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一個為歷史背鍋的男人


縱觀中華五千歷史,二世亡國的朝代(不算五代十國、南北朝、三國之類的動盪不安的時代),秦隋兩代毋庸置疑可以上榜。

秦朝的亡國,大家主要是把鍋甩給了始皇帝,始皇帝修建萬里長城(這裡是歷史錯覺,萬里長城是指從秦朝到明朝歷朝歷代修建的長成,總共一萬多里)、修建始皇陵墓(直到秦始皇駕崩這個工程都沒做完)、修建棧道、挖渠、最重要的一個黑鍋就是:阿房宮

阿房宮是個什麼樣子呢?從《史記·始皇本紀》裡面先看看怎麼說的:

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房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

司馬遷怎麼說的呢?這個阿房宮還沒建起來,建起來想要用這個名字命名,那麼哪裡來的秦始皇的阿房宮這麼一個謠言呢?

要想找到謠言的來源,就要看看說這個謠言最廣為流傳的文獻是什麼,翻遍了典籍,有這麼一篇錄選入高中課本的文章印入眼簾。

杜牧·《阿房宮賦》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悽悽。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看一看,這描述,大氣磅礴,三百多里,這裡“步”,是一個計量單位,計量什麼的呢?長度。秦代六尺為一步,也就是說三十尺就有一座樓,再過三十尺就是一座閣。“矗不知其幾千萬落”,不知道有幾千座房子,最誇張的是“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啥意思呢?一天之內,一座宮殿裡面,氣候都不一樣,也許宮殿東邊是夏天,西邊就是冬天了。

隋煬帝,一個為歷史背鍋的男人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阿房宮構想圖)

那麼有人會問了:司馬遷不是說了項羽一把大火把阿房宮燒了嗎?

那麼我們來看看司馬遷是怎麼記載的。

《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隋煬帝,一個為歷史背鍋的男人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項羽塑像)

“宮室”一詞明確說出了項羽燒的是秦朝的宮殿,並沒有說是阿房宮,那麼阿房宮的存在就很可疑了。

當然,對秦始皇的研究已經有很多人了,迴歸到本文的主題,隋煬帝。

為什麼說隋煬帝是歷史的背鍋俠呢?

先看看隋煬帝的爸爸幹了什麼。

隋煬帝的爸爸在歷史上是一個好皇帝,至少《隋唐演義》是這麼說的。

隋煬帝,一個為歷史背鍋的男人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閻立本《歷代帝王圖》中的隋文帝)

楊堅的貢獻是什麼呢?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的,開國皇帝形成盛世的:開皇之治

這一點就行了,貢獻夠了,這四個字裡面蘊含的含義已經很明顯了。

好皇帝統治下天下富足的還有什麼呢?

漢朝:文景之治、光武中興

隋朝:開皇之治

唐朝: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明朝:洪武之治、永樂盛世

清朝:康乾盛世

中國曆代能算得上是盛世的也不過寥寥,隋朝這樣一個二世亡國的朝代居然也可以登上盛世大榜,實屬難得,功臣就是隋文帝楊堅。

盛世的表現是什麼呢?有錢。文景之治就是表現,穿錢的繩子都爛了,糧食堆到糧倉裡面都發黴了。這才能夠支撐起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消滅匈奴。

隋朝也是這樣,開皇之治是個盛世,接班人應該繼往開來,可是事實明顯不是這樣。

隋煬帝,一個為歷史背鍋的男人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隋煬帝楊廣畫像)

隋煬帝繼承他爸爸的皇帝位置,有些來路不正,眾說紛紜,《隋唐演義》裡面對這個謎案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在這裡不討論。

隋煬帝為什麼會把隋朝大好的盛世,搞得烏煙瘴氣呢?

三件大事造成了他的滅亡。

第一件:遷都

楊堅奪得帝位主要是處理了北周的皇帝,自己外戚專權當了皇帝,手底下拿票人不是南方人,是北方人,安土重遷,鄉土觀念比較重,可是隋煬帝呢?他要去揚州,為什麼呢?

先要知道隋文帝手底下的人是什麼人,他們是在隋朝歷史上不可忽視的重要集團:關隴集團

。就是陝西關中地區到甘肅隴山這一片地區的人,他們

入則為相,出則為將,無文武分途之事。

這裡的人基本上都是厲害人物,在隋朝裡面他們是主要的把控者,可是隋煬帝什麼想法?他想要任用江南地區的知識分子,想要擺脫關隴集團的控制,可是關隴集團很不滿意,他們對這個皇帝本身就不滿意,現在皇帝想要遷都,離開家鄉去那種那南方陰雨連綿的地方?

隋煬帝,一個為歷史背鍋的男人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揚州大運河)

他們想要勸誡皇帝,於是宇文化及這位關隴集團的首腦人物就去勸告,但是隋煬帝不聽,於是皇帝既沒能得到江南知識分子的幫助,也徹底和關隴集團撕破臉皮,隋煬帝不得不死,於是隋朝就跟著滅亡了。

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此,隋煬帝和關隴集團的矛盾。

第二件:修大運河

隋煬帝修大運河是什麼目的呢?有人直白的指出:他想要去揚州看風景,據說揚州有六色的奇花開了,千年難得一遇,隋煬帝要去看,趕早去就能看到。

但是這個說法是存在漏洞的,隋煬帝完全可以走陸路去揚州,雖然道路比較泥濘,但是也能到,甚至能更早到,保不齊能在揚州蓋一個小宮殿,但是隋煬帝還是選擇了水路。

為什麼呢?

這就要回到西晉了,西晉時期最重要的一件事,並不是說司馬炎一統三國,而是五胡亂華,這是中國經濟中心第一次開始南移,北方的優秀知識分子、匠人跑去了南方落根,北方開始出現人才匱乏的現象。

到了隋朝基本上南北方的經濟中心就要開始持平了,這個時候南方表現出了優越性:因為水分充足的原因,南方的糧食產量明顯開始高於北方,這個時候隋煬帝正在幹一件大事,糧食匱乏的很,陸路運輸有很大的侷限性:少。走海運的話多大風大浪,最好的方法就是:內陸河運

於是隋煬帝開始修建大運河,不停的徵發民工,想要趕快修建大運河,來完成大所要做的大事件順便去南方看看他心目中的都城:揚州

這件事情是直接造成民眾造反的原因,但是第三件事情,才是壓垮他的致命一擊,也是他為歷史背的最大的黑鍋。

第三件:東征高句麗

這件事情是最終拖垮了隋朝的重要原因,這也是隋煬帝開大運河的原因,從南方調糧食運到北方,滿足東征軍隊的需求。

隋煬帝的東征是一件漫長的事情,他在位期間前前後後三次東征高句麗,最終的結果都是失敗告終。

高句麗就是現在的韓國朝鮮一代。

為什麼說這件事是隋煬帝為歷史背的黑鍋呢?

因為在他不久之後,也有一位帝王東征了高句麗,這位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隋煬帝,一個為歷史背鍋的男人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李世民畫像)

但是之所以李世民東征高句麗沒有留下罵名是因為兩個原因:

其一:次數少,僅一次就戰勝了隋朝十多年沒能完成的事業。

其二:處於貞觀之治的盛世。因為唐太宗統一中國以後,做的第一件事並不是直接去打高句麗,先是整頓了國內,其次才是對外。

李世民用的是什麼呢?用的就是隋煬帝留下來的大運河,只不過隋煬帝是一次性想做三件不可能一次性完成的事情,所以落得個自殺國滅,他的大運河雖然被後世人嗤之以鼻,但是李世民東征高句麗也沒少用,包括後來元明兩朝也曾受益於此,不過受益最大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如果修大運河這件事隋煬帝沒有做,那麼做這件事情的人就一定是唐太宗李世民,毫不誇張地說,隋煬帝的雄才大略不下於李世民,尤其是

科舉制度這個制度就足以見識到隋煬帝獨到的眼光。

之所以說隋煬帝是一個為歷史背鍋的男人,主要還是因為他為唐太宗背了鍋,他提前一步做了他不做唐太宗一定會做的事情,可惜唐太宗名利雙收,隋煬帝身敗名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