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北宋的篆書發展狀況如何?為什麼說北宋是篆書發展的小高峰?

7788看世界


古代墓誌銘和石碑上往往有篆刻者書寫的碑額,這些作為碑首正文中題刻的部分,它們一方面起著標題的作用,增強了整體碑石呈現出來的藝術效果,塑造了藝術作品肅穆端莊的風貌,另外一方面,作為篆書書體的呈現方式,它們也是這種書體不斷流變的見證。

中國的篆書書法經歷了一個由萌芽、發展、高峰到衰落期的演變。秦國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建立大一統國家,率先選用小篆來統一全國文字,此一時期的小篆在歷史上也被稱之為秦篆。秦篆在書寫上具有繁複性。因此,在秦末漢初之際有了“隸變”。隨著隸書地位的不斷鞏固,篆書作為一種書體被使用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而篆書在誕生之初就有裝飾性的意味。秦代時期,小篆只適合於隆重的場合,如記功刻石、叔量詔版、兵虎符之類。標準篆書體的體式是排列整齊、行筆圓轉、線條勻淨而長,呈現出莊嚴美麗的風格。

漢魏時期篆書地位不斷衰落,碑銘篆額和器物款識之外,難得有獨立的篆書。到了唐代,篆書地位有所抬升,原因是貴族愛好,但是已經完全脫離了實用,趨於藝術上的審美和裝飾。這一時期有代表性的書法家是李冰陽,但是李冰陽的篆書已經和秦代時期篆書雄偉壯闊的氣勢相去甚遠。

宋元之際,金石學成為一門新型學問,宋代大詞人李清照的丈夫就是金石學家,二人皆以收藏、品鑑金石碑刻為樂事。由於金石學的誕生、加上覆古運動,篆書又再一次得以發展,但是繼承有餘,創新不足。明代時期篆書並未大的發展。清代由於統治者採取文化高壓政策,文人出於對政權統治的威懾,不敢反映社會、順應時代,因此,他們埋頭於整理上古文字和經典文獻,在書法上,篆書大放異彩,金石學興盛,眾多書法家以研究碑板石刻為能事,訪碑、尋碑、品碑、看碑成為當時文人的時尚,因此這一期篆書得以發展,出現了鄧石如等諸多篆書大家,進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榮階段。

而作為清代碑石興盛前聲的宋代,此一時期的金石碑學研究對了解秦代、清代篆書書法的發展和接受史有重要意義。北宋時期篆書碑額書法風格,受唐代李陽冰的小篆影響最大。北宋篆書作為後代篆書繁盛的前身,其在藝術上有較為明顯的進步,而由於宋代篆書作品留存較少,如果要加以詳細考察,就要從當時流行的碑石額題的篆書書體加以比較,才能得出一個相對客觀準確的結論。

北宋篆書發展相對低落,但反映到此時期篆書碑額書風上,也並非乏善可陳。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北宋時期篆書碑額書風發展不是單一不變的,這從北宋初、中、晚期碑額篆書風格流變中可以看出。所以,在不同發展時期,北宋的額題篆書有著不同的藝術特質,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風貌,展現了北宋篆書發展的全過程。

前面我們談到,整個書法史中,篆書在宋代迎來了一個小高峰,秦代的興盛和唐朝的中興為篆書在宋代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北宋時期篆書碑額的大體數量具體有多少呢?蔡夢霞在《元代篆、隸研究》一文中提出,北宋時期『篆書碑及篆額為一百五十九件,失拓六十八件』

從數量上來說,北宋的篆書碑及篆額並不是特別多,但是我們將這個數字和當時同時期的其他政權,如遼、金、西夏、大理比較,在數量上,北宋的篆書碑及篆額具有一定的優勢。後來南宋和元明時期的碑額數量也有所上升,但不及北宋。在書體上,碑板石刻上的額首以篆書題款居多,書體的選擇上呈現出一致性,這有力的反駁了一些認為宋代篆書碑額較少、而楷書碑額較多的觀點。

從地域上來看,北宋時期的篆書碑額碑石多分佈於北方黃河流域周邊,比如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長江流域的四川、江西、湖南等地區明顯少於北方地區。

南宋時期的碑刻篆額主要分佈於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以江浙、湖廣等地為主。由此可以看出,兩宋時期篆書碑額地域性分佈特徵明顯。而之所以會呈現出這樣的差異,其原因則是北宋、南宋的政治文化變動有關。

篆書碑額在風格上可以分為婉轉瘦勁、端正豐腴、秀雅美飾三種風格。北宋初期篆書發展趨於平穩,線條流暢、工整完善,在線條上較為婉轉瘦勁,裝飾性不多,該風格在篆書碑額上較多出現。該時期風格代表為馬昭吉篆額的《重修文宣王廟之碑》,此碑篆額特徵明顯承襲李陽冰小篆風格,線條婉轉,用筆純淨,結構勻稱,風格瘦勁。

北宋初期書法取法五代、上溯唐朝顏真卿、柳公權,在社會層面使用最多的楷書往往宗尚顏、柳,而篆書則主要取法李陽冰。但是北宋的書法沒有像唐代那樣守規矩,北宋書法相比唐代而言,沒有那麼明確和持久。這些文化政策和措施,一定程度上對此時期篆書風格的發展和取向,起到了規範和引導作用。

該時期較有裝飾性的碑額書篆往往存在重大場合的紀念碑上,比如封禪碑、廟碑等;在風格上呈現出豐腴、華美的特點。

北宋中期的篆書婉轉瘦勁的風格依然最多,但書風已由初期篆書結構的均勻方正轉為縱向修長,更加傾向於鐵線篆。該時期的《昇仙太子殿碑額》為例,形體縱長,弧形線條婉勁,重心上移明顯,空間的騰挪感強。

端正豐腴型篆額髮展到中期,在數量上較之初期明顯增多,但線條趨於呆板僵化,比例不均、結構鬆垮的特徵明顯。這樣華美豐腴的藝術風格開始趨於程式化,結構上更加平正端莊,筆畫較之以往有所加粗,線條從曲線變成直線,明顯有了一定的特徵、程式,由於該時期金石學的興盛,在裝飾性的篆書書法上有了新的變化,在對小篆形體拉長的基礎之上,重心上移,加大線條弧度,縱向筆畫極度伸展,收筆卻逐漸變尖細,呈現出典型的大篆金文用筆特徵。

北宋中期出現了以蘇軾為代表的四位書法家,他們崇尚書法的意趣,追求文人畫的筆墨效果和程式,對於唐代法度有所拋棄。而唐代以來形成的嚴謹書風被後來文人的風格取代,加之金石學中各種碑板石刻對於宋代書法的影響,使得該時期的篆書呈現於碑額之中有較多的復古風貌。

北宋末期婉轉瘦勁型篆額在結構上已逐漸走向生硬僵化,書風板滯化嚴重,已不復初期、中期的圓勁瘦挺,雖常以縱長面目示人,但線條直板者多。端正豐腴型碑額篆書與北宋中期篆額相比大體相似,整體書風變化不大。而用筆美飾型的篆額,雖然在數量上不算太多,但風格流利華美,用筆尖起尖收,提按力度強,裝飾效果突出,極為醒目。

隨著晚期金石學運動發展的深入,官方書學教育開展,此類篆書碑額的出現,不僅在書風上顯得更加的高古雅緻,同時也推動了此時期碑額篆書風格更加豐富完善。

整體上看,北宋的書法發展呈現出三個明顯的階段,北宋初期承接五代、追摹唐朝,風格趨於端莊大氣,屬於唐朝風格影響下的一個產物,而到了中期,隨著文人士大夫以及藝術風格逐漸的完善發展,文人在前輩書法家的基礎上又有了更多自覺的追求,那麼書法經過前兩個時期的積累和漸變,北宋晚期的書法開始有了不一樣的變化,出現了書法上我們稱之為尚意的書法風格,個性化趨於明顯、程式化風格漸漸衰落。此一時期文人的書信手札中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這一點。從行草書上的發展狀況來說,北宋將文人意趣的行草書推到了後代無以企及的高度。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以及宋代書法家、藝術家同時也是皇帝的宋徽宗大力提倡文人意趣的書風,在加上金石學的興起,文人書法呈現出古拙卻又壯美的一面。

由此可知,上述這些發展過程滲透於篆書碑額的發展過程中,碑板石刻上的篆書明顯與該時代不同階段中的書法文化潮流相互聯繫,共同促進了宋代碑額書法的流變。

唐 張懷瓘 《書斷》

現當代 《中國書法史》七卷本

現當代 《中國書法歷代論文選》、《中國書法歷代論文選續編》


松風閣書法日講


但是,北宋也確實有篆書書法家,而且在《宣和書譜-篆書》裡,在唐宋兩朝僅有的八位篆書書法家中,就記載了北宋的兩位篆書書法家。

一位是宋英宗趙曙的第四子益端獻王趙頵(1056----1088),還有一位是半隱半仕的福建人章友直(1006----1062)他們差不多是兩代人,但是,這位趙頵是個君子王爺,喜歡書法繪畫,篆書和隸書都不錯。而章友直也是很有才華的學者。

  • 北宋章友直的篆書

但是你無論如何也無法證明,篆書在北宋就是一個“小高潮”,而且還是第三次。這是與唐代以後文字統一為楷書、行書和草書主流書法無法同日而語的。

雖然,篆書不可能絕滅,但是,一點高潮的氣氛也沒有,這是中國文字和書法發展的實際情況決定的,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千里馬在此就談談“篆書”和北宋篆書問題。

首先,篆書就沒有出現過什麼“小高潮”,也沒有什麼“高潮”。

從歷史大背景來說,中國的書法歷史和文字歷史不是同步的歷史,這一點,我們應該是清楚的。不是有了文字史,就有了書法史了。

  • 北宋慶曆四年蘇唐卿書《祖無擇三言詩》篆書,筆法大篆,類《石鼓文》,開《石鼓文》書法先河*

文字歷史遠比書法歷史要長一些。所以,秦始皇統一漢字以後,也不能說中國的書法歷史就統一了,更不能說,中國的篆書高潮就到來了。

中國書法史上的文字歷史和書法歷史往往是混淆在一起的,所以,我們對書法和文字往往混為一談。

篆書的歷史很長,至少要從周代算起,因為,中國歷史上沒有甲骨文的學習和研究,所以,古代是不存在甲骨文書法的,也不存在金文書法的。

真正的篆書書法是從“小篆”開始的。第一,小篆第一次確立了國家統一的標準,第二,小篆維持了古文字的源頭地位和權威代表。

那麼,為什麼中國的篆書從漢代到清代,以至於今天,篆書的主流都是“小篆”而不是大篆,卻沒有出現篆書的高潮呢?

這是因為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也用小篆統一了六國文字,漢代又繼承了秦始皇統一文字的制度。所以,從漢代開始,中國真正的標準字,就是以小篆為基礎的。後來,東漢許慎的偉大文字學著作《說文解字》由於以小篆為主,不但是中國最早的字典,更是鞏固了小篆的書法地位。

  • 宋常杓《宋人詞冊頁》墨跡,書法吸收了金文筆意,是宋代篆書少見的篆書作品。

但是,我們都知道,小篆也好大篆也好,篆書在現實上就已經被戰國晚期已經流行的隸書給掩蓋了。

從東漢到隋代,中國的書法文字一直在演變,最終從唐代就形成今天的楷書、行書、草書這樣一個書法體系。唐代以前的隸書、篆書完全退出了書法實用領域。

儘管如此,小篆的地位沒有任何動搖,而且依然是基礎文字學,是漢字必要的基礎學科。

但是,這不代表篆書具有實用的書法地位,而是因為小篆是國學“小學”的一個組成部分。讀書都要依據《說文解字》學習篆書,才能更好地理解儒家經典。因此,篆書也仍然在一定的範圍在使用。

由於漢代的“小學”以文字訓詁為主 ,至兩晉南北朝又增加了音韻 ,至隋唐又增加了金石學和探討 書法筆法與筆勢的書法書品 ,再到宋代研究金石碑刻的金石學作品,所以,篆書也被列入“小學”的範圍,尤其是文人雅士喜歡古色古香的篆書。

  • 宋代篆書《宋故德安縣太君張氏墓誌銘》

這就是為什麼篆書在東漢已經不使用了,卻還有人會寫篆書,因為,在“小學”階段,你是要學習篆書的,這是漢代以來國學體系的傳統。

那麼,漢代有沒有篆書的“高潮”?由於歷史上沒有給我們留下對篆書書法家的更多記載,所以,我們也難以認為,漢代有什麼小篆書法的高潮。

現在東漢的《袁安碑》就是漢代篆書的代表作品之一吧。

我們從《袁安碑》來看,漢代以後的篆書,基本上沒有超出“小篆”這個範圍。比如說唐代李陽冰的篆書,宋代章友直的篆書,因為,他們都是在小篆這個體制以內,這種篆書學習範圍,與清代和現代的金石學完全不是一回事。

篆書的地位,我們還可以從《宣和畫譜》中一窺端倪。北宋宣和年(1119 - 1125)間編寫的《宣和書譜-篆書》裡,記錄的篆書書法家僅李陽冰、衛包、唐元度、釋元雅、益端獻王、徐鉉、章友直八人。

  • 宋代《宋故德安縣太君張氏墓誌銘》

其中宋代只有三人。其中徐鉉還是南塘人。可見篆書在宋代的地位,已經非常寂寞了。

隸書的地位更慘,《宣和書譜》只記錄了唐代書法家韓擇木一人。

那麼,篆書在北宋是一個什麼地位,這不是很清楚了嗎?

事實上,從漢代開始,篆書已經隱藏在隸書的背後了。每一個朝代,篆書的地位都沒有明顯的變化。唐代是這樣,宋代也是這樣。

  • 北宋慶曆四年蘇唐卿書《祖無擇三言詩》篆書

所以,儘管《宣和書譜》只記載了兩個篆書書法家,但是,這一點也不意外。歷朝歷代的篆書書法家,都是少數。

北宋早期有一位高僧堪稱篆書書家。他就是湖南衡州人高僧夢英,師號宣義。夢英精通《華嚴經》,工書法,當時,對夢英善書法,評價很高,有人認為:智永以後有陽冰,陽冰以後而夢英作。

而夢英的書法也確實不錯。

據明代陶宗儀《書史會要》記:夢英“與郭忠恕同時習篆,皆宗李陽冰”。

郭忠恕是北宋初的大畫家,郭忠恕 (?-977)五代末期至宋代初期的畫家,他也是一位擅長篆書的書法家。

  • 夢英《篆書千字文並序》

如果夢英與郭忠恕同學,那麼,夢英也應該是宋初時代的人了。

明代書法家楊士奇雲:“夢英楷法一本柳誠懸,然骨氣意度皆習弱,不能及也。”

王世貞評價說:“英篆筆亦自整勁,正書出信本《皇甫君碑》,骨稍露耳。”

明趙涵:《石墨鐫華》謂,“英公正書第一,篆次之,分隸又次之。

以上對夢英的評價毫不為過,現在,據西安碑林收藏,夢英的篆書和楷書都有,例如《篆書千字文並序》宋乾德三年(965年)刻、《夢英十八體篆書》乾德五年(967年)刻、《宋夢英夫子廟堂碑》,又稱《扶風夫子廟堂記》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刻、《華嚴法界觀殘碑》等八種書法碑刻流傳於世。

  • 夢英書法碑刻《華嚴法界觀殘碑》

可是如此有名的書法家卻沒有登上《宣和書譜》 的名錄。

除了北宋早期的高僧是夢英,北宋宋仁宗時代的隱士章友直(1006----1062)也是一位善於篆書的書法家

章友直生於景德(1006)三年,是一位有很高造詣的書法家,他的篆書取法於唐五代諸賢如徐鉉、李陽冰。

由於他的篆書很像徐鉉的書法,有人誤傳他是徐鉉的弟子。徐鉉(916—991)在北宋生活了32年,是五代至北宋初年文學家、書法家。以校注《說文解字》聞名。曾代表李後主與趙匡胤談統一的問題。

徐鉉說,南塘與大宋如父子,兒子沒有對不起老子的地方呀?趙匡胤說,既然知道是父子,父子怎麼能分開?問得徐鉉無言以對。

其實,徐鉉去世時章友直還沒有出生,所以,絕對不是徐鉉的弟子。

  • 北宋慶曆四年蘇唐卿書《祖無擇三言詩》篆書,筆法大篆,類《石鼓文》,開《石鼓文》書法先河

皇祐(1049----1053)年間,宋仁宗聽朝中近臣奏聞,大讚章友直文章好,書法好,善作篆書,宋仁宗想召見他,一睹他真正的才華,但是,章友直稱病不應召。

後來,太學準備樹石刻五經碑,要用篆書,朝中多不善篆書,朝臣就推薦章友直,仁宗召其進京寫經。這回章友直才奉詔從福建建安行經萬里來到汴京,與楊南仲等人,共同完成了《石經》的篆書工作。

石經既成,摹拓者甚眾,太學一時為塞。章友直為太學書寫好石經後,仁宗欲授予他將作監主簿,就是建設部主管,他推辭不肯就。仁宗賜與銀100兩,絹100匹。

在寫石經的這段時間裡,章友直還有幸給內府收藏的唐代著名繪畫作品《步輦圖》用篆書寫了題跋。《步輦圖》是唐代繪畫大師閻立本的作品。

  • 章友直的篆書《篆隸兩種千字文》

現在我們從章友直的《篆隸兩種千字文》可窺其篆書的風采。

這些字寫的剛健挺拔,古樸消散,可以說非常有古意,也很有小篆的簡練疏朗之美,形體比較方正。

章友直也善於繪畫龜蛇,他最後並沒有如願回到家鄉福建,而是卒於京師汴梁,這一年是嘉佑七年(1062),他活了57歲。

宋代的篆書,還流傳一個常杓《宋人詞冊》墨跡。

常杓的這個篆書作品,有一定的特點,就是吸收了一些金文的筆意,這是唐代以來小篆書法中從來沒有的

第一段是以小篆書蘇軾詞作《哨偏》。第二段是參合銅器銘文的筆意寫的韓愈的散文《盤谷序》。

常杓的篆書,起筆和收筆都是露鋒筆法,行筆用中鋒。第三段小篆寫《紅白蓮詞》。書法有唐李陽冰筆意,圓勁而有古風。可見他師法是不拘一家的。

但是,總體上成就不算很高,能夠在宋代用篆書,創作書法作品,已經非常難能可貴了。

《宋故德安縣太君張氏墓誌銘》通篇九百餘字。全文用篆文書寫,書者為北宋著名書法家陳晞,撰寫者為北宋名臣熊本,而墓誌志主則是北宋江西狀元、文學家彭汝礪之母,因此這方墓誌是集書法價值、文獻價值於一身的精品。

《宋故德安縣太君張氏墓誌銘》篆書為鐵線風格,有唐李陽冰遺風,是宋代很有功夫的一個小篆書法作品識篆習篆不錯範本。

但是,宋代最好的,一個小篆書法作品,我認為是慶曆三年(1044)蘇唐卿所書的祖無擇的《三言詩》。他們都是同時代的人,慶曆年(1041年----1048)宋仁宗趙禎詔令天下興學,宋仁宗欲封孔子的後人為文宣公。祖無擇奏曰:“前代已封孔子為宗聖、奉聖、崇聖、褒聖,唐開元年間,又尊孔子為文宣王,今再把其祖宗的諡號加封其後代,不合禮制。建議改稱衍聖公。”他的意見後來被採納。

祖無擇在東海今連雲港興學。慶曆四年,祖無擇任海州知州,他在任期間在海州建學館,安置生徒,較好地促進海州地區的文化發展。

《三言詩》就刻在海州。祖無擇一生行無愧疚,他在《三言詩》中,充滿自信地說“千百年,蒼苔沒,後有人,為吾拂”。這個《三言詩》篆書,就是由他的好朋友蘇唐卿篆書的。

我們今天看這個書法作品,確實大大跳出了漢代以來的小篆為正宗的框架。應該說這是一件具有《石鼓文》筆法風格的書法。

在清代以前非常少見這樣的篆書書法作品。

我們總結一下北宋的篆書書法,總的來說還是在唐代篆書的範圍以內。

從應用和社會影響力來說,s篆書是非常有限的。這是與清代崇尚金石學,對篆書、隸書、魏碑興起一股潮流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當然,出現了像蘇唐卿用大篆筆意寫篆書,也是非常罕見的書法奇蹟了。


千千千里馬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的回答如下:

既然你談到了篆書的發展問題,還提到了歷史上篆書發展的高峰問題,那我們就不妨回顧一下北宋之前篆書的發展狀況。再盤點一下北宋時期篆書發展的概況,這樣我們就不難就以上問題得出結論。

書法歷史上將篆書分成大篆和小篆。

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的夏、商、週三代,被後世稱為“先秦”,前秦時期產生的文字,包括甲骨、金文、石鼓文、還有竹筒木牘、帛書都被統稱為大篆。

  • 甲骨文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幹了一件很有歷史意義的事,那就是統一文字、度量衡、貨幣和車轍等,後人們稱之為“車同軌,書同文”。秦始皇命當時的丞相李斯主持統一文字的工作,李斯對當時的秦國文字進行了規範整理,並在秦國文字的基礎上制定出了全國文字的統一標準。李斯還撰寫了一批文字,刻在全國各地的名山上作為樣板供人參照學習,這些刻石分佈在全國,有《泰山刻石》、《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琅琊臺刻石》。

人們把李斯整理的這些文字稱為小篆。

  • 李斯小篆《嶧山刻石》

李斯始創的小篆,對前秦時期的文字進行了歸納整理與優化,小篆相對於那些形態各異、象形意味濃厚的大篆有了文字通用性上的很大發展。

首先在字形筆畫上作了刪減與省略,在字數上比大篆有所增加,在書寫辨識上更加有規可循,文字通用性更強。從書法藝術的角度看,小篆字體修長端莊,結體工整規律,疏密有致。用筆圓轉流暢,線條勻稱,以中鋒用筆為主,書寫時字勢上密下疏,排列整齊,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小篆也是篆書發展史上藝術成就的第一座高峰。

  • 李斯小篆

秦朝之後的漢代在篆書發展史上,主要起到了延續和傳承的作用。一方面漢承秦制,篆書在漢代早期仍然作為官書在漢朝使用,另一方面篆書不斷地向隸書演變。受此影響,漢代的篆書在風格特點上也發生了變化。漢代篆書的主要特點是:結體由秦篆的弧圓變得趨向方正,呈現出方圓兼備的特點,而且出現了篆書風格的多樣化發展。這些不同風格特點的篆書在漢代留存的碑額中可以得見,比較著名的有《韓仁銘》、《西狹頌》、《華山碑》、《孔宙碑》、《袁博碑》等,這些漢代篆書碑刻風格逈異,無論是從筆法,還是體勢結構上都呈現出不同於秦代小篆的風格特徵。漢代的篆書在篆書發展史上雖不如秦代成就顯著,但在傳承與發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漢代《韓仁銘》牌額

但到了漢代中後期,隨著隸書的發展成熟,篆書的發展勢頭漸趨衰弱。

篆書歷經了秦漢的演變發展後,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延續了漢末的頹勢,發展陷入低谷。這個時期楷書、行書、草書等書體不斷成熟,篆書和隸書的發展空間不斷受到壓縮。而且篆書和隸書書寫繁瑣,通用性差的弱點也很實出。在三國兩晉時期,除了一些碑額石刻仍用篆隸外,已較少出現在民間的應用中。

到了南北朝時期,篆書的應用更為少見,這個時期的碑額甚至有用楷書的,還有一些用楷化的隸書來書寫刻制。

到了唐代,進入了歷史上經濟、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時期,書法藝術也迎來鼎盛時期。楷書、草書、篆書等書體都進入發展高峰。唐代篆書出現了李陽冰這樣的代表性人物,他在李斯小篆上發展出了“玉箸篆”和“鐵線篆”。唐代也成為篆書發展史上繼秦代後的又一座高峰。

  • 唐代李陽冰篆書

我們不惜筆墨的介紹了宋代之前的各時期篆書的演變發展,主要是為了和接下來宋代的篆書發展情況逐一作以對比,看看宋代篆書的發展到底夠不夠上小高峰。

北代篆書的發展一度還是非常不錯的,踴現出釋夢英、徐鉉、徐錯、郭忠恕等篆書高手。宋代篆書的特點是法從唐篆,尤其是唐代李陽冰的篆書,宋代釋夢英和郭忠恕學李陽冰,用功極深,其篆法與李陽冰一般無二。這一點在陶毅在其所著《夢英篆書千字文碑序》中有記載:

史籀沒而蔡邕作,陽冰死而夢英生

可以看出,宋代的這些擅篆的書家,藝術水平還是非常不錯的。

而且宋代的一些有影響力的書法家,比如黃庭堅等人,對篆書是非常重視的,黃庭堅認為書者必習篆,不擅篆者,其它書體也難寫好。

黃庭堅曾說:今士大夫不知(篆籀)十室而九夫,不學篆籀書,真行草都難工,今世書家,都不究其理。

宋代的篆書家們對唐代篆書有了很好的傳承,但他們卻未能再向前邁一步,導致宋代篆書的發展繁榮只是曇花一現,在篆書的藝術發展上未能有所貢獻。

所以我說:宋代篆書發展是非常可惜的。那些宋代的擅篆者們,在篆法研習上只停留在對唐人篆書的簡單模仿上,未能取法溯源,上追秦漢。所以宋代篆書只能在唐人篆書的傳統下蟄伏,未能有所發展。

這一點,從宋代以釋夢英等為代表的書家們留存的篆書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釋夢英的篆書筆法精到,體勢流暢。篆法與唐代李陽冰神似,功力不在李陽冰之下。但受限於對李陽冰的簡單模仿,在風格特點上未能形成突破。

釋夢英的篆書作品有《篆書千字文》、《篆書夢英十八體詩刻》等。

宋代釋夢英篆書

宋人書法多追求意味的表達,講究詩書情韻,所謂宋人尚意。宋代文人書者這種隨性率真的特點也影響了他們在書法藝術的表現。我分析:宋代篆書之所以受限於唐人篆,未能在唐人的基礎上再向前走一步,原因就是宋代的文人書者們對篆書這種書體的看法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篆書發展到宋代,已經完全脫離了實用性,相對於行書和草書等書體來說,篆書的研究和學習成了宋代文人書者們的興趣和愛好。釋夢英等人以欣賞、把玩的態度來研習篆書,只學距已很近的唐人是可以理解的。

宋代的篆書雖然在藝術發展創新上表現平平,與秦、唐更是難以比肩,但在篆書及古文字的理論研究和著述方面,宋代卻是值得大書幾筆的。

宋代金石學大興,宋代的文人書者們對篆隸、古文字、金石碑刻的研究也極為深入,在這種背景下,宋代在古文字學的研究論述上頗有建樹,留下了很多這方面的著作。比較著名的有王厚之著《鐘鼎款識》、郭忠恕著《汗簡》、薛尚功著《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歐陽修著《集古錄》等。

這些古文字,篆隸方面的深入研究和論述,為之後元朝、明朝、尤其是清朝篆書藝術水平的發展和興盛奠定了基礎,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通過對秦代、漢代、三國兩晉、唐代的篆書發展狀況的回溯與分析,我們可以這樣總結宋代之前篆書藝術的發展態勢:盛於秦,衰於三國兩晉,復興於唐代。

宋代篆書的發展貢獻與前朝相比,主要是在理論與研究方面,如果說宋代是篆書發展的小高峰的話,也應指的是這方面。

但也必須指出的是:宋代篆書很好的起到了傳承,延續的作用,為之後元、明、清篆書的發展與興盛做了很好的理論鋪墊,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

回答完畢。


杉石


北宋布衣書法家王壽卿書范仲淹兒媳馬氏墓誌銘探討

北宋名臣范仲淹之子,範純禮夫人馬氏墓誌銘。夫人虔誠向佛,居常帷裳素縵,不茹葷血,修西方淨土,觀稱其佛號日數千遍,元符二年,在其子孫助唸的佛號中過世,建中靖國元年葬於洛陽萬安山麓。新見墓誌記載了平民馬氏為妾的婚姻背景和官僚納幼妾的一種方式。40年中馬氏於多妾家庭中所表現的恭順規矩謹執妾禮的卑賤相,顯示了官妾痛受充滿矛盾的生活所困擾。無助苦悶中年辭世具有典型意義的個案。以範純禮為祖的三代世系發現了範氏家譜存在的問題也反映了宋代家譜“不書妾”原則的弊病。中古墓誌多楷書,此志以罕見的小篆體書寫,王壽卿的書法作品代表了北宋晚期篆書發展的一個高峰。

[宋]王壽卿,字魯翁,陳留(今河南陳留城)人。祖擇之外甥。召至京師,使篆王安石字說,辭以與王氏之學異。後以命李孝揚,而壽卿終身布衣。得陽冰筆意,非章友直、陳晞、畢仲、荀文勳所能管攝也。 《山谷集》、《書史會要》王壽卿:北宋書法家。字魯翁。陳留(今河南開封)人。工篆書、書法名動京師。曾為金石家趙明誠篆《古器物銘碑》









義信齋漢畫像藝術


北宋時期可以說,是中國藝術發展史當中的重要時期之一。在北宋時期,人民生活安居樂業,經濟高度發達,所以藝術修為,也達到了中國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北宋時期,並不是說篆書達到了一個小高峰。而是各種藝術形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從篆書而言,北宋時期的確達到了一個高峰時期。最容易看到的,就是北宋時期遺留下來的牌刻和當時的貨幣。確實可以證明北宋時期的藝術修為非常之高!

圖為北宋時期明道元寶。作為當時流通的貨幣,運用篆書來體現錢幣上的還是非常少見的,從鑄造工藝,不難看出當時篆書的確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車前收藏藝術


篆書作為中國文化的炫麗一葉,始於先秦,歷經兩漢初成,再經魏晉隋唐沉澱,直至北宋才得到廣泛運用和普及發展,湧現出大批篆書名家,如章友直,釋夢英,米芾,郭忠恕,文勳,王壽卿,徐鉉,朱濟道,黃庭堅等,篆書在宋朝興盛,源於皇帝推崇,宋太宗酷愛書法,猶喜篆書,常常學習書法到深夜。鹹平四年,宋真宗召集百官觀摩太宗皇帝的書法作品,宋真宗亦是篆書發燒友,宋仁宗曾親自求教於篆書名家趙克繼,當時皇帝御賜忠,賢等褒獎,均以篆書行之,由皇室官家如此推崇,篆書豈能不流行乎,當時多於“斯冰之法”,及至到了徽宗時代,這更是個玩命的皇帝,酷愛藝術,琴棋書畫莫不精通,比之因娛亡國的南唐後主李煜有過之而無不及。(李煜酷於研藝,精於詞賦,但不奢華腐敗)而徽宗精通藝學,且奢靡享受,曾見別園,曾有高僧稱之天下絕有,世上無雙,建築豪華程度遠勝於阿房宮,文化從簡尚儉,天真質樸,故有抱朴歸真之說,奢華就背離了文化之道,最後自然落個為金人所掠居北國的下場,雖然其政治腐敗,但是確實影響和領導了篆書的發展,並且將篆書文化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無疑為篆書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筆。

北宋時期,篆書成風,多元化發展,徐鉉,釋夢英等由“斯冰之法”入手,歐陽修則結合金石,擅長草書的黃庭堅,蘇軾等,由此開創了中國文化尤其是篆書史最輝煌燦爛的時期。




汨羅神


整體上看,北宋的書法發展呈現出三個明顯的階段,北宋初期承接五代、追摹唐朝,風格趨於端莊大氣,屬於唐朝風格影響下的一個產物,而到了中期,隨著文人士大夫以及藝術風格逐漸的完善發展,文人在前輩書法家的基礎上又有了更多自覺的追求,那麼書法經過前兩個時期的積累和漸變,北宋晚期的書法開始有了不一樣的變化,出現了書法上我們稱之為尚意的書法風格,個性化趨於明顯、程式化風格漸漸衰落。此一時期文人的書信手札中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這一點。從行草書上的發展狀況來說,北宋將文人意趣的行草書推到了後代無以企及的高度。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以及宋代書法家、藝術家同時也是皇帝的宋徽宗大力提倡文人意趣的書風,在加上金石學的興起,文人書法呈現出古拙卻又壯美的一面。

由此可知,上述這些發展過程滲透於篆書碑額的發展過程中,碑板石刻上的篆書明顯與該時代不同階段中的書法文化潮流相互聯繫,共同促進了宋代碑額書法的流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