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9 桑弧版《饮食男女》:一部1948年的电影,理念却到了21世纪

作者|电影十三姨

一、犹如纷乱时局中的一股清流,观看1948年拍摄的电影《哀乐中年》时,竟然有种遇见了小津和李安的恍惚感

看过《哀乐中年》的人,多数都会由衷感叹,“这真的是1948年的电影吗?”质疑背后,其实直指的是影片所流露出的诸多“超前”理念。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该片被香港导演李翰祥誉为当时最有价值的作品之一。

桑弧版《饮食男女》:一部1948年的电影,理念却到了21世纪

纷乱时局给人的想象,必然是充满了战争创伤的种种画面,城市毁坏面目全非,芸芸众生流离失所,眼神里尽是忧愁。然而,导演桑弧借助影像所记录的,恰是另一番图景。

故事发生的地点是上海,尽管那时的街市没有现在这般繁华,甚至看起来仍很落后,可从精神层面讲,在其塑造的人物身上,已经散发着现代都市文明所孕育出的浓厚气息。

虽然同属文华公司同期的影片,但《哀乐中年》和费穆《小城之春》的基调截然不同。

桑弧版《饮食男女》:一部1948年的电影,理念却到了21世纪

如果说后者是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伦理精神的关照,忧伤沉重的语境背后彰显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历史深情,那么,前者则是对中西文明碰撞之下中华民族进步启蒙成果的歌唱礼赞,轻喜剧外壳所包裹的是追逐新思想的理想人生的“预演”。

作为一部聚焦都市家庭题材的现实主义佳作,可以说《哀乐中年》的观感尤为亲切舒服。

1、风格

它和同行也是“前辈”的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的作品有着几分相像,将叙事视点锁定为家庭,在展示最真实日常的生活流中,抖露出生命在不同阶段所面临的困境。

拍摄时多采用中远景镜头,固定机位的手法,避免强烈刻意制造的戏剧冲突,看似四平八稳略显单调的画面,却有着一股极易沉浸其中令人深受感染的独特魔力。

桑弧版《饮食男女》:一部1948年的电影,理念却到了21世纪

2、题材

与《饮食男女》在主线安排、人物设置上颇为相似,都是讲述一个中年单身男人将孩子辛苦养育成人后,经过一段事业上的迷茫挣扎,经由爱情迎来人生第二春的故事,很难说后来者李安没有受到前作的影响。

《饮食男女》的主演郎雄,与《哀乐中年》的男主石挥外形很像特别背影。而前作的女主朱嘉琛,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后者中的角色大女儿朱家珍,两部作品的内核与外在似乎都有种莫名的血脉“传承”。

桑弧版《饮食男女》:一部1948年的电影,理念却到了21世纪

如此以来,探究这部70年前的电影就显得很有必要,人们会不禁生起疑惑和慨叹,纵然时光匆匆流逝,奈何过去的问题依然存在于当下,而彼时的理念放在今天,对多数人来说照应还是很“前卫”。

二、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基因里有着“重死轻生”的观念,可是偏偏有人发出了中年最宝贵的论调予以有力回应

通过各种形式的呈现,传递某种人文关怀的精神,所谓“文以载道”,即是不同文艺作品由来已久的共同价值追求。电影作为大众艺术媒介,在表现娱乐性观赏性的同时,也承载着宣传教化启迪人心的文化使命。

《哀乐中年》带给观众的内心震撼,正是透过对平实生活的细腻书写,探究在人生的重要选择面前我们该有怎样的进退取舍。换句话讲,影片的主旨是探讨中年人该怎么活的问题。

因此,这部片子与每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共情点相当高。

桑弧版《饮食男女》:一部1948年的电影,理念却到了21世纪

从史书记载历代帝王痴迷于“长生不老”的渴求,到民间普通百姓盛行厚葬的风俗传统,可以说,国人的生命观向来比较单一。

过于想要寻找个好去处的后果,便是辜负了宝贵生命在生的阶段,好自活着并能尽情发光发热的机会。正如女主刘敏华所说:

我们中国人真是个古怪的民族,对于死看得很重要,而并不讲究怎么样好好地活下去。

本片借助其男主人公的形象,巧妙地安排了一条暗线,以此来推动剧情发展,即不同的生命观将直接决定一个人会有怎样的人生。

桑弧版《饮食男女》:一部1948年的电影,理念却到了21世纪

陈绍常早年丧妻,他独自养育三个孩子长大,并创办自强小学当校长,以教书为职,爱岗尽业且乐此不疲,生活虽稍显清贫但人生过得颇为充实而快乐。

随着子女逐渐长大,尤其是长子建中毕业进入安平银行工作做了副经理后,已到中年的陈校长被儿子郑重劝告,退休赋闲在家提前享受“老太爷”的待遇。

在尝试了种花、养育、集邮、旅行等老太爷标配的事项后,陈绍常仍然备受孤寂无聊的煎熬,“无论什么工作都行,只要有份事干”是他此时最大的心愿。

50岁寿宴,成了陈校长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子女亲友的祝福,热闹阔气的宴席,他人眼里的福气,没有一样能让他由衷高兴,心头之苦闷无处可诉。

桑弧版《饮食男女》:一部1948年的电影,理念却到了21世纪

当他悄悄溜进自己辛苦耕耘半生的学校,与年轻美貌,知性独立的刘敏华老师畅谈后,内心的迷雾一扫而空,眼前的光景仿佛一下子有了柳暗花明般的感触。

许多人不约而同地认为,中国人似乎只有朝气蓬勃的青年,和暮气沉沉的老年,却唯独没有中年,一谈到中年往往就会立马贴上油腻的标签,好像舍此无他。

对此,影片给了我们醍醐灌顶式的警世之言。中年人专业经验充足,社会阅历丰富,精力充沛旺盛,正是做事情出成果的黄金时期,因此中年才是最宝贵的。

当大儿子建中为他的社会地位和身上的光环而沾沾自喜,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一边打麻将熟练应酬,一边在电台发表青年修养的演讲,信口雌黄地欺骗听众时,50岁的中年大叔陈绍常再次走进校园,重新开始了他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

因为在他的认知里,只有工作能让人快乐,人要为自己活着,而不是活在他人的眼光里,更不该被子女的虚荣心,一点点可怜的面子所绑架,早早地退出人生本可以更加多姿多彩的舞台。

桑弧版《饮食男女》:一部1948年的电影,理念却到了21世纪

三、导演用伦理的解放反映时代发展,张扬个体追寻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在“旧社会”里迸发出了现代意识

上映于1994年的《饮食男女》,导演李安用他细腻娴熟的手法,解构了传统中国家庭中的各种现实问题,不过核心是对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探讨。

片中的老朱有着高超的厨艺,身为鳏夫的他辛苦持家,用满满一桌子的可口饭菜养育三个女儿成人,并以此维系着父女之间的亲情关系,但女儿的长大让他变得手足无措。

恋爱婚姻的何以抉择,由于代际、时代不同多了一层沟通上的障碍,眼看家庭就要“解散”,老朱越发疲惫。而他本身该何去何从的“窘境”,才是其真正的“中年危机”之所在。

桑弧版《饮食男女》:一部1948年的电影,理念却到了21世纪

我们清楚地知道,以父权、孝文化、宗族秩序为基础的伦理体系,是维持传统中国家庭稳固运营的保障,但在近代和西方文明的碰撞中,这一古老的旧框架变得有些松松垮垮了。

老朱和张艾嘉饰演的锦荣最终冲破世俗眼光,上演了一出让不少现代人仍觉得辣眼睛的老夫少妻之恋。由于此事发生在原本看起来极为恪守传统的老朱身上,就更显得难以“接受”。

正是这种人物形象前后的“巨大”反差,构成了情理“之外”,意料之外的反转,给观众造成了重重一击。

而在早于此片45年的《哀乐中年》里,我们遇见了非常相似的情形,区别无非是主人公厨师“身份换成”了教师,三个女儿“变成”了两男一女,女主由邻居老太太的女儿“改为”好朋友的闺女。

内在冲突是一致的,都是一个单身男人,在“完成”对子女的“责任”后,如何破解自身中年困境的生命议题。

桑弧版《饮食男女》:一部1948年的电影,理念却到了21世纪

表面上看,是带着“乱伦”嫌疑跨龄恋的结合对传统伦理发起的挑战,实际上,却是个体意识觉醒之后追寻自我价值实现的必然举动,而这才是电影试图努力凸显的思想张力。

展开来讲,他们并非是为结婚而结婚的事不得已,或者故意犯难,而是在尊重彼此内心感受之下做出的理性选择,是两个人爱情观、生命观达到高度统一融合后的灵魂之约。

至于片中对个体自我意识的描绘,不止于此,还体现在两个仆人的身上。

和建中媳妇这位阔太太一起陪嫁来的老妈子杨妈,第一天晚上因为没床睡觉抱怨不休。厨师面对老爷子对菜价的不停询问,竟摆出了辞职不干的态度。最终,却无不以陈老先生的妥协退让得以收场。

桑弧版《饮食男女》:一部1948年的电影,理念却到了21世纪

总结一下

在新中国即将成立,社会深层依然弥漫着各种“旧时代”观念的1948年,影片《哀乐中年》以轻喜剧的方式,通过对老陈一家人关系的演变,在展现陈绍常的中年困境,解决其中年危机的过程中,张扬了上海都市文化中慢慢升腾起的现代性,那就是个体意识的觉醒突破了传统伦理秩序的屏障,其中的先觉者已经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抱以了最坚定最诚挚的回应。

令人惊喜的是,这部电影所探讨的问题,所抛出的理念,对我们当下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中年人那些难以言说无奈与“疼痛”,或许能在《哀乐中年》里找到某种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