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章逐句詳解《老子》之“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章)

【校訂版全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窮。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贏若絀。躁勝寒,靜勝熱,清靜可以為天下正。

逐章逐句詳解《老子》之“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章)

【詳解】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大成”可釋為最完滿,也可釋為極大的成就。從字面來說,翻譯為“最完滿的東西好像有欠缺一樣,但是他的作用是不會衰竭的”自然無可非議。

但是,既然是“大成”,為何還說它好像有欠缺呢?有欠缺證明它不是“大成”啊。

因此,竊以為可將“大成”和“若缺”分開來看。“大成”就是大成,是事物的一種狀態;“若缺”卻是如何認識、如何對待“大成”的態度問題。對於最完滿的東西仍抱著好像有所欠缺一樣的態度,這樣是不是和下文的“其用不敝”邏輯上是不是更順暢呢?

一個人不論取得多大輝煌的成就,都要在在內心深處給自己留有餘地,都要表現得還有欠缺,只有這樣才能持續取得進步。這句話的寓意和上一章說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契合的。

【大盈若盅,其用不窮】

參照對“大成若缺,其用不敝”的理解,這一句可以釋為:對於最充盈的東西仍要抱著好像是空虛一樣的態度,它的作用才是不會窮盡的。

“盅”,通“衝”,虛寂的意思。

老子反對滿的狀態,因為“物壯而老”。任何事物都要把握一個度,不可追求極致,只有秉持“若缺”“若盅”的態度,才能不至於走向極端。這點欠缺或空虛,既指實際,就是事物總還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還有更完美的餘地;也指心理,就是隻有更好沒有最好,不能自我滿足。有了這樣的心態,才會發覺它的功效永無止境,總還有可以精益求精的地方。

【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贏若絀】

這裡的“大直”、“大巧”、“大贏”都可以理解為真正意義上的或者最卓越的“直”、“巧”、“贏”,而“詘”、“拙”、“絀”則可以理解為對待它的態度或者相應的要求。如果僅僅把“如”理解為“好似”,總覺得還是差了那麼一點意味。

通行本有“大辯若訥”。這就是後人傳抄的時候僅僅理解為最什麼好似它的反面,沒有把後面這個字當做態度或要求去考量所致。“大辯若訥”就無法說最善辯的人要用木訥去對待他,所以它是衍文。

以高標準要求,從低檔次著手,往往事情就會進展得更為順利。人在什麼時候心情最為愉悅?是什麼都不做的時候,還是做什麼感覺都對的時候?答案顯然是後者。下文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就是這個意思。無為清靜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做符合自然規律、順應規則的事。天冷了,多跑動可以抵禦寒冷,天熱了,多安靜就可以剋制炎熱,這就是符合規律的事情。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可以為天下正】

這裡的“勝”如果理解為戰勝就太死板了,作“耐受”或者“遏制”都更恰當。

老子這裡強調的依然還是順應自然、順應規律的問題。

為何能從“躁勝寒,靜勝熱”,得出“清靜可以為天下正”的結論呢?這裡面蘊含的一個邏輯關係是,在老子那個時代,“靜勝熱”要比“躁勝寒”更難。

那如何解釋流傳已久的“夏練三伏冬練三九”這句話呢?我們要知道,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練的目的,不是為了在夏天把自己練熱,在冬天把自己練冷,恰恰是為了剋制炎熱和抵禦寒冷,是為了更好地適應自然規律。如果違反規律,夏天把自己練中暑了,冬天把自己凍出毛病了,同樣不是老子倡導的。因為老子在上一章說了“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一味逞強,結局只能是“益之而損”,“強梁者不得其死”,只有順應規律,才能“善始且善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