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傳統道家解讀老子道德經,“其情甚真”的真正含義21

——大道至簡通天下,言坤開壇傳真經。

通行本第21章,帛書本第65章。

一、綜合校勘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道之物,唯恍唯惚。

惚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惚呵,中有物呵。

幼呵鳴呵,中有情呵。其情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以此。


傳統道家解讀老子道德經,“其情甚真”的真正含義21


二、解讀

1、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大德的法則,要服從道的約束,是在道的框架內的。

孔:甚、很、非常、通達。

容:法則、規律。

天下萬物,惟道是從,當然也包括玄德、大德等等。

2、道之物,唯恍唯惚。惚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惚呵,中有物呵。

大道中所包含的一切,都似幻似真、隱約模糊,包括現象和實體,都是這樣。

象:現象,狀態。

現象是一種狀態,只可以發現和感知,沒有具體的形和質;實體是可觸摸的,是有形有質的實物。比如"我的讀者都是好的",是現象;"我是人","人"是實體。

古漢語中,如果"物"單獨出現,是指一切事物,包括現象和實體。如果"象"和"物"同時出現,則"象"表示的是現象和狀態,而"物"則表示有實體的可觸摸的實物。道家裡面很多術語都是如此,比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意思是:在上表現出來的是現象、狀態,在下表現出來的是實體、形體。


傳統道家解讀老子道德經,“其情甚真”的真正含義21

孔德之容


3、幼呵鳴呵,中有情呵;其情甚真,其中有信。

大道中的一切事物,開始還沒有變化之前的時候,就已經會有預兆,其中會有情報來告訴外界。這個情報是真實的、客觀存在的,因為前後有必然的聯繫。

幼:幼小、開始的時候。

鳴:發出聲音、預兆。

情:情報、情況。

信:消息,聯繫。

什麼是"鳴"?本義是"鳥叫",未見其鳥先聞其鳴。除非刻意尋找,多數情況,我們一般都是先聽到鳥叫,然後才順著鳥叫聲發現小鳥。

通行本這句話是"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為什麼?因為最早校勘道德經的人,覺得改動的字是通假字,豈不知這是畫蛇添足,其本義被改得面目前非。包括下一句,無論是帛書甲乙本還是河上公、王弼等幾百個古本,最初都是"自今及古",有興趣的讀者們可以去考證。可是校勘的人偏要固執地認為是古人筆誤,所以改成"自古至今",難道古人都是傻子?集體筆誤?


傳統道家解讀老子道德經,“其情甚真”的真正含義21

道之物,唯恍唯惚


4、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以此。

用現在的結果,一直追溯到過去,只要順序不違背,就可以追溯到事物的起因。我為何會知道?因為任何事物從一開始,就理所當然的會按照這個規律來發展。

眾父:事物的開始、起源、開端。

去:違背。

名:這是多義詞,在這裡是"位置、次序、順序"的意思。比如"我考試得了第三名",這個"名"就是名次、次序。

順:趨向同一個方向。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有現在的果,就必然會有過去的因;反之亦然,有什麼樣的因,就必然會結什麼樣的果。這是道的因果規律。


傳統道家解讀老子道德經,“其情甚真”的真正含義21

有其因必有其果


三、道理

事物有兩種,一種是現象、狀態,一種是實體、形質。無論是哪種事物,都要遵從道的運動變化規律,包括德也一樣。

事物的結果都是有原因的,並且原因是可追溯的,反之亦然。"原因"是無,是沒有變化的狀態;"過程"是有,是變化的狀態;"結果"是衍生出來的新事物。這個是"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道理。

本章主要闡述道的因果關係和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