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魏徵被李世民稱為一面鏡子,死後三天竟然被李世民砸了墓碑,他到底有什麼罪?

奶瓶VS主義


以魏徵為銅鏡,這麼虛假,這麼勉強,這麼冠冕堂皇的話你也信。身為皇帝,身邊有個人天天橫挑鼻子豎挑眼,有時還跑到寢宮干涉私生活,還得裝做很高興的樣子,心裡能不悶氣嗎?砸墓碑就是出一口惡氣。

魏徵經常跑到寢宮上諫

在李世民心裡,魏徵就像剛出爐烤紅薯,拿著燙手,丟掉就失去充飢的美味 。

魏徵精明強幹,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但魏徵又是歷史上有名的諫臣,以直言敢諫著稱,李世民是又愛又恨,愛的是國家強盛壯大離不了他,恨的稍有不當,魏徵便不顧觸犯龍顏,在大殿上直接指出來,還有很多次正當李世民和皇宮嬪妃嗨皮時,魏徵竟然跑到寢宮指責其不當行為。魏徵擔任宰相期間,有記錄的上諫多達兩百多次。

貞觀十年,李世民最寵愛的長孫皇后去世,葬於昭陵,李世民對她魂牽夢縈,食不甘味,為了緩解朝思暮想之苦,在宮中搭了個高臺子,終日扶欄眺望皇后的陵墓,還讓大臣陪同瞻仰。李世民指著昭陵的方向問魏徵是否能看清,魏徵回答很乾脆:“看不見。”李世民有點急,用手指著說:“昭陵就在那啊,怎麼看不見呢?”魏徵回答說“以為陛下看獻陵呢!” “獻陵”是李世民父親李淵的陵墓,魏徵提醒李世民:你連生養你的父親都能忘掉,怎麼一個女人就放不下呢!李世民我知錯就改,忍痛拆掉了這個臺子。

貞觀十三年五月,魏徵上奏《十漸不克終疏》,列舉了李世民崇尚奢靡、縱慾誤事、暱小人疏君子、沉迷遊獵、無事興兵、加重徭役等錯誤做法,點明瞭政事不如貞觀之初的事實,批評了李世民的驕滿情緒,提醒皇帝慎終如始。李世民看完奏疏後,對他說:“朕今聞過矣,願改之,以終善道。”還賞賜魏徵黃金十斤、良馬二匹。

魏徵多次上諫李世民,勸其善始善終。沒想到自己差點沒能善始善終。

死前推薦的人是水貨

魏徵在去世前,秘密向李世民推薦杜正倫和侯君集頂替他的宰相位置,沒想到兩人太不爭氣,都參與了太子李承乾篡位謀反,杜正倫被罷官,侯君集被斬首。李世民認為魏徵晚節不保,結黨營私;另外李世民聽說魏徵把他向皇帝上諫的文書送給史官諸遂良記錄,李世民認為他在暗箱操作歷史記錄,不顧皇帝的龍顏,為自己博取身後的好名聲。一時生氣,砸了魏徵的墓碑,出了口惡氣。

後來李世民冷靜下來,覺得這事做的有點過分,會影響自己虛心納諫的好聲名,大臣們對這事也有看法,於是在貞觀十九年又重新為魏徵樹碑,恢復其家族的待遇。

與其他皇帝相比,李世民有起碼的道德底線,算是一個好皇帝。


聾王異史


魏徵其實沒有被鞭屍,是被推倒了墓碑但是為什麼會被李世民推到墓碑?

其實魏徵死後李世民還是很痛惜的。相反最開始沒有推倒墓碑而是親自給魏徵寫碑文。由此可見李世民對於魏徵的重視。至於推到墓碑那是之後的事情。

《新唐書》列傳第二十二 記載 魏徵去世後,“帝臨哭,為之慟,罷朝五日。太子舉哀西華堂。詔內外百官朝集使皆赴喪,贈司空、相州都督,諡曰文貞,給羽葆、鼓吹、班劍四十人,陪葬昭陵。將葬,其妻裴辭曰:"徵素儉約,今假一品禮,儀物褒大,非徵志。"見許,乃用素車,白布幨帷,無塗車、芻靈。帝登苑西樓,望哭盡哀。晉王奉詔致祭。帝作文於碑,遂書之。又賜家封戶九百……

由此可以看到李世民在魏徵死後還是很可惜的。還給了文官中一個很高的諡號文貞。但是為什麼會被推倒墓碑?這裡有兩個因素,一個是杜正論漏洩禁中語,以及侯君集謀反。這兩個人都是魏徵推薦的,可以說魏徵是受到了牽連。第二個就是魏徵把自己前前後後所有的諫言交給了史官起居郎褚遂良。這個可以說是想踩著李世民在歷史上留個好名聲,但是這樣有欺君的嫌疑。於是李世民發怒便推了自己給魏徵寫的墓碑。


歷史原來這麼有趣


魏徵在隋朝的時候,是武陽郡的一名官吏,武陽郡的郡丞叫元寶藏,響應瓦崗寨,所有的書信都是魏徵所寫。此時的瓦崗寨的頭領叫李密,他看這個書信寫得特別有水平,就召見了李密。

大業十四年,王世充多次被李密打敗,但是魏徵卻很清楚,雖然李密多次打敗了王世充,但是最後肯定會被王世充所打敗。

果然,在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王世充將李密打敗,魏徵就隨李密投奔了唐李淵。九月,魏徵被竇建德所俘虜。武德四年,李世民打敗王世充,魏徵再次投奔了李唐,這次成為太子李建成的太子洗馬。

武德九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了李建成與李元吉,但他素知道魏徵的能力的,不計前嫌,赦免並且起用了魏徵。

貞觀元年,李世民稱帝,魏徵成為尚書左丞,他經常召見魏徵討論得失,魏徵經常勸誡李世民,而李世民基本都接受了。

貞觀七年,魏徵成為侍中,掌管門下省,侍中是宰相。

貞觀十二年,李世民說,貞觀以前,跟我征戰天下的是房玄齡,貞觀以後,以國事為重,勸諫、頂撞我,糾正我的人只有魏徵一個人,這兩個是名臣,李世民還把隨身的佩刀送給他們。

貞觀十三年,魏徵向李世民上《十漸不克終疏》,提出李世民的十條過錯,李世民很誠懇的接受,然後贈魏徵十兩黃金和兩匹馬。

貞觀十六年,因為李世民寵幸魏王李泰,所以很多人都覺得李世民會廢掉太子李承乾,李世民就任命魏徵為太子太師,打消天下人的疑慮。魏徵推說有病,李世民跟他說,沒事,不影響。

貞觀十七年,魏徵病死,李世民廢朝五日,並且下令厚葬魏徵,並且親手給魏徵寫了碑文,李世民說:魏徵是他的的一面鏡子,如今這個鏡子沒了。二月,李世民命閻立本畫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魏徵排在第三位。

後來,太子李承乾與侯君集造反,杜正倫也受到牽連,而魏徵以前曾經向李世民推薦過侯君集與杜正倫這兩人當宰相,李世民就懷疑魏徵與侯君集有牽連,其實這個也好理解,畢竟魏徵也做過李承乾的太子太師。

李世民之前是詔將女兒衡山公主(長孫皇后之女),嫁給魏徵的長子,而如今,李世民直接將這個婚約給取消了,而且將魏徵的碑文給砸了。

貞觀十九年,李世民徵高句麗,回師的時候,他又想起了魏徵,嘆息說:如果魏徵在,肯定會勸我不要徵高句麗的,於是又重新給魏徵立了碑文。

由此可見,李世民砸了魏徵的碑文還是跟李承乾、侯君集有關,他覺得李侯兩人的造反,魏徵脫不了干係,又想起,自己稱帝十幾年來,魏徵對自己的勸諫,李世民越想越氣,就把魏徵的碑文給推了。


歷史簡單說


李世民推到魏徵的墓碑,主要是因為兩件事:一是太子李承乾謀反;二是魏徵把勸諫李世民的草稿拿給史官看。

我們首先來看下太子李承乾謀反。本來,這件事與魏徵並沒有什麼關係,問題是,當時太子李承乾的老師杜正倫,是魏徵非常好的朋友,而且兩人還是老鄉。

關鍵是,當初杜正倫之所以能夠當上李承乾的老師,主要就是魏徵在李世民面前大力舉薦的結果。

其次,魏徵還舉薦過一個人來輔佐太子,這個人叫做侯君集。

大家知道,侯君集是太子黨的主要干將。並且,侯君集還直接參與了李承乾的謀反計劃。也正因為這個緣故,李世民便開始懷疑魏徵生前很有可能早已知道太子謀反的計劃,甚至很有可能已經親自參與其中。



就在這個時候,有人站出來告發魏徵,說他曾私下把寫給李世民的諫書草稿拿給史官褚遂良觀看,這下直接讓李世民斷定魏徵肯定參與了太子謀反這件事。

因為,臣子勸諫皇帝的草稿,通常都會燒掉,絕不會、也不敢隨便拿給別人看;甚至,臣子絕不能讓人知道,他在勸諫皇帝之前,還特意打過草稿。

更甚者,通常情況下,臣子都想要勸諫皇帝,都是私底下勸諫,絕不能公開指出皇帝的錯誤。

因為,勸說是一門藝術,大庭廣眾之下,不給對方面子,公開指責對方的錯誤,一臉嚴肅的給對對方上大課,不要說是皇帝,就是咱們普通人,都會非常不爽,而且效果往往適得其反。

所以,真實的歷史中,一個臣子如果公開場合直接指出皇帝的錯誤,對其進行批判,往往都是帶有表演性質的。換句話說,這是皇帝與這位大臣通過相互之間的默契,所作的一場政治表演。這樣說出去,那皇帝的形象自然就是虛懷若谷、從諫如流。



事實上,當時魏徵所扮演的,就是這樣一個角色,也正因為此,除了魏徵之外,房玄齡、李靖等人,有哪個敢公開勸諫李世民。事實上,他們不僅不敢勸諫李世民,通常情況下,他們見到李世民,那就像貓見到老鼠一樣,大氣都不敢喘一聲。

當然,如果魏徵不是有幸扮演這樣塑造李世民從諫如流形象的角色,給他十個膽子,他也不敢公開指責李世民。

現在,因為有魏徵這個角色的存在,他那極具誇張的勸諫風格,雖然表明上回損傷李世民的面子,但卻可以讓李世民形象,各種高大上起來。問題是,魏徵把勸諫李世民的草稿拿出來給史官看,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因為,這不相當於公開告訴大家,李世民的這番行為,其實是在表演嗎?更重要的,草稿上肯定羅列了一大堆李世民的缺點和錯誤,這很容易讓人覺得,如果不是魏徵的管教,李世民那就狗屁都不死。這樣一來,李世民的形象,那可就算是全毀了。

本來,因為杜正倫和侯君集的事情,李世民就已經懷疑魏徵可能在自己和太子這兩邊都下了注。現在太子一度想搶班奪權,魏徵卻還保留著勸諫李世民的草稿,甚至把它拿出來給史官看,這是想幹什麼?

如果太子搶班奪權成功,魏徵的這些草稿,豈不是可以作為李世民昏庸的證據,這樣太子奪權也就自然變成為國為民的好事。在這種背景下,李世民自然斷定魏徵對自己不忠,於是憤怒之下推到了魏徵的墓碑,還解除魏徵長子和衡山公主的婚約。

事實上,如果不是魏徵恰好已經去世,他恐怕很難善始善終。後來,李世民征討高句麗失敗,為了給自己找回一點面子,就故意說:“如果魏徵還在,一定會出面阻止我的,我就不會犯這麼大的錯誤。”於是,魏徵才又重新被平反。


我是趙帥鍋


  

  魏徵為何被李世民砸碑,這二位不是一直關係融洽,傳為一時佳話嗎?為何魏徵剛死,唐太宗就翻臉了?

  主要原因有兩個:

  其一,侯君集以謀反罪被論處,但凡與侯君集有關聯的人都受到波及。魏徵生前,曾經向唐太宗李世民推薦過侯君集,因此,唐太宗懷疑魏徵早就與侯君集有關聯,對魏徵心生不滿。

  其二,魏徵將自己寫給唐太宗的奏章給史官褚遂良看。

  身為大臣,本應當揚君父之善,隱君父之惡。

  像三國時期著名的謀主荀攸,一生建議無數,可是,流傳於世的寥寥無幾。大家都知道荀攸很厲害,卻不知道他為什麼那麼厲害。荀攸在去世前,將所有自己寫得奏章全部焚燬,將所有功勞都歸於曹操。曹操得知,大為感動。

  魏徵不但將自己的奏章留下來,並且拿給史官看,這是要幹什麼?這是要宣揚魏徵本人多麼厲害!自然,也就會暴露唐太宗種種不好。

  因此,唐太宗覺得魏徵這個人不地道,有違兩人一直的默契,故此將石碑砸掉。

  事實上,唐太宗沒有做錯,畢竟,他與魏徵之間所謂的納諫與進諫,更多的是一場戲。兩人都是妥妥的影帝,一個借納諫,贏得了千古仁君美名,一個借納諫,贏得了千古直臣美名。

  清朝文豪袁枚評價魏徵:才智之士,非賢臣也。...太宗有故縱魏徵之心,博納諫之名。魏徵有挾制太宗之意,彰能諫之直。

  在袁枚看來,魏徵性情絕非民間傳說的那般耿介,人家是個百分百的聰明人。唐太宗是故意寬容魏徵,魏徵也是故意刁難、欺負唐太宗。大家都在演戲,還演得挺好,瞞過了大多數人。


葉之秋


這條題,不讀透那段歷史,不熟悉古代官制和律法是答不出來的。

其實,魏徵死後,是李世民立碑!而推倒魏徵的碑,又是李世民下令!而搞到魏徵死後都不得安寧、墓碑被推倒、名譽掃地的人,又是李世民一手造成!

總之,好事是李世民乾的,壞事也是李世民乾的!

這個題材有很多文章都關注一點:是侯君集謀反,把魏徵牽扯進來了。說侯君集是魏徵推薦的人。

是不是這樣呢?侯君集謀反與魏徵有半毛錢關係?沒有!

有人說:是魏徵好虛名,把曾經寫給李世民的很多諫章拿給史官閱覽,希望能載入史冊,流芳百世!這是見得光的事情,李世民又是求真務實的人,他怎會計較呢?魏徵此舉,也只是想將諫章內容原版無誤地錄入史書中,免得史官搜索之勞。因為魏徵年紀老邁,說不定哪天就去見閻王。所以這一條肯定不是導致李世民憤怒的緣由。

還有什麼呢?還有什麼事情能讓李世民對一個大功臣如此憤恨,要將他的豐碑推倒?

真正原因,唐史記載就透露一句話。這件事就是李世民強加給魏徵的:

貞觀十六年,唐太宗封魏徵為太子太師。

就這句,夠了!夠魏徵喝上一壺了!

為啥?因為太子李承乾謀反!

太子謀反,欲行篡位!株連九族的滔天大罪!

魏徵是太子太師,就是太子老師!學生謀反,他這個老師能不被牽連進去?

這就是李世民做的好事!

當時的情況是:朝野上下都在議論,說太子表現差,不學習,品行不正,而李泰(李承乾親弟)很受皇上寵愛,看來李泰很有可能取代太子!

李世民聽到這些議論,很擔心,就想了個法子,說魏徵是滿朝文武公認正直忠心的大臣,就派魏徵做太子師傅,讓他輔助和規勸太子!所以,李世民就下旨:封魏徵做太子太師。

那時魏徵年老多病,根本不能給太子上課,上表推辭,不肯幹。但李世民不準,就這麼定了!

就隔一年,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魏徵病逝。

沒多久,三月,太子李承乾勾結侯君集謀反被捕入獄。

李世民在處理侯君集這個功臣時,本想網開一面,放他一條生路。但遭到朝中很多大臣反對,普遍認為侯君集煽動、參與太子謀逆,罪不可赦,必須處死!是國法無情,使得李世民痛下殺手!史載:四月庚辰日,賜死侯君集等謀逆罪犯,將廢太子李承乾貶為庶人(平民),遷往邊遠地區。

這樁東宮太子謀逆案,主要參與者、當事人都被嚴厲懲罰了。那麼,作為太子太師的魏徵要不要處罰呢?肯定要!魏徵幸虧早死,躲過一劫,不然他即便不被殺頭也要坐牢!

按朝廷律法,謀逆大罪肯定株連一大群人,滅九族的!李世民對魏徵還不錯,沒有下令掘墓,只是推倒墓碑,算是懲罰了!但原先答應將公主嫁給魏徵兒子的親事,取消了。

貞觀十九年,李世民征討高麗(朝鮮),打了勝仗,但唐兵死去2千人,負傷過萬,戰馬損失8千多匹。李世民認為勝之不武,得不償失,很感慨說:這一仗沒佔啥便宜。如果有魏徵在,他是肯定要諫阻我出征的!

此時,李世民想起魏徵的好處,又想起魏徵曾經上奏推辭不做太子太師的事,是自己強塞給他做的,就是掛名差事!分明是害了他!所以,又下旨:給魏徵重新立碑,恢復他以前的功績、榮譽。

大城公

在報刊發表文章原用筆名:東山尹,莊滿,鳴白,營種。

1996~2005年在全國暢銷雜誌包括

廣東省《共鳴》《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藝》《江門文藝》《惠州文學》《同舟共進》《炎黃春秋》《家家樂》《金橋》

河北省《文史精華》

河南省《名人傳記》《人生與伴侶》《時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縱橫》《知音》《警笛》《今古傳奇》

湖南省《康樂園》

廣西《西江月》《靈水》

海南省《青年時代》

四川省《龍門陣》《分憂》《成都商報》

雲南省《女性大世界》

陝西省《家庭之友》

內蒙古《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匯報》

安徽省《戀愛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講與口才》《做人與處世》

黑龍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雜誌報紙發表各類文章160多篇;

創作

123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誰主天下》

60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還我河山》

39萬字名人傳記《北洋軍閥列傳》

武俠小說在《江門文藝》連載;

撰寫《科學發展觀》理論文章17篇;

創作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本一部;

深入研究中醫藥和腫瘤學科20年











大城公


在我看來,李世民一會說魏徵是明鏡,一會把魏徵的墓碑砸了,一會又重新修復,這樣反反覆覆,就是一種政治手段極致利用的典範!

首先魏徵是怎麼來的?魏徵是李建成的手下,李建成死後李世民不殺魏徵並封他為官,為自己所用,不僅用還重用,為什麼,因為李世民要洗白自己呀,他要告訴別人,魏徵這種一直出毒計殺死我的人,我都免死重用魏徵,這樣的人我都敢用,那說明逼父讓位、殺死兄弟都是因為他們做事太決絕了,被逼無奈,不得不這樣做。

再說魏徵也果然能夠領會老闆意圖,每次都使勁罵,往死裡罵,但不免會有些用力過猛,本來就是政治作秀,有的時候難免會戲過了,從魏徵曾把自己給皇帝提建議的書稿給當時記錄歷史的官員褚遂良觀看,就可以看出來,魏徵那也是在作秀。但是作秀的戲過了,搶了李世民的風頭,因為這樣你襯托出的是你這為官的正直清廉,李世民是十分生氣的,也就是從那裡開始,李世民下旨解除魏徵兒子婚約。下令推倒魏徵的墓碑,砸毀自己的“鏡子”。

再說李世民不止一回並且在不同場合說過“早晚有一天要將魏徵殺頭”、“我恨不得殺了這個鄉巴佬”等話,同時他對魏徵就職後的許多諫言、諫書、諫條,並非發自內心喜好和接受,李世民只是對魏徵的容納來襯托自己的開明並打造自己的政治形象。

當李世民在砸了魏徵的墓碑之後徵高麗時大敗,既然失敗,那總要自己承認點錯誤,錯誤有呀,但也要找點開脫的原因吧!那原因就是我不聽你們群臣的建議,但是你們群臣不敢像魏徵一樣繼續建議,你們下次建議的時候,要像魏徵一樣罵我,這樣我都能聽群臣的建議,這次失敗就是你們這些群臣不能像魏徵一樣罵醒我,從而導致了失敗,這失敗你們群臣脫不了干係!於是一邊又下令重修了魏徵墓,但他真正用意是修復了自己的面子,重塑自己的納諫惜臣形象。




小兵讀史


玄武門之變後,魏徵非但沒死,還被委以重任,原因不是什麼“世民素重其才”,而是魏徵極其聰明,一句話救了自己的命。

李世民與魏徵對話非常簡單,

李世民質問:“汝何為離間我兄弟!”

魏徵對曰:“先太子早從徵言,必無今日之禍。”

這句回答暗含著:太子李建成也是要殺李世民的,只是動手晚了而已。

李世民將李建成和李元吉滅族,歷史汙點正愁洗不乾淨,太子陣營核心成員說太子要殺李世民,一下子李世民殺兄屠弟成了正當防衛了。

這樣的人當然要留活口啊!

李世民想做古今第一明君,與魏徵達成默契,明君需要諫臣,君臣二人上演了一出歷史名劇。

魏徵病死,李世民流著眼淚說出了那句歷史名言:“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後來李世民發現,魏徵偷偷把自己進諫的內容送給史官。

李世民當然大怒,說好了是明君賢臣的戲碼,怎麼變成昏君賢臣?下令毀墓推碑,罵其為奸臣。


憧憬船


魏徵一生顛沛流離,幾易其主。先是保元寶藏,後保李密,再保竇建德,再保李建成,最後保了李世民。三國的呂布是三姓家奴,魏徵五易其主,可以說是五姓家奴了。魏徵是保誰給誰出好主意,但並不是哪位主公都願意聽他的逆耳忠言。如果李建成聽了魏徵的話,玄武門之變鹿死誰手,就很難料定了。

魏徵最後主公李世民,是他五位主公中最英明神武的君主,善於納諫的天子。李世民沒有因為魏徵曾經是自己的敵人而疏遠他,而是親近他,包容他,聽取他的諫言,且幾乎全部採用。這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魏徵一生向李世民提了二百多餘合理化建議。因為有了魏徵的諫和李世民的聽,才形成了著名的貞觀之治,國泰民安。李世民曾經說過: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不過,魏徵死後,李世民卻生了魏徵的氣,甚至砸了他的墓碑,為什麼呢?因為魏徵生前,曾經向他推薦了兩個人才,一個叫杜正倫,一個叫侯軍集。而杜正倫卻與太子李承乾謀反有染,侯軍集屢立戰功,最後竟也因謀反被殺。李世民懷疑魏徵生前與這二人結私營黨。再者,魏徵生前曾將自己的諫言給史官褚遂良看,李世民懷疑魏徵是想以此博得清名,沽名釣譽。所以一下之下砸了他的墓碑。不過事後李世民很快後悔,令人重立魏徵墓碑,並命馳驛以少牢之禮祭祀他。

春秋史社,專注於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喜歡歷史的小夥伴請關注“春秋史社”,有問題歡迎留言。


歷史春秋網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意思是魏徵就是他的銅鏡。那麼,李世民為什麼在魏徵死後砸了他的墓碑呢?我想原因有四點:

一:太子李承乾勾結侯君集謀反

這是最主要的一點,魏徵是太子的老師,而太子卻大逆不道謀反了,說他教導無方是最輕的,更嚴重的是他舉薦的侯君集和杜正倫也參與了謀反,李世民就有理由懷疑魏徵結黨營私,圖謀不軌。

二:左右史官

魏徵曾經拿自己記錄的和李世民之間一問一答的諫諍言詞,給史官褚遂良作為寫史的參考,這樣做暴露了他極強的功利心和虛榮心,李世民知道後非常震怒,魏徵左右史官,犯了李世民的大忌。


三:壓抑越久,反彈越高

魏徵長期和頻繁的進諫,讓李世民感覺非常壓抑,李世民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有自己的主張、喜好和遠大的理想,魏徵卻屢屢干涉。難怪李世民有一次下朝後對長孫皇后說非殺了這個莊戶佬不可,幸虧長孫皇后非常賢德明理,及時勸慰了李世民。把皇帝逼到這般境地,魏徵確實太過了。

四:李世民晚年昏聵

一代明君李世民到了晚年非常昏聵,驕奢淫逸貪戀美色,甚至學秦始皇開始做長生不老之夢,信任方士遍尋丹藥。這時的李世民對魏徵自然非常厭惡,一找到藉口就要加倍懲罰。


其實魏徵只是一片綠葉,他讓李世民這朵紅花更加芬芳燦爛;魏徵也只是一個擺設,作用是讓李世民這個明君的形象更加光彩奪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