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論千年打擊樂器“編鐘”與中國古代音樂文化

論千年打擊樂器“編鐘”與中國古代音樂文化

大型打擊樂器“編鐘”

作者|留言史


前言

中國是世界上音樂文化最早發達的國家,樂器的產生不斷推動著音樂文化的發展,其中宮廷樂器最為豐富多彩,如鼓、琴、簫以及編鐘等,這些樂器不僅提升了古代人們的視聽感受,而且還創造了獨特的音樂文化。

不同於西方的話劇、歌舞劇的單一形式,中國的音樂文化是一種在民間說唱、音樂、舞蹈以及樂器相互兼容的基礎上形成的複合形式,而最常在宮廷歌舞中出現的便是“編鐘”。宋代詞人辛棄疾曾經在《浪淘沙·山寺夜半聞鍾》裡借“編鐘”之音感慨說:

“雨打風吹何處是,漢殿秦宮夢入少年叢,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誤鳴鐘,驚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風。”

論千年打擊樂器“編鐘”與中國古代音樂文化

用於表演的編鐘

編鐘不僅作為一種宮廷樂器被廣為傳頌,而且其音樂清脆明亮、悠揚動聽,不僅能奏出歌唱一樣的旋律,還能夠配合舞蹈變換多種旋律,因此又叫做“歌鐘”作為中國古代的一種大型打擊樂器,它雖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外形、裝飾、樂理,但卻始終通過音樂綻放出別具一格的魅力,成為古代上層社會專用的樂器之一,千百年來它始終承載著音樂傳承的使命,那些由編鐘演奏出來的音樂旋律,在歷史的長河裡一直餘音淼淼。

今天,我們就打開歷史的卷軸,通過古代皇庭中的聲樂演奏,感受編鐘的悠揚旋律,聆聽那天籟之音,發掘其綻放出來的聲音魅力和形態之美。

論千年打擊樂器“編鐘”與中國古代音樂文化

大型編鐘

01

編鐘的前世今生

編鐘最早出現在夏朝,距今已有3500年的歷史。據說,世界上最早發現的編鐘為3枚一組,由若干個大小不同的鐘有次序地懸掛在單一木架上編制而成的,與其他傳統的古代樂器的單一實體不同,編鐘是複合型樂器,因此聲音更加多變,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

因為編鐘的聲音變換莫測,不僅可以隨時演奏悠揚的曲調,還可以打擊出氣勢昂揚的旋律,所以宋朝詩人楊冠卿在《臘梅四絕》中這樣描述它:

“枝上編鐘萬顆垂,凌寒傲視雪霜姿,從今疏影暗香句,不數西湖處士詩。”

雖然編鐘出現的時間非常早,但是由於編鐘的體積較大、數量較多,因此並未在各朝各代中廣泛流行,而是在宮廷以及大型的歌舞盛典上被頻繁使用,而

正是因為其在宮廷中被廣泛喜愛,所以才使得編鐘的發展雖然受到了地域的侷限,但是也使得其成為一種比較獨特的小眾氣息的宮廷樂器。

在戰國時期,編鐘更是用於鼓舞士氣、鞭策大臣,每逢征戰、宮廷朝見以及大型祭祀等活動時,都要進行編鐘的演奏,在夏朝“3枚鍾”的基礎上形成了爬虎編鐘、雙套編鐘以及曾侯乙編鐘等多種形式,其中曾侯乙編鐘因為音律更加齊全、外形更加精美,被一直流產至今,成為享負盛名的古代打擊樂器。

論千年打擊樂器“編鐘”與中國古代音樂文化

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主要流行與商周和春秋戰國時期,象徵擁有者至高無上的權位的禮器。它主要分為上、中、下三層,並且由長短不同的兩堵立面垂直相交,鍾架較其他編鐘高大一些,而且形態還十分優美,呈現出7條曲尺形彩繪木樑蟠龍紋,這7條酷似龍紋的鐘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愛來,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鐘的音調各有不同,所以按照音譜敲打時,就可以十分神奇地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編鐘的天籟之音,使得宮廷的人們十分享受這種演奏,每逢宮廷家宴或者大型盛典時,便演奏編鐘、配上歌舞,繼而成為一種豐富古代人們精神世界的視聽盛宴,所所以古代的大臣們經常聚在一起,以編鐘之曲為伴,以美酒之香為樂,盡情享受精神的徹底放鬆,互通情懷之樂。

在湖北隨州南郊擂鼓墩的一座戰國時代的曾侯乙墓中,發現過一套完整的編鐘,是至今為止所發現的編鐘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套,毫不誇張地說其體積之大足以佔滿一個現代音樂廳的整個舞臺。而古代的文人墨客也因被編鐘體積所震撼,所以曾多次通過畫作和詩文表達自己對編鐘的喜愛之情。

文人墨客之愛編鐘,正如《觸簾風送編鐘》中所記載:

“觸簾風送編鐘,鴛被繡花重。曉帷初卷冷煙濃,翠勻粉黛好儀容,思嬌慵。”

擁有3500年曆史的編鐘,不僅僅是一種古代大型打擊樂器,它的存在使得當時人們的精神世界極大地被豐富,它演奏出的天籟之音不僅促使著人們形成獨特的視聽感受和審美觀念,更承擔著完善、豐富古代音樂文化的責任,是不可忽視的文化媒介。

論千年打擊樂器“編鐘”與中國古代音樂文化

編鐘表演

02

編鐘的天籟之音

編鐘自夏朝出現起,便以多變的音樂旋律被人們所喜愛。唐代詩人常建曾因為寺廟傳來的悠揚空靈的編鐘聲而打動,沉浸在其中寫下了著名的《題破山寺後禪院》,他將自己對編鐘天籟之音的喜愛抒發在詩句中: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

編鐘的天籟之音,源於其特殊的音樂原理。因為與物理知識“空間頻率”有關,所以編鐘的大小控制著編鐘的音調:編鐘的鐘體小,音調就高,音量也小;鐘體大,音調就低,音量也大,根據鑄造時的尺寸以及形狀不同,產生不同的音樂。

在演奏時,有事需要同時敲動同一鐘的兩側,這樣便可以同時發出不同音調的聲音,也就是當敲擊鐘的正面時,側面的振幅為零,敲擊側面時,正面的振幅為零

。這樣雙音共存一體,又不會互相干擾,便形成了特殊的“一鍾兩音”現象。

論千年打擊樂器“編鐘”與中國古代音樂文化

編鐘表演秀

由於編鐘的音調高低不同,並且隨著鐘的體積形狀大小的不同,導致在打擊編鐘時,通過碰撞發出的聲音也不同,繼而產生的高低音也有所區別。因此,只要刻意變幻編鐘,便能通過特殊的演奏技巧創造出不同的旋律,是悠揚亦或是豪邁,皆可因人而定、因勢而定。

而且編鐘的敲鐘和撞鐘的彩繪木棒不一,這使得它不僅能夠配合舞蹈控制旋律,還可以通過旋律引導歌曲的創作,成為許多美妙佳曲的靈感來源。

更為重要的是,編鐘之所以能夠成為樂鍾,關鍵在於它使用了合金材料,使得樂器的鑄件形成“合瓦形”,繼而產生“雙音區”、構成“共振腔”,加上鐘壁厚度的合理設計,從而達到加速高頻的衰減,有助於編鐘進入穩態振動,這樣就穩定了不同編鐘的音域和音調,繼而形成穩定有規律的樂曲。

論千年打擊樂器“編鐘”與中國古代音樂文化

編鐘的"雙音區

在湖北省博物館的藏品中有一套完整的、大型的編鐘,這套編鐘架長748釐米,音列是現今通行的C大調,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樂曲,而這也表明古代的演奏之人只需要掌握編鐘的樂理,便可以輕鬆駕馭編鐘。

音域廣泛、樂理完善以及材質特殊等,造就了編鐘變幻莫測的天籟之音,這些雖然與其他樂器有相通之處,但因為種類繁多的緣故,通過不痛人的演奏便能呈現出“可悠揚可豪邁”的天籟之音。

論千年打擊樂器“編鐘”與中國古代音樂文化

即將上演的編鐘秀

03

編鐘的藝術之美

近些年來,隨著編鐘的頻繁出現,人們對編種也逐漸熟悉了起來,慢慢地開始重新將編鐘應用於現代生活中。1957年,在我國河南信陽城陽城址出土曾出土過一套編鐘,這套編鐘是13枚,後來被用於演奏的東方紅樂曲,並隨著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唱響太空。

在綜藝節目《如果國寶會說話》中也出現了編鐘的身影,雖然只是編鐘的一角,但是足夠人們去探索編鐘外形上的藝術氣息了。有人評價編鐘是“音”與“行”的完美融合,這種融合時刻散發著獨特的音樂魅力。

論千年打擊樂器“編鐘”與中國古代音樂文化

綜藝節目《如果國寶會說胡》中的編鐘

1978年8月1日,沉寂了幾千年的編鐘重新向世人傳達出它那浪漫的千古絕響,隨著編鐘表演《東方紅》的盡情發揮,那空靈的朝代感,厚重、悠揚又令人無比感動,隨著旋律的縈繞,我們似乎能穿越到歷史的長河裡,去欣賞那一幀幀富有藝術氣息的畫面,彷彿整個人經歷了那漫長卻又十分孤獨的歷史,感動夾雜著平靜,恍惚間便沉浸其中。

編鐘是具有藝術美的,而它的藝術美不僅僅侷限於它的外形精緻,更不僅僅侷限於它多變的聲音,而是在於它與長長的歷史融合起來的那種厚重感。或許,第一眼看到編鐘,便對它肅然起敬,那種視覺上的碰撞讓我們的內心彷彿受到了感染,感嘆在長長的歷史中,它曾經輝煌、耀眼,也曾演奏出千古之音,更傳承了獨特的音樂文化。

著名老戲骨張國立曾在《國家寶藏》中體驗過編鐘的演奏,短短的幾分鐘,就讓我們見識到編鐘那具有藝術氣息的厚重歷史感,它讓我們聽到的不僅僅簡單音符的組合,也不是旋律悠揚或是昂揚的感受,而是通過被賦予歷史氣息的音樂在與現代化氣息融合時帶來的藝術美,那是一種心靈上的震撼:

“旋律為引,曲調為輔,輕輕敲擊編鐘,暢遊在歷史長河,體驗貴族鐘鳴鼎食的奢華。”

編鐘給人帶來的不僅僅是天籟之音,更是歷史接軌交流的聲音,它讓我們在厚重的歷史氣息中看到一幀幀藝術的畫面,讓我們在這些畫面中去幻想歷史的一點一滴,沉浸在歷史的豐富多彩裡,彷彿能在編鐘的音樂世界裡遨遊。

論千年打擊樂器“編鐘”與中國古代音樂文化

老戲骨張國立的“編鐘”體驗

04

編鐘與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在擁有上下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國家,我們既是一個禮樂之邦,所以音樂文明也源遠流長。而編鐘作為一種富有朝代氣息的打擊樂器,在不同年代的,用不同音樂敘述著各個民族喜怒哀樂,用不同的曲調承載著不同朝代的音樂文化。雖然在歷史的長河裡,它難免會有迷失的時間段,但是這並不影響它在音樂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或許我們對編鐘都不是特別瞭解,但是它作為中國古代的一種傳統民族樂器,卻值得我們慢慢去了解和探索。

像編鐘這樣的大型打擊類樂器,之所以能夠在歷史的長河裡流傳下來,就代表了它有存在的意義,因為它經歷的歷史更替、時間輪迴,這些都成了它身上深深的烙印,而這烙印也是指引著我們去探索古代音樂文化的根源,是向世界展現中國音樂文明的特殊載體。

論千年打擊樂器“編鐘”與中國古代音樂文化

古代宮廷中的編鐘演奏

除此之外,編鐘還是“世界第八大奇蹟”,這一稱呼不僅僅證明了它特殊的存在,更彰顯了華夏文明的博大精深,而編鐘的存在也證實了中國古代的音樂是先進的。有人因此而評價編鐘:

“編鐘雖是中國文化裡的小小存在,卻總是用有溫度的聲音,讓我們不斷地觸摸到最真摯的東西,或許它不是全部,卻可以是音樂中的特殊。”

在流行文化盛行的當下,以編鐘等一些具有古典音樂氣息的樂器正是被需要重新認識的時候,因為比起快節奏的音樂,這種悠揚厚重的歷史之音更能夠沉澱我們的內心,更能夠讓我們在繁忙的生活裡體驗到一絲放鬆的快感,它每一個古樂清調,都是那麼地美妙,挑撥著我們的心,更彰顯著古典樂器和音樂融合的藝術之美。

論千年打擊樂器“編鐘”與中國古代音樂文化

3枚編鐘

如今的我們,在享受音樂給我們帶來的視聽享受時,更應該通過樂器去體會每一個音符存在的意義,更應該體驗每一種樂器所承載的音樂文化,讓更多的人去通過樂器的印記,體驗更多與眾不同的獨特音樂,才能讓古典樂器成為真正的因為文化橋樑。

樂器的溫度,不在於樂曲,而在於悠揚不斷的旋律。

只有穿透歷史的旋律,只有具有歷史使命感的古典樂器,才能在古典和現代音樂交流中成為有力的文化媒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