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北宋的篆书发展状况如何?为什么说北宋是篆书发展的小高峰?

7788看世界


古代墓志铭和石碑上往往有篆刻者书写的碑额,这些作为碑首正文中题刻的部分,它们一方面起着标题的作用,增强了整体碑石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塑造了艺术作品肃穆端庄的风貌,另外一方面,作为篆书书体的呈现方式,它们也是这种书体不断流变的见证。

中国的篆书书法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发展、高峰到衰落期的演变。秦国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国家,率先选用小篆来统一全国文字,此一时期的小篆在历史上也被称之为秦篆。秦篆在书写上具有繁复性。因此,在秦末汉初之际有了“隶变”。随着隶书地位的不断巩固,篆书作为一种书体被使用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而篆书在诞生之初就有装饰性的意味。秦代时期,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

汉魏时期篆书地位不断衰落,碑铭篆额和器物款识之外,难得有独立的篆书。到了唐代,篆书地位有所抬升,原因是贵族爱好,但是已经完全脱离了实用,趋于艺术上的审美和装饰。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书法家是李冰阳,但是李冰阳的篆书已经和秦代时期篆书雄伟壮阔的气势相去甚远。

宋元之际,金石学成为一门新型学问,宋代大词人李清照的丈夫就是金石学家,二人皆以收藏、品鉴金石碑刻为乐事。由于金石学的诞生、加上复古运动,篆书又再一次得以发展,但是继承有余,创新不足。明代时期篆书并未大的发展。清代由于统治者采取文化高压政策,文人出于对政权统治的威慑,不敢反映社会、顺应时代,因此,他们埋头于整理上古文字和经典文献,在书法上,篆书大放异彩,金石学兴盛,众多书法家以研究碑板石刻为能事,访碑、寻碑、品碑、看碑成为当时文人的时尚,因此这一期篆书得以发展,出现了邓石如等诸多篆书大家,进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荣阶段。

而作为清代碑石兴盛前声的宋代,此一时期的金石碑学研究对了解秦代、清代篆书书法的发展和接受史有重要意义。北宋时期篆书碑额书法风格,受唐代李阳冰的小篆影响最大。北宋篆书作为后代篆书繁盛的前身,其在艺术上有较为明显的进步,而由于宋代篆书作品留存较少,如果要加以详细考察,就要从当时流行的碑石额题的篆书书体加以比较,才能得出一个相对客观准确的结论。

北宋篆书发展相对低落,但反映到此时期篆书碑额书风上,也并非乏善可陈。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北宋时期篆书碑额书风发展不是单一不变的,这从北宋初、中、晚期碑额篆书风格流变中可以看出。所以,在不同发展时期,北宋的额题篆书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质,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展现了北宋篆书发展的全过程。

前面我们谈到,整个书法史中,篆书在宋代迎来了一个小高峰,秦代的兴盛和唐朝的中兴为篆书在宋代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北宋时期篆书碑额的大体数量具体有多少呢?蔡梦霞在《元代篆、隶研究》一文中提出,北宋时期『篆书碑及篆额为一百五十九件,失拓六十八件』

从数量上来说,北宋的篆书碑及篆额并不是特别多,但是我们将这个数字和当时同时期的其他政权,如辽、金、西夏、大理比较,在数量上,北宋的篆书碑及篆额具有一定的优势。后来南宋和元明时期的碑额数量也有所上升,但不及北宋。在书体上,碑板石刻上的额首以篆书题款居多,书体的选择上呈现出一致性,这有力的反驳了一些认为宋代篆书碑额较少、而楷书碑额较多的观点。

从地域上来看,北宋时期的篆书碑额碑石多分布于北方黄河流域周边,比如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长江流域的四川、江西、湖南等地区明显少于北方地区。

南宋时期的碑刻篆额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以江浙、湖广等地为主。由此可以看出,两宋时期篆书碑额地域性分布特征明显。而之所以会呈现出这样的差异,其原因则是北宋、南宋的政治文化变动有关。

篆书碑额在风格上可以分为婉转瘦劲、端正丰腴、秀雅美饰三种风格。北宋初期篆书发展趋于平稳,线条流畅、工整完善,在线条上较为婉转瘦劲,装饰性不多,该风格在篆书碑额上较多出现。该时期风格代表为马昭吉篆额的《重修文宣王庙之碑》,此碑篆额特征明显承袭李阳冰小篆风格,线条婉转,用笔纯净,结构匀称,风格瘦劲。

北宋初期书法取法五代、上溯唐朝颜真卿、柳公权,在社会层面使用最多的楷书往往宗尚颜、柳,而篆书则主要取法李阳冰。但是北宋的书法没有像唐代那样守规矩,北宋书法相比唐代而言,没有那么明确和持久。这些文化政策和措施,一定程度上对此时期篆书风格的发展和取向,起到了规范和引导作用。

该时期较有装饰性的碑额书篆往往存在重大场合的纪念碑上,比如封禅碑、庙碑等;在风格上呈现出丰腴、华美的特点。

北宋中期的篆书婉转瘦劲的风格依然最多,但书风已由初期篆书结构的均匀方正转为纵向修长,更加倾向于铁线篆。该时期的《升仙太子殿碑额》为例,形体纵长,弧形线条婉劲,重心上移明显,空间的腾挪感强。

端正丰腴型篆额发展到中期,在数量上较之初期明显增多,但线条趋于呆板僵化,比例不均、结构松垮的特征明显。这样华美丰腴的艺术风格开始趋于程式化,结构上更加平正端庄,笔画较之以往有所加粗,线条从曲线变成直线,明显有了一定的特征、程式,由于该时期金石学的兴盛,在装饰性的篆书书法上有了新的变化,在对小篆形体拉长的基础之上,重心上移,加大线条弧度,纵向笔画极度伸展,收笔却逐渐变尖细,呈现出典型的大篆金文用笔特征。

北宋中期出现了以苏轼为代表的四位书法家,他们崇尚书法的意趣,追求文人画的笔墨效果和程式,对于唐代法度有所抛弃。而唐代以来形成的严谨书风被后来文人的风格取代,加之金石学中各种碑板石刻对于宋代书法的影响,使得该时期的篆书呈现于碑额之中有较多的复古风貌。

北宋末期婉转瘦劲型篆额在结构上已逐渐走向生硬僵化,书风板滞化严重,已不复初期、中期的圆劲瘦挺,虽常以纵长面目示人,但线条直板者多。端正丰腴型碑额篆书与北宋中期篆额相比大体相似,整体书风变化不大。而用笔美饰型的篆额,虽然在数量上不算太多,但风格流利华美,用笔尖起尖收,提按力度强,装饰效果突出,极为醒目。

随着晚期金石学运动发展的深入,官方书学教育开展,此类篆书碑额的出现,不仅在书风上显得更加的高古雅致,同时也推动了此时期碑额篆书风格更加丰富完善。

整体上看,北宋的书法发展呈现出三个明显的阶段,北宋初期承接五代、追摹唐朝,风格趋于端庄大气,属于唐朝风格影响下的一个产物,而到了中期,随着文人士大夫以及艺术风格逐渐的完善发展,文人在前辈书法家的基础上又有了更多自觉的追求,那么书法经过前两个时期的积累和渐变,北宋晚期的书法开始有了不一样的变化,出现了书法上我们称之为尚意的书法风格,个性化趋于明显、程式化风格渐渐衰落。此一时期文人的书信手札中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这一点。从行草书上的发展状况来说,北宋将文人意趣的行草书推到了后代无以企及的高度。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以及宋代书法家、艺术家同时也是皇帝的宋徽宗大力提倡文人意趣的书风,在加上金石学的兴起,文人书法呈现出古拙却又壮美的一面。

由此可知,上述这些发展过程渗透于篆书碑额的发展过程中,碑板石刻上的篆书明显与该时代不同阶段中的书法文化潮流相互联系,共同促进了宋代碑额书法的流变。

唐 张怀瓘 《书断》

现当代 《中国书法史》七卷本

现当代 《中国书法历代论文选》、《中国书法历代论文选续编》


松风阁书法日讲


但是,北宋也确实有篆书书法家,而且在《宣和书谱-篆书》里,在唐宋两朝仅有的八位篆书书法家中,就记载了北宋的两位篆书书法家。

一位是宋英宗赵曙的第四子益端献王赵頵(1056----1088),还有一位是半隐半仕的福建人章友直(1006----1062)他们差不多是两代人,但是,这位赵頵是个君子王爷,喜欢书法绘画,篆书和隶书都不错。而章友直也是很有才华的学者。

  • 北宋章友直的篆书

但是你无论如何也无法证明,篆书在北宋就是一个“小高潮”,而且还是第三次。这是与唐代以后文字统一为楷书、行书和草书主流书法无法同日而语的。

虽然,篆书不可能绝灭,但是,一点高潮的气氛也没有,这是中国文字和书法发展的实际情况决定的,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千里马在此就谈谈“篆书”和北宋篆书问题。

首先,篆书就没有出现过什么“小高潮”,也没有什么“高潮”。

从历史大背景来说,中国的书法历史和文字历史不是同步的历史,这一点,我们应该是清楚的。不是有了文字史,就有了书法史了。

  • 北宋庆历四年苏唐卿书《祖无择三言诗》篆书,笔法大篆,类《石鼓文》,开《石鼓文》书法先河*

文字历史远比书法历史要长一些。所以,秦始皇统一汉字以后,也不能说中国的书法历史就统一了,更不能说,中国的篆书高潮就到来了。

中国书法史上的文字历史和书法历史往往是混淆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对书法和文字往往混为一谈。

篆书的历史很长,至少要从周代算起,因为,中国历史上没有甲骨文的学习和研究,所以,古代是不存在甲骨文书法的,也不存在金文书法的。

真正的篆书书法是从“小篆”开始的。第一,小篆第一次确立了国家统一的标准,第二,小篆维持了古文字的源头地位和权威代表。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篆书从汉代到清代,以至于今天,篆书的主流都是“小篆”而不是大篆,却没有出现篆书的高潮呢?

这是因为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也用小篆统一了六国文字,汉代又继承了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制度。所以,从汉代开始,中国真正的标准字,就是以小篆为基础的。后来,东汉许慎的伟大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由于以小篆为主,不但是中国最早的字典,更是巩固了小篆的书法地位。

  • 宋常杓《宋人词册页》墨迹,书法吸收了金文笔意,是宋代篆书少见的篆书作品。

但是,我们都知道,小篆也好大篆也好,篆书在现实上就已经被战国晚期已经流行的隶书给掩盖了。

从东汉到隋代,中国的书法文字一直在演变,最终从唐代就形成今天的楷书、行书、草书这样一个书法体系。唐代以前的隶书、篆书完全退出了书法实用领域。

尽管如此,小篆的地位没有任何动摇,而且依然是基础文字学,是汉字必要的基础学科。

但是,这不代表篆书具有实用的书法地位,而是因为小篆是国学“小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读书都要依据《说文解字》学习篆书,才能更好地理解儒家经典。因此,篆书也仍然在一定的范围在使用。

由于汉代的“小学”以文字训诂为主 ,至两晋南北朝又增加了音韵 ,至隋唐又增加了金石学和探讨 书法笔法与笔势的书法书品 ,再到宋代研究金石碑刻的金石学作品,所以,篆书也被列入“小学”的范围,尤其是文人雅士喜欢古色古香的篆书。

  • 宋代篆书《宋故德安县太君张氏墓志铭》

这就是为什么篆书在东汉已经不使用了,却还有人会写篆书,因为,在“小学”阶段,你是要学习篆书的,这是汉代以来国学体系的传统。

那么,汉代有没有篆书的“高潮”?由于历史上没有给我们留下对篆书书法家的更多记载,所以,我们也难以认为,汉代有什么小篆书法的高潮。

现在东汉的《袁安碑》就是汉代篆书的代表作品之一吧。

我们从《袁安碑》来看,汉代以后的篆书,基本上没有超出“小篆”这个范围。比如说唐代李阳冰的篆书,宋代章友直的篆书,因为,他们都是在小篆这个体制以内,这种篆书学习范围,与清代和现代的金石学完全不是一回事。

篆书的地位,我们还可以从《宣和画谱》中一窥端倪。北宋宣和年(1119 - 1125)间编写的《宣和书谱-篆书》里,记录的篆书书法家仅李阳冰、卫包、唐元度、释元雅、益端献王、徐铉、章友直八人。

  • 宋代《宋故德安县太君张氏墓志铭》

其中宋代只有三人。其中徐铉还是南塘人。可见篆书在宋代的地位,已经非常寂寞了。

隶书的地位更惨,《宣和书谱》只记录了唐代书法家韩择木一人。

那么,篆书在北宋是一个什么地位,这不是很清楚了吗?

事实上,从汉代开始,篆书已经隐藏在隶书的背后了。每一个朝代,篆书的地位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唐代是这样,宋代也是这样。

  • 北宋庆历四年苏唐卿书《祖无择三言诗》篆书

所以,尽管《宣和书谱》只记载了两个篆书书法家,但是,这一点也不意外。历朝历代的篆书书法家,都是少数。

北宋早期有一位高僧堪称篆书书家。他就是湖南衡州人高僧梦英,师号宣义。梦英精通《华严经》,工书法,当时,对梦英善书法,评价很高,有人认为:智永以后有阳冰,阳冰以后而梦英作。

而梦英的书法也确实不错。

据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记:梦英“与郭忠恕同时习篆,皆宗李阳冰”。

郭忠恕是北宋初的大画家,郭忠恕 (?-977)五代末期至宋代初期的画家,他也是一位擅长篆书的书法家。

  • 梦英《篆书千字文并序》

如果梦英与郭忠恕同学,那么,梦英也应该是宋初时代的人了。

明代书法家杨士奇云:“梦英楷法一本柳诚悬,然骨气意度皆习弱,不能及也。”

王世贞评价说:“英篆笔亦自整劲,正书出信本《皇甫君碑》,骨稍露耳。”

明赵涵:《石墨镌华》谓,“英公正书第一,篆次之,分隶又次之。

以上对梦英的评价毫不为过,现在,据西安碑林收藏,梦英的篆书和楷书都有,例如《篆书千字文并序》宋乾德三年(965年)刻、《梦英十八体篆书》乾德五年(967年)刻、《宋梦英夫子庙堂碑》,又称《扶风夫子庙堂记》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刻、《华严法界观残碑》等八种书法碑刻流传于世。

  • 梦英书法碑刻《华严法界观残碑》

可是如此有名的书法家却没有登上《宣和书谱》 的名录。

除了北宋早期的高僧是梦英,北宋宋仁宗时代的隐士章友直(1006----1062)也是一位善于篆书的书法家

章友直生于景德(1006)三年,是一位有很高造诣的书法家,他的篆书取法于唐五代诸贤如徐铉、李阳冰。

由于他的篆书很像徐铉的书法,有人误传他是徐铉的弟子。徐铉(916—991)在北宋生活了32年,是五代至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以校注《说文解字》闻名。曾代表李后主与赵匡胤谈统一的问题。

徐铉说,南塘与大宋如父子,儿子没有对不起老子的地方呀?赵匡胤说,既然知道是父子,父子怎么能分开?问得徐铉无言以对。

其实,徐铉去世时章友直还没有出生,所以,绝对不是徐铉的弟子。

  • 北宋庆历四年苏唐卿书《祖无择三言诗》篆书,笔法大篆,类《石鼓文》,开《石鼓文》书法先河

皇祐(1049----1053)年间,宋仁宗听朝中近臣奏闻,大赞章友直文章好,书法好,善作篆书,宋仁宗想召见他,一睹他真正的才华,但是,章友直称病不应召。

后来,太学准备树石刻五经碑,要用篆书,朝中多不善篆书,朝臣就推荐章友直,仁宗召其进京写经。这回章友直才奉诏从福建建安行经万里来到汴京,与杨南仲等人,共同完成了《石经》的篆书工作。

石经既成,摹拓者甚众,太学一时为塞。章友直为太学书写好石经后,仁宗欲授予他将作监主簿,就是建设部主管,他推辞不肯就。仁宗赐与银100两,绢100匹。

在写石经的这段时间里,章友直还有幸给内府收藏的唐代著名绘画作品《步辇图》用篆书写了题跋。《步辇图》是唐代绘画大师阎立本的作品。

  • 章友直的篆书《篆隶两种千字文》

现在我们从章友直的《篆隶两种千字文》可窥其篆书的风采。

这些字写的刚健挺拔,古朴消散,可以说非常有古意,也很有小篆的简练疏朗之美,形体比较方正。

章友直也善于绘画龟蛇,他最后并没有如愿回到家乡福建,而是卒于京师汴梁,这一年是嘉佑七年(1062),他活了57岁。

宋代的篆书,还流传一个常杓《宋人词册》墨迹。

常杓的这个篆书作品,有一定的特点,就是吸收了一些金文的笔意,这是唐代以来小篆书法中从来没有的

第一段是以小篆书苏轼词作《哨偏》。第二段是参合铜器铭文的笔意写的韩愈的散文《盘谷序》。

常杓的篆书,起笔和收笔都是露锋笔法,行笔用中锋。第三段小篆写《红白莲词》。书法有唐李阳冰笔意,圆劲而有古风。可见他师法是不拘一家的。

但是,总体上成就不算很高,能够在宋代用篆书,创作书法作品,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宋故德安县太君张氏墓志铭》通篇九百余字。全文用篆文书写,书者为北宋著名书法家陈晞,撰写者为北宋名臣熊本,而墓志志主则是北宋江西状元、文学家彭汝砺之母,因此这方墓志是集书法价值、文献价值于一身的精品。

《宋故德安县太君张氏墓志铭》篆书为铁线风格,有唐李阳冰遗风,是宋代很有功夫的一个小篆书法作品识篆习篆不错范本。

但是,宋代最好的,一个小篆书法作品,我认为是庆历三年(1044)苏唐卿所书的祖无择的《三言诗》。他们都是同时代的人,庆历年(1041年----1048)宋仁宗赵祯诏令天下兴学,宋仁宗欲封孔子的后人为文宣公。祖无择奏曰:“前代已封孔子为宗圣、奉圣、崇圣、褒圣,唐开元年间,又尊孔子为文宣王,今再把其祖宗的谥号加封其后代,不合礼制。建议改称衍圣公。”他的意见后来被采纳。

祖无择在东海今连云港兴学。庆历四年,祖无择任海州知州,他在任期间在海州建学馆,安置生徒,较好地促进海州地区的文化发展。

《三言诗》就刻在海州。祖无择一生行无愧疚,他在《三言诗》中,充满自信地说“千百年,苍苔没,后有人,为吾拂”。这个《三言诗》篆书,就是由他的好朋友苏唐卿篆书的。

我们今天看这个书法作品,确实大大跳出了汉代以来的小篆为正宗的框架。应该说这是一件具有《石鼓文》笔法风格的书法。

在清代以前非常少见这样的篆书书法作品。

我们总结一下北宋的篆书书法,总的来说还是在唐代篆书的范围以内。

从应用和社会影响力来说,s篆书是非常有限的。这是与清代崇尚金石学,对篆书、隶书、魏碑兴起一股潮流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当然,出现了像苏唐卿用大篆笔意写篆书,也是非常罕见的书法奇迹了。


千千千里马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的回答如下:

既然你谈到了篆书的发展问题,还提到了历史上篆书发展的高峰问题,那我们就不妨回顾一下北宋之前篆书的发展状况。再盘点一下北宋时期篆书发展的概况,这样我们就不难就以上问题得出结论。

书法历史上将篆书分成大篆和小篆。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夏、商、周三代,被后世称为“先秦”,前秦时期产生的文字,包括甲骨、金文、石鼓文、还有竹筒木牍、帛书都被统称为大篆。

  • 甲骨文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干了一件很有历史意义的事,那就是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和车辙等,后人们称之为“车同轨,书同文”。秦始皇命当时的丞相李斯主持统一文字的工作,李斯对当时的秦国文字进行了规范整理,并在秦国文字的基础上制定出了全国文字的统一标准。李斯还撰写了一批文字,刻在全国各地的名山上作为样板供人参照学习,这些刻石分布在全国,有《泰山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琅琊台刻石》。

人们把李斯整理的这些文字称为小篆。

  • 李斯小篆《峄山刻石》

李斯始创的小篆,对前秦时期的文字进行了归纳整理与优化,小篆相对于那些形态各异、象形意味浓厚的大篆有了文字通用性上的很大发展。

首先在字形笔画上作了删减与省略,在字数上比大篆有所增加,在书写辨识上更加有规可循,文字通用性更强。从书法艺术的角度看,小篆字体修长端庄,结体工整规律,疏密有致。用笔圆转流畅,线条匀称,以中锋用笔为主,书写时字势上密下疏,排列整齐,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小篆也是篆书发展史上艺术成就的第一座高峰。

  • 李斯小篆

秦朝之后的汉代在篆书发展史上,主要起到了延续和传承的作用。一方面汉承秦制,篆书在汉代早期仍然作为官书在汉朝使用,另一方面篆书不断地向隶书演变。受此影响,汉代的篆书在风格特点上也发生了变化。汉代篆书的主要特点是:结体由秦篆的弧圆变得趋向方正,呈现出方圆兼备的特点,而且出现了篆书风格的多样化发展。这些不同风格特点的篆书在汉代留存的碑额中可以得见,比较著名的有《韩仁铭》、《西狭颂》、《华山碑》、《孔宙碑》、《袁博碑》等,这些汉代篆书碑刻风格逈异,无论是从笔法,还是体势结构上都呈现出不同于秦代小篆的风格特征。汉代的篆书在篆书发展史上虽不如秦代成就显著,但在传承与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汉代《韩仁铭》牌额

但到了汉代中后期,随着隶书的发展成熟,篆书的发展势头渐趋衰弱。

篆书历经了秦汉的演变发展后,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延续了汉末的颓势,发展陷入低谷。这个时期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不断成熟,篆书和隶书的发展空间不断受到压缩。而且篆书和隶书书写繁琐,通用性差的弱点也很实出。在三国两晋时期,除了一些碑额石刻仍用篆隶外,已较少出现在民间的应用中。

到了南北朝时期,篆书的应用更为少见,这个时期的碑额甚至有用楷书的,还有一些用楷化的隶书来书写刻制。

到了唐代,进入了历史上经济、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时期,书法艺术也迎来鼎盛时期。楷书、草书、篆书等书体都进入发展高峰。唐代篆书出现了李阳冰这样的代表性人物,他在李斯小篆上发展出了“玉箸篆”和“铁线篆”。唐代也成为篆书发展史上继秦代后的又一座高峰。

  • 唐代李阳冰篆书

我们不惜笔墨的介绍了宋代之前的各时期篆书的演变发展,主要是为了和接下来宋代的篆书发展情况逐一作以对比,看看宋代篆书的发展到底够不够上小高峰。

北代篆书的发展一度还是非常不错的,踊现出释梦英、徐铉、徐错、郭忠恕等篆书高手。宋代篆书的特点是法从唐篆,尤其是唐代李阳冰的篆书,宋代释梦英和郭忠恕学李阳冰,用功极深,其篆法与李阳冰一般无二。这一点在陶毅在其所著《梦英篆书千字文碑序》中有记载:

史籀没而蔡邕作,阳冰死而梦英生

可以看出,宋代的这些擅篆的书家,艺术水平还是非常不错的。

而且宋代的一些有影响力的书法家,比如黄庭坚等人,对篆书是非常重视的,黄庭坚认为书者必习篆,不擅篆者,其它书体也难写好。

黄庭坚曾说:今士大夫不知(篆籀)十室而九夫,不学篆籀书,真行草都难工,今世书家,都不究其理。

宋代的篆书家们对唐代篆书有了很好的传承,但他们却未能再向前迈一步,导致宋代篆书的发展繁荣只是昙花一现,在篆书的艺术发展上未能有所贡献。

所以我说:宋代篆书发展是非常可惜的。那些宋代的擅篆者们,在篆法研习上只停留在对唐人篆书的简单模仿上,未能取法溯源,上追秦汉。所以宋代篆书只能在唐人篆书的传统下蛰伏,未能有所发展。

这一点,从宋代以释梦英等为代表的书家们留存的篆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释梦英的篆书笔法精到,体势流畅。篆法与唐代李阳冰神似,功力不在李阳冰之下。但受限于对李阳冰的简单模仿,在风格特点上未能形成突破。

释梦英的篆书作品有《篆书千字文》、《篆书梦英十八体诗刻》等。

宋代释梦英篆书

宋人书法多追求意味的表达,讲究诗书情韵,所谓宋人尚意。宋代文人书者这种随性率真的特点也影响了他们在书法艺术的表现。我分析:宋代篆书之所以受限于唐人篆,未能在唐人的基础上再向前走一步,原因就是宋代的文人书者们对篆书这种书体的看法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篆书发展到宋代,已经完全脱离了实用性,相对于行书和草书等书体来说,篆书的研究和学习成了宋代文人书者们的兴趣和爱好。释梦英等人以欣赏、把玩的态度来研习篆书,只学距已很近的唐人是可以理解的。

宋代的篆书虽然在艺术发展创新上表现平平,与秦、唐更是难以比肩,但在篆书及古文字的理论研究和著述方面,宋代却是值得大书几笔的。

宋代金石学大兴,宋代的文人书者们对篆隶、古文字、金石碑刻的研究也极为深入,在这种背景下,宋代在古文字学的研究论述上颇有建树,留下了很多这方面的著作。比较著名的有王厚之著《钟鼎款识》、郭忠恕著《汗简》、薛尚功著《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欧阳修著《集古录》等。

这些古文字,篆隶方面的深入研究和论述,为之后元朝、明朝、尤其是清朝篆书艺术水平的发展和兴盛奠定了基础,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通过对秦代、汉代、三国两晋、唐代的篆书发展状况的回溯与分析,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宋代之前篆书艺术的发展态势:盛于秦,衰于三国两晋,复兴于唐代。

宋代篆书的发展贡献与前朝相比,主要是在理论与研究方面,如果说宋代是篆书发展的小高峰的话,也应指的是这方面。

但也必须指出的是:宋代篆书很好的起到了传承,延续的作用,为之后元、明、清篆书的发展与兴盛做了很好的理论铺垫,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回答完毕。


杉石


北宋布衣书法家王寿卿书范仲淹儿媳马氏墓志铭探讨

北宋名臣范仲淹之子,范纯礼夫人马氏墓志铭。夫人虔诚向佛,居常帷裳素缦,不茹荤血,修西方净土,观称其佛号日数千遍,元符二年,在其子孙助念的佛号中过世,建中靖国元年葬于洛阳万安山麓。新见墓志记载了平民马氏为妾的婚姻背景和官僚纳幼妾的一种方式。40年中马氏于多妾家庭中所表现的恭顺规矩谨执妾礼的卑贱相,显示了官妾痛受充满矛盾的生活所困扰。无助苦闷中年辞世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以范纯礼为祖的三代世系发现了范氏家谱存在的问题也反映了宋代家谱“不书妾”原则的弊病。中古墓志多楷书,此志以罕见的小篆体书写,王寿卿的书法作品代表了北宋晚期篆书发展的一个高峰。

[宋]王寿卿,字鲁翁,陈留(今河南陈留城)人。祖择之外甥。召至京师,使篆王安石字说,辞以与王氏之学异。后以命李孝扬,而寿卿终身布衣。得阳冰笔意,非章友直、陈晞、毕仲、荀文勋所能管摄也。 《山谷集》、《书史会要》王寿卿:北宋书法家。字鲁翁。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工篆书、书法名动京师。曾为金石家赵明诚篆《古器物铭碑》









义信斋汉画像艺术


北宋时期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发展史当中的重要时期之一。在北宋时期,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经济高度发达,所以艺术修为,也达到了中国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北宋时期,并不是说篆书达到了一个小高峰。而是各种艺术形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篆书而言,北宋时期的确达到了一个高峰时期。最容易看到的,就是北宋时期遗留下来的牌刻和当时的货币。确实可以证明北宋时期的艺术修为非常之高!

图为北宋时期明道元宝。作为当时流通的货币,运用篆书来体现钱币上的还是非常少见的,从铸造工艺,不难看出当时篆书的确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車前收藏艺术


篆书作为中国文化的炫丽一叶,始于先秦,历经两汉初成,再经魏晋隋唐沉淀,直至北宋才得到广泛运用和普及发展,涌现出大批篆书名家,如章友直,释梦英,米芾,郭忠恕,文勋,王寿卿,徐铉,朱济道,黄庭坚等,篆书在宋朝兴盛,源于皇帝推崇,宋太宗酷爱书法,犹喜篆书,常常学习书法到深夜。咸平四年,宋真宗召集百官观摩太宗皇帝的书法作品,宋真宗亦是篆书发烧友,宋仁宗曾亲自求教于篆书名家赵克继,当时皇帝御赐忠,贤等褒奖,均以篆书行之,由皇室官家如此推崇,篆书岂能不流行乎,当时多于“斯冰之法”,及至到了徽宗时代,这更是个玩命的皇帝,酷爱艺术,琴棋书画莫不精通,比之因娱亡国的南唐后主李煜有过之而无不及。(李煜酷于研艺,精于词赋,但不奢华腐败)而徽宗精通艺学,且奢靡享受,曾见别园,曾有高僧称之天下绝有,世上无双,建筑豪华程度远胜于阿房宫,文化从简尚俭,天真质朴,故有抱朴归真之说,奢华就背离了文化之道,最后自然落个为金人所掠居北国的下场,虽然其政治腐败,但是确实影响和领导了篆书的发展,并且将篆书文化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疑为篆书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笔。

北宋时期,篆书成风,多元化发展,徐铉,释梦英等由“斯冰之法”入手,欧阳修则结合金石,擅长草书的黄庭坚,苏轼等,由此开创了中国文化尤其是篆书史最辉煌灿烂的时期。




汨罗神


整体上看,北宋的书法发展呈现出三个明显的阶段,北宋初期承接五代、追摹唐朝,风格趋于端庄大气,属于唐朝风格影响下的一个产物,而到了中期,随着文人士大夫以及艺术风格逐渐的完善发展,文人在前辈书法家的基础上又有了更多自觉的追求,那么书法经过前两个时期的积累和渐变,北宋晚期的书法开始有了不一样的变化,出现了书法上我们称之为尚意的书法风格,个性化趋于明显、程式化风格渐渐衰落。此一时期文人的书信手札中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这一点。从行草书上的发展状况来说,北宋将文人意趣的行草书推到了后代无以企及的高度。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以及宋代书法家、艺术家同时也是皇帝的宋徽宗大力提倡文人意趣的书风,在加上金石学的兴起,文人书法呈现出古拙却又壮美的一面。

由此可知,上述这些发展过程渗透于篆书碑额的发展过程中,碑板石刻上的篆书明显与该时代不同阶段中的书法文化潮流相互联系,共同促进了宋代碑额书法的流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