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一代名相魏徵,為什麼下場那麼慘?

國聞雜談


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貞觀之治就是唐太宗創下的政績。

唐朝時候,到處是鶯歌燕舞的繁榮景象,老百姓安居樂業,社會風氣非常的好。好到什麼程度呢?

你在大路上丟東西都沒有人撿,外出了不用關門,生意人累了倒在路邊呼呼大睡,不擔心人身和財產安全。那時候不但小偷,連強盜都改邪歸正了。唐太宗的時候,國泰民安,萬國來朝,唐朝是當時世界的經濟文化中心。

取得這麼驕人的政績,當然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勞,但也和一個人密切相關,他就是李世民的得力助手魏徵。

魏徵原來不是李世民身邊的人,而是李世民政敵李建成跟前的智囊。


撿來的智囊。

魏徵博古通今,才華出眾,對當時的局勢看得非常透徹,他對太子李建成說,雖然你是太子,但你弟弟李世民處處都比你厲害,你應該早做決斷,要不然遲早要吃你這個弟弟的虧。但李建成不以為然,優柔寡斷,結果被李世民跑到了前頭。李世民先下手為強,玄武門政變發生,李建成命喪黃泉,魏徵也做了階下囚。

玄武門政變後,李世民馬上控制了朝中局勢。李世民早聽說哥哥李建成身邊有個魏徵,足智多謀,還建議哥哥把自己給做了。於是就專門把魏徵帶到跟前,奚落他說,你小子行啊,竟然挑撥我們兄弟的關係,事到如今你還有什麼高論,說來聽聽。

魏徵不但沒有垂頭喪氣,反而梗著脖子不服地說,要是太子聽了我的話,今天站在這裡的就是他了。

唐太宗李世民有點好奇,心說你小子都到這地步了還嘴硬,我倒是要看看你有多大能耐。就這樣,魏徵不但沒有殺,反而被唐太宗留在身邊。

唐太宗本來是因為好奇,想把魏徵留下來羞辱他,想看到這個失敗的謀士如何在自己跟前如何戰戰兢兢的喪家犬的樣子。誰知道魏徵不僅嘴硬,而且有真才實學,勇氣過人。不但沒有一點自卑和惶恐,反而挺直腰桿,對唐太宗品頭論足,直言不諱。



可唐太宗一點都不生氣,反而如獲至寶。為什麼呢?

因為這魏徵每次都能說到點子上,及時指出自己言行或者決策中的失誤,說的頭頭是道,讓自己少走許多彎路。而滿朝文武沒有一個能做到這一點。要麼他們的沒有敏銳的洞察力,要麼他們沒有勇氣敢當面指出。

就這樣魏徵不但沒有被唐太宗處置,反而得到重用,被提拔為尚書左丞,當了唐太宗的紀檢委書記。魏徵成了唐太宗的高級智囊和超級糾錯機,為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立下了不朽功勳。

魏徵給李世民打工,兢兢業業,一干就是17年,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主僕情深。唐太宗對身邊這個智囊非常器重,一向寵愛有加。不止一次對外國使節誇讚魏徵,說大唐搞得這麼好,而是因為朕身邊有魏徵的緣故。

魏徵病重的時候的時候,唐太宗隔三差五到魏徵跟前看望,每次去都帶來好多禮物,還下令宮中最好的御醫用最好的藥讓魏徵早日康復,有時候在魏徵家中一待就是半天。還把自己心愛的公主許配給魏徵的兒子 ,從精神上給魏徵支持。

魏徵去世後,唐太宗非常惋惜,也十分懷念,經常到凌煙閣的功臣紀念館去悼念魏徵。還寫下了那段“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的千古名言。

物是人非。

魏徵去世後,唐太宗對魏徵的態度就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從愛惜、懷念、到憎惡、仇恨。答應公主嫁給魏徵兒子的事再也不提;而且派人推到了魏徵的墓碑。這時候,魏徵屍骨未寒。

是什麼讓唐太宗這個英明的皇帝做出如此反常的舉動呢?


三事惹得君王怒。

讓唐太宗改變對魏徵態度發生重大轉變的有三件事。向皇上推薦自己的河北老鄉杜正倫。兩個人一個是河北鉅鹿的,一個是河北魏縣的,兩人私交很好。杜正倫也是唐朝宰相,兩個人官級相當,也輪不到魏徵推薦。只是當年魏徵曾推薦杜正倫當太子的老師,杜正倫怎麼努力,太子李承乾都不把他放在眼裡,還是走上了謀反的道路。

杜正倫雖然沒有和太子同流合汙,但對太子的教育是失敗的。唐太宗因此怨恨魏徵推薦人不當。交友不慎。

侯君集是唐朝軍中大佬,手握重兵。魏徵跟侯君集關係不錯,兩人常在一起走動。但侯君集最後帶兵參與太子謀反,兵敗被殺。唐太宗把魏徵給太子推薦老師和跟魏徵和侯君集私交很好這兩件事聯繫到一起,讓他對自己這個信賴的大臣產生了懷疑。

《舊唐書》中說“太宗始疑徵阿黨”。對於皇帝來說,手下人結為朋黨是最忌諱的事情,哪怕是一點兆頭也要及時掐滅。但這兩件事對唐太宗來說是陳芝麻爛穀子的事,也不至於讓唐太宗發那麼大的火;這第三件事才是讓唐太宗惱恨魏徵,失去理智的真正原因。

第三件事就是洩露國家機密。魏徵死後沒多久,唐太宗李世民到史官那裡視察工作,無意中聽史官說魏徵曾經把上奏的密疏拿給史官看過,李世民聽了勃然大怒。心說,好你個鄉巴佬,我們君臣的決策過程那可是國家最高機密,只有被我批准才能有選擇地送到史官那裡。你竟然為了自己顯擺,把機密文件都洩露了。原來怎麼多年你不是為了大唐江山,而是為你自己青史留名,讓我給你當陪襯。你把我這皇上當猴耍呀。

於是李世民一怒之下,“手詔停婚”,還派人推倒了魏徵的墓碑,並且特別關照把墓碑上的碑文也磨掉。


平反昭雪。

李世民一氣之下推倒魏徵的墓碑,心裡也有幾分後悔。魏徵死後第二年,公元645年,李世民征討高句麗失敗,勞師動眾、勞民傷財,這才想起魏徵的好處。心想如果魏徵在,一定會出面阻止我的,我就不會犯這麼大的錯誤了。

回京之後,隨即下令給魏徵“平反昭雪”,重新給魏徵立碑,還舉行了隆重的立碑儀式。


歷來現實


說起魏徵,大家肯定都會想到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廢;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個“人”,指的就是魏徵。魏徵生前頗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器重,但在魏徵死後,李世民竟派人掘斷了魏徵的墓碑,讓魏徵死後都不得安寧,這又是何緣故呢?

早年經歷

魏徵,原名為“魏徵”,字玄成,早年時期的魏徵在李密帳下為官,因其寫得一手好奏疏,頗得李密欣賞,認為他文采非凡。魏徵曾為李密獻上過能夠壯大自身的十條計策,但可惜沒有被李密採納。

後來魏徵跟隨李密投降了李唐,但這也不能阻擋魏徵那顆蠢蠢欲動的心。魏徵在投降之後又轉去了李神通的麾下,不久李神通被竇建德大敗,魏徵又改投於竇建德麾下,兩年之後,竇建德又敗於李唐之手。

不得不說,魏徵就像古代版“柯南”,,走到哪,哪就兵敗。

按照慣例,像魏徵這種身份的人早就被處死了,但是這次魏徵依然沒有被處死,反而受到李唐太子李建成重用。不得不說,魏徵眼光獨到,看出李世民不甘於屈居人下。他曾經為李建成出謀劃策,建議李建成把李世民調走,但還沒來得及實施,就爆發了玄武門之變。在玄武門,李建成、李元吉等被誅殺。李世民成了最終的大贏家。那之後,魏徵又遇到了什麼樣的境遇呢?

效忠李世民

李世民派人將魏徵帶來,責問他為什麼要離間他們兄弟?魏徵非常直接回答道:“太子要是按照我說的做,就沒有今日之禍了。”李世民見魏徵直言相告,認為這個人可用,便赦免了魏徵,並讓他擔任詹事主簿。

唐貞觀元年,李世民稱帝,魏徵的官職也隨之水漲船高,官拜尚書左丞。不得不說,儘管魏徵曾效忠過李建成,但李世民還是很信任他的,所謂用人不疑,大抵是這個樣子的。李世民心懷大志,想要打造一個空前盛世。便重用魏徵,還曾多次在床榻上召見魏徵,向他詢問國家大事的得失。魏徵也盡心盡力的回答,直言相告。

據記載,貞觀六年,唐太宗李世民最寵愛的女兒長樂公主要嫁給長孫無忌的孫子長孫衝。李世民十分疼愛這個女兒,想讓她風光大嫁,便和大臣們商量說,“長樂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並所鍾愛。今將出嫁,禮數欲有所加。”說白了,就是想給女兒多點嫁妝。這也是人之常情,大臣們都附和,並進言說長樂公主的嫁妝可以雙倍於她的姑姑永嘉長公主。但是魏徵對此事卻表示反對,認為這違反了禮制。李世民不太高興,回宮之後將這件事告訴了長孫皇后。長孫皇后聽了之後對魏徵讚不絕口,並派人賞賜了他,並傳話給魏徵,“聽說你正直,如今見識到了,希望你保持下去,不要改變。”魏徵聽聞之後十分感動,而且有了長孫皇后的話,魏徵更加敢於進諫。

久而久之,皇帝看見他都十分頭疼,害怕魏徵說他的錯處。但是對魏徵的信任,也是與日劇增的,還任命魏徵為太子太師,魏徵以自己患病來推辭,李世民卻認為患病的魏徵也可以保全太子。可見魏徵恩寵之盛。

因病逝世

貞觀十七年,魏徵因病去世。李世民傷心異常,罷朝五天。這在當時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殊榮。李世民下詔厚葬魏徵,但被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喜好簡樸為由拒絕。靈柩就以一輛小車裝載,李世民召集文武百官出城相送,痛哭流涕,並且親自為魏徵刻寫碑文。還說下了那句流傳千古的話“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廢;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同年,李世民將魏徵的畫像置於凌煙閣,在二十四位功臣中,位列第三。可見李世民對魏徵真是非常重視了。

但自古伴君如伴虎,誰能想到李世民竟將魏徵的墓碑給掘斷了。

死後斷碑

這主要是因為魏徵曾向李世民舉薦過兩個人,侯君集和杜正倫,說這兩個人有做宰相的能力,應該重用他們。結果侯君集竟然造反了,李世民大怒,將其處死,又罷免了杜正倫。

轉念一想,這兩個人都是魏徵推薦的,魏徵生前有可能也參與了謀反,李世民越想越生氣,就派人推倒了魏徵的墓碑。大概是覺得魏徵沽名釣譽,不是個好人,怎麼能用皇帝親手刻寫的墓碑呢!不僅如此,還取消了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的婚禮。

但魏徵墓碑也沒有一直斷著,貞觀十九年,李世民親自率兵征討高句麗,損失慘重,也沒能滅了高句麗。這時的李世民又想起了魏徵的好處,說如果魏徵在,能夠勸諫我,我也不會這樣了,於是又派人修好了魏徵的墓碑,並且按照少牢之禮祭祀他。

自古君心難測,誰能想到李世民那麼信任魏徵,居然斷了魏徵的碑。我猜想,可能不僅僅因為侯君集謀反的案子,也有可能是因為魏徵提了太多諫言,惹得李世民不高興了,生前不好意思處罰他,畢竟李世民想要當明君,怎麼能隨便處罰臣子呢,所以只好在死後找個由頭折騰折騰魏徵,這也是有可能的。


史論縱橫


魏徵是唐太宗李世民時期著名的諫臣。魏徵去世後,李世民慨然嘆曰:魏徵沒了,我也就失去了一面鏡子。魏徵的一生,始終得到了李世民的器重,在晚年時還被李世民任命為太子李承乾的老師。在貞觀十七年,魏徵病重之際,李世民還和太子承乾親自到魏徵府上探望。病危之際的魏徵此時還在憂國憂民,感動之餘的李世民當即將和長孫皇后所生的幼女衡山公主賜婚給魏徵的長子魏叔玉。



魏徵死後,李世民罷朝五天,並讓九品以上朝廷官員全部參加魏徵的葬禮。他還欲為魏徵舉行豪華的葬禮,只不過由於魏徵妻子認為魏徵生前力倡儉樸,這樣排場的葬禮並不符合魏徵的生前遺願,李世民這才作罷。為了表彰魏徵的功績,李世民將其畫像位列凌煙閣,併為其親書碑文,陪葬昭陵。

魏徵死後可以說是倍極哀榮,其下場並不悲慘。但僅僅過了三個月之後,魏徵的長子魏叔玉與衡山公主的婚事也黃了,李世民悔婚了。並且更嚴重的是李世民親自下令推倒了魏徵的墓碑。魏徵已逝,到底是何事如此觸怒李世民,令其推倒魏徵的墓碑以洩心頭之恨呢?他是如何得到李世民的器重,又為何招致李世民的忌恨呢?



魏徵生於北周末年,成長於隋朝末年,時逢亂世,他的成長軌跡也因此很雜亂。他做過道士,後來又投奔了李密,做了李密的文秘。在李密歸順唐朝時,魏徵也隨之歸唐。

魏徵歸唐後,又說服徐世勣和元寶藏也歸順了唐朝。但在黎陽時,魏徵又被竇建德所俘。竇建德很賞識魏徵的才學,任命魏徵為其起居舍人。後來李世民擊敗了竇建德,魏徵才又歸唐。

魏徵歸唐後,太子李建成傾慕其學識,招攬魏徵成為太子洗馬,從此魏徵就成了太子建成的心腹人馬。

隨著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的矛盾不斷加深,魏徵多次勸說李建成除掉李世民,以免後患。

但在玄武門兵變中,李世民先下手為強,射殺了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奪取了太子之位。李世民素聞魏徵的才幹,又將魏徵納入帳中,出任太子詹事府主簿。

李世民稱帝后,魏徵出任諫議大夫,從此開啟了一段魏徵敢犯龍顏直諫、李世民從善如流的君臣佳話。

貞觀二年,魏徵升任秘書監。他又出任此職後不久,就攪黃了李世民的一件好事。原來李世民看上了一位朝廷官員的女兒。當魏徵得知此女已訂婚別家時,就勸說李世民顧及自己的聲譽打消了這個念頭。誰知此女的未婚夫家怕因此累及,趕緊撇清和女方並未有婚約,李世民因此又有了想法。魏徵洞若觀火,上諫說男方是因為禍及自身,因此才謊稱未有婚約。李世民這才作罷。

有一次,李世民欲到泰山封禪。魏徵認為這樣做勞民傷財,有百弊而無一利,從而極力反對。李世民最終還是聽取了魏徵的建議,取消了這次計劃。

魏徵多次當眾直諫李世民,搞得李世民對他也有些發怵。有一次在玩鷂子,恰巧魏徵來彙報工作。李世民怕魏徵再斥責一番,就把鷂子藏在懷裡,結果悶死了。

李世民對魏徵的直諫,雖然有時下不來臺,一時心裡有些氣憤,但他也明白,魏徵的直諫是從國家大局出發,是功在國家的。所以李世民對魏徵也很器重,貞觀七年,魏徵升為侍中,進入權力中樞。

貞觀十年時,魏徵晉光祿大夫、鄭國公。直到貞觀十六年時,魏徵因為身體健康原因,才卸任宰相,出任太子太師。貞觀十七年正月,魏徵去世。此時李世民對魏徵還是給予很高評價的。但在同年四月,侯君集牽涉太子李承乾謀反案,被李世民誅殺。而魏徵生前曾向李世民舉薦過侯君集。無獨有偶,魏徵舉薦的另一個人杜正倫此時也牽涉此案中。魏徵舉薦的兩個人都與太子案有關,這不禁令李世民心生疑竇。


恰巧此時,又有人反映魏徵在進諫時,都要把進諫的內容告知褚遂良。褚遂良時任起居郎,記錄李世民的言行。李世民認為魏徵這樣做,在史書上就抬高了自己。這時,李世民大為光火,認為魏徵欺騙了自己。於是就解除了女兒衡山公主和魏叔玉的婚約。並且這還不解恨,李世民又下令推倒了魏徵的墓碑。

不過,二年之後,李世民高句麗之戰失利。李世民這時幡然醒悟,又唸叨起魏徵的好。他感嘆如果魏徵再世,一定會勸阻他這次軍事行動。於是他又命人給魏徵重新豎立了新碑。


歲月是一條河流


貞觀十七年,一代名相魏徵不幸病逝。

唐太宗李世民知道魏徵的死訊後,放聲痛哭,他廢朝五日,親自為魏徵刻寫碑文,並且還帶著文武百官為他護送棺槨到昭陵入葬。

如此恩寵,成就了唐太宗和魏徵之間良臣、明君的千古佳話。

《舊唐書·魏徵傳》:後數日,太宗夜夢徵若平生,及旦而奏徵薨,時年六十四。太宗親臨慟哭,廢朝五日,贈司空、相州都督,諡曰文貞。給羽葆鼓吹、班劍四十人,賻絹布千段、米粟千石,陪葬昭陵。

魏徵去世後,唐太宗時常會懷念起以前和魏徵相處時的情景,他在凌煙閣觀看魏徵的畫像時,還曾賦詩一首,以表思念之情。

王者往往會招致小人的嫉恨,如果小人自身又不能靠實力達到王者段位,那麼通過“人身攻擊”抹黑對方便成了這類人在精神上取勝的唯一手段。

魏徵死後發生的一件大事,給了那些嫉恨魏徵的大臣們一個機會。

當時,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給唐太宗上了一封奏疏,上面提及請求更換太子:皇太子及諸王。陛下處置。未為得所。太子國之本也。伏願深思遠慮。以安天下之情。

李世民回答他:我識卿意。我兒雖患腳。猶是長嫡。豈可舍嫡立庶乎。

李世民雖然拒絕了李安儼的提議,但這件事卻讓本就擔心被李世民廢除的太子李承乾更加惶恐,李承乾決心與其坐視滅亡,不如鋌而走險。

太子李承乾瞭解到侯君集,因為先前私藏高昌國寶物被治罪的事情,內心懷有不滿,便和他約定好發動叛亂,依靠武力再上演一出逼君退位的把戲。

《舊唐書·侯君集傳》:君集自以有功於西域,而以貪冒被囚,志殊怏怏。

《舊唐書·侯君集傳》:時庶人承乾在東宮,恐有廢立,又知君集怨望,遂與通謀。

但李承乾和李世民比起來,終究差了不止一個段位,他和侯君集的計劃尚未實施,便因為齊王李祐起兵的事情,一起給牽扯出來了。

當時李承乾看到齊王都敢造反,便對著自己的護衛紇幹承基說出了一番很大膽的話:“我西畔宮牆,去大內正可二十步來耳,此間大親近,豈可並齊王乎?”

李承乾沒有料到紇幹承基並不是一個特別靠譜的人,他牽扯進了齊王造反的事件,被大理寺給緝拿了,為了響應“坦白從寬”的國策,紇幹承基很直接就把太子給出賣了:遂告其事。

唐太宗李世民知道這件事後,將與太子有合謀嫌疑的人統統連坐。

魏徵是太子李承乾的老師,他又“密薦中書侍郎杜正倫及吏部尚書侯君集有宰相之材”,恰好在李承乾謀反事件中,杜正倫和侯君集都在連坐名單中:正倫以罪黜,君集犯逆伏誅。

在造反這件事上,1+1+1的影響力遠遠大於三,唐太宗在這時候對於魏徵產生了懷疑:怎麼造反的人都和你有關,你的嫌疑有點大啊!

於是,李世民推到了魏徵的墓碑,取消了給他兒子的賜婚。

李世民忽略了一件事,太子是他的兒子……

後來,李世民征戰高麗回來後,他又響起了魏徵的好,便又重新立起了墓碑,賞賜了他的妻兒子女。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1】《唐會要卷四》

【2】《新唐書·列傳第四·高祖諸子》

【3】《舊唐書·卷七十五·魏徵列傳》

【4】《舊唐書·侯君集傳》


腦洞趣味歷史


一代名相魏徵,被唐太宗譽為“人鏡”,並列銅鏡,史鏡三大鏡子之一。

《舊唐書·魏徵傳》:"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魏徵未在相位的時候,就表現出賢臣之才,為太子李建成洗馬的時候,就規勸李建成要想辦法包住太子的位置,以防止他人謀取,到後來的“玄武門之變”,太子李建成被殺,李世民上位當了皇帝,這時候唐太宗李世民仍然欣賞魏徵的才華,不計前嫌的重用魏徵,並且委以重任。


魏徵退位之後,都發生了什麼?

魏徵其實很早就向唐太宗李世民申請退位,奈何李世明不肯批,還派人轉告魏徵:社稷的安危只寄託在你身上,就算你雙目失明,也要把你請在跟前,我們一起商量國事。後來又過了幾年,唐太宗經不過魏徵的退位申請,在貞觀十年六月,讓魏徵退位,但也不是告老還鄉,而是授予一個閒職:二品散官職位。

魏徵退位之後,得到一個閒職,但是魏徵還是閒不住,在退位之後7年病死,在這期間還是兢兢業業的為國為民,是為:不在其位而謀其政。在遇到唐朝的很多重大問題,依然勇於直諫,這使得唐太宗避免犯的很多錯誤!

魏徵一生為主為國為民,鞠躬盡瘁,不明白題主表示下場慘?唐太宗李世民對於魏徵的死是悲痛 ,日後他犯錯的時候,多次說道“要是魏徵在這裡,他就會阻止我犯這樣的錯誤”。


林生觀歷史


我不太明白所謂魏徵的下場慘到底是慘在哪裡了?

爵位被剝奪了?

沒有呀,魏徵的鄭國公爵位妥妥的由他的長子魏叔玉繼承了,“叔玉襲爵國公”(《舊唐書》魏徵傳)。

子孫受到打擊了?

沒有呀,魏徵的幾個兒子,仕途發展都很不錯,“叔玉襲爵國公,官至光祿少卿;叔瑜至潞州刺史,叔璘禮部侍郎”(《舊唐書》魏徵傳)。

墳墓被李世民挖了?

更沒有呀,李世民又不是盜墓賊,不幹挖人墳墓的勾當。

那魏徵到底慘在哪裡呢?

無非是史書記載的兩件事:撲碑、悔婚。下面我分別說說:

一、撲碑

這就是被嚴重訛傳為李世民挖了魏徵墳墓的撲碑。實際上,魏徵碑的碑文是李世民親自寫的,“帝親制碑文,併為書石”(《舊唐書》魏徵傳),當時李世民對魏徵的評價應該是非常高的。但是,緊接著發生了李承乾謀反事件,牽出了侯君集和杜正倫,而這兩人都曾被魏徵推薦位宰相人選,於是李世民自然而然的懷疑魏徵結黨。然後,又有人說魏徵有個幾十萬字的小黑本,專門記錄他和李世民吵架的過程,魏徵私下把它拿給史官看,“徵又自錄前後諫諍言辭往復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這在唐朝叫做“漏洩禁中語”,是一種罪,貶官、流放、甚至殺頭都可以。

按說魏徵的這些行為,絕對夠得上動用唐律處分,至少也得削爵奪官。但是,李世民沒有這麼做,他只是收回了自己寫的碑文,類似於現在的撤銷悼詞。只不過因為已經刻在石碑上了,所以需要撲碑,也就是把碑推倒。但是請注意,李世民只是在表明自己個人的態度,並未動用皇權。撲碑以後,也並未禁止魏家重新立新碑。

二、悔婚

李世民原本答應把衡山公主嫁給魏徵長子魏叔玉,後來因為魏徵的行為,李世民反悔了。這也只是李世民個人行為。

除此之外,李世民對魏徵再無任何處罰,可以說,結合魏徵的所作所為(結黨和漏洩禁中語),李世民表現的已經非常剋制了。即便是魏徵的那個幾十萬字的小黑本,李世民也並未下令銷燬,後晉史官在編寫《舊唐書》的時候,仍然能看到,“臣嘗閱《魏公故事》,與文皇討論政術,往復應對,凡數十萬言”。

所以說,魏徵遇到李世民這個皇帝,自己偷著樂吧,要不是李世民,隨便換個皇帝,針對魏徵的結黨和漏洩禁中語的行為,絕對會把魏家整治個一溜夠。


詳侃歷史


魏徵,唐朝時期著名的宰相,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死後入凌煙閣。

魏徵在貞觀十七年的時候去世,不能說魏徵的結局很慘,魏徵的結局還是很好的,魏徵死後,當時李世民還準備大葬魏徵的,李世民還為此廢朝五天,來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諡“文貞”。而且李世民還召集百官為魏徵出城相送,魏徵的碑文還是李世民親自刻書的。這樣的死後待遇,在整個歷史上也是少見的。所以怎麼能說魏徵的下場很慘呢?

要說魏徵的下場很慘,只能說是魏徵死後,李世民後來把魏徵的碑都給砸斷了。但是後來李世民又給魏徵修碑了。為什麼李世民砸了魏徵的碑又給他修呢?

首先來說李世民要砸魏徵的碑,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侯君集造反,李世民時期侯君集參與到了太子李承乾謀反事件,侯君集一族被處理,還有杜正倫,但是杜正倫只是被流放,不過這兩個人都是魏徵推薦給李世民的,而且還說侯君集有宰相之才。侯君集的造反,也讓李世民把怒氣遷到了魏徵的身上,但是這個時候魏徵已經死了。其次來說就是把李世民的一些史料給史官了,最為關鍵的就是玄武門之變,魏徵一開始是在李建成的手下的,當時也是多次勸李建成把李世民調離京城,甚至是殺掉李世民。可以看到後世對於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多是同情,被迫進行的,這些都是李世民經過處理了史料。但是當時魏徵卻把一些勸諫李世民的史料給了史官褚遂良。李世民也是相當的生氣。

當然這些其實都是李世民的一時怒氣,而且魏徵在世的時候多次直言相勸李世民,給李世民受了很多氣,李世民也許只是想發洩一下把魏徵的碑砸了,但是清醒之後的李世民還是對魏徵很好的,但是他畢竟是一國之君,需要一個臺階下,在李世民徵高句麗失敗之後於是就說如果有魏徵在就不會有這次的失敗了,於是下令又修葺了魏徵的碑。不得不承認,李世民作為一國之君,能夠有如此的肚量,還是很不容易的。歷史上也是很難再找見像李世民這樣的君主了。


中國歷史研究所


魏徵的下場都算慘的話,那長孫無忌、李善長、李斯等算什麼?豈不是慘不忍睹了。

魏徵的結局已算是人臣中比較好的啦,雖說不上頂尖的,但也算是上等的了。想想看,能在去世的2年後,依然讓李世民說出“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這樣的話,魏徵的結局能差嗎?



雖然在魏徵死後的那一年,因他舉薦的侯君集、杜正倫兩人涉嫌謀反,導致李世民對他有所懷疑,懷疑魏徵是侯君集一黨的,從而取消了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並推倒了他為魏徵所立的紀念碑。

先不說,李世民做的也就僅限於此,對於魏徵死後所追贈的司空、相州都督,“文貞”的諡號,及入凌煙閣等這些封賞都沒取消。且在第二年,李世民就重新為他立了紀念碑,還讓人以少牢之禮祭祀他。



要知道“少牢”可是隻有諸侯、卿大夫才能享用的祭祀規格,僅次於帝王用於祭祀社稷的“太牢”,從中可以看出李世民對魏徵後來並無記恨之心,而是實實在在的厚待。

所以從種種跡象可以看出,魏徵的下場並不慘,相反李世民對他也是厚待的,對他的後世子孫也是不錯的,他的兒子魏叔玉後來就坐上了光祿少卿這樣的高官。



其實當年李世民之所以會取消婚約,之所以會推倒魏徵的墓碑,完全就是一時之氣巴了。他不敢相信自己最為信賴的魏徵,會與侯君集等人反他,會跟那些亂黨是一夥的,所以他很憤怒,也很氣惱,於是一起之下就做出瞭如上所說的那等作為。

而後李世民在證實魏徵與此時無關後,不久他就立刻醒悟,為魏徵查新立碑,因示恩寵。



如李世民自己所說:“貞觀之後,盡心於我,獻納忠讜,安國利人,成我今日功業,為天下所稱者,惟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就是李世民如此欣賞的魏徵,他的結局就註定不會悲慘,而魏徵自己的所作所為也註定他將名垂青史。

正如李世民給予魏徵的諡號“文貞”,“魏徵以王道佐時近“文”,愛君忘身近“貞”,二者並優,廢一莫可,故曰文貞。”,如此忠心的魏徵,又擁有如此功勞的魏徵,輔佐李世民治理出了“貞觀之治”這樣的盛世,魏徵又豈能得不到好下場呢?



再者李世民可是千古仁君,“善待功臣,虛心納諫”這是李世民最大的優點,縱觀李世民的一生,他從未無理由,或以“莫須有”的理由去殺害跟隨自己的功臣,對於那些因直諫從冒犯他的臣子,他也一概不予追究。所以就是這樣的李世民,他又怎麼不善待那樣忠心的魏徵呢?


澳古說歷史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題主所問的“一代名相魏徵,為什麼下場那麼慘”這個問題,讓我想起周星馳在《唐伯虎點秋香》電影中的臺詞:

唐伯虎欲進華府,假裝賣身葬父,此時來了另一位賣身葬全家的也想進華府,於是兩人在華府門口比慘。石榴姐問唐伯虎:“你有什麼比他更慘的,快說出來啊?”

唐伯虎說:“我……這……你看我這幾天沒有剪指甲,裡面全是黑泥,難道這還不夠慘嗎?”

魏徵的慘從何來?

魏徵在歸順李世民之前都不怎麼被重視,瓦崗的李密不採納他的建議,太子李建成也不聽他的勸告,完全是一種懷才不遇的狀態。

懷才就像懷孕,時間長了總會被人發現。但要把才華展現出來,就必須要有一個知遇之人,李世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發動玄武門之變成功後,質問魏徵當初為什麼要向李建成提出把自己調到外地的建議,魏徵還昂首挺胸地說:“太子要聽了我的話,今日也不至於如此!”

李世民看魏徵可以啊,絲毫沒有害怕的意思,而且確實也是一位有能力的人,於是就把給他安排了詹事主簿的工作。

魏徵跟了李世民可謂是如魚得水,他以帝師的身份時刻提醒著李世民,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他所提的建議基本上都被李世民採納,而且給他的封賞也不少。甚至民間傳說,魏徵不但被人間的皇帝重用,還被玉皇太帝聘為“監斬官”。(以下為民間故事)


傳說貞觀年間,長安乾旱無雨,龍王變成凡人來到民間視察,在路邊遇到一位算命先生,便想戲弄一番。他問算命先生什麼時候會下雨?下多少?算命先生都給算出來了,龍王開心了,因為下雨是龍王說了算,於是就要打賭,想砸算命先生的招牌。

戲弄完算命先生後,龍王開心的回家了,他前腳剛踏進龍宮,玉帝的傳旨童子就到了,要求龍王降雨,降雨日期和雨量與算命先生說的完全一樣!龍王傻了,這下玩大了,為了保住面子,龍王把雨量改了,因此而抗了玉帝的旨意。

玉帝非常生氣,決定要把龍王的頭砍下來!龍王聽到要斬自己的消息非常害怕,他跑到李世民面前喊救命。李世民納悶了:“玉帝的事我管不了啊?你找我有什麼用?”

龍王說:“玉帝安排的監斬官是魏徵,只要你在斬我的那個時辰拖住魏徵,我就能活命。”

李世民答應了,到了要斬龍王的時候,他就找魏徵下棋,這樣魏徵就脫不了身。誰知魏徵趴在棋盤上睡了,在夢中把龍王給斬了!


魏徵就是這樣一位大臣,深受唐王李世民的重視,而且病死後還追贈其諡號,送葬的時候李世民召來文武百官一起相送,還親手刻了碑文。魏徵的一生真的不慘!

結束語

魏徵死後,因為侯君集和杜正倫謀反事件而牽涉到他,李世民下旨砸了魏徵的墓碑,還解除了魏徵長子魏叔玉與新城公主的婚約。不過事後李世民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有點過激,又重新給魏徵立了新的墓碑。

魏徵的下場一點都不慘,反而是有個很好的善終。


水煮汗青


說到魏徵,大家都知道他是李世民手下出了名的諫臣,他犯顏直諫得到李世民的賞識,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魏徵一生中跳槽六次,換了六個老闆,而且死後被抄家。

魏徵生於公元580年,祖籍鉅鹿郡下(現晉州市),唐朝著名的賢相,魏徵輔佐李世民創立“貞觀之治”的大業,有“一代名相”的美譽。

魏徵的六個老闆

魏徵祖上是書香門第,因父母早亡,便出家為道士,隋末,武陽郡丞元寶藏起兵造反,於是把博學多才的魏徵請來為自己出謀劃策,元寶藏寫給李密的信都是魏徵寫的,元寶藏投降李密後,魏徵於是跟了李密,授任為元師府文學參軍,李密降唐後,魏徵又跟著唐高宗李淵混,不久浚縣被夏王竇建德佔領了,魏徵被俘,於是便跟著竇建德干,竇建德兵敗後,再次回到唐朝,成為李建成太子的洗馬,玄武門之變後最終跟著自己的最後一個老闆李世民混。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李世民聽說魏徵以前一直勸大哥把他調到別的地方去,李世民就問魏徵,你為什麼挑撥我們兄弟之間的關係?魏徵說:如果太子聽我的,就不會有如此下場,李世民見魏徵說話直爽,赦免了他。

唐太宗對諫臣魏徵很寬容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任魏徵為尚書左丞,魏徵任職期間,前後上諫兩百多事,李世民都全部接納,唐太宗其實很寬容,做了很多讓步。

一次唐太宗的老部下濮州刺史龐相壽貪汙,龐相壽被免職,於是便託人找唐太宗訴苦,說他跟著太宗南征北戰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於是李世民戀舊將龐相壽官復原職,魏徵知道了極力反對,說這樣怎麼去教育別的官吏?結果李世民把下的令又收回來,搞得滿朝皆知,都知道是魏徵讓他改的。

有次唐太宗到洛陽去,住在顯仁宮,一看宮裡的茶具都是舊的,而且也沒有山珍海味,結果把總管給罷官了,魏徵說這可不行,奢糜風氣可不好,隋煬帝當年勞民傷財的開鑿大運河,結果隋朝二世就滅亡了,唐太宗又把總管給叫回來。

還有次高句麗送來兩個美女,魏徵說不能接受,太宗覺得也對,高句麗送過來兩隻烏鴉,李世民天天想回去看烏鴉,若是美女,那更不想上朝了,於是唐太宗把美女退給人家。

魏徵有次去找唐太宗商量事,唐太宗把玩了一個多小時的鳥放在手裡,魏徵說不可玩物喪志。結果一次魏徵又來找太宗,唐太宗嚇得,把小鳥藏到袖子裡,結果鳥被捂死了。

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皇太子李承乾不學無術,魏王李泰越來越受寵,朝廷內外有些流言蜚語,李世民很煩這些議論,對他們說:當今忠誠正直的大臣,沒有人能與魏徵比。於是便派魏徵去輔佐太子,但魏徵以有病為由推辭了,唐太宗卻說有病也可以保全太子。

貞觀十七年魏徵病故,李世民非常傷心,為此停止朝會五天。

忠誠為何沒有好下場,魏徵死後悽慘

唐太宗和魏徵相處融洽,太宗為魏徵送葬時,在宮廷最高處遠遠望著魏徵離去,內心非常傷感,那麼魏徵到底做了什麼讓太宗抄他家呢?

第一、 魏徵作為一名賢臣,清廉、勤勞、能幹這些都做到了,卻沒有做到不跟皇帝爭後世之名,魏徵把自己前後寫給太宗的那些諫辭給史官褚遂良,這件事被太宗知道後非常生氣,這不是想自己留千古佳話嗎?太宗想魏徵所有的後世之名都是皇帝我賞賜的,還跟我爭千古佳話。

第二、 唐太宗知道魏徵非山東武人,也不是山東貴族,所以就派他監視山東貴族和關隴集團,以此來操控諸政治集團,結果魏徵越權了,犯了大忌。魏徵推薦杜正倫為宰相,而杜正倫出自山東望族,後來魏徵還舉薦侯君集出任武將,侯君集屬於關隴集團。

所以魏徵有聯合東西文武兩大勢力的嫌疑,魏徵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太宗不能容忍,如果這件事暴露在魏徵生前,魏徵也沒有好下場。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侯君集與杜正倫參與李承乾企圖謀反一案,唐太宗非常生氣,把侯君集處死,杜正倫流放驩州(今越南)。

魏徵曾向李世民推薦這兩人,說他們有宰相之才,李世民懷疑魏徵和他們是一夥的,本來答應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魏徵長子的,後來出爾反爾取消婚約了,人都說君無戲言,想想太宗有多氣吧。後來還跑去把魏徵的碑給推翻了,太宗想親撲其碑,讓你死不瞑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