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有人說超強瘟疫終結恐龍時代——這種假設有科學依據嗎?

倪略


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古生物教授喬治·波爾納在《誰在咬恐龍?昆蟲病菌和白堊紀之死》書中提出:雖然小行星撞地球給地球帶來了巨大的生態災難,然而,恐龍事實上卻是被帶有病菌的吸血昆蟲給滅絕的,也就是說,是昆蟲引發的瘟疫造成了恐龍大滅絕。

昆蟲滅絕了恐龍

據報道,這一恐龍滅絕的新理論是由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教授喬治·波爾納和他的妻子羅伯塔共同提出的。波爾納認為,雖然科學界普遍認為是6500萬年的一顆小行星造成了恐龍的滅絕,但這一理論卻存在不少漏洞,譬如它無法解釋一個事實,那就是恐龍為何是在小行星撞地球很多年後才逐漸滅絕的。

波爾納夫婦在新書中稱,只有攜帶致命病菌的昆蟲叮咬恐龍後引發瘟疫,才能解釋為何恐龍是在成千上萬年時間中逐漸緩慢地滅絕的。波爾納說:“我們相信,昆蟲在恐龍的滅絕中起到了至關緊要的作用,我們並不是說傳染病菌的吸血昆蟲是造成恐龍滅絕的惟一原因,其他地質和氣候災難也可能扮演了一個角色,然而,它們都無法解釋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恐龍是在很長很長時間、甚至數百萬年時間中逐漸滅絕的。只有昆蟲和疾病才能給出合理的解釋。”

琥珀中找到證據

波爾納夫婦稱,他們是在對保存在琥珀中的一些古代植物和小動物遺體進行研究後,才得出這一結論的。琥珀堪稱是古生物的“水晶棺材”,它能將被它包裹的小生物完整地保存數百、數千萬年。

波爾納教授說:“在白堊紀晚期,昆蟲和微生物、疾病傳播有著密切的聯繫,我們在一隻保存在琥珀中的白堊紀昆蟲內臟中,發現了能夠引發利什曼原蟲的病菌——即使今天這也是一種致命的病菌,它能同時感染爬行動物和人類。在另一隻白堊紀叮咬昆蟲中,我們發現了能夠引發瘧疾的有機體,它能感染今天的鳥類和蜥蜴。在恐龍的糞便中,我們還發現了線蟲甚至能夠引起痢疾的其他原生動物的痕跡。這些腸內寄生蟲可以通過昆蟲叮咬大面積地傳播。”

小小昆蟲威力大

波爾納教授稱,在白堊紀晚期,地球上的氣候相當溫暖,這一氣候導致攜帶利什曼原蟲、瘧疾、腸內寄生蟲和其他病菌的吸血昆蟲大面積滋生,從而在恐龍群體頻頻引發瘟疫,造成恐龍數量逐漸減少。

波爾納教授說:“不同群體的恐龍會逐漸被滅絕,就像夏威夷發生鳥類瘧疾時一樣,它殺死了許多當地的蜜旋木雀。不過在幾百萬年的進化中,哺乳動物、鳥類和爬蟲都對這些病菌擁有了一些抵抗能力。可是在白堊紀,這些疾病卻是富有攻擊性的新東西,脊椎動物對它們沒有任何天生的免疫性。所以隨著瘟疫的擴散,不同地區的恐龍開始逐漸滅絕。”

波爾納教授還稱,昆蟲不但造成了恐龍的徹底滅絕,並且還改變了地球的生態環境。波爾納說:“當恐龍逐漸滅絕時,它們賴以生存的食物——譬如蕨類植物、蘇鐵類植物和其他裸子植物都漸漸被開花植物所取代,因為昆蟲會幫助這些開花植物授粉,這些植物將會迅速擴散,遍佈地球表面。昆蟲在地球生態學的變遷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它改變了地球的進化史,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恐龍,曾經為了生存和它們進行過生死攸關的宿命鬥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