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屢敗屢戰,隋煬帝三徵高句麗背後失敗的原因

前言


屢敗屢戰,隋煬帝三徵高句麗背後失敗的原因

三徵高句麗是隋煬帝楊廣在從大業八年(612年)到大業十年(614年)對高句麗進行的三次戰爭。三次均為煬帝御駕親征。三徵高句麗給隋朝的統治帶來了十分負面的影響。三次大規模的征戰,不僅嚴重損耗了隋朝的國力,亦造成了百姓民不聊生,嚴重激發了階級矛盾,最終導致了隋末農民起義的爆發。

三徵高句麗失敗背後的原因

高句麗是哪裡呢?很多人認為高句麗就是高麗,或者說現代的朝鮮,其實嚴格來說不全對,高句麗的歷史歸屬問題,目前在國際上還有很大的爭議,這個暫且不去細究。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古代,它確實屬於中國的藩屬國。隋朝統一中原後,隋煬帝楊廣讓高句麗向隋朝進行朝貢,可高句麗不僅不朝貢,還經常騷擾隋朝的邊境。因此,引發了隋煬帝對他的征討。

大業八年(公元612年)二月,隋煬帝正式進軍,第一次東征,因隋煬帝指揮錯誤,隋朝遭遇慘敗,損失慘重,隋朝國內開始發生農民起義。第二年正月,隋煬帝就開始籌劃第二次東征,但因楊玄感叛亂而退兵。大業十年(公元614年)四月,隋煬帝第三次發動戰爭,高句麗國王遣使將去年(公元613年)叛隋投奔高句麗的斛斯政送還,隋煬帝班師還朝。但是高句麗國王卻不按隋煬帝的命令入朝,還不放回其俘獲的大批隋朝軍民,

唐初使節到高句麗時看到大量當年被高句麗俘獲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

屢敗屢戰,隋煬帝三徵高句麗背後失敗的原因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失敗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1、無天時

隋煬帝時期的隋朝已經面臨初現矛頭的外禍與內亂,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內部方面,由於隋煬帝接連開鑿大運河及下揚州“巡視”並且長期大力賞賜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國力耗費甚巨。

(2)外部方面,隋朝經過初期的積累雖然國力較為強盛,但立國時間不長,但周圍的政權往往都存在數百年之久,面對隋朝這一強大政權,他們只是表面臣服,在邊境地區的挑釁和侵擾行為仍時有發生。隋煬帝三徵高句麗表面上對一國,實際上要面臨十餘個大小政權的威脅。

內部不和,外部不穩,立國不久的隋朝在自身根基不穩,尚未完全消化勝利果實的情況下未能吸取前秦教訓,發動如此大規模對外征戰,實屬不智,此乃第一敗。

2、地不利

(1)軍隊給養輜重的嚴重困難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每次集結的軍隊都在百萬以上,史書記載,隋煬帝每日發一軍,軍隊四十餘日才出發完畢,前後相接900多里,如此龐大的軍隊和後勤隊伍,已遠遠超過隋代軍事管理水平。進入遼東後,後勤保障長期受到高句麗和遊牧民族伏擊洗劫,供給十分困難;

(2)軍隊對氣候的極度不適應

遼東地區屬於關外,氣候寒冷陰溼,而高句麗本土又兼具海洋地區和遊牧地區雙重氣候特點,中國本土作戰部隊十分不適應,對氣候的不適應大大削弱了隋軍戰鬥力,在軍隊中還形成嚴 重的負面情緒。

隋煬帝在既不知己,也不知彼的情況下貿然重兵出擊,地利喪失殆盡,此乃第二敗。

3、少人和

(1)軍隊信息傳遞和管理的困難。

三次征伐高句麗,隋煬帝三次都在軍隊後方坐鎮,要求前線將領不得擅自定奪,而需將軍情日日傳送到後方由隋煬帝作出指示。長達數百公里的戰線使得隋軍指令傳達受到嚴重影響,前線部隊甚至長期處於失控狀態。光是首次征伐高句麗,隋軍就攻破遼陽三次之多,但每次都停止不前,僅遼陽一城就消耗大量兵力輜重。

隋煬帝三次征伐的戰鬥部署基本一致,陸軍進攻遼陽,海軍從高句麗 側面登陸,直逼平壤,大軍在平壤城下集結,形成合圍之勢。這一戰鬥部署表面十分合理,但實際上天文數字的各路部隊之間沒有有效的通信和聯繫方式,彼此又相隔甚遠,戰略部署根本無法實現。

(2)勞師動眾,人心不穩。

首次征伐高句麗,隋煬帝本想依靠軍威不戰而勝,因而調動了全國的資源打造了一支曠古未見的百萬人軍隊,全國民夫和工匠大部分被調往前線,人心浮動。首戰失敗後,逃回國內的殘軍更是給予了後方人員強烈的打擊,而隋煬帝不知修整,三年之內三次征伐,已使國家疲憊到了極點,國內民夫工匠一心想逃避深山,

國外作戰人員一心想歸家,加之飢餓、死亡等信息不斷傳來,隋軍軍心,已然崩潰。人心不穩,軍心不定,這是第三敗。


內容部分參考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