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如何生態養殖甲魚?

新大風歌


在稻田養甲魚符合生態養殖,主要包括開挖暫養溝、開挖養殖溝、防逃設施、食臺設置、甲魚苗放養和飼養管理;從而減少了化肥使用量,甲魚又能捕食田間害蟲,減少了農藥的用量,實現了生態養殖,提高了甲魚和水稻的品質,保護了環境,具有顯著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具體實施方式:

1、開挖暫養溝:在水稻田的一邊開挖寬2m、深1. 2m的暫養溝,溝面積佔稻田面積 的5 %,便於以後起捕,並在暫養溝一側建一南北向的沙灘供其曬背用。

2、開挖養殖溝:沿四周田埂內側,距埂0.5m挖環形溝,溝寬lm、溝深0.5m ;5畝的 稻田要加挖十字,溝寬lm,溝深0. 5m,溝溝相通。

3、防逃設施:田埂要高出田面50cm左右,捶緊夯實,在養殖田埂上用專用農膜沿 四周設置高度80cm防逃牆,並用木樁按一定距離支撐固定,專用農膜插入泥中10cm圍護田 埂。在進排水口設攔魚設施,用寬5cm、高80cm用竹片織成孔隙為3cm的竹柵欄,防止甲魚 外逃。

4、食臺設置:每畝養殖稻田設置甲魚食臺4個。

5、甲魚苗放養:甲魚種放養前,對稻田養殖溝進行清整消毒,每畝用生石灰75kg 兌水潑灑。6月底待水稻秧苗返青,排乾田間水,進行烤田,然後加水至20-30cm時投放甲魚 種,畝投放300g/只左右的甲魚種250只,並用5%食鹽水消毒。

6、飼養管理:飼料主要投餵甲魚全價配合飼料,適當投餵小魚、小蝦、螺蛘肉、玉 米、小麥。7-9月份是甲魚攝食生長旺季,每天投餵三次,日投餵量為甲魚體重的5%,10月 下旬以後投餌量要少一些;日投餵量為甲魚體重的3 %,每天早晚各投餵一次。每天堅持巡 田,定期對養殖溝潑灑生石灰消毒。合理使用農藥,確需用藥應選擇對甲魚危害小的生物農 藥。


三農開拓者


自古以來生態甲魚,就被人們視為滋補的營養保健食品,鱉被人們視為延年益壽和大補而受到青睞。生態甲魚利用仿生態環境進行養殖,對陽光、空氣、水質等環境因素要求較高,成長速度慢。因此甲魚的品質與營養價值非常高。那應該怎麼養殖生態甲魚呢?

㈠首先給甲魚創造適宜的環境

放養前應先將水色培育好,在養殖過程中定期換水排汙,堅持水上投餵,防止殘餌汙染水體。在池塘中放養一定面積的水葫蘆和一定數量的花、白鰱。池底應有適度的瘀泥層,新塘底層也應準備一層細泥。要確定合理的放養密度,高密度並不等於高產量。養殖密度高,其殘餌和糞便排洩量越大,對環境的汙染程度越高,水質很難控制。密度高,會使甲魚之間抓傷、咬傷的幾率增加,甲魚更容易發病。要儘量將甲魚養殖區與外界隔離開來,防止無關人員及動物的干擾,以創造一個安靜的環境。

㈡為甲魚提供優質的餌料

甲魚是以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動物,食性雖雜。在人工精養情況下,要想使甲魚的生長、成活率和商品質量達到最佳效果,必須選用優質配合飼料,長期添加一定比例的新鮮、無汙染的鮮活餌料(如魚、螺、肝、蔬菜)打漿與配合飼料混合投餵,以調節和改善甲魚的內臟功能。

㈢實施科學有效的管理方法

①餌料臺的安放與清洗:甲魚具有沿池邊活動的習性,因此餌料臺最好安放在養殖池四周的池邊上,這有利於甲魚找到食物和躲避干擾。每次投料前應用消過毒的刷子清洗餌料臺。

②餌料的製作與投放:使用鮮料時,必須經過消毒、清洗處理,並現配現用,以免腐敗變質。投料時應採取水上投餵的形式,餌料離水面2~3釐米即可。甲魚膽小,投料時應儘量減少對它的干擾。高溫季節的投料時間應在日出前投完和日落時開始投餵為宜,這時干擾少,餌料又不易變質,而且攝食又快又好。

③水質調節:養殖水體應定期換水排汙,每次換水量以不超過1/3為宜,如有條件採用微流水養殖效果會更好。或同時放養花白鰱也能起到較好的調水作用。

④水面種植水葫蘆,搭建曬背臺:在池塘中離餌料臺不遠處種植水葫蘆,水葫蘆根系發達,能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質而起到調水的作用,還有利於甲魚隱藏、曬背、乘涼等。池塘邊坡地較少的養殖池應在池中搭建曬背臺。

⑤定時巡塘:及時清除病死甲魚,巡塘是為了及時瞭解甲魚攝食、生長活動、病害及池塘水質、設施等情況。池中死甲魚應及時撈出深埋或焚化,甲魚也應及時隔離治療。工具應專用,並定期消毒。嚴防發病區的工具與健康區的混用,以免造成疾病的交叉感染。

總而言之,甲魚生態養殖中,必須要有良好的環境、科學的飼養、完善的疾病防治體系,這不僅是保證甲魚質量的基礎,也是甲魚養殖獲得理想的有效措施。








我們不一樣


一、生態養殖池建設養殖基地宜建在環境安靜、靠近水源、水質無汙染的區域,養殖池要求都是土池,以正方形為宜,池底土質以砂壤土為宜,淤泥厚不超過15cm,要求池底平坦,池深1.2~2.5m,面積一般3—5畝,以不超過15畝為宜,有條件的可配套建設親鱉池、幼鱉池、稚鱉池,養殖池可用石棉板、磚牆、水泥板等建防逃設施,池中要移植水草,在春季要投放適量螺蜆、河蚌等貝類,使池中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另外,根據需要設若干飼料臺及曬背棲息臺。

二、優質種苗繁育與投放

1、親本選擇與培育選購自然水域生長的野生中華鱉作為親本,要求體重在2~4kg,6--7齡,已達性成熟,無病無傷,體質健壯,雌雄比例為4:1。選購的親鱉要專池飼養,放養密度為每平方水面0.3~0.5只,在餌料投餵上,要以動物性餌料(活螺蜆、小雜魚、動物內臟等)為主,輔以適量植物性餌料(餅類、南瓜等)和配合餌料,日投餵量為在池鱉體重在5%~8%。

2、人工孵化與培育在選育好親鱉的同時,應及時觀察並收集鱉卵用恆溫箱或恆溫砂盤(砂盤中用砂以25目網篩過篩)在室內進行人工孵化,要求溫度控制在33℃~34℃,保持溼度為81%~82%,溫床中砂子的含水量要控制在7%~8%,經36—38天孵化出稚鱉、幼鱉。稚鱉要分級分池飼養,以水蚤、絲蚯蚓、絞碎的小雜魚等鮮活餌料為主,進行強化培育。在越冬期間,要搞好防凍設施,以提高越冬成活率。 3、種苗投放利用土池常溫養鱉,在每年春季4~6月份開始放種。適宜投放體重在15克以上的稚鱉,要求規模整齊、年齡相同、體質健壯,對於外地選購的鱉種要進行暫養強化培育1個月後投放,自繁培育的苗種可直接投放,投放前應用高錳酸鉀等藥物消毒,防止疾病的發生,放苗密度一般畝放600只/畝。此外,養殖池中應搭配放養適量的白鰱、鯿魚、黃顙魚、青蝦等品種,提高水體利用率。

三、成鱉常溫飼養採用自然水溫露天養殖中華鱉,要求儘量創造甲魚生長的生態環境,實行科學管理,主要有: 1、飼料投餵飼料以鮮活餌料為主,搭配部分植物性餌料為自配餌料,主要種類有:鮮活螺蜆、小雜魚、動物內臟、餅類、麩類、南瓜等及人工配合飼料,在水溫上升到18℃以上時開始投餵,日投餵量為鱉體重3%~6%。每天投餵1—2次,具體視水溫及天氣情況而定,在投餌時可搭配少量光合細菌等生物製劑,一般不使用甲魚顆粒飼料,禁用添加劑和含激素類或有殘留的藥物。 2、水質調控及病害防治。半野生化甲魚養殖過程中,控制甲魚疾病及提高甲魚品質關鍵在於水環境控制,重點是搞好水質調控,儘量營造甲魚的自然生長環境,建立水體的生態平衡,主要應做好:①搞好池塘生態設置。一是投放活螺蜆、河蚌等貝類,在春季3~4月份畝放200kg;二是移植水草,要移植苦草、伊樂藻、水葫蘆等,覆蓋面達1/3,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達到塘內自淨。②定期加水和換水,每10~15天應適量換水和加水,換水量一般不宜超過三分之一,保持水質清新穩定。③定期潑灑生石灰調節水質、保持pH值穩定。④控制投餌,減少餌料對水環境破壞。首先投餵餌料要控制在2小時內吃完;其次,堅持檢查,避免過多投餵造成殘餌破壞水質。⑤定期添加微生物製品。如光合細菌等,可定期潑灑和每天添加到餌料中,起到淨化水質、防病促長、提高餌料轉換率等作用。在防治病害方面,必須堅持生態防治為主,藥物預防為輔,根據需要可定期投餵藥餌和使用殺菌、殺蟲藥物潑灑預防,藥物使用必須符合NY5071—2001的規定。 3、分池管理每年根據鱉的生長情況,及時做好挑選,將規模大小基本一致的放在一起飼養,防止殘殺和造成病害,有利於甲魚的養殖管理,促進生長。

四、起捕上市經3~4年的常溫露天養殖,養殖的甲魚一般達到500克左右,這時就要根據市場要,及時起捕上市,可用籠捕或乾塘捕捉。在上市時要做到由公司或協會統一組織對外實施品牌銷售。 






小妖孽


生態養殖,就是儘量保持原生態的烏龜生長環境,不喂飼料,讓其在大自然的環境自然覓食,這樣的烏龜長出來的肉質還是品質都是一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