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战争史上,最硬碰硬的一场战役,是哪两个将军之间展开的?

史学达人


我觉得古代历史上最硬碰硬的一场战役是——垓下之战。

提起垓下之战大家会想到项羽,因为这是项羽参加的最后一场战役,这场战争由汉军韩信、楚军项羽作为代表,双方旗鼓相当,通过巨鹿之战就能看出项羽的实力,以少胜多,大胜章邯,并以此名声大震,因为这章邯也不是省油的灯,在遇到项羽之前也是一路顺利过关斩将,但遇到项羽后还是被项羽以少胜多打得章邯缴械投降,所以说,强者遇到更强者也会变成弱者。

那么项羽和韩信两位强者谁能赢也是悬念,不过这场战争可不是这两个人的事,这场战争的开始主要是刘邦的原因。起初是汉军对楚军是处于弱势,眼看弹尽粮绝,而彭越、韩信带领的军队还没到来,刘邦没有办法只好签订了一条合约,划分了天下,意思是井水不犯河水,各自管理各自的国土。可刚签订没有多久,就有人向刘邦提议违背条约发动偷袭,刘邦听信了这番话,背信弃义,发动了偷袭但没有得逞,韩信和彭越等人没有赶来,刘邦带领的军队还是被包围,这是张良进言,将大片领土分给韩信、彭越,在“加封土地”的诱惑下,韩信、彭越等人奋力赶到,要包围项羽,垓下之战就这样开始了。

本来处于优势的楚军,因为汉军的“救兵”们的大力进攻而不得不向东南方向撤退,后来退到了垓下,驻扎在垓下重整旗鼓,不过这时候楚军已经所剩不多,只有十万人左右,而以韩信、彭越、刘邦等人率领的汉军大概有三十万人一同包围了楚军,这种情况下项羽很难胜利,韩信带队把项羽逼得无路可走,这战争的结局已定,那就是项羽战败,最后只剩二十八骑,“四面楚歌”这个词就是由此产生,可项羽并没有缴械投降,而是带着仅剩的二十八骑杀出重围。

只是在杀出重围之后,一路骑马南走,但在乌江边上时项羽深觉自己的失败没有颜面回去,所以下马搏斗,这场搏斗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人数上根本不占优势,但是项羽以一敌百,没有逃走,最后只剩他一人,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自刎而死,刘邦提着项羽的头颅使鲁人投降,最后以刘邦的胜利告终。这场战役不仅在历史上是一重大转折点,而且这是一场精彩的王者对决,项羽最终失败的原因也会令后人钻研、探索,这场战争虽以韩信胜利告终,但不能说明项羽是弱者,而是在天时地利人和上面处于劣势。


大木阿飞说历史


笔者认为,评判“硬碰硬”,最科学的指标就是伤亡人数。以此为标准的话,斯大林格勒战役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硬碰硬”的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中最为惨烈的一次大战,甚至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大战。双方的主要指挥官分别是保卢斯和朱可夫。




斯大林格勒战役从1942年6月28日打响,至1943年2月2日结束,共历时199天。斯大林格勒战役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42年7月至11月,此阶段为苏军战略防御阶段,这一阶段苏军的战斗极为艰苦,苏军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防御力量来抵挡德军的疯狂进攻。7月,斯大林发布227号命令——“不准后退一步”。

德第6集团军的一位军官在《进军斯大林格勒》一书中写到:“敌我为争夺每一座房屋、水塔、铁路,甚至为争夺一堵墙、一个地下室和一堆瓦砾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第二个阶段是42年11月到次年2月,苏军进入

战略反攻阶段。抵挡住德军的疯狂进攻后,苏军开始组织大规模的反攻,仅43年,德军被俘9万人,33万被围德军被全歼。

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具体的伤亡数字一直没有准确的统计,据苏军数据,苏军47万余人战死,65万余人受伤或被俘,这个数字不包括平民的伤亡,而平民的伤亡绝对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因为仅在德军攻入市区的短短一周,就屠杀了4万多平民。鉴于苏军在伤亡统计中历来喜欢将伤亡数字粉饰一下,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苏军的实际伤亡人数应该不止112万(不包括平民)。而德军为首的法西斯军队,共伤亡150万余人,损失3500辆坦克,12000门各式大炮,1400多架飞机。德军第六集团军几乎全灭,第四装甲集团军大部被歼灭,二十多个师直接从战斗序列中撤掉番号。



就双方战损情况来看,比一战著名的“凡尔登绞肉机”伤亡人数还要更大。

在如此大规模的集团军的较量中,许多我们熟知的战术战法都宣告失效,就是正面硬碰硬的拼装备、拼牺牲、拼意志。


史海拾遗


在解放战争期间,爆发过很多场著名的战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三大战役期间,我军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基本可以抗衡国军的机动部队,也可以面对面,硬碰硬,钢铁对钢铁的进行交锋。如果说哪一场战役是最硬碰硬的,本人认为还要属在辽沈战役期间发生的“塔山阻击战”。


塔山阻击战发生在辽沈战役最关键的时刻,为了取得“关门打狗”的态势,四野主力包围锦州,准备一举拿下。如果国民党丢失锦州,就会把关内和关外的联系切断,东北地区的国军势必会陷入绝境,等待国军的就是被干净利落的全歼。显然蒋介石不会坐视不管,派出了由侯镜如指挥的“东进兵团”和廖耀湘指挥的“西进兵团”,企图从东西两线增援锦州被围之敌。


不起眼的塔山就在此时显得格外显眼,“塔山”说是有“塔”有“山”,其实塔山既没有塔也没有山,只是一个只有100来户的小村庄,距离锦州30公里,去锦州的必经之路就要从塔山经过。塔山的地理位置非常不适合防守,虽然四野守军有八个师的兵力,但是一眼可以望到头的塔山基本没有天然屏障,有的只是低洼的土地。但国军的位置在塔山南面的山坡上,非常适合进攻。面对国军11个师的进攻,四野守军的压力是相当大的。


塔山阻击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打响了。


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役,也是一场谁也输不起的战役。塔山战役的成败直接决定了锦州战役,甚至影响辽沈战役的结局。国共双方都杀红了眼。四野守军誓死守住阵地,丢失了就再去抢回来,而国军部队在主将的监督下,也不得不向前发起一轮又一轮进攻。


第一天的战斗就非常激烈,国军的“东进兵团”就像蚂蚁一样涌过来,被打死打伤1174人,而四野守军伤亡也有319人。第二天的战斗就打成了阵地争夺战,阵地数次易手,双方伤亡直线上升,“东进兵团”伤亡1300多人,四纵守军付出了563人的伤亡。


即便国军凭借武器装备的先进,还有飞机和军舰助阵,我四野指战员更是视死如归,用血与肉组成钢铁长城,守住了这个几乎不可能守住的塔山。塔山阻击战,历时6天6夜,1949年10月10日开始,15日结束,毙伤敌军超过7000人,塔山阻击战的胜利,为我军顺利攻克锦州打下了基础,也预示关外的国军等待他们的注定是被全歼的命运。


而我军守将吴克华将军,16岁参军,是个老革命。在塔山阻击战动员大会上,就下定了破釜沉舟的决心,誓死守住阵地。在塔山阻击战中,吴克华将军不眠不休6个昼夜,体重至少减去十斤,可见压力多大。战后,吴克华也被誉为“塔山名将”,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国民党东线兵团的指挥官则是侯镜如,黄埔一期生。在侯镜如未到任前,由蒋介石指定的第五十军军长阙汉骞负责指挥,蒋介石的倒忙,直接打乱了卫立煌的部署,也使得阙汉骞根本指挥不了其他的军长,指挥混乱是导致塔山阻击战失败的重要原因。侯镜如到任后,也没有积极采取灵活的进攻方式,每天定时定点发起进攻,到时间在撤退,敷衍了事。


为什么侯镜如会这样指挥呢?其实侯镜如早就厌恶了内战,在辽沈战役爆发之前,就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伺机发动起义。后来在福建策划发动起义泄露,到香港避难,1952年回国。


对此,你认为塔山阻击战是一场硬碰硬的战斗吗?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我们知道蒋介石手上有五大王牌主力,不到关键时刻是不会轻易使用的。1946年秋,为了夺取我解放区重镇济宁,蒋介石不惜下血本同时出动了胡琏的整编11师和邱清泉的第五军这两支王牌部队,同时向巨野和郓城进攻,企图打通菏泽至济宁的交通线,最后与其他部队对刘伯承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形成合围。

胡琏是一位优秀的防守型将领,有“狡如狐猛如虎”之说,抗战之罗店和石牌之战可谓打出了名声;而邱清泉是一位进攻型将领,外号“邱疯子”,抗战之昆仑山和龙陵之战都是代表作。面对这两股强敌的步步逼近,刘伯承不管先打那一支终究都是一场硬碰硬的战役,而按军委的意思就是两支强敌都打,对其进行试探式进攻先摸一下对方的底子。

蒋介石下达进攻命令后,胡琏的整编11师突出于巨野以南的章缝集地区,而邱清泉的第五军则位于龙堌集附近。刘伯承得知这两支强敌的动向后做出了战略部署,一是巧设阵地诱敌深入,再集中兵力围歼胡琏的整编11师各部;二是以一个纵队采取机动防御作战,诱使邱清泉第五军和胡琏部拉开距离,最后在龙固集将邱清泉牢牢牵制住,为围歼章缝集的胡琏部争取时间。

龙堌集十几里处的观音集一带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前沿阵地,当时邱清泉第五军先头部队第第十九师部,率先向负责阻击任务的陈再道二纵队十四团发起了猛攻,观音集处的一个小村庄瞬间一片火海,巨野之一场硬碰硬的战役也至此拉开了序幕。

陈再道的二纵队采取刘伯承的策略就是巧设阵地,在运动防御中慢慢消耗第五军的力量,首战邱清泉就损失了七百余人令其暴跳如雷,双方经过五日的激战过后,邱清泉依然没能突破陈再道固守的龙堌集。此时章缝集一带的枪声仍未打响,警惕性很强的胡琏似乎嗅到了危机,迟迟不进入刘伯承的预设阵地,而龙堌集已经打了五天,二纵队已经很疲劳,再硬碰下去战线随时会有崩溃的风险。

胡琏不愧是战场老手,虽然龙堌集一带与邱清泉激战的晋冀鲁豫野战军非常的惨烈,但是明显兵力过于单薄,胡琏察觉到了刘伯承有集中兵力合围他的企图。因此,非常谨慎的胡琏立即下了停止行军的命令,并且依据有利地形修建起了防御工事,构建了相互交叉的火力网,等待刘伯承主动来进攻,如果刘伯承此时不来进攻,等到邱清泉拿下龙堌集之后便可以与之会合,两股力量拧成一股绳后再奋力反击。

而此时的刘伯承已经不能再等,决定趁胡琏立足未稳之际,星夜兼程主动出击,开始向章缝集隐蔽移动以对整编11师各部进行分割穿插包围。王宏坤的六纵队率先出击,试图切断胡琏11旅与其他部队间的联系,没想到扑了个空,胡琏这只老狐狸像一只刺猬一样将部队缩成了一团,不给对手见缝插针的机会。

当胡琏发现刘伯承已经对其形成了合围之势后,胡琏凭借着有利地形和强大的美式装备并没有乱了阵脚,而是决定在章缝集与刘伯承来一场硬碰硬的大决战。经过五日的交手后,王家垓王宏坤的六纵队和章缝集村落陈锡联的三纵队及杨勇的七纵队打得异常激烈,但始终都没能有效突破胡琏构建的防御圈,双方打得难舍难分。

战争进入了僵局这是刘伯承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以致于战后刘伯承在总结时说道:“未能大踏步进退调动迷惑敌人,使其暴露出弱点,结果反陷于被动,这种打法甚为不智。”而此时负责进攻龙堌集的邱清泉第五军已经分出兵力增援胡琏整编11师,有序的撤出了战场,刘伯承也不再恋战下令各部脱离战场。此战双方伤亡大抵相当,刘伯承与国民党胡琏和邱清泉这两位悍将的硬碰硬之战就此结束。


赛门之略


淮海战役中的双堆集战役,就是一场硬碰硬的战役,主要围绕我军的刘伯承元帅和敌军的黄维将军展开。

淮海战役打响后,我军前委就下了死命令,无论如何要消灭国民党军队的黄维兵团。

从阻击、诱敌再到包围黄维兵团的之前作战行动中,中野已经伤亡两万余人,此刻华野主力正在陈官庄包围着杜聿明集团三个兵团,还要阻击李延年和刘汝明两兵团的增援,淮海战场我军的兵力使用已经到了极限,解决掉黄维兵团成为当务之急。否则如此紧绷绷的情况极易出现问题,因此,担负主攻却缺乏重武器的中野任务非常艰巨,刘伯承坦言哪怕拼光老本,也要歼灭黄维。

刘帅和总前委判断,国民党第十二兵团由于起义、伤亡造成的减员当在30000人以上,因此决心投入战役总预备队(华野七纵、十三纵),配合中野的六个纵队对敌实施总攻击。其中陈赓指挥东集团中野三个纵队(附豫皖苏独立旅)、陈锡联指挥西集团中野两个纵队加华野十三纵,王近山指挥南集团中野六纵(附陕南12旅)和华野七纵,共九个纵队(含华野特纵)又二个旅围歼当面之敌。

敌人最难啃的防区其实在南侧,这里距离小马庄黄维兵团部最近,因此敌人的抵抗非常激烈,并且黄维还在核心阵地摆出了看家的两个团,其一是号称“老虎团”的第11师33团,驻守大王庄;其二是绰号“威武团”的第18师54团,死守标高25米的尖古堆。这两个团距离兵团部都只有1000米左右,是黄维用来保驾的最后家底,由第18军军长杨伯涛亲自掌握,也是“土木系”的终极精锐。

三个方向上的战斗空前激烈,南集团12月10日攻克大王庄全歼“老虎团”,再经三天苦战,我军已将黄维兵团全线压缩至东西不过1500米里的狭长地域,淮海战役总前委适时发出《促黄维立即投降书》。

然而黄维拒绝放下武器负隅顽抗,为迅速解决战斗,总前委从华野再调三纵、鲁中南纵队驰援双堆集战场。同时调整部署,以刚刚到达的华野三纵、以及原西集团的华野十三纵加入南集团作战,解放军指战员经浴血奋战,逐渐迫近敌核心防御阵地。

华野七纵在攻击战场制高点尖古堆的战斗中,遭到敌人毒气弹(实际为催泪瓦斯弹)和燃烧弹的袭击,伤亡较大不得不退下去休整,总前委换以华野三纵投入战斗(鲁纵为预备队)。为了攻克尖古堆,绰号“王疯子”的王近山派出了中野六纵49团一营,,也就是是战功赫赫的“襄阳营”,在解放襄阳的战役中,正是这个营率先破城。

华野三纵司令员孙继线选定的尖刀部队则为8师23团一营,也是在洛阳战役中获得荣誉称号的“洛阳营”,交战双方王牌尽出,因此,一场硬碰硬的战斗即将打响,这绝对是双堆集战役的巅峰对决。为了减少伤亡,中野其他部队连夜为两个突击营挖掘壕沟,由华野特纵的一个重炮团和三纵炮兵团提供火力支援,14日18时,经过一小时炮火准备,两个英雄营怒吼着穿过交通壕一跃而起,勇猛地杀上尖古堆。

经过两小时激烈拼杀,敌第18军“威武团”大部被歼,所余残敌逃出工事,杨伯涛随即出动第18军特务营、工兵营甚至炮兵营的士兵发起疯狂反扑,但都被“襄阳营”和“洛阳营”击退,尖古堆牢牢掌握在我军手中。从而使黄维兵团的司令部、炮兵阵地、快速纵队的车辆和临时机场完全暴露在我军面前,第十二兵团已经大势已去。

为了垂死挣扎,兵团副司令胡琏将兵团部警卫营、第14军残部通通划给第18军指挥,把所有能拿枪的人全部推上战场,对于退却的团长、营长不问缘由一概枪决,但是仍然无法克复尖古堆,华野的大炮已经可以直接轰击第十二兵团部。

在我军的强大攻势下,12月15日黄昏,精神崩溃的黄维认为守不住了,招集各军长决定分头突围,在野战中被我军兜歼,近10万人的精锐兵团就此全军覆灭。黄维、胡琏和吴绍周分乘一、二、三号坦克逃跑,最终胡琏脱逃,黄维和吴绍周等人被俘。

双堆集战役,是一场短兵相接的平原进攻战役,中野和华野以硬对硬,历经10天激战联手全歼陈诚的发家老本和“五大主力”之一的第18军。华东野战军参战五个纵队(第三、第七、第十三、鲁中南和炮纵),中原野战军参战六个纵队,胜利结束了淮海战役最艰苦的一战。

在双堆集战役中,我军的刘伯承和敌军的黄维打了一场硬碰硬的战役,双堆集战役也被成为解放战争中的绞肉机,足见此役的惨烈。


袁卫宇


战争史上硬碰硬的战役真是太多了。但如果说最硬碰硬的战役,我认为还是拿破仑战争中,

1812年9月5日~7日爆发的博罗季诺战役。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场战役,有四大硬。


首先统帅够硬!作战的一方是法国皇帝拿破仑,当时公认的世界第一名将。而他的对手是库图佐夫,一位当时欧洲第一流的沙场老将。

其次是将军够硬。法国元帅奈伊这位“勇者中的勇者”在激烈的战斗中,站在占领的多面堡上指挥他的部队,恨不得把所有的火力吸引到自己身上。而俄军的米洛拉多维奇将军为了显示自己的勇敢,竟然找了个更靠近法军炮兵的地方要求吃午餐!

再次是士兵们够硬。

先说步兵。一位法军军官对俄军留下了这样的记述:“俄军的(步兵)纵队……犹如移动的堡垒。在开阔地上,我们的大炮在他们中间轰开缺口,但这些勇士却不受丝毫影响,继续朝我们前进。”

法国第30战列步兵团的弗朗索瓦上尉后来写道:“实心炮弹飞来,在草地上跳跃、打滚,整行乃至半个连的队伍被击倒,形成巨大的空档。博纳米将军(第1师第3旅旅长,该旅仅辖第30战列步兵团一个团)位于30团最前头,他让我们在霰弹火力最密集的地方停下来,重整之后再次以冲锋步伐向前推进。一道俄军战线试图阻止我军,但我们在三十步距离上展开了全团齐射,越过了尸骸……”

看看,两边的士兵顶着炮火,被成片扫倒都死战不退。

再说骑兵。俄军第1西方军团的司令官巴克莱后来回忆道:“这种混战,前所未有,敌我双方的骑兵轮流冲锋,将对方击退,再在炮火的掩护上重新整队、发起进攻……”当时,这场重骑兵之间的较量在一块黑麦田上展开,双方冲击的力度是如此之大,以至于相撞之后的巨大动量能让人马如在飓风中一般飞舞。

双方士兵完全杀红眼和打疯了。

“每个人都尽力用他的武器、双手乃至牙齿杀戮敌人。令战斗更为恐怖的是,后继的骑兵攻击队列在冲向下一个目标——以准确的齐射迎接他们的步兵方阵——时踏过正在蠕动的人群。”

甚至连相对安全的炮兵都玩大炮上刺刀了。

当时俄军的命令是,直到敌军真的骑上(你们)火炮才能离开。通告连长和军官们:他们必须坚持到敌人进入霰弹最近射程内再开火,这是确保我们不让出每一步阵地的唯一方法。即使放弃火炮,即使他们夺走你们的装备,也要在近距离上射出最后一轮霰弹!就算此后被敌军俘获,这样的一个炮兵连也会给敌军造成足以弥补火炮损失的伤害。

而法军的要求是:倘若炮兵能够在近距离上发射几轮具备破坏性效果的霰弹,给推进中的敌军造成严重损失,继而钉死火炮,让人员撤离战场,他们就不注重己方的火炮损失。

最后,双方的伤亡也够硬。

很多参战部队很快就打光了,俄军第2混合掷弹兵师师长沃龙佐夫将军回忆说:“战斗开始1小时之后,我的师就已经不存在了。原来的4000人在会战结束后只剩下300人。我熟识的18名军官中只有3人幸存,而且只有1人没有受伤……我们并没有完成什么壮举,但没有一个人逃离战斗或投降。如果第二天有人问我,我的部队在哪里?我会指着我们的阵地自豪地说,就在那里!”

俄军第1西方军团的许多营剩下不到200人。俄军一位托尔上校询问一个“团”的番号时,得到的回答是“我们是第二师”。防守巴格拉季翁堡的六个掷弹兵营仅剩300名幸存者。以400人参战的皇后胸甲骑兵团在战斗结束后剩下95人。守卫拉耶夫斯基堡的第七军只剩下700人。

甚至没参战的部队也损失惨重,

俄军两个近卫军步兵团一枪没放,就因为法军炮击而伤亡297人。俄军帕斯克维奇将军记载道他的师在炮火下损失了一半。那些俄军象机器一样冒着法军的弹雨站立着,一个倒下去一个立刻向前把缺口补上,好象他们在接受检阅一样。就这样,他们一丝不动地经受了五个小时的炮击;唯一的行动是后面的士兵跨步向前补上死伤者留下的缺口。战斗结束后,排成整齐阵形的死尸使他们的阵地仍然清晰可见。

而法军同样如此,法国元帅缪拉的骑兵在开战后的整整3个小时里都直挺挺地站在法军炮兵队列的后方,忍受着俄军火炮的杀伤。波兰第14胸甲骑兵团的马拉霍夫斯基上校回忆:“我们的部队暴露在敌人的炮火下而不采取任何措施,一串炮弹割倒一片人马,在队列中撕出巨大的缺口,而后续部队则默默地顶上这些空缺。”第3骑兵军炮兵指挥官格里瓦也回忆说:“子弹、实心炮弹、榴弹碎片从各个方向袭来,而我们(法军)的骑兵却在几个小时都无动于衷……一个威斯特伐利亚胸甲骑兵团遭受的损失尤其惨重,以至不断有头盔和扭曲的胸甲碎片在空中飞腾。”

最后,总数为11万人的俄军,共有43924人阵亡、受伤和失踪,(有人估计为52000人),也就是伤亡率达到了40%~47%。

而总数为13万的法军,大于损失了大约35000人,伤亡率达到了26%。


凭着这四大硬,这一仗绝对算得上人类战争史上最硬碰硬的战役了。


冷兵器研究所


决战紫禁之巅,安卡拉会战,世界两大枭雄的终极对决

1402年,号称雷神的奥斯曼苏丹巴耶塞特一世在安卡拉郊外迎战帖木儿帝国的始建者帖木儿的大军。

一个是击败欧洲联军的,威震基督教世界,因为进军神速而享有雷神称号的奥斯曼帝国苏丹,一个是征战一生,已经统一中亚,吞并伊朗、阿富汗、叙利亚,击败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印度、马穆鲁克等强大对手,立志成为成吉思汗的帖木儿帝国大汗。二人当时被称为世界的两大军事枭雄!

战前击败过欧洲联军的巴耶塞特一世信心爆棚,对自己的突厥兄弟不屑一顾,因此不顾大军长期围困君士坦丁堡疲惫,又远途奔袭开往帝国东部迎战帖木儿大军。而帖木儿在战略上显然更胜一筹,他面对的对手逐渐强大,因此他总是尽可能争取到对手的优势,帖木儿首先解放了安拉托利亚被奥斯曼帝国吞并的突厥部落藩属,并恢复了这些部落藩属的自治,争取到了这些突厥部落藩属的支持,这后来成为了会战当中的决定性因素。

结果占据主场优势的巴耶塞特一世,被远道而来的帖木儿大军玩弄于股掌,疲于奔命,反而帖木儿以逸待劳。开战前,巴耶塞特一世再次像击败欧洲联军的尼科波利斯战役一样集结所有大军预设战场,而帖木儿大军则避开巴耶塞特一世直捣安卡拉空城,使巴耶塞特一世再次回师救援,而帖木儿则在适合骑兵大军行动的平原地区摆开阵式等待巴耶塞特一世,甚至截断了奥斯曼大军的上游水源,使后来激战一天的苏丹大军滴水未进。

巴耶塞特一世傲慢轻敌,匆匆赶来就准备进攻帖木儿,属下将领劝苏丹战前发响让士兵卖力,而巴耶塞特一世则固执认为应该击败敌军后再分享战利品,这也让雇佣的很多蒙古炮灰阵前倒戈。

会战开始后,阵前的蒙古骑兵不想与自己人为敌很快倒戈,右翼的突厥部落兵也被帖木儿大军中的突厥首领招降,人数本来就战劣势的巴耶塞特一世局面陷入被动。只有中路的苏丹主力和左翼的塞尔维亚重甲骑兵拼死抵抗。

经过一天决战,最后雷神也彻底变成了哑雷,精疲力竭的巴耶塞特一世全军溃败,自己则被俘,后被帖木儿关押羞辱去世。


战后已经崛起的奥斯曼帝国进入大空位期,帖木儿让巴耶塞特一世四个儿子瓜分了奥斯曼帝国,巴耶塞特一世为迎战帖木儿而解围君士坦丁堡让拜占庭帝国又苟延残喘了半个世纪。

自认为要再现当年蒙古帝国雄风的帖木儿把战剑指向了一生的最终目标中国,当时朱棣靖难上位,已经准备御驾亲征,但帖木儿在向中国的进军途中突然病逝,很遗憾历史没能再现一次精彩的双雄对决!


欢迎关注柔玄,品味历史的乐趣,把握兴亡的脉络!


柔玄


世界上最硬碰硬的一场战役当属朝鲜战争中的“上甘岭战役”,交锋的双方是我军与美军,实际前线指挥员我方是王近山、秦基伟、李德胜等将军,美军是驻韩国的联合国军司令詹姆斯·奥尔沃德·范弗里特。

美军在二战之后就是世界第一强国,拥有海陆空一体作战能力,有强大的火力和功业能力,并且当时参加朝鲜战争的部队基本都是参加过二战的老兵,有非常强的军事能力和战斗经验,可以说当时美军综合能力就是世界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我军参加朝鲜战争是在国内刚刚完成解放战争后几个月,虽然国家工业基础薄弱,武器装备落后,但是在陆军方面,我军战术高超,配合密切,加上有毛主席思想的带领,我军陆军的战斗在当时也是数一数二。

这样两支军队在战场上相遇,绝对是一场硬碰硬的战斗,而朝鲜就是这个战场,朝鲜战场中打的最血腥、最暴力、最激烈的战斗当属于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的发起源于美军的“摊牌行动“,美军当时企图将我军向北逼退,以达到改变三八线对峙局势的局面,所以围绕武圣山的争夺就此展开,上甘岭是武圣山上的一个高峰,占据上甘岭对于控制武圣山非常重要,上甘岭战役由此爆发。

上甘岭战役中,美军调集兵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战斗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二次大战最高水平。

我军主要依靠坑道进行阻击,在坑道中与美军进行生死搏斗,战斗进行到最艰难的时候,我军在坑道里面的士兵根本得不到给养,甚至连一个苹果都很难运送到山上去。但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军依旧坚守在坑道中,使美军不能完全占据上甘岭。

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持续鏖战43天,敌我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我军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最终我军还是坚守住了上甘岭,而美军也彻底打消了反攻我军的企图,从此之后,乖乖的到谈判桌面前谈判。

上甘岭战役我军的主要指挥官:

第三兵团司令员王近山,二野猛将,有名的疯子战将,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

第15军军长秦基伟,年轻的优秀将领,后担任国防部长,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1988年授予上将军衔;其15军,后来改为全军总预备对,空降军15军,被誉为“千岁军”。

第十二军副军长李德生,王近山麾下“三剑客”之一,后任总政治部原主任,北京军区原司令员,沈阳军区原司令员,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总体而言上甘岭一战,打出了国威军威,向世界显示了志愿军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


帝国烽火


最硬碰硬的战争非上甘岭莫属!几十万大军集结在只能部署两个连的地方打仗,完全就是拿炮弹耕田犁地,又拿人肉把炮弹顶回去。

实际上不管哪朝哪代打仗,都很难做到真正的硬碰硬死扛。比如我们常说的化整为零战术,这实际上就是因为敌方兵力少,只能堵住大方面部队,小股部队却可以从这些部队的缝隙里穿插而过。所以,如何声东击西,如何诱敌如何捕敌都是有斗智斗勇的技巧在里头。唯独只有上甘岭,整个阵地面积就3.7平方公里,半径只有一公里,一挺重机枪就可以射对穿的地方,在这种地方想投机取巧也办不到,只能硬碰硬了。

上甘岭战役时双方竟然总共投入了10多万人,双方大炮400余门,坦克200多辆,飞机200多架,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单位面积的炮兵火力密度冠绝历史。整个上甘岭地区的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许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 战斗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连冷兵器时代都没有这么密集的战阵拼杀。

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总共持续了43天,敌我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我军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双方阵亡总人数超过4万人,几乎占到参战总人数的50%,受伤更是不计其数,败是惨败,胜是惨胜。


优己


在世界的战争史上,名将与名将之间的经典战役数不胜数,无论是国内战争史还是世界战争史上,王牌与王牌之间硬碰硬较量战役更是不胜其数,本期小姐姐给大家盘点个人认为最硬碰硬的一场战役:塞班岛战役。

塞班岛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期间,美日为争夺马里亚纳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塞班岛进行战役。


日本,在海军方面,由日本海军太平洋总司令南云忠一指挥,守岛部队由司令小煨英良中将指挥日本第43师团,此战日本投入总兵力4.3w人、军舰55艘以及630余架飞机。

美军方面,由美军北部突击舰队司令特纳海军中将指挥,为此,美军此战投入陆战2师、陆战4师和第27步兵师,总计兵力6.7w人、军舰470余艘和2000余架飞机。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为了实现本土的绝对安全区域,以本土为核心,周围2000公里范围内都是在日本控制范围之内,防止其他国家攻击日本本土,美军采用“蛙跳”跳岛屿战术,步步进攻日本本土,拿下塞班岛,美军的B-29战略轰炸机就可以直接以此为基地对日本本土进行战略轰炸。


为此,美日双方都知道此战战略位置的重要性,由于之前美日之间已经经历中途岛海战、瓜岛战役等诸多夺岛战役,日本方面于1944年初,开始在塞班岛修建防御。美军也积累了诸多夺岛经验,首先,美军围住塞班岛,派出庞大的航母群切断日本海上补给,对岛屿在战役之前,进行不间断的轰炸。在登陆之前的一周派出所有舰载机、轰炸机、军舰上的火炮再次进行一周的火炮准备,日军方面守岛部队修筑的防御工事表面阵地基本是被炸平。

美军向来都是炮火理论,所有战役都是炮火优先开路,日本守军由于海上补给被切断,伤员得不到救治,食品、尤其是淡水资源得不到补给,守岛部队在美军炮火不断打击下,日军基本都是死战,抱着玉碎的信念,美军只能一个个阵地进攻,步步为营,推进一点是一点战术。在太平洋夺岛战役中,日军基本都是“玉碎”战死,日本守军战死率平均超过90%,美军海军陆战队则是专门为实施登陆作战而组建的部队。

夺岛战争本来就是背水一战,伤亡率也高,因此,美军海军陆战队在组建训练中就非常注重战斗作风、战斗意志的培养。美军海军陆战1师、2师、3师、4师都是美军王牌部队,在太平洋登陆战役取得辉煌中,都是海军陆战队打下的。



1944年7月7日晚上,塞班岛日本守军被美军压缩在岛屿东北角狭小地域,斋藤和南云向东京大本营发出了最后的诀别电,集中岛上剩余5000余人开始自杀冲锋,几个小时战斗,美军伤亡2000多人,日军基本全部战死,斋藤和南云也自杀身亡。

塞班岛战役历时一个多月,日本战死超过4.1w人,美军伤亡1.6w人,日军阵亡率超过96%,美军伤亡也达到将近30%,可谓是战争史最硬碰硬战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