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濰柴青年科技創新團隊:用青春鑄造強勁“引擎”

在濰柴邁向世界一流的征程中,湧現了一批銳意創新、無私奉獻的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正是他們的對科學與真理的堅持不懈,才有瞭如今濰柴一項項領先科技的突破。他們把青春熱血乃至生命奉獻給了摯愛的事業,用青春鑄造強勁“引擎”。

12月17日晚,濰柴青年科技創新團隊事蹟報告會山東會堂舉行。來自山東廣播電視臺融媒體資訊中心的記者崔真真,以及四位濰柴優秀青年科創人員,分享了他們的“濰柴故事”。

潍柴青年科技创新团队:用青春铸造强劲“引擎”

山東臺記者崔真真:在濰柴,我看到了科技創新齊魯樣板

通過一次次深度走訪調研,山東廣播電視臺融媒體資訊中心記者崔真真對濰柴的創新工作有深入的瞭解。從引進學習到自主創新,濰柴人敢於想別人不敢想的事,敢於幹別人沒有做過的事,二十多年來,濰柴提出的目標全部提前實現,從未食言!這種自信,源自於創新的力量。報告會上,記者崔真真分享了多次在濰柴遇到的三個小故事。

張紀元是上個世紀90年代的研究生,是內燃機技術領域的行家。1998年,濰柴瀕臨破產,全廠13600名職工連續6個月發不出工資,各種債務高達3億元,改革勢在必行!刮骨療傷、涅槃重生,不僅要變革制度、精簡機構、裁撤冗員,更要廣納人才、招攬精英。企業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此時的濰柴,比任何時候都更迫切渴望技術與人才。

為了能邀請到張紀元加盟濰柴,企業領導在第一次遭到拒絕之後,依舊不放棄,三次登門與他促膝長談。張紀元被感動了,義無反顧的來到了濰柴這個大家庭。他心無旁騖,致力於發動機產品研發和關鍵技術攻關,帶領研發人員開啟了科技強企的艱難轉型,先後研製出我國第一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藍擎”高速大功率發動機,填補了國內重型高速發動機的空白;打造出全球首款重型商用車動力總成,不僅成為了濰柴科技發展歷程中的重要奠基人,也成長為了行業“國寶級”的技術大師。

今年7月,濰柴集團召開科技創新發展暨科技獎勵大會,張紀元被授予“濰柴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1000萬元。這份沉甸甸的榮譽背後,是濰柴對科技人才的重視與尊重,更是對濰柴優良創新生態最有力的註解。

在濰柴,每引進一位高端人才,企業一把手都會親自面談。當時還在清華大學準備畢業論文的陳文淼向濰柴宣講會投了簡歷,還沒最終定下一定要去濰柴工作的他,一天突然接到董事長的電話,這讓他有點意外,見面後,他們聊了很多,濰柴的發展、濰柴的挑戰、濰柴的目標…….就這樣,陳文淼堅定決心,與濰柴共同發展。依託濰柴的研發平臺,在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工作氛圍下,年輕的陳文淼帶領團隊在發動機智能化控制、新能源產品開發等關鍵領域取得了系列突破,打破國外壟斷,為企業發展贏得了先機,也為國家節能減排,打造綠色能源提供了產品及技術支持。正因為陳文淼的突出貢獻,36歲他就成為了濰柴動力總裁助理、濰柴青年科學家,這在發動機這種傳統行業是很少見的。

濰柴培養出的“本土”優秀青年科技人才:濰柴動力副總設計師郭聖剛。2004年,郭聖剛來到濰柴動力歐洲研發中心,當時外國人對核心內容進行了技術封鎖。為了找尋核心內容,郭聖剛和團隊成員們幾乎沒休過週末,他們把外國同行的休息時間,都用在了產品研發上,身體本來就單薄的郭聖剛,起早貪黑,常常誤了吃飯時間,被國外專家戲稱“沒有胃的先生”。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帶領團隊屢屢打破國外企業對關鍵技術的壟斷,研究開發出一系列高可靠性、高動力性、低排放的發動機和動力總成產品,多次獲得省部級以上新產品創新獎勵,為行業技術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今年的濰柴科技創新發展大會上,他帶領的團隊榮獲“濰柴科技進步特等獎”,獎勵500萬元。

今天濰柴的動力總成是國內主流重型卡車和汽車品牌的標準配置,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到70%,產銷量世界第一。憑此貢獻,濰柴動力榮獲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這是全球8萬名濰柴員工的榮耀,也是山東省的榮譽。

潍柴青年科技创新团队:用青春铸造强劲“引擎”

常國麗:每個加入濰柴的人都心潮澎湃,甘於奉獻

12月17日晚,濰柴青年科技創新團隊事蹟報告會山東會堂舉行。濰柴第一任“三高”試驗隊隊長常國麗作《濰柴動力源自哪裡?》主題演講。

濰柴,這個如今銷售收入突破2000億大關的國際化強企,1946年誕生於解放戰爭的隆隆炮火中,為新中國的解放和建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紅色基因在她的身體裡始終奔流不息。這種基因所激發出來的奉獻精神和創業精神,讓濰柴從一個單一的發動機工廠發展成為一家跨領域、跨行業經營,擁有動力系統、商用車、工程機械、智能物流、豪華遊艇和金融服務等業務平臺的跨國集團。僅發動機研發人員就有近3000人,平均年齡30歲。其中,80後、90後佔到了95%。

任何企業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濰柴也不例外。1998年,讓每一個濰柴人痛徹心扉,銘心刻骨!面對企業生死存亡,濰柴人沒有退卻,反而激發了破釜沉舟的改革精神。那年,譚旭光董事長就職演說中擲地有聲的“約法三章”給濰柴人帶來生的希望。

改革使濰柴起死回生。從此,濰柴人不忘初心,心無旁騖攻主業。“一天當兩天半用”“不爭第一就是在混”。濰柴好像有著巨大的魔力,每一個加入進來的人都激情澎湃,甘於奉獻。濰柴獨有的文化土壤,激發出了全員尤其是科技人員巨大的創造力。從負債3.6億元到銷售收入突破50億,100億,1000億,直至今天的2300億,這一個個驕人的數字,映照了濰柴改革的步伐,更是科技創新所帶來的巨大能量。

在這萬馬奔騰的創新大軍中,湧現出了哪裡缺氧哪裡去,哪裡酷熱哪裡鑽,哪裡寒冷哪裡站的“三高”試驗隊;窮盡所學,讓自己的心永遠和“中國芯”一起跳動的趙中煜博士;用中國智慧打破國外封鎖,用有限的生命書寫永恆傳說的楊國璽。這些脫穎而出的英雄,已經不是劃過天空的“流星”,而是濰柴創新星空中的代表。

今天的濰柴,在全球搭建了 “日不落式”協同研發平臺;從美國的芝加哥、底特律、硅谷,到德國的亞琛,再到日本的東京,濰柴在全球多地設立前沿科技創新中心。確保企業技術水平始終緊跟世界前沿。生命有涯,青春無悔。濰柴青年將同各界青年一起,前赴後繼,接續奮鬥。讓我們的青春無愧於歷史,無愧於這個偉大的時代。

潍柴青年科技创新团队:用青春铸造强劲“引擎”

濰柴員工妻子袁藝談丈夫:他的心永遠和“中國芯”一起跳動

十年前,帶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趙中煜與妻子袁藝從北京來到濰柴。趙中煜對電控事業有著近乎痴迷的熱愛。自主電控系統是發動機的“大腦”,是讓一臺車有生命力的核心和關鍵,被濰柴員工稱為“中國芯”,長期以來一直被國外壟斷。早一分鐘突破,就能夠早一點為民族動力裝上“中國芯”。

等“中國芯”研發成功,我一定多陪陪你和孩子

趙中煜所研究的領域是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參考,測試失敗常常是家常便飯,遇到比較棘手的問題時,他常會進入一個幾乎瘋狂地思考狀態,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忙起來幾天都不回家。趙中煜有次內疚的對妻子說:“對不起了老婆,等我們的“中國芯”研發成功後,我一定多陪陪你和孩子”。

2012年5月,他們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濰柴自主電控系統正式發佈,這是我國首款自主研發的高壓共軌電控系統,打破了國外一直以來的技術封鎖,真正有了屬於我們自己的“中國芯”! 同時,他主持的高壓缸內直噴發動機電控系統自主化項目開發成功,填補國內在這一應用領域的空白,成為中國天然氣發動機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可沒過多久,趙中煜卻病倒了。在等待去北京手術的日子裡,他還是照常工作。有一次,電控所同事開會討論一個技術難題,他拖著虛弱的身體執意要參加討論,好像只有工作才能讓他忘記病痛。只是,誰也沒有想到,手術以後,他再也沒有站起來,再也沒有回到他無比熱愛的工作崗位上。

生命雖然短暫,但卻在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選擇了奮鬥與拼搏,選擇了與熱愛這份事業的人共同度過,每一臺轟鳴的濰柴發動機記得你,每一臺奔騰的“中國芯”記得你,你的心永遠和“中國芯”一起跳動。

潍柴青年科技创新团队:用青春铸造强劲“引擎”

呂文芝:“三高”路上的追夢人

“做世界上最好的發動機”是濰柴人始終不變的夢想。實現這一夢想,不僅要有先進技術,更要讓發動機經歷各種嚴苛的試驗,其中,檢測其在“三高”環境中的表現尤為重要。所謂“三高”試驗,就是指在高溫、高原和高寒區域的極端環境下進行發動機的各項性能測試。是發動機研發的最後一環,對新款發動機能否第一時間極具競爭力的佔領市場至關重要!

2005年,我國第一臺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藍擎”動力在濰柴誕生。為了推動藍擎儘快批量生產,國內第一支“三高”試驗隊在濰柴成立。

一次在去新疆吐魯番參加T系列發動機高溫試驗的時,呂文芝和他們的團隊即使在高達50多度的空氣溫度和82度的地表溫度下,隊員們仍然一絲不苟地在每輛試驗車上佈置幾十個傳感器,認真執行著每項試驗任務,晚上還要對所有試驗數據進行分析總結。由於天熱喝水少,再加上對環境的不適應,嘴角開始起泡,流鼻血。

任務完成後,隊員們自豪地說,當年,孫悟空在火焰山用芭蕉扇為唐僧取經保駕護航。今天,濰柴三高試驗隊用超人的意志和精準的數據為發動機征服高溫保駕護航!

黑龍江黑河是我國最冷的地區之一,最冷時氣溫達到零下40多度,每一名隊員的手、腳和臉上,都長過凍瘡。標定工程師在操作筆記本時根本不能帶手套,幾個小時下來每個人的手指都凍得像胡蘿蔔,通紅僵硬,疼痛難忍。

如果說高溫和高寒考驗的是人的意志,那麼在高原上則是挑戰生命的極限。2017年,團隊正在進行一款發動機的高原試驗,該款發動機的主要設計指標是在海拔5200米動力性衰減小於10%。為此團隊計劃挑戰海拔5230米——素有“生命禁區”之稱的唐古拉山口。2011年10月14日,團隊的三位戰友豐東旭、於超、趙蒙生,在進行發動機高原試驗途中,把青春的生命永遠留在了青藏高原上……

十五年來,這支由優秀青年科技人員組成的三高試驗隊頭頂烈日、爬冰臥雪、迎風戰寒,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所有的付出和堅守都是為了為世界上一流的發動機把好最後一關。團隊進行了260個發動機品種的試驗,採集和標定了幾十萬組數據,建立了獨一無二的發動機數據庫。正是基於這些極限試驗,濰柴發動機的各項技術指標,已經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潍柴青年科技创新团队:用青春铸造强劲“引擎”

陳巖:淬火青春鑄就國之重器

長期以來,高端液壓件依賴進口,國外供貨商的一次打壓或限購,就會使國內企業陷入半停產狀態,被業內稱為“鎖喉之痛”。為了衝破技術壟斷,實現中國自主,2012年,濰柴決定併購全球高端液壓技術領導者——林德液壓,推動高端液壓技術在中國的落地。同時,濰柴選拔了一批優秀的年輕工程師到德國去學習交流,陳巖就在其中,楊國璽任組長。

在開展業務的時,楊國璽發現德國團隊雖然經驗豐富,但響應市場速度緩慢,尤其不適應中國市場的需求。中國客戶要求我們提供三維模型,但是德國沒有成型的資料,交付時間長達2周。

為了加快配套速度,楊國璽大膽提出了建立三維模型庫的想法。當時德國人認為中國人根本做不了。但國璽說:“這是證明我們的最好時機,再難也要幹!”楊國璽帶領我們從零開始,查閱了近千個零件,整理了上百種模型。經過三個月的日夜奮戰,團隊終於建成了三維模型庫。只用兩個小時就設計出了、原來兩個星期才能完成的三維模型,這讓德國人看的目瞪口呆,也感受到了“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帶來的效益,高興的連呼“Danke schön”表示感謝。

兩年後,楊國璽回國,被破格提拔為應用工程部經理。為了打造工程機械“黃金產業鏈”,2017年濰柴啟動了“發動機+林德液壓”的動力總成項目,併成立了中德聯合開發團隊。楊國璽憑藉自身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認真的工作態度被任命為中國團隊技術負責人。公司決定,要在一年內完成樣機驗證。很多人都認為,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為了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我們就是要敢於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人生能有幾回搏,拼了!”

研發中,整個團隊都可謂是嘔心瀝血、廢寢忘食。同事每次見到楊國璽,他要麼是一路小跑,要麼一手拿著餅,另一隻手還握著鼠標,目不轉睛的盯著屏幕,甚至到深夜還在與德國工程師進行技術交流。

2018年11月1日,樣機調試成功。從那一刻起,濰柴自主研發的高端液壓技術開始啟程!但楊國璽卻開始持續發燒,不久後永遠離開了大家。楊國璽雖然只有32歲,但他用短暫的生命,書寫了永恆的傳說。在他和團隊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在高端液壓領域,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國之重器,為行業的科技創新貢獻了我們的中國力量。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質將成為永恆,激勵著我們讓自己的青春匯入到新時代的滾滾洪流中,用奮鬥使青春綻放光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