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2 心理學家告誡:不要忽視肺炎時期的消極情緒,可能是“創傷反應”

心理學家告誡:不要忽視肺炎時期的消極情緒,可能是“創傷反應”

疫情的情況天天都在變化,在這場災難面前,每個人的情緒和注意力都席捲其中,難以自拔。


我們邀請了心理學家、簡單心理的創始人簡裡裡,為我們提供了一份情緒自救指南,無論你是身處其中或是身在外地心繫疫情,想要有所改變,都可以從中找到一些答案。


心理學家告誡:不要忽視肺炎時期的消極情緒,可能是“創傷反應”

我們是不是過度反應了?


01 身處防疫前線的人


首先,照顧好自己。


儘可能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規律的生活是面對緊急狀況處理危機的必要條件。


其次,列出那些會使你感到愉悅的事務清單,嘗試去執行它:例如,允許自己釋放情緒哭出來,玩一些不費腦的小遊戲,與人聊天等等。


如果因接受過多負面情緒感到不適,可以適度減少相關信息的攝入。


尤其在睡前不宜關注太多信息。


與自我對話。


無論是大聲說話還是自言自語,都可以利用這種能力克服自己,可以嘗試用心理暗示正面鼓勵自己。


多多回憶每一次遇到危機時自己是如何應對的,肯定自己作為個體的能力;


以合理的態度看待事情,嘗試以更廣闊的角度去理解問題。


學習如何面對「隔離」


如果你遭遇了隔離,暫時的緊張是正常的,不必過分壓抑,過度壓抑反而會影響後面的抗壓能力。


出現抱怨、憤怒等情緒,需要一個發洩口,可以向朋友去傾訴。


可以適度找一些和自己處境相同的朋友,互相鼓勵、互相傾訴,增強信心。


比如嘗試成為一個助人者,找到能幫助他人的途徑,保持與外界的溝通,記錄自己每日的情緒日記,都是很有幫助的。


如果你的家人被隔離,你自己本身的情緒可能已經不太好,記得先關注自己的需求,比如找一個值得信賴的朋友談談,宣洩自己的壓力,然後你才能去支持被隔離的親友;


你可能會因為覺得幫不上忙而感到焦慮。但你們是可以通電話的,你可以在電話裡鼓勵他們,傾聽感受,讓他們減少孤單的感覺,但

不要對他們的情緒反應提供太多判斷或過度解釋;


對他們始終保持一種“適度”的關心


對他們的需求保持敏感,做到適時關切他們,但不要太誇張、也不要讓他們覺得自己被忘記了。


有時候,他們會出於好意掩飾、壓抑一些負面情緒,但這種方式會讓他們覺得更孤單。


所以,你需要在接觸他們的時候保持敏感,或者直接一點,問問他們的心情。如果感覺到了不尋常的情況,要及時聯繫醫護人員或衛生主管單位。


心理學家告誡:不要忽視肺炎時期的消極情緒,可能是“創傷反應”



心理諮詢/干預往往適合在人身健康和安全有保障的情況下去進行,在現階段許多人的健康和生活狀況都不太好,出現抗拒的情緒是正常的。


我們可以做到:


提供一些關於心理學情緒的科普;


提供有用的信息渠道,比如心理熱線等,心理熱線不能起到心理諮詢的作用,它是一個情緒的創可貼,幫助大家梳理情緒和壓力,以及給予對方安全感和穩定感,讓他們知道,我們在。


(更多細節,可以參考這篇: 《肺炎恐慌下,如何保護自己和家人?|6個心理防護方案》)


02 雖不在其中,卻也感覺透不過氣來


最近,我們常常覺得自己快要被淹沒在各類負面信息中,但又好像無能為力,透不過氣來。


其實,這很可能意味著我們正在經歷心理學上所說的“壓力應激反應”(stress response)


這是一種荷爾蒙導致的情緒反應。當你身處於一個壓力性環境——比如經歷重大社會創傷(SARS疫情、地震、新型肺炎疫情等),就會在我們的大腦中牽引出一系列的身體反應,比如:情緒或生理上出現失眠、作息異常、記憶力下降、頭暈胸悶等。


心理學家告誡:不要忽視肺炎時期的消極情緒,可能是“創傷反應”

情緒很重要

它是一種下意識的生理和情緒反應,是相當正常的。因為我們都處在社會生活中,與組織和他人相連。


不要說親歷其中,即便是目睹一起負面事件,人們都會出現類似的創傷反應。


以下這幾種表現,可以幫助你進行自我判斷:我是不是已經陷入過度的“應激反應”了?


  • 行為層面
  • 活動力增加或減少
  • 很難交流,無法聽進疫情之外的話題
  • 情緒激動,易怒,經常和人爭吵
  • 沒辦法休息或放鬆,持續關注疫情相關信息
  • 無法正常工作,每過一會就得看看疫情進展
  • 經常哭泣,與醫患、無助者陷入“極度共情”狀態
  • 高度警惕、過度擔憂,看到任何相關消息,都要轉發給周圍的人
  • 迴避引起(創傷性)回憶的地點
  • 心思都在疫情上,做事的時候,容易發生事故


  • 身體層面
  • 腸胃問題
  • 頭痛,其他痠痛
  • 視覺障礙
  • 體重減輕或增加
  • 出汗或發冷
  • 震顫或肌肉抽搐
  • 容易被嚇到
  • 慢性疲勞或睡眠障礙
  • 免疫系統疾病


  • 心理/情緒層面
  • 感到英勇、欣快或無敵感
  • 否認現實
  • 焦慮或恐懼
  • 抑鬱
  • 愧疚
  • 冷漠
  • 悲傷


  • 思維層面
  • 記憶問題
  • 失去方向感、時常困惑
  • 思維過程緩慢;注意力不集中
  • 無法決定事件的優先級、無法做決定
  • 失去客觀性


  • 社交層面
  • 自我隔離
  • 責備自己,感覺自己尤其渺小,什麼忙也幫不上
  • 難以給予他人、或難以接受幫助
  • 無法享受快樂或樂趣,無法忍受任何娛樂性活動


這些症狀,都是我們面對創傷事件的正常反應,一般來說會隨著時間推移逐漸緩解。


但請你注意,如果這些症狀中有幾項持續超一個月,並影響到日常生活和人際關係,你就有患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可能,請及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更多細節,可參考: )


03 在重大創傷面前,我們該如何自適


如果你對以上的情緒感到不適,想自我調節,可以嘗試以下途徑:


應對惶恐的第一步,是承認和理解自己的“惶恐感”。


其實,在危機中, “惶恐感”是有價值的


面臨這麼多天災人禍,在疫情信息不明朗、網上煽動性謠言難辨真偽、集體性恐懼和焦慮狀態下,你體驗到適度的焦慮和惶恐是正常的、也是健康的。它提醒你應該花精力來保護自己,對於現實中發生的事情做出行動和改變


心理學家告誡:不要忽視肺炎時期的消極情緒,可能是“創傷反應”

情緒的自我調節


你想想看,當家里老年人不肯戴口罩的時候,你首先做的是什麼?是讓他知道事情嚴重性、體驗到焦慮感;然後他們才肯付出行動來保護自己。你先體驗到焦慮感,然後才會去買口罩、備消毒水、勤洗手、不聚眾。


如果現實基本安全,你能夠做的保護都做完了,但你在短期內仍陷入焦慮感、反覆地查閱相關的信息、不能正常生活,怎麼辦?


面對危機時,我們心理上都會產生“壓力應激反應”。你可能會體驗到衝動、失眠心悸、擔憂、哭泣、憤怒等等各種各樣的情緒。


心理學家告誡:不要忽視肺炎時期的消極情緒,可能是“創傷反應”

紓解情緒指南

這個時候你可以做4件事緩解:


  • 定計劃:給自己建立一個生活秩序


被困在家中,對於你的心理健康有一個隱形的破壞:你的生活失去了秩序。


你不再需要按時起床、按時吃飯、和可預期的人們見面、在相對固定的時間中做預期內的事情。


雖然這是我們日常夢寐以求的生活,但實際上這會增加很多內心的失秩感。在這種情況下,你更有可能無限地刷負面新聞、任由自己的注意力被情緒控制。


*我的建議是,儘可能給自己的生活制定一些“抓手”。比如每天早上9點吃早飯、或下午15:10分做10分鐘運動。這些生活中的小秩序,能夠幫助你面對絕大多數失控的情緒。


  • 控制負面信息的攝入、多花時間做令你感到高興的事情


很多年前在讀積極心理學的論文時,我發現了一個非常簡單、但異常實用的方法:


記錄一下每天自己將精力花在什麼事情、什麼人上?


然後依此給自己的未來做計劃:將你的時間,多花在你喜歡的事情和人身上、少花在令你不高興的事情和人身上。


堅持下去,就會對個人的情緒帶來顯著改善。


在過去的一週中,我們看了太多的負面消息、體驗了太多的不安、焦慮和恐懼。這些情緒蔓延,在人群中會被無限放大。


*我的建議是,你需要一方面選擇靠譜的信息源、限制自己的閱讀負面新聞的時間;一方面給自己列一個喜歡的事情和人的清單,把時間儘可能多花在這些上。


  • 不要在情緒中做重大決定


人在應激狀態下,很容易體驗到無敵感、衝動感:覺得自己必須要執行正義、去加急行動。


在情緒之下,人常魯莽做事,不免會給之後的自己帶來一些困擾。


*我的建議是,你可以羅列出你信任的家人、朋友。當你感到要做出一些重大的決定時,多和他們聊天,表達、聽取他們的意見。凡事讓自己等待。


  • 建立自己的心理安全空間


當我們的感受被言語化、被命名、被我們自己或安全的他人看見、理解和消化後,我們內心的混亂感就會消失,言語能夠幫助我們體驗到控制感。


找令你感到安全的人或空間,多多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將自己的感受用文字、語言描述和表達出來對於人的心理狀態異常重要。


心理學家告誡:不要忽視肺炎時期的消極情緒,可能是“創傷反應”

如果這種應激反應已經嚴重影響你的生活,怎麼辦?


有一些曾經經歷過喪失、威脅或是對於健康的焦慮的人,新的現實危機不免會引發舊傷,使你體驗到超越現實層面的恐慌感、焦慮感、被拋棄感等。


如果你的現實環境安全,不存在危險或潛在的危險,或未來疫情危機解除,我們迴歸正常生活之後,你還反覆地陷入恐慌、懷疑、焦慮不安,影響到你的日常生活的話,建議你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的幫助。


我們還身在危機之中,不免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還會時常體驗到憤怒、焦慮、不安等等情緒。


以上的方式都用完,最後就是耐心等待啦。


在保證基本的人身和健康安全下,吃好、喝好、做令你快樂的、有意義感的事情、和你愛的人交往。


講述者 | 簡裡裡

採訪 | 李瑩 ;編輯 | Lily


點擊文末藍字“瞭解更多”,帶走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