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俄罗斯和车臣人多次打仗,他们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

哨兵小虎


说起车臣问题,我们先来厘清一个误区,有不少接触历史的朋友会发现,俄罗斯有车臣共和国,而我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车臣汗部,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车臣汗部与车臣共和国从历史、人种、地理位置来讲,基本没什么关系。元朝灭亡以后,蒙古王朝退回草原,并且形成许多较为散乱的游牧集团,到十五世纪初又进一步分裂为东蒙古和西蒙古,其中东蒙古人活动的地区主要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古国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境内,并且蒙古大汗的牙账也在东蒙古;而西蒙古人又被称为卫拉特人,主要活动于天山以北、杭爱山以西的地区。

▲车臣共和国与曾经蒙古车臣汗部的地理区位

在公元1479年以前,东蒙古地区主要地带已经形成了六个大万户,但是除了察哈尔万户以外,其余的都是异型贵族统治,并非成吉思汗的窒息子孙。直到达延汗继承汗位以后,逐步扫清了异型贵族对蒙古诸部的统治,在东蒙古确立了“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直接统治,同时将自己的子孙分封到六大万户。六万户之一的喀尔喀万户被分为左右两翼,喀尔喀左翼后来自成一部(号称“山阳喀尔喀”),入清以后一部分被清朝设立为扎萨克旗,一部分被编入蒙古八旗,不再称为“喀尔喀”。喀尔喀右翼从哈拉哈河向西发展,后来吞并了兀良哈万户的土地和人口并继续向西扩张,直到十七世纪初喀尔喀万户万户(右翼)已经发展称为东起呼伦贝尔额尔古纳河、西至杭爱山、北抵贝加尔湖、南达南蒙古北境的巨大势力范围,基本尽拥今天蒙古国和部分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土地。喀尔喀蒙古的封主格埒森扎死后,他的七个儿子形成了七个游牧集团,被称为“七鄂托克喀尔喀”,清代所称的喀尔喀蒙古就是指这一部分蒙古人,同时这一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再次演化为喀尔喀左右两翼,并且先后出现了三个大汗,喀尔喀蒙古又被分成三个汗部(土谢图汗、扎萨克图汗和车臣汗),我们说的车臣汗部就是这喀尔喀三汗部之一。从地理上说,车臣汗部从未到达过高加索地区;从人种上说一者是蒙古人(车臣汗是蒙古黄金家族的后裔子孙),另一者是高加索人种(另因历史上分别被蒙古、波斯、奥斯曼和俄罗斯入侵,血缘较为混乱)。两者名称相似,只不过是不同语言音译出来的巧合罢了。

▲车臣共和国的地理位置

为了避免误会,上文已经说清了车臣共和国与车臣汗部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俄罗斯联邦车臣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

俄罗斯车臣问题产生的原因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俄罗斯车臣问题并非短时间形成的,从历史层面看,该问题是沙皇俄国长期扩张中遗留下来的现实问题。事实上,车臣地区一直是北高加索各民族反抗沙俄扩张的主战场。自从沙俄开始染指车臣人世代居住的土地开始,矛盾就不断涌现,1726年沙俄开始大肆抓捕车臣人作为人质,以此作为胁迫车臣臣服的工具,沙俄吞并车臣以后,在该地区实施高压政策:1、实施残酷的驱逐政策,对车臣人的居住地进行严格限制,同时尽可能将车臣人驱逐到边远地区,例如曾经将包括车臣人在内的近50万高加索人强制迁往土耳其,同时大力向该地区移民,妄图完成人口上的俄罗斯化;2、打压当地宗教信仰,在车臣地区推行东正教而排斥伊斯兰教,期望完成宗教上的俄罗斯化;3、文化教育上同化政策,在车臣强行推广俄语一体化,希望完成文化上的俄罗斯化。

▲沙俄吞并车臣的战争

总之,在沙俄时代,沙皇的同化和高压政策一直在持续,而车臣人的反抗也从未停止;虽然因为各种原因,力量薄弱的车臣人会暂时屈服,但是也在一直窥视着俄国的一举一动,一旦俄国出现动荡或者衰弱,车臣人的反抗活动就会立马加剧。正如《帕麦斯顿勋爵》一书中所说“车臣人用枪声向俄国和世界证明,他们不会被俄国征服,高加索也决不属 于俄国”。在压迫和反抗中,俄国与车臣的矛盾不断积累,时而浮向水面,时而沉入水底,但是数百年间从未消除。苏联时代在车臣地区推行大俄罗斯主义以及对车臣人的流放政策,更是让车俄关系雪上加霜,以致于在二战时一大批车臣人倒向了德国。

▲1995年,第一次车臣战争时期,车臣武装在格罗兹尼对抗俄罗斯军队

当苏联成为超级大国,在世界权利争夺方面处于顶峰时期,车臣问题再次沉寂下来。但是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的衰弱,车臣问题以更为尖锐的方式爆发出来。在苏联写入解体危机的时候,一个“著名”的车臣人杜达耶夫从波罗的海军区回到家乡,并在1990年5月当选为“选车臣-印古什共和国反对派组织国民代表大会主席”,同年11月宣布车臣独立;1991年12月25日苏联宣告解体之后,车臣共和国在独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拒绝签订1992年3月通过的俄罗斯联邦条约,而俄罗斯拒绝承认车臣的独立地位。一时间,车臣共和国想借着苏联解体、俄罗斯衰落的大潮实现自己的独立梦想;而俄罗斯联邦惧怕因车臣的示范效应,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双方矛盾再次尖锐起来,这也为后来的第一次车臣战争埋下伏笔。


装备空间


这还得从几百年前说起,车臣这块地方靠近中东,宗教信仰是伊斯兰教。

16世纪的时候,在恐怖伊凡带领下的沙俄和开了挂一样扩张,其中就包括车臣所在的高加索地区。但沙俄的东正教和伊斯兰教天生不对付啊~ 车臣原住民特别反感这群北方毛子。

之后,愈发强大的沙俄和中东老大奥斯曼土耳其又不对付。但车臣这块地方又是沙俄和奥土的门户,于是毛子就在那块地方到处修路、修堡垒,这又激化了车臣人对毛子的反感。

到了18世纪下半叶,一个叫谢赫曼苏尔的伊玛目将整个车臣伊斯兰化,并号召穆斯林们反抗沙俄统治。然后两边就正儿八经的开打了,虽然车臣就这么个小地方,但背后有奥斯曼土耳其这个庞然大物撑腰,沙俄到也一时半会拿不下来。但两边的梁子已经越结越深了。

到了19世纪下半叶,奥斯曼土耳其越来越渣,所以车臣人也闹腾不起来,车臣地区也彻底被毛子占了。但长期的对立也让这块地方总有一些民族主义冲突,而毛子的做法也很简单——枪毙。所以...梁子又越来越深了

到二战那会...不少车臣人还主动加入德军,当然 等二战打完了之后就是全部枪毙。


所以说,车臣和俄罗斯的梁子都结了几百年了。主要是宗教和文化上的差异让车臣人不认同俄罗斯,然后整天闹事儿,搞恐怖,而毛子的脾气你们也知道,二话不说就是打。然后车臣人更恨他...但背后失去了奥斯曼的支持之后,也没这个实力去正面刚,但内心是苦的。

在后来,等到苏联解体,车臣当然跃跃欲试的也想独立出去,然后就是我们知道的数次车臣战争了。


疯狗的轻武


“高加索黛蓝的群峰呀,我向你们敬礼,是您哺育了我的童年,是您那尽现狂野的山脊托抱了我,是您给我穿上白云的衣裳,是您让我习惯了天空,从那一刻起,我永远渴望着那关联着您、关涉着天空的一切。“——摘自米哈伊尔·莱蒙托夫的《高加索》一诗。

高加索地区位于俄罗斯的西南部,黑海以东、里海以西,总面积约44万平方公里,被高加索山脉分为了两部分:山脉以南统称为外高加索,坐落着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以及阿塞拜疆三国;山脉以北则称为内高加索,分布有车臣、印古什、北奥塞梯、达吉斯坦和卡巴尔达-巴尔卡尔等俄联邦自治共和国。

车臣人应该算是高加索地区的原住民之一:早在1300多年前的亚美尼亚史书中就已有记载(当时叫做“纳赫乔人”,意为平民);但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车臣人始终是被侵略和被统治的对象:从最初的阿兰人(奥塞梯人的祖先),到后来的鞑靼人、蒙古人、突厥人、土耳其人、波斯人以及俄罗斯人,都曾染指这里。

而车臣与俄罗斯的纠葛差不多始于十八世纪中后期。彼时,俄罗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认为包括克里米亚半岛、黑海沿岸以及北高加索在内的地区是俄罗斯继东欧之后最应该进行政治和军事扩张的地方,但遗憾的是这三个地区当时还归奥斯曼帝国统辖。

不过,俄罗斯帝国很快就吹响了战争的号角:在第五次俄土战争中,奥斯曼帝国败北并向俄罗斯帝国割地、赔款,其中包含有北高加索地区的克里木汗国也在这次战争中脱离了奥斯曼的控制且在1783年被俄罗斯吞并。

包括车臣在内的高加索地区归由俄罗斯帝国统治后,因为圣彼得堡(俄帝国首都)除了军事建设外给予了这一地区较为宽松的自治权,所以也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高加索地区的反俄斗争以及心有不甘的奥斯曼帝国的渗透......

进入十九世纪后,俄皇亚历山大一世再度发兵高加索地区,史称“高加索战争”。当地宗教领袖卡齐·穆罕默德为抵抗俄军从而号召成立了“车臣尼亚”,这也是车臣人第一次建立自己的国家(也为后来频繁争取独立埋下了种子)。

战争期间,车臣尼亚的边界甚至一度触及俄本土,这也在极大的坚定了俄皇进一步加强对高加索地区控制的决心。1859年,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战争后,俄军终于消灭了车臣尼亚并将其并入了俄帝国的版图。

但常言道:失地易收,人心难聚。车臣尼亚覆灭后当地的反俄运动却愈发高涨,俄皇索性也对车臣人实施极为强硬的统治政策:大规模屠杀反俄车臣势力并使之几乎灭绝;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车臣内部对俄罗斯的仇视情绪进一步加重。

苏联成立后,车臣和印古什等高加索地区依然获得了相对的自治权,但由于车臣尼亚的先河之例已经让独立意识在车臣人的心里扎了根,所以二战时德国入侵苏联便被车臣人视作“谋求独立的良机”;但德国的战败让这一希望化为了泡影,最后还招致斯大林的清算:近五十万车臣人被流放至西伯利亚,其中百分之三十的人永远的留在了那片苦寒之地。

我是军武最前哨!


军武最前哨


车臣和俄罗斯的斗争可以延伸到沙俄时期的殖民扩张。沙俄帝国对车臣的殖民影响是从16世纪开始的,到17世纪中叶都没有直接军事殖民,18世纪开始,沙俄开始了对车臣的军事远征。18世纪80年代,车臣人在伊斯兰教的曼苏尔教长领导下发起针对沙俄侵略者的斗争,揭开车臣人长达200余年反抗俄罗斯侵略战争的篇章。

到了苏联时期,进一步加强了对车臣地区的清洗,在二战前曾多次造反又被平叛,二战时车臣造反派企图联合德国获得独立,后苏联转入反攻,车臣重新被苏联控制,苏联将大量车臣人迁移到中亚,大量移民死亡。

苏联解体以后,车臣获得短暂的独立,但是车臣北高加索一带蕴藏着丰富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这一地区是苏联石油与天然气资源储存最多的地方。这导致了俄罗斯政府与车臣政府及俄罗斯的寡头资本家都想要控制此地,以使自己得到丰厚的利益,从而就导致了俄罗斯与车臣各方为争夺这块肥田而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和博弈,这是车臣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同时由于历史旧怨,车臣造反派也极力反抗,这就导致了苏联解体以后爆发了两次车臣战争。







岭南通途


俄罗斯和车臣多次打仗,他们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要想明白俄罗斯和车臣之间的关系,就得从苏联解体说起,在上个世纪,东欧很多国家都是苏联的加盟国,但是随着苏联的解体,很多国家都取得了独立,但是没有独立的国家,组成了俄罗斯联邦国。

所以我们平时将俄罗斯称为一个国家,这是很片面的,因为现在的俄罗斯,有着22个加盟共和国,也就是说,俄罗斯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号的苏联,当然这个小号的苏联以俄罗斯人为主,并且这些国家早在沙俄时代,就是俄罗斯的领土,因此也没有像其他加盟国一样,在苏联解体后有独立的权力。



而车臣人,实际上就是俄罗斯联邦的一员,但是车臣人在俄罗斯历史上,是通过武力征服的,并且是从奥斯曼帝国手里抢来的,熟悉俄罗斯历史的朋友,肯定知道俄罗斯在历史上的扩张史,在这里我们就不做过多的解释。也因为这个关系,车臣人一直谋求独立,并且他们信仰伊斯兰教,和土耳其人可以说一脉相承,但是高加索地区对于俄罗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他们不可能让车臣人独立。



也就是这样,爆发了两次比较大的车臣战争,而俄罗斯的军事力量是庞大的,车臣当然不是俄罗斯的对手。当然现在的车臣,有着自己的国歌,甚至有着自己的总统,但其却没有世界上的合法地位,因为车臣属于俄罗斯联邦,他是俄罗斯的领土。所以说,俄罗斯本身和车臣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但是车臣要谋求独立,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尽管现在的俄罗斯,有着194个民族,但是涉及到领土问题,俄罗斯联邦的总统普京,肯定也不会让步的。



其实俄罗斯本来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小国,但是在15世纪到17世纪慢慢发展,18世纪之后高速扩张,才形成了现在1700万平方公里的超级大国。甚至一度有吞并我东北的想法,可惜日俄战争中惨败日本,才使得朝鲜半岛和我东北没有沦陷,以上就是我的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西北老张看世界


民族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

1、车臣那块地方的主要民族不是斯拉夫民族,而俄罗斯的主要民族则是斯拉夫民族;

2、那块地方曾经是俄罗斯和奥斯曼帝国争夺的地方;

3、这个地方主要受到三个分支的影响:俄罗斯、奥斯曼、本地人(纳赫乔人);

4、由于文化比较多样,而且几个不同的文化特征格格不入,所以矛盾冲突也就多,使得本来就麻烦的事情变得更麻烦了。

5、前苏联强势的时候还好,没人敢捋前苏联的虎须,但等到前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就压不住了;

后续的政治延续:

1、有前苏联的前车之鉴在,俄罗斯人自然不希望自己的祖国再被肢解一次,当然会尽可能的保持统一状态;

2、欧美有压制俄罗斯的需要(那一大串制裁就是个很明确的证据),而欧美要收拾别人的时候,一个常用手段就是煽动叛乱(比如利比亚反对派、叙利亚反对派、阿拉伯之春等等),车臣自然也不例外;

3、伊斯兰教本来就排外,在车臣地区也曾经有过影响;

4、俄罗斯再强,它现在也强不过这哥几个,只是占了个离着近更能使上劲的好处(其他势力哪敢明目张胆武装支持车臣),双方在这个地区谁的优势都不大。

有这些因素在,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我是一名专业的验光员


世界上有几大恐怖分子比如说:中国的东突、阿富汗的塔利班、俄罗斯的车臣。俄罗斯大部分的恐怖袭击大多数都来自车臣那么车臣和俄罗斯之间到底有什么恩怨呢?

车臣(Chechen) 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的一部分,位于俄西南部高加索山脉北侧,与格鲁吉亚隔山为邻,面积约1. 5万平方公里,人口有100多万(2004年)。车臣人信奉伊斯兰教,大多属逊尼教派。首府格罗兹尼 (Grozny) 是在1818年建立的格罗兹尼城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车臣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俄罗斯的一大难题。俄罗斯与车臣民族的矛盾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上半叶沙皇对车臣的入侵,但矛盾的真正激化是苏联解体前后开始的。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外部势力的插手,车臣民族分裂主义势力恶性膨胀。1991年9月,苏联空军少将、车臣人杜达耶夫依靠武力推翻了当地的苏维埃政权。

10月,车臣举行共和国总统和议会选举,杜达耶夫当选总统。11月,即在苏联解体的前夕,杜达耶夫颁令成立“主权国家”车臣共和国,并很快组织了车臣国民卫队。从此,车臣既不签署1992年的俄联邦条约,也不参加1993年的俄议会选举,在“独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994年12月1日凌晨,俄军苏-25“蛙足”攻击机编队投放的炸弹揭开了第一次车臣战争的序幕。31日,被称为“新年攻势”的格罗兹尼巷战打响,俄军T-72、T-80坦克在格罗兹尼狭窄又满是障碍物的街道上无法施展拳脚,失去了驰骋平原时的凛冽风气。

更糟的是,为免误伤平民俄空军已暂停空中支援,车臣武装分子肆无忌惮地化整为零、扬长避短,提着单兵反坦克火箭筒,穿行于熟悉的市区街道,躲藏于满是断壁残垣的废墟中,专挑俄军坦克装甲防护最薄弱的地方开火。原先一字长龙的钢铁纵队被寸寸截断,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窘迫境遇。被迫退出格罗兹尼时,俄军第131摩托化步兵旅的26辆坦克只剩6辆,120辆BMP步兵战车仅18辆完好撤出,且旅长伊万萨文上校殉国。虽遭惨痛失利,然俄军仍有点睛之作。

1997年1月,车臣举行总统选举,马斯哈多夫当选。同年5月,俄联邦与车臣签署和平与相互关系原则条约。但是,马斯哈多夫仍然坚持车臣是“独立国家”, 不仅拒不执行和平协定,而且加紧分裂活动。尤其令俄罗斯当局不安的是,在马斯哈多夫领导下的车臣,极端民族主义势力不仅在车臣境内加紧分裂活动,而且武装袭击与其毗邻的达吉斯坦,企图与该自治共和国一起建立“神权政治国家”。因此,1999年8月俄当局出兵10万,打响了第二次车臣战争。

2004年5月9日,车臣非法武装在格罗兹尼胜利日庆祝活动中再次制造恐怖爆炸事件,车臣共和国总统艾哈迈德·卡德罗夫和俄高加索联合集群司令巴拉罗夫在这次事件中被炸身亡。

在经历了第一次车臣战争后,俄军积极吸取教训,做好了充足的战前准备,战争层次和过程都相当清晰。第二次车臣战争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99年8月初至9月底),达吉斯坦平叛和对车臣武装分子进行空袭;第二阶段(1999年10月初至12月中旬),发动地面进攻、占领北部平原并完成对车臣首府格罗兹尼的包围;第三阶段(1999年12月下旬至2000年3月中旬),攻克格罗兹尼,清剿南部车臣武装分子;第四阶段(2000年3月下旬至战争结束),继续清理残余抵抗分子。

在第一阶段中,我们发现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以空袭为主,这和第一次车臣战争的第一阶段大相径庭。在8月初至8月下旬的战斗中,俄军重点对车臣境内非法武装的基地进行有重点的火力打击,使得车臣的反击能力被削弱,在这之后才派出部队对车臣周边进行包围。9月中旬至下旬期间,俄军对车臣境内武装分子进行了大规模空袭,对车臣武装分子基地、格罗兹尼的许多军事目标和经济目标进行了不间断轰炸,致使格罗兹尼的广播电视中心、许多雷达站、卫星通讯设备、弹药库、石油输送管道、石油加工厂等许多重要目标受到攻击。

在第二阶段中,由于有了第一阶段的空袭,使得俄军地面部队的进攻更加有效,保证了地面部队的安全。1999年10月3日,俄军派遣了强大的地面部队,这其中包括了4万机械化部队和特种部队,从东、西两面同时向车臣内地发动进攻。在推进过程中并未受到大规模抵抗,至10月中旬,俄军控制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地区,并在捷列克河建立安全地带,之后俄军分三个方向逼近格罗兹尼。

第三阶段是整个第二次车臣战争中伤亡人数最多的一个阶段,攻克格罗兹尼和对南部清剿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由于攻克格罗兹尼是巷战,俄军同车臣武装分子又不得不进行逐条街道,逐栋楼房的争夺。2月6日,俄军终于攻克格罗兹尼,但付出的牺牲也较大。车臣武装分子部分领导人以及武装力量逃至南部山区,俄军进入清剿阶段。

第四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清剿车臣残余武装分子,由于在第三阶段中俄军在车臣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所以这一阶段的另一目标是在车臣重建和平生活。考虑到车臣问题的复杂性,俄罗斯不单单只依靠军事手段解决车臣问题,这一问题需要政治和军事双重配合。

通过对比两次车臣战争,我们看到了俄罗斯作战样式的改变。通过俄罗斯作战样式的改变我们发现俄罗斯正积极发展自身军事力量,将高新技术运用到军事方面,研发更先进的常规武器装备。俄罗斯是一个有着极强大国诉求的国家,随着俄军作战样式的不断改进,她必将在以后的军事行动中展现其过人的一面,进而重新确立其大国地位。

车臣是伊斯兰奥斯曼时期扩张遗留的结果,奥斯曼帝国占领巴尔干半岛后又继续以武力扩张与弯刀相佐的宗教结合迫使巴尔干以及高加索地区原居民逃离或改神庙。随奥斯曼帝国逐渐衰败,东正教教徒逐渐回归,并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如南斯拉夫、格鲁及亚也遗留了南奥塞梯亚等争端地区。一战二战强大的俄罗斯以联邦方式共和了历史争端尘埃。

时代变幻莫测、苏联解体后独连体也渐拙襟见肘了。车臣分裂分子以政教合一国家蛊惑人心起家独立,以弯刀腥风血雨逼迫占人口四成的俄罗斯族及其它民族迁移。但俄罗斯在及其困难的情况下经几年平叛了分裂分子野心,随俄国经济军事力量恢复车臣也渐平静。当然战争留下的遗痕会在平静详和中溶解,毕竟人们需要和平安宁。


影视个人爱好者


车臣是俄罗斯加盟共和国其中的一个,是俄罗斯18世纪对外扩张从土耳其抢过来的,信仰伊斯兰教,是俄罗斯的固有领土,其位置位于高加索,石油资源非常丰富,地理位置也非常重要,俄罗斯不可能放任其独立,因为车臣在西方国家鼓动下闹独立,所以俄罗斯出兵干涉,爆发了2次车臣战争,俄罗斯族和车臣民族并没有深仇大恨。


大好河山153770896


车臣现在是俄罗斯联邦领土,位于高加索山脉北侧,与格鲁吉亚隔山为邻。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的车臣,人口约120万(1994年)。首府格罗兹尼是在1818年建立的格罗兹尼城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口为15万。车臣居民以穆斯林为主,信奉伊斯兰教。

车臣人素以骁勇善战著称,民族意识极强。19世纪,沙俄经过40多年的高加索战争于1895年把车臣并入帝国版图。1922年11月成立车臣自治州。1934年1月与其西邻印古什合并,1936年12月5日改成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1944年苏联政府以车臣人同德国侵略者合作为由,把车臣人强行迁出家园。当时有38.7万多车臣人和9.1万多印古什人被驱逐到哈萨克斯坦、中亚和西伯利亚。直到1957年1月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才决定恢复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的建制,归俄罗斯联邦管辖。

第一次车臣战争(1994年———1996年)

然而车臣向来信奉伊斯兰教,与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不论在种族及文化都大有不同,也正因此,此后车臣闹独立的人士层出不穷。1990年到1991年间苏联解体时,车臣仿效加盟共和国的独立方式,在1991年11月由总统杜达耶夫宣布脱离俄罗斯独立,但是当时由叶利钦主政的俄罗斯政府并没有接受。1994年12月,俄罗斯挥军车臣,试图恢复俄罗斯对车臣的主权。这场战争持续了13个月,在车臣的反抗下俄罗斯无功而返,战争在1996年结束,双方展开和谈。这场战争造成超过3万人丧生,杜达耶夫也死也在俄军枪下。

第二次车臣战争(1999年———2000年)

车臣独立分子的美梦差点在1996年时得逞,当时俄罗斯军队撤出后,车臣在1997年选出了自己的总统玛斯卡多夫,他曾是俄罗斯的炮兵军官,在俄罗斯与车臣的战争中他担任指挥官。不过在随后与莫斯科达成的和平协议中,双方同意推迟5年决定车臣政治地位。

1999年,持续进行的车臣独立运动由于多次对俄罗斯居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包括:炸弹攻击莫斯科公寓,同年稍早,车臣武装分子还参与了一项企图在塔吉斯坦创建伊斯兰国家的行动。当时担任总理的普京以反恐为由,再次对车臣展开打击行动,普京在这次行动中舒展的强力作风将他推上了总统宝座。

冲突远未结束

虽然俄罗斯政府最近表示对车臣的军事行动已经结束,但是当前俄罗斯军方在车臣仍驻有上千名军队,他们成了车臣叛军的眼中钉,驻车俄军不时遭到叛军的袭击。如何平息车臣独立运动成了俄罗斯当前所遭遇的最棘手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