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 “爸,你把房给我吧”。老人:为什么?我们走后,给不给你都两说


“爸,你把房给我吧”。老人:为什么?我们走后,给不给你都两说

【1】老人有“三样半”宝贝

老贾是个特别能想得开的人。

照着老贾的话,这辈子,就“三样半”宝贝:

有个一块儿过了50多年的好老伴儿,风雨里相互扶持,嘘寒问暖。

有套属于自己和老伴儿的房子,能遮风挡雨,居有定所。

有两张存折,和老伴儿各一张。钱不多,但起码是个数,心里踏实。

还有“半个”,就是他们的“宝贝”儿子。

老贾就一个儿子。当初生完儿子之后,老贾的爱人身体一直不太好,后来就没再要。就这么一根独苗,小时候老贾他们对孩子宠的不行。家里生活条件不好,自己省吃俭用,把好吃的、好玩的,都给了孩子。

孩子慢慢长大了。老贾他们一直抱着“望子成龙”的心态,心想小时候能给孩子的全给了,希望孩子之后一定要有出息。但是也可能就是这种过度宠爱的环境,反而让孩子对老人的依赖心特别重。

“爸,你把房给我吧”。老人:为什么?我们走后,给不给你都两说

记得孩子小的时候,稍有不高兴就哭闹,老贾和爱人都是哄着满足。久而久之,孩子变得很自我。

这种期望和实际的反差,让老贾心里特别有失落感。差的那一半儿,就是孩子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半个”儿子

孩子长大成人、参加工作、结婚生子。

孙子都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大的,老贾的儿子基本上没管什么。老人年纪大了,虽然都希望早点抱孙子,也乐意带,但是谁都知道带一个孩子有多累。

而老贾的儿子倒是没觉得什么,反而觉得是给了爸妈一个交代、一个“礼物”,让老人帮着带孩子,是给老人带去了乐趣。

老贾他们没说什么。打心眼里,一个是对孙子的喜爱,另一个也是对儿子的疼爱,能分担孩子一些压力,还是尽力而为。

儿子的工作能力也比较一般。从小养成的“依赖心”过重的习性,体现在工作上也是,啥事也不敢担,啥事也不敢负责。这种工作态度,在单位里面怎么能混好?四十来岁的人了,还是一个一般职员。看着孩子这种态度,离老俩早先的期望相去甚远,老贾他们除了有时候憋屈,也没法再做什么,说多了儿子也不爱听。

“爸,你把房给我吧”。老人:为什么?我们走后,给不给你都两说

当时儿子结婚的时候,要一套房子。老贾和爱人基本上把自己多半辈子的积蓄都拿出来了,还是全款买的。虽然那个时候房价不像现在这么高,但是儿子要求不低,一套房子下来也花了40来万。老俩的想法就是,别给孩子增加还贷的压力,父母能帮助解决的尽力解决。

要说孩子“混”成这样,养成这样的习性,跟老俩从小的教育有非常大的关系。只是现在已经扭转不过来了。

【3】儿子伸手要钱,老人心态开始扭转

大概在06、07年左右,儿子三十来岁的时候,想着要买辆车,又找到老贾:

“爸妈,我打算买辆车。

我是这么想的,一来上下班的时候,自己开车还是方便点,另外我们过来看你们的时候带东西不是也方便么?再说,逢年过节的时候,我还能拉着咱们一家子人开车出去转转,多好啊!

但是,开车最重要的是安全。要是随便买个几万的,质量不行、老出毛病不说,关键是不安全。我想买个稍微好点的,用的时间长,开着也放心,你们觉得怎么样?”

老俩听完儿子的话,说的好像是那么个道理。老俩也知道儿子的“套路”,就问了问是不是缺钱。儿子跟他们商量了一下,从老贾那里要了十二万块钱。这些钱,全是老俩省吃俭用攒下来的。

儿子高高兴兴把车提回来了,让老贾他们欣赏欣赏。老贾的老伴儿随口问了一句:“这车挺漂亮的,得多少钱啊?”

儿子正在兴头上,也没多想顺嘴就答了一句:“全算下来十三万多。”

“爸,你把房给我吧”。老人:为什么?我们走后,给不给你都两说

老贾和老伴儿听到之后,嘴上没说什么,但是心里有点不高兴。合着儿子买辆车,大头全让他们老俩出了,儿子就交了点税。算算儿子参加工作也有六、七年了,怎么也应该有点积蓄吧?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事儿是不是应该这么办的问题。

车是买回来了,也没见儿子大包小包的带着看老人,从家里拿走的东西倒是不少;也没见过年过节拉上老人出去玩玩,净是自驾游自己出去玩了。

时间一久,老人失望的情绪越来越重。俩老人有时候说起儿子来,也只能自我宽慰一下:

“儿子有房有车,有媳妇、有孩子,咱们能帮的,也就到这儿吧。之后日子过好过坏,看他自己,咱们省省心吧。”

从那时起,老俩才开始好好安排自己的财产,存自己的存折。

【4】要提前过户老人房子,遭到拒绝

大概在2013年左右的时候。

儿子回家跟父母一起吃个饭。饭桌上儿子提起来了:

“爸妈,你们真明智。当时我结婚的时候买的那套房子,现在少说值个300来万了。这才几年时间啊。

你们现在住的老房子,我查了一下,也将近200万了。别说,咱家还挺有钱。”

老贾和老伴儿随口应和了一下,没说什么话。这些财产,说好听点是咱家的,说不好听的,还不全是父母挣的。

但是下面的话,让老贾勃然大怒:

“我有个想法,你们听听合适不合适。

我是这么考虑的,爸妈你们年纪大了,也需要我照顾。现在好像办理过户挺方便的,花费也不高。我是想着你们不行就把房子过户到我名下,反正也是迟早的事儿。

再往后,指不定出什么政策,到时候弄不好还得多花钱,不值当的。你们觉得怎么样?”

老贾听完,先冷冷的问了儿子一句:

“你问我们合适不合适,我先问问你,你觉得合适不合适?”

儿子听老贾的口气不太好,说话也胆小了:

“我这不就是问问你们么?没别的意思,你们别多想。其实我觉得也有点不太合适……”

话还没说完,老贾就拍起了桌子:

“你觉得不合适?你都觉得不合适了,还提什么?

给我们养老?来,说说,让我和你妈听听,你怎么给我们养?”

这好像是老人这辈子头一次发火拒绝自己。儿子看到这种情况,没敢再说什么。

【5】一份“沉甸甸”的遗嘱,让儿子自己去掂量

一次次的事情,让老人的心伤透了。说儿子是“半个”宝贝,也就是因为是血亲。但是另一半儿呢?有时候甚至不如亲戚朋友们。

儿子提出这个“荒唐”的想法之后,老俩连续好几天没睡好觉,儿子也没敢再过来。

大概过了一个多月。老贾给儿子打电话,晚上让儿子过来一下,说有事要告诉他。

儿子进门的时候面带笑容,似乎还是欣喜的笑容。

“爸,你把房给我吧”。老人:为什么?我们走后,给不给你都两说

老贾看了儿子一眼,拿出几张纸,对着儿子说:

“怎么了?觉得我跟你妈回心转意了?

今天叫你过来,是通知你一件事儿。看见这几张纸没有?”

说着,老贾拿出其中两张,对着儿子说:

“你听好了,这两张纸是我和你妈分别立的遗嘱。如果万一我先走了,所有财产都归你妈。你妈那份的意思一样,她先走了财产归我。包括你打算要过户的那套房子。只要我俩还有活着的,你别惦记。

这是告诉你的第一件事儿,记好了。”

说完,老贾又拿出一张纸:

“这还一份遗嘱,现在没用。看见没?这里的人名都空着的,这就是个样板儿。什么时候有用?告诉你,如果我先走了,上一份遗嘱不是写清楚了所有财产归你妈么?到时候你妈再照着这个样板儿抄一遍。至于留不留给你,不一定。

我说明白了不?如果你妈先走了,意思一样,我抄一遍,想给谁给谁。”

看着好像还没缓过神来的儿子,老贾继续说道:

“今天叫你过来,不是跟你商量,是通知你。

我说了,至于今后房子存款什么的给不给你,不取决于我们,看你的表现。看见没,这里是有条件的,满足这些条件,我们可能就会把财产留给你。满足不了,就两说了。空着的地方,写谁都行,我们捐了都行。”

【6】结语

老贾这个事情,发生的背景是针对子女不那么孝顺的家庭。

子女对老人孝顺与否,是多方面的原因,有老人的问题,也有子女的问题。这里我们不去探究,这属于另外一个话题。

下面分两个方面,主要说说老贾的决定。

“爸,你把房给我吧”。老人:为什么?我们走后,给不给你都两说

1.遗嘱为什么这么写?

第一,老贾和老伴儿俩各自写了一份遗嘱,内容雷同,都是说明:在自己去世之后,所有财产都归在世的人继承。这是从对配偶的保护角度出发,表达的意愿。

第二,因为不知道谁会先走,所以必然会有一份遗嘱无法生效——后走的那个人,遗嘱没法生效。所以,又准备了第二个“样板儿”:当后去世人得到全部财产之后,按照自己的分配意愿,再重新订立一份。注意:老贾提到一句“有条件”,是对继承人的约束,例如要求继承人赡养。如果继承人不履行条件,未来就得到不到财产。

2.为什么老人订立遗嘱?

从法定继承的角度,当老人去世之后,遗留下来的财产由法定继承人继承。对于家庭和谐的、子女孝顺的,无所谓。但是,一旦子女不孝,遗产再由他们继承,就不那么合情理。

所以,老贾宁可让继承人空着,也不会这时候写儿子的名字。就像老贾说的:看你的表现。对老人好,财产给到儿子;对老人不好,财产宁可充公也不给。我想,这是公平的。

无论独生子女家庭、还是多子女家庭,当子女不孝顺的时候,是否通过遗嘱这个手段,“剥夺”他们的继承权、或者对他们有所约束,是类似家庭需要考虑的问题。


99%以上的家庭都会面临继承问题!请关注“一纸家书”头条号,持续为您讲述身边的遗嘱、继承故事,为您系统讲解遗嘱、继承专业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