(青霉素,让士兵回家)


正因为青霉素的强大,美国在1942年把青霉素的生产提到了战时重要生产计划的第二位,第一位是“曼哈顿计划”。同盟国的兵力本就占优势,现在伤亡人数还得到了有效控制,所以说,青霉素直接影响了二战的走向,为打败法西斯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在抗生素泛滥的今天,你可能感受不到青霉素的珍贵,但在二战时,青霉素是军管药品,市面上是十分稀少,不一定能买到,因此一度被炒为天价。物以稀为贵,再加上是“救命药”,自然就珍贵了!

除了青霉素,你还知道哪些影响二战的发明,在评论区告诉我们吧~


麦克哈特:《影响人类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

鲁翔宇:《青霉素——二战时最伟大的救命药》


关注“全历史”

在这里

文明脉络随心玩转,关系图谱任你来盘

世有万象,史有千面

换个角度看世界!!!


全历史


战争期间的盘尼西林在我国真的是值一条黄金。这个战争特指二战、抗战时期,真值黄金。因为黄金国内很多人都搞得到,但盘尼西林一般人真的搞不到。物以稀为贵,而且这个“物”还是个有它就能救你命,没它就只能等死的救命药。

盘尼西林这个名字即便是现在也还能听到,在药房也能买到,它的正式名称是青霉素,盘尼西林只是音译(Penicillin)主要作用就是治疗细菌感染,属于抗生素的一种。人们经常讲的一个词是伤亡,所谓的伤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因受伤而导致的死亡。

过去的医疗水平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在二战前期及之前的人类战争中,杀死士兵最多的并不是子弹和炮弹,而是因细菌感染而导致的死亡。


当时即使是在和平年代,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人死于伤口感染、破伤风和疟疾等现在看来不叫事的病,而这些病归根结底就是细菌感染导致的死亡。


更何况是在战场那种缺医少药的环境了,一旦被细菌感染,基本上就宣布了这名士兵的死亡。

而盘尼西林的问世,治疗了当时大部分因细菌感染而引发的疾病。二战中受伤的士兵,70%以上是因为伤口被细菌感染引发溃烂而死。

在使用盘尼西林后,这些伤口感染和溃烂基本上都被治愈了,这就极大的提高了伤兵的存活率,从而改变了战场形势。


指挥战斗的艺术,并不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来达到战略战术目的,而是尽可能在消灭对方士兵的同时,保证己方士兵的存活。


交战双方一方是伤兵不断受细菌感染而死,一方是经过治疗后将伤兵重新投入战场。两方兵力彼销我长,肯定是能治疗的那方最终获胜了。

美军就是在二战后期经大批量生产后,将盘尼西林作为医疗兵的必备药装备部队的,而这时的德军和日军还在不断的受伤寒和疟疾等细菌疾病的折磨损失伤兵。

美军二战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士兵的死亡率低,这个药比枪和子弹的战略价值大多了,也宣告了人类对抗细菌感染类疾病的重大胜利,所以盘尼西林与雷达和原子弹并列为二战中最伟大的三个发明。


这个药在当时属于美军的战略物资。美国不支援的话,在国内基本搞不到,即使是黑市也很难买到。

而且达官显贵们也不免会患上疟疾或破伤风等疾病,疾病是不分贵贱的,谁得都有可能死,但一旦用了它,大部分患细菌感染类疾病的人都能避免死亡。所以当时军方和达官显贵都在通过各种渠道购买此药,它在国内一瓶药值一条黄金也就不难理解了。


妙音净香居


西药“盘尼西林”这种今天看来很普遍的药物,在二战期间是非常重要的医药物资,在当时的战斗环境之下,这种药物就是“保命药”。

之所以说这种药物普遍,如果说出它的另一个名字就更会更加明了了。

盘尼西林在今天也叫青霉素,如果有病毒性发炎的经历,对这种抗生素药物应该并不陌生。

如今的医药研制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各个国家也不再缺少抗生素类药物。不过在战争期间,只有美国以及欧洲少数国家能够配制。在欧洲战场上,盟军因为该药物的出现大大减少了士兵死亡率。

该药物是一种基础药物,虽然是一种看似“不起眼”的药物,但因为“基础”二字就非同一般了。

如果某位科学家想拿到诺贝尔奖,那他必须在基础科学领域有所突破,因为这种突破往往都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盘尼西林的出现就带来了这样的效果。

在抗生素问世之前,士兵因伤病出现的细菌感染情况非常普遍,而当时的医学领域并没有特别能有效治愈细菌感染的药物,所以因细菌感染死去的人非常普遍,有时候简单的一次病毒性感冒就会要人性命。

所以,在那个时代,绝大部分的士兵,不是死在子弹或者刺刀之下,而是死于伤口的细菌感染。

一战期间,因为细菌感染而死的士兵,数百万计!

1928年,英国的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带领自己的团队,针对着细菌感染的空白区域刻苦研究,人类第一支青霉素就此出现。

由于当时只有少数国家掌握了它的制作配方,再加上受病菌感染的士兵数量过多,亚洲地区的药物供应量是非常有限的,普通的士兵受了伤根本没有用青霉素的待遇,珍贵的青霉素要用来留到关键时刻救助关键人物。

二战期间,一盒盘尼西林能值一条黄金,这并不夸张!特别是对于医药物资极其匮乏的我们来说,盘尼西林比黄金还珍贵,因为它可以救命!

当年,由于中国和美国还是盟友关系,所以我们还可以通过军方获得一些盘尼西林。但当时的盘尼西林是受到军事管制的所以,民间根本不会有正规的渠道来源。所以一些牟利商家会通过地下交易获得一部分青霉素,这些药品再经过轮番的炒作以后,价格也来到了一个顶峰。

普通的人家生病以后,是根本没有能力购买盘尼西林的。有些权势人家还会把这种药物当做“资产”,同黄金一样屯一些在自己家中。

在战乱的时代,货币的价值是没有保障的,在一些资本家看来,只有黄金和盘尼西林的价值才是永恒的,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这种药物的珍贵程度。

盘尼西林之所以珍贵,说到底还是我们当时不能做,物以稀为贵!

到了今天,这种药物非常普及,那么其价格也就十分普通了,我们也能毫无压力的使用!


读史论天下


“盘尼西林”也就是青霉素也叫抗生素,也是我们俗称的消炎药。青霉素是抗生素当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抗生素,也是最早发现的一个抗生素,在二战时期发明了青霉素,像外伤引起的化脓性的细菌感染用青霉素就比较有效,青霉素一般需要做皮试,不能口服,主要是供肌肉注射或静脉使用。在抗生素的发现让人类的寿命得到一次飞跃提升。

首先就是细菌感染,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感冒都是小问题,但是过去来说,如果体质不好较差,一旦感冒严重,身体抵抗力不行,严重的引起肺炎,基本上是非常凶险的,能活下来非常不容易。尤其是一些流行病,过去叫做瘟疫,一旦发展起来非常的恐怖。

下来就是外伤和手术,尤其是战争时期,二战时期青霉素应用于临床不久,产量稀少。欧美国家都是非常的紧俏,更不要说当时的中国战场。战争中受伤常常需要清创和手术,尤其是开放性的损伤感染是肯定的,做完手术后的48个小时也就是感染期,这时抗生素就要应用,一旦感染没有用抗生素就会引起感染和败血症,尤其是败血症会很快造成病人死亡,对于这些病人来说,用上“盘尼西林”就会起死回生。

所以在二战时期的抗生素是做为军用物资管控的,一般市面上找不到,需要到黑市上去买,价格堪比黄金。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青霉素由最早的第一代抗生素由于过敏反应严重也慢慢的淘汰,不断的推出新的抗生素。


道哉


在众多的抗战影视剧中,《盘尼西林1944》这部电影想来最让人痛心,就是为了一箱盘尼西林,原本应该对抗在第一线的革命者,却不得不抛却战事而为之厮杀。没办法,盘尼西林是药,但也是战斗力,更是生命力,有了它才能让革命运动更好的继续。这是那个时代赋予战争的条件,也是那个时代给予人们的抉择。

战争年代的奢侈品,一瓶盘尼西林换一根金条,到底是不是真的?

当一个国家物质贫穷,科技落后的时候,药物便不再是普通的救死扶伤,更是能让敌方于伤病面场束手无策的“武器”。

所以,盘尼西林在那时候不是普通的西药,而是用一根金条也不见得换到一瓶的奢侈品。这真的没有夸大其词,敌人就一度用遏制盘尼西林的流向而打压革命力量。

这完全可以理解,以当年那个特殊的时代为例,一个因为不小心而被利器伤及的伤口,或者是得了某种普通的炎症。只要吃盘尼西林,就可以顺利好转并康复。但是,如果得不到盘尼西林这样有效的抗菌消炎药物的治疗,这个人就很可能失掉性命。

据说,当年没有这类用来抑制炎症的抗菌药物时,很多人因为一点外伤便眼睁睁地看着伤口恶化,直至生命殒落。

而著名的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盘尼西林的出现而改变了它胜利的走向。不要怀疑这种说法的真实性,毕竟有了这种药,那些因为战争而受伤的战士便得到了良好的治疗,死亡率大大降低。

也正是因为如此,盘尼西林一经问世,便成了各军队用尽心机取得的有效药物。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盘尼西林都是紧俏的药物。

记得《父母爱情》中的一个桥段:江德福就是因为帮助普通百姓安杰的侄子弄到了盘尼西林,从而迎来了爱情的转机。

当然,这其中有着戏剧性的表演成分,但也绝对说明一个事实:盘尼西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是普通人随便就可以消费的药物,更何况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战争年代呢?

其实作为普通人,我们很好理解盘尼西林的金贵,金属类利器以及子弹等伤口在得不到有效的杀菌、消毒处理时,伤口势必会引起发炎、恶变。而有了盘尼西林,这些普通的伤就真的变得普通起来。

如此来看,一盒进口药物的贵重是必然的。为着它去拼去打,其实就是为了在挽救生命。有一根金条未必能让人保留生命,但伤者有了盘尼西林,那肯定能好起来。这就是对比,它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真的值一根金条的价格。

盘尼西林的发明虽为一个“美丽的失误”,但其杀菌的效果却让人惊喜,特别是用于战争之中,强烈的对比让人无法抗拒它的存在

众所周知,盘尼西林的发明也是因为意外而获得药物,其实这也可以说明一个事实:很多意外事实上就是一次转机,它很有可能带给发明者新的脑洞拓展机会。

当年盘尼西林的发明者亚历山大·弗莱明为了写一篇关于葡萄球菌的论文,他特别培养了一些有着高强致病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可是,这位医学家有点心大,培养好细菌之后竟然去度假了。直到一个暑假回来,他才发现被污染的器皿里长出了青色的霉菌。但因为这霉菌的缘故,原本高强致病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却消失了。

这青色的霉菌便是最早期的盘尼西林,又名青霉素。只不过弗莱明的发现当时并没有引起什么关注,直到后来又经过了若干的分离、精进,于1943年盘尼西林(青霉素)才被成批的以药物的形式推广出来。

因为它的成功问世,以及它强大的抗菌消炎作用,战场上的士兵被大副救治。据记载,当年日本士兵的战场后给是一个人一公斤,而美国士兵的后给则是一个人六百公斤。充足的后给让日本死亡无数,而美国却得到了胜利。

有人不解,盘尼西林与后给有什么关系?这就是专家所说的:战争中内行看后给,外行看战术。而盘尼西林本身就是后给的一部分,当年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就是因为有充足的盘尼西林来保障发热、疟疾之类的疾病,所以才让伤亡可控。

而日本就没那么好运气了,热带雨林的蚊子、蚂蝗随便咬一下就有可能让他们产生疾病,而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他们就只能等死了。这就是战争的残酷,你不仅会被敌人打死,还有可能死于战场的环境以及自身抵抗力。

当年苏联的一名大将瓦图京,其名气在苏联与朱可夫相近。但在一次视察中他不幸受伤,伤口受到感染不治而死。为什么会这样?据说是因为斯大林因为面子,不肯向美国购买盘尼西林。

看看,这就是为什么在战争年代,很多有钱的人家会攒黄金的同时还攒盘尼西林,因为这都是救命的。

盘尼西林在战争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它贵的有原因,战场角逐与胜负都与它直接相关

有资料显示,抗战时期,黑市上有盘尼西林出售,但哪怕是货源充足,一支盘尼西林也要四块大洋,如果是资源紧张的话,那就更贵的离谱了。不用担心它的销路,一般情况下都是有价无市。

而在战争之中,盘尼西林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英国首相丘吉尔就曾经说过:青霉素(盘尼西林)是二战时最伟大的发明。

这个说法一点也不夸张,它不但是普通人的救命药,更是战场上士兵的救心丸。外伤是战争最不可避免的,那些野战医院都会配备大量的盘尼西林,从而减少战争的人员伤亡。

就拿我们国家来说,在盘尼西林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对于外伤、炎症、伤寒、疟疾等症往往就是采用中医的清热解毒以及消肿活血等方法。这样的手段不仅时间漫长,而且效果一般。显然这对于战场上的急性所需就明显落后,且加速减少战斗力了,毕竟战事不等人。

有统计证明,在盘尼西林没有发明之前,美国因为南北战争,死于疾病的南军高达18.6万人之多。这个数字是打仗中战死人员数量的两倍,其中只是痢疾这一种病,就导致4.5万人失去了生命。

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只是初期的前半年时间里,塞尔维亚就有15万名的战士死于伤寒,而俄国在整个一战中竟然因伤寒死了300万人之巨。

可这些损失都是可以通过盘尼西林而得到改变的,所以,在战争中盘尼西林不仅可以救命,更能有效的扭转战局。可以这样说,盘尼西林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看不到销烟的有力武器,有了它,战争的保障性就得到了有力把控。

根据记载,1944年的时候,盘尼西林(青霉素)曾在一天时间里,于奥马哈海滩让3000名战士得到生命的保全。有人说盘尼西林就是让战士重返家园的“神药”,想来这是战士们对于此药的由衷之言吧。

当然,时至今日,盘尼西林(青霉素)依旧在救治疾病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虽然有时用此药会引起过敏反应。但它的真实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哪怕现在的价格已经不再货比黄金,也完全不影响其在药物中的排名以及重要。


汗青正浩


盘尼西林(Penicillin),即我们熟悉的青霉素,抗菌素的一种。

青霉素是人类历史上发现的第一种抗生素。相传我古代唐朝时期,长安城的裁缝就经常把长有绿毛的浆糊涂在被剪刀割破的手指上来促进伤口尽快愈合。现在我们不难理解,这是因为放置久了的浆糊会产生绿毛(实际上是青霉素素菌),而这些“绿毛”则具有杀菌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人类最早使用青霉素的记录。

在古代社会,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很多人因为意外伤害或自身疾病而由于得不到药物的抗菌处理而毙命。

举个例子说,在当时条件下如果某人得了一般性的炎症比如不小心被利器刺伤或得了肺炎之类的疾病,由于没有抗菌药物的有效干预,病人或伤者往往只能是自认劫数难逃,坐以待毙!


(青霉素的最早发现者,英国著名细菌、生物化学家 亚历山大-弗莱明)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40年代,一直持续到人类发明第一种有效抗菌药——青霉素。

青霉素的发现及应用史

实际上青霉素的发现也是一次“无心插柳”。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Fleming),最早在实验室研究中发现了青霉素,但限制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弗莱明没能够把青霉素单独分裂出来;

——1929年,弗莱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出来,但却没有受到科学界的足够重视。后来弗莱明开始培养青霉菌菌株;

——1939年,弗莱明将菌株提供给准备系统研究青霉素的英国病理学家霍华德-弗洛里和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

——1940年,弗洛里和钱恩通过借助小白鼠试验,发现了青霉素的致死病菌原理;
(青霉素分子结构式)

——1940年冬,钱恩提炼出了一点点青霉素,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突破,但即便如此,人类离青霉素大规模临床应用还差距甚远;

——1941年,澳大利亚病理学家瓦尔特弗洛里在美国军方的协助下,将青霉素的产量由原来每立方厘米2个单位提高到了40个单位;

——1941年,霍华德-弗洛里和钱恩发现了青霉素对某些人会产生过敏反应,所以在实际应用前必须做皮试。

之后弗洛里在一种甜瓜上发现了可供大量提取青霉素的霉菌,并用玉米粉调制成了相应的培养液。

——由于有这些理论及实践参考,美国制药企业在1942年开始大批量生产青霉素。

——1943年,制药公司又发现了新的批量生产青霉素的方法。

青霉素二战时大规模的应用及意义

1943年10月,弗洛里同美国军方签订了首批青霉素生产合同。

青霉素问世之前,二战战事频繁,伤亡惨重,许许多多伤员由于无法得到有效的抗菌药而残死战场!而青霉素的横空出世,则直接结束了这一局面,甚至影响左右了二战的胜利走向。

由于青霉素的广泛大面积使用,拯救了数以千万计人的生命。到1944年,二战末期,青霉素的有效供应已足够治疗二战期间所有同盟国的士兵,这对于抗击德意日法西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由于青霉素的问世使得好多受伤士兵免于听天由命的悲惨处境。除了伤员,青霉素在二战时的公共领域也开始广泛应用。

有人曾说原子弹、雷达、青霉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影响人类最深远,最伟大的三项发明。一个可以杀人,一个可以保命,一个可以救命。

前二战时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过“青霉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最重要的救命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其战时价值堪比黄金有过之而无不及!
(电影《盘尼西林1944》剧照)

我国曾在2008年上演过一部电影《盘尼西林1944》,讲的就是抗日战争时期,敌我双方为了争夺两箱珍贵的盘尼西林(青霉素)而展开的一场殊死较量。由此可见青霉素在战时的重要性。

时至今日,青霉素依然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广泛应用的临床抗生素之一!


小司马说


这个战争时期说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盘尼西林”是Penicillin的译音,就是青霉素。

关于青霉素在二战中的使用情况,国内的影视剧全是不顾历史事实的胡编,这个提问下面的回答也是以讹传讹。

青霉素前有磺胺

青霉素在1943年春才开始给军方使用,成规模已经到了二战的后期了。在青霉素之前是有抗生素的,就是磺胺。磺胺是德国人先发明的,但希特勒认为科研是犹太人的玩意,使得德国没有配备磺胺,直到海德里希遇刺后才意识到抗感染的重要性,德军才开始配备。

美军英军则从一开始就配备了磺胺,这是赢得二战胜利的原因之一。

苏联不生产磺胺,抗菌是用大蒜汁消毒,效果吗就是哈哈。

日本更是不重视,也没有磺胺,抗菌靠的是武士道。

中国军队同样没有磺胺,靠的是血肉长城。

青霉素不是弗莱明的功劳

在青霉素这个伟大发明上,历史学家有一段评价:“没有弗莱明,就没有钱恩或弗洛里;没有钱恩,就没有弗洛里;没有弗洛里,就没有希特利。没有希特利,就没有青霉素。”

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但他不会纯化,也就只好束之高阁。

是牛津的弗洛里团队从弗莱明的论文和菌株开始进行纯化,因为钱恩是做纯化的,但青霉菌的产量上不去,是希特利解决了这个问题。但这已经是二战期间,英国天天挨炸,物资紧缺,根本没有能力大量生产,希特利来到美国,利用美国农业部的发酵能力,加上全美药厂的合作,才使得青霉素能够临床应用。

因为诺贝尔奖只能给三个人,结果对青霉素临床应用贡献最大的希特利痛失诺贝尔奖,这也没办法,他算钱恩的手下。

之所以后人在青霉素的发明上只知弗莱明,是因为共同获奖的三个人里面只有他是正经的英国人,弗洛里是澳大利亚人,钱恩是德国难民,而且弗莱明和英国官方关系好,结果就把名声全揽到自己名下。

青霉素在二战中应用情况

影视剧中那些青霉素的情节全是胡扯。

青霉素的临床应用成为可能后,在英国也热起来,但英国药厂支援战争的压力很大,无法马上进行青霉素大规模工业化,而且由于青霉素发现权的争吵,使弗莱明与弗洛里、弗洛里与钱恩之间相互不信任,很难有真正的合作。

美国则雷厉风行,青霉素被定为第二优先,仅次于发展原子弹。1943年春青霉素开始提供给军队使用,到秋天,能够在战区使用,但成本极高,只能给有生命危险的伤员使用。

在全美各药厂一起努力下,1943年前5个月一共生产出5亿单位青霉素,但只能救治180位危重病人。其后7个月生产出2050亿单位。1944年,产量达到16330亿单位,在诺曼底登陆时,每月产量达到1000亿单位。盟军有3000亿单位、10万剂量青霉素的储备,1945年青霉素产量达到79520亿单位,1943年,青霉素每剂费用为200美元,到1945年下降到6美元。1946年每剂成本只有55美分。

二战期间,青霉素优先军用,起码在1944年以前,非军用根本不可能,美国制造的青霉素更不可能流传到中国去。

中国也有青霉素

影视剧的编剧们就知道胡编进口青霉素的故事,不知道二战期间中国也有自己生产的青霉素。

1937年,中日于淞沪会战。

热血男儿义无反顾,医生也抗日救亡,上海救护委员会的前线医疗救护队有来自上海医学院的师生,其中有教授汤飞凡。在汤先生多次强烈要求下,他被分配到第一线救护站,对伤员进行初级创伤处理,救护站离火线只有几百米。

上海沦陷后,兼任英国在上海的雷氏德研究所细菌系主任的汤先生接到通知,撤往英国,就在这时,收到他的老师、时任国民政府卫生署长的颜福庆的来信,请汤飞凡到长沙重建中央防疫处。

汤飞凡当即赶赴长沙,不久长沙告急,在他的大力坚持下,中央防疫处撤往昆明,二周后日军逼近长沙,在长沙大火中,防疫处的房舍全毁,所留仪器只剩了一个旧锅炉。殿后的两名职工费尽千辛万苦,终於把这台锅炉运到昆明。

1940年,中央防疫处落脚滇池,其生物制品质量达到欧美同类产品水平。防疫处生产的疫苗和血清不但供应大后方的防疫需要,并支援了陕甘宁边区。这些制品因为质量达到国际标准,也被在太平洋战区作战的英、美盟军所采用。

青霉素问世后,有一系列关于提纯的论文被发表,但具体生产工艺属於军事机密。尤其是不同菌种青霉素的产量相差悬殊,高产株如稀世珍宝,外人根本无法拿到。

关于国产青霉素的研发,汤先生在《吾国自制青霉素的回顾与前瞻》一文中写道:“民国三十年秋,昆明中央防疫处文献会之某次周会内,曾由魏曦技正报告:关于Abraham, Chain和Florey诸氏在Lancet杂志上,所发表对于青霉素或盘尼西林之研究一文,据称青霉素,既无毒质,且具充分杀菌效能,对于战争必有莫大贡献。因此引起吾人深切之注意,同时以青霉素既系霉菌所产之物,则其制造,自属生物学制品范围之内,是以吾人深欲一为试探。”

在汤飞凡的号召下,防疫处上上下下掀起了寻霉热,全体职工及家属从早到晚到处寻找绿毛,经过多次失败,终于从技正卢锦汉的皮鞋上的一团绿毛,分离出一株能产生青霉素的菌种。

1943年《自然》(Nature) 杂志专门采访中央防疫处,是这样解释介绍青霉素生产车间的:“没有自来水,只有一台又旧又漏、而且每天用完后都要修理的锅炉,就靠它,解决了所有的器皿消毒和蒸馏水供应等“,”用过的琼脂要回收使用,回收的设备是一只破木船,放在湖里进行透析;没有商品蛋白栋供应,完全自己制造,胃酶用完了,用从自己养的猪的胃里面提取”,“汤博士的工厂保持了高水平,虽然没有自来水,但他的马厩和动物房都非常清洁。他有一个效率高的培养、分装和检定系统。尤其有趣的是,他有一个自己的玻璃厂,能制造各种中性玻璃器皿。”

就是靠这样的简陋条件,中央防疫处生产出每毫升200-300单位、每瓶两万单位的国产青霉素。

汤飞凡先生少年时曾立志“发明一种预防方法使亿万人不得传染病”。1955年,他发现了沙眼病原体,使人们认识到沙眼的传播特性,寻找到了治疗的药物,从而改变了中国人十眼九沙的情况,以上海为例,1959年沙眼发病率为84%,两年以后降到5.4%。

1958年9月30日晨,受到拔白旗运动冲击的汤飞凡割腕自尽,以死抗争。

学界共识,如果汤飞凡活着,中国的第一个诺贝尔奖就是他的。

借着这个提问,回忆一下抗战中这段小插曲。

汤先生是湖南人,就用“湖南少年歌”中的一句献给这位医学巨人吧。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京虎子


其实盘尼西林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青霉素。

但是现在,很多人对于青霉素这个名字也已经开始有些陌生了,因为现在青霉素在临床应用中相比其他的头孢类和其他抗生素都有着明显的劣势。

青霉素(盘尼西林)在二战末期出世,并且迅速的扭转了战局。而且在战后,青霉素更是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拯救了数以千万人的性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我国的科学家紧跟世界抗生素研究潮流,尤其是在对青霉素的研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44年的年底,第一批5万个单位/瓶的盘尼西林(青霉素)面世,战乱中的中国成为了世界上领先制造出盘尼西林的七国之一。

但是为什么曾经叱咤临床的青霉素(盘尼西林)现在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少了呢,而且很多的患者都已经无法用到青霉素,小克认为有以下3个原因:

第一:青霉素不稳定性(严重的过敏反应)。

青霉素可以被分解成为为青霉噻唑酸和青霉烯酸,前者可以聚合成青霉噻唑酸聚合物,与多肽或蛋白质结合为青霉噻唑酸蛋白,是一种速发型过敏最主要原因。

青霉素在我国售价低廉,比较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尤其是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青霉素的价格简直就是可以忽略不计。抗生素在临床中应用的广泛,为医院的创收功不可没。所以青霉素这种价格相对低廉的抗生素不受到医院待见。

第三:青霉素的耐药性

青霉素用到至今,已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不可避免的是青霉素的耐药性的产生,但是近几年因为种种原因,其实青霉素无论是在使用上还是在耐药性方面,都是逐渐下降的,小克记得药理老师说,有些患者还是得用青霉素,青霉素的效果仍是要好于其他头孢类抗生素的。

以上就是小克的观点,欢迎各位提问和补充,关注小克,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小克大夫


在抗战时期的中国堪比黄金的硬通货“盘尼西林”。

西药“盘尼西林”有一个更为广知的名字青霉素。他是二战时期最重要的发明之一,1942年由美国制药企业开始大批量生产。正是由于这款药品的发明,使得盟军的战斗力越来越强。战争时期,许多受伤的士兵因为伤口感染细菌发炎而死去,而盘尼西林正好是一种绝佳的抵抗细菌的抗生素药品,在二战中挽救了成千上万的士兵。

当盟国的士兵受伤之后,不用担心伤口感染而去世,例如盟军士兵在欧洲不用怕冻伤,盟军士兵在东南亚不用担心热带病的困扰,反观轴心国士兵由于没有盘尼西林造成了很多非战争减员,大大削弱了战争潜力。

而在抗战时期的中国,盘尼西林成为了堪比黄金的硬通货。由于日本在太平洋的封锁,盘尼西林无法从美国大批量运到中国,想要购买只能到香港的黑市购买,现在盘尼西林一支才一元,而在当时这种紧俏的药物一两黄金才能买一支盘尼西林。


陆弃


在经济社会当中,物以稀为贵,是永恒的定律。饥荒时期一个馒头就能抵得过千金万两;在沙漠一瓶救命是水能让你抛弃万贯家财;

战争年代,一瓶救命的盘尼西林,你说能不能值一根金条?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很多时候,你有钱也买不到......

其实1942年美国药厂就开始量产的盘尼西林(即青霉素),为什么在二战时那么稀缺甚至比黄金还贵重?

  1. 1942年盘尼西林虽说走出实验室,达到药厂量产,但当时的技术条件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战场上士兵受伤、伤寒等急需有效的消炎药,尤其是枪伤后引发的溃烂感染等炎症,此时盘尼西林更显得珍贵

  2. 在抗战时期,盘尼西林都由国外进口,并且严格管制。一般人、一般医院根本无法触及,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地下党受伤后真实千方百计找药甚至还有战士为了拿药而留学牺牲

接下来我们好好了解一下盘尼西林的前世今生

盘尼西林又称青霉素(Penicillin,故音译盘尼西林)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 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由青霉菌中提炼出的抗生素。

中国是最早有记录利用青霉素的国家

青霉素是人类历史上发现的第一种抗生素,且迅速被广泛应用。最早在中国唐朝时,就有记录长安城的裁缝会把长有绿毛的糨糊涂在被剪刀划破的手指上来帮助伤口愈合,这是因为绿毛产生的物质(青霉素素菌)有杀菌的作用,也就是人们最早使用青霉素。

近代,青霉素从正式被发现到不断提纯,再到批量生产并广泛应用

  1.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亚历山大·弗莱明由于一次幸运的过失而发现了青霉素。然而遗憾的是弗莱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纯度青霉素的方法,于是1939年他将菌种提供给准备系统研究青霉素的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Howard Walter Florey)和生物化学家钱恩。

  2. 1941年前后英国牛津大学病理学家霍华德·弗洛里与生物化学家钱恩实现对青霉素的分离与纯化,并发现其对传染病的疗效,但是青霉素会使个别人发生过敏反应,所以在应用前必须做皮试。

  3. 经过长期实验弗洛里、钱恩最终用冷冻干燥法提取了青霉素晶体。并在在一种甜瓜上发现了可供大量提取青霉素的霉菌,并用玉米粉调制出了相应的培养液。在这些研究成果的推动下,美国制药企业于1942年开始对青霉素进行大批量生产。

  4. 1944年9月5日,中国第一批国产青霉素诞生,揭开了中国生产抗生素的历史。截至2001年年底,中国的青霉素年产量已占世界青霉素年总产量的60%,居世界首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