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汉宣帝刘询该不该为西汉的灭亡负责?

romanticjq


不应该。汉朝的灭亡是从他儿子汉元帝弃外儒内法的霸王道,而专用儒政开始的,与外戚宦官都没什么关系。

事实上,汉哀帝上台后也曾致力于重振皇权与土地改革(下“限田令”限定私田三十顷,以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却由于私人感情自己打破了土改诏令(赏赐宠臣董贤私田2000顷,几乎相当于关中良田的一半,另外,董贤的家财有四十三亿,比国库还多),导致各项改革尽数夭折;再加上身有重症肌无力之恶疾,结果只当了短短六年的皇帝就魂归天国,这岂不是刘欣之哀,也是强汉之哀么?当年,宣帝刘询为了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三次迁徙陵县,又多次将皇家公田假借给无地、少地农民耕种,使他们摆脱豪强地主的控制,重新成为国家掌握的编户齐民。比起宣帝,哀帝这些刘氏后人们难道不感觉汗颜么?

不过照我看,至哀帝时西汉朝已病入膏肓,整个统治阶级在一片争权夺利、纵欲狂欢、腐朽堕落中已全部溃烂,是民不聊生,忍无可忍,只寄望于一个中兴明主来拯救国运是不可能的,悲哀无助妄图挽救国运的哀帝是如此,野心勃勃试图“托古改制”的王莽也是如此。除了大破大立,改天换地,新生统治阶级,重建社会秩序,其他别无选择。

哀帝完全不好女色,死后也是无子,权力便又全部回落到了外戚王氏的手里。不久王莽被太皇太后王政君征召复出,受命回朝处理哀帝丧事,并诛灭丁、傅、董贤,重新当上了大司马。当时新立的汉平帝刘衎(亦为元帝庶孙)只有九岁,基本就是个傀儡,再两年后王莽更被群臣共推为安汉公,离帝位只有一步之遥了。

汉平帝下元始五年(公元5年)十二月,王莽弑平帝而立孺子婴(宣帝曾孙),群臣奏请王莽摄行皇帝之事,称“假皇帝”(代理皇帝)。

公元9年,王莽从假皇帝变做真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如果说秦朝的灭亡主要还是两任皇帝自身的问题,那么西汉的灭亡则是整个君臣班子从上到下的全体烂掉,而刘氏王朝又无能亦不愿自行医治,于是王莽不失时机的站来出来,提出要用一场不切实际的改革来解决所有这些问题,民众便选择相信王莽,而放弃了一次次让他们失望的刘氏王朝,如此而已。

换句话说,当时天下苍生急需重组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充当救世主的角色,救万民于水火。刘氏干不了,那就王莽来干,王莽干不好,那就再换人。古代没有民主,没有民选,所以也就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要么和平篡权,要么就武装颠覆,古人称之为“再受天命“,今人称之为“历史选择”,如此而已。


千古名将英雄梦



我觉得:汉宣帝不该为西汉的灭亡负责。

首先,汉宣帝刘询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有为之君,创立了西汉有名的“昭宣中兴”。

汉宣帝在为期间,正式将西域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可谓开疆拓土。

降服匈奴,匈奴称臣,“凡江河所至,日月所照,皆为汉土”,西汉周边的各方势力都被收拾得服服贴贴。


关键是国内还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汉宣帝时期,西汉发展到了汉朝的最高峰,国力鼎盛,所以西汉的灭亡与汉宣帝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汉宣帝不需要为西汉的灭亡负责。

其次,至于有说汉宣帝开始重用宦官,导致宦官干政。我觉得皇帝所用之人都是用来便于统治的,至于出现宦官干政的局面,这是后面的皇帝本身昏庸导致,和汉宣帝没有关系。


当皇帝本身昏庸无道之时,就算没有宦官干政,也会有强臣夺权,或者武将拥兵自重。

所以说,西汉的灭亡是西汉后期的皇帝自己昏庸无道导致,与汉宣帝没有关系,汉宣帝不需要为西汉的灭亡负责。


花开花落缓行客


这个说法显然不能成立,汉宣帝刘询是西汉的中兴之主,而西汉的衰落是他去世之后的事情了,是从他的儿子汉元帝刘奭在位时期开始的,跟刘询基本没啥关系。纵观西汉200余年,外戚干政情况一直都存在,而导致西汉灭亡的正是外戚王莽的崛起。如果说刘询有责任,那就是不该把皇位传给刘奭,更不该选王政君为儿媳妇。

西汉在汉宣帝刘询手中达到鼎盛

在元平元年(前74年)刘贺被废后,霍光等大臣拥戴尚在民间的刘询为帝。刘询由于常年生活在民间,因此对于百姓疾苦和吏治情况极为了解,这也对他亲政后采取的措施产生了极大影响。

汉宣帝刘询继位后,朝政几乎全部掌握在霍光手里,因此当霍光假惺惺的表示要还政于君时,汉宣帝相斗没想就回绝了,并明确表示非常信任霍光,欣赏霍光的才能。从而稳住以霍光为首的霍氏集团,消除霍光的猜忌和疑心,坐稳了皇位,直到霍光去世之后,刘询这才以雷霆之势剿灭霍氏集团,将权力重新收归皇帝。

而在汉宣帝亲政时期,他励精图治,选贤任能,贤臣循吏辈出,例如著名的麒麟阁十一功臣。由于他极为了解民间疾苦,于是刘询继位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并重视吏治,认为治国之道应以“霸道”、“王道”杂治,反对专任儒术。对外更是联合乌孙大破匈奴,致使匈奴呼韩邪单于率众来朝称臣,同时平定西羌,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

可以说刘询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县君,他在位期间,西汉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西汉在其治理下达到鼎盛,史称“孝宣中兴”。

西汉衰落是在刘询去世之后

黄龙元年(前49年)十二月,刘询因病崩于未央宫,其长子刘奭即位,是为汉元帝。而西汉的衰落正是从汉元帝开始的。

史书记载汉元帝刘奭多才艺,善史书,通音律,少好儒术,为人柔懦,其实说白了就是“懦弱无能”。也正是刘奭在位期间,由于他宠信宦官,到至皇权开始式微,朝政混乱不堪,民间土地兼并现象开始盛行,中央集权逐渐削弱,社会危机日益加深,西汉在短期兴盛后迅速走向了衰弱。

而在汉元帝去世之后,继位的汉成帝刘骜又沉迷于温柔乡,导致太后王政君的王氏外戚迅速崛起,自王凤之后,西汉的大司马大将军一职开始全部由王氏子侄担任,导致西汉灭亡的王莽正是从此刻开始崛起的。

汉成帝去世之后,太子刘欣即位,是为汉哀帝。太后赵飞燕大肆排挤王氏,将汉哀帝的祖母傅太后及生母丁太后入主宫禁,大司马王莽见大势已去,于是向太皇太后王氏建议暂时退让,王莽也因此回到新野新乡封国。

然而由于汉哀帝不事政纲,甚至以“断袖之癖”中的另一位主角,年仅二十二岁的董贤为大司马辅政,导致汉朝彻底进入衰弱期。

在汉哀帝死后,王氏重新崛起,王莽也从此开始逐渐干预并最终彻底掌握朝政,最后杀孝平皇帝刘衎、废“孺子”刘婴,于9年1月10日正式称帝,改汉为新,西汉亡。


综上所述,西汉的灭亡其实和汉宣帝刘询的关系不大,如果非要说他有责任,那就是不应该将皇位传给刘奭,也不该让刘奭取王政君为妻。


香茗史馆


一辈子人不管两辈人的事,所以西汉灭亡与汉宣帝刘询没有一毛钱关系。

因“巫蛊之患”,太子刘据、皇后卫子夫自杀,尚在襁褓中的刘病已(称帝后改名刘询)被投入狱中,汉武帝将逝时才被放出,常年生活在民间。

元平元年(前74年),霍光等大臣拥戴尚在民间的刘询为帝。继位之初,霍光独断专纲,汉宣帝仰霍光鼻息而活,纯是一个吉祥物,霍光死后,刘询以雷霆之势剿灭霍氏集团,才得以亲政。

因特殊的成长经历使他成为真正体察民情的帝王。

一、汉宣帝在位期间,联合乌孙大破匈奴,平定西羌,正式将西域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凡江河所至,日月所照,皆为汉土”,完成了汉武帝终生未完成的夙愿。

二、“吏不廉平,则治道衰”,汉宣帝除去尚书这一中间环节,恢复了汉初丞相既有职位又有实权的体制外,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对地方长吏的选拔和奖惩制度。他对郡守级官吏,实行五日一听事制度;并不定期派使者巡行郡国,对二千石官员的工作进行考察。根据考核结果,信赏必罚。

他当政时,一大批因政绩突出的官员受到了奖励,对那些不称职或有罪的官吏,则严惩不贷,所以贤臣循吏辈出,例如著名的麒麟阁十一功臣。

由于幼年生活在民间,对民间疾苦了然于胸,所以他对官员严苛同时,对于百姓却是十分宽容,为避免人民因触犯他的名讳而被惩处,改名为刘询,他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认为治国之道应以“霸道”、“王道”杂治,反对专任儒术。

正是在刘询的治理之下,当时汉朝国内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四夷宾服, 汉宣帝在位的二十多年时间,西汉的文治武功都达到了鼎盛,缔造了三大盛世之一的“孝宣中兴”。

前49年12月,刘询因病崩于未央宫,其长子刘奭即位,是为汉元帝, 因刘奭“懦弱无能”,宠信宦官,皇权开始式微,西汉从此走向衰落。

虽然刘奭是刘询之子,是刘询传位给他,但这不也能说西汉灭亡就与刘询有关,如果非这样说,毛病在汉武帝,当初他就该将刘询一并杀死。


美丽青春您真痘


汉宣帝自然不该来负这个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汉宣帝确实没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但他本人并未造成西汉积重难返的问题,故而西汉灭亡的锅不应由他来背。

我们熟知的西汉盛世有“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和“孝宣中兴”。而这最后一个盛世,正是由汉宣帝辛苦缔造的。

作为废太子刘据唯一活下来的孙子,刘询实在是东汉的世纪“锦鲤”。征和元年(前92),汉武帝为了追捕刺客,下令封锁全城。随后,被汉武帝通缉的侠士朱世安在狱中“告发”公孙敬声,说他和阳石公主私通,并在驰道埋藏木人,以诅咒汉武帝。

汉武帝大怒,斩杀了公孙全族、阳石公主、诸邑公主和长平侯卫伉。这件事发生以后,大量方士、巫觋涌入都城。一些神巫进入后宫,教后宫的美人们在屋内藏木头人,举行祭祀仪式。结果美人们纷纷以此为借口,诬告他人诅咒皇上。汉武帝烦不胜烦,前后处理了相关宫女及大臣数百人。

由于长期听到身边人念叨,汉武帝终于对巫蛊起了疑心。一天,汉武帝梦到数千木头人举着棍棒袭击自己。梦醒后,他感觉到身体不适、精神恍惚。奸人江充趁机诬告太子刘据,说这是太子在毒害汉武帝。

刘据听到消息,为保命而造反,最终却葬送了全家性命。只有尚在襁褓中的刘询逃过一劫。后来刘询在狱中长大,在汉武帝将逝时被接回掖庭。因为特殊的成长经历,刘询其实可以说是在民间长大的,真正体察民情的帝王。因而在他即位以后,他做出了很多真正利国利民的事。

汉宣帝不仅说出“吏不廉平则治道衰”这样的话,还省去尚书,亲自过问政事。他建立起一整套对官吏的考核和奖惩制度,甚至多次下诏要求郡守等俸禄在两千石的官员每五天就要见他,向他汇报工作。“有功不赏,有罪不课,虽唐虞犹不能化天下”,正是他的治官态度。

汉宣帝对待官员很严苛,但对待百姓却十分宽容。他特地启用一些公正的官吏去惩治在各地为非作歹的豪强,还亲自参与一些案件的审理。触犯他名讳的人被赦免、连坐制度被取消、多次出现天下大赦……这样一个为了方便百姓而把自己的名字从“刘病己”改为“刘询”的人,在当世以为民着想而著称。

他在位时,西域第一次正式划入中央版图,西域都护府在大漠拔地而起;他在位时,“与民修养生息”再次被提起;他在位时,《史记》和《谷梁传》再次成为当时的“必读书目”。即使是权臣霍光,都称赞汉宣帝“操行节俭,慈仁爱人”。

有人说,正是汉宣帝重用宦官,西汉才走向了灭亡。但真要这样追究,屠杀功臣的汉高祖、发起巫蛊之祸的汉武帝,谁又能不来背西汉灭亡的锅?

西汉灭亡虽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这罪过也不至于追究到汉宣帝身上来。这一点,生活在汉宣帝统治下的人们最有发言权。


邓海春


个人觉得,要把西汉的灭亡跟汉宣帝扯上关系,有点牵强。西汉的灭亡,一般认为是亡于外戚(王莽)之手,王氏外戚是在汉成帝时期逐渐大权独揽的,所以主要责任归咎于汉成帝刘骜,是能说得通的。

但是,从班固写出《汉书》以来,就有一种说法,认为西汉王朝的衰落是从汉成帝的父亲汉元帝刘奭开始。这种说法再后来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认可,原因有二:第一,西汉王朝的力量确实从汉元帝时期开始走上了下坡路。第二,导致西汉灭亡的王氏外戚,正是由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带上政治舞台的,王政君也被称为“元后”。因此,说汉元帝应该为西汉的灭亡负主要责任,也能说得过去。

但是,要把这个责任归给汉宣帝刘询,脑洞就有点大了。汉宣帝刘询年轻时寄养在民间,在昌邑王刘贺被废除后,大将军霍光立他为帝,继承了西汉的皇位。汉宣帝在位的二十多年时间,正是汉武帝逝世后西汉王朝国势的鼎盛时期,这一点在史书上没有任何争议。就连曾祖父汉武帝打了一辈子都没能彻底降伏的匈奴人,到了汉宣帝时期也乖乖地投降了西汉。西汉的文治武功都达到了鼎盛阶段。

而且,外戚势力的崛起与汉元帝的即位,都并不是汉宣帝的本意。汉宣帝本人没有重用外戚,给予国家大权;甚至被后人认为导致西汉衰落的汉元帝刘奭,虽然一直是汉宣帝的皇太子,但是《汉书》记载中汉宣帝还曾经有过换太子的想法,也就是不让刘奭继承皇位,选择别的儿子做皇太子。不过,汉宣帝最后想起与刘奭的母亲许平君多年的爱情💏,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刘奭最终还是做上了皇帝。鉴于后代很多人认为汉元帝刘奭应该为西汉的灭亡负责,汉宣帝在这方面也可以说是无可指责的了。


黄岩岩107008496


西汉之亡,并不是西汉的某一个皇帝就能承担这个责任,下面就来简单谈谈西汉之亡。

表面之原因

西汉表明之亡的原因就是外戚的专权,而西汉前期和中期虽然也有外戚势力强大的现象,但要么是被解决掉了,要么就是被皇帝压住了。而到了汉元帝开始,外戚就又有抬头之势。许嘉在汉元帝、汉成帝时期壮大就是一个例子,之后的西汉几任皇帝基本上都有外戚专权,王氏也是在这个时期慢慢壮大起来。所以要论表面之原因,汉宣帝并没有多大的责任。



深层之原因

西汉之灭亡,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西汉灭亡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豪强壮大及农民的流亡造成。当初的田地是可以自由买卖的,经过这么多年过去,豪强兼并了诸多的土地,导致有大量的流民,也诞生了大量的奴隶。豪强的问题在西汉之初并没有多大的问题,但是到了昭宣之时,积弊已然太久。汉宣帝虽然与民休息,但是根本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所以虽然出现了中兴,但是汉元帝、汉成帝之后西汉就开启了灭亡之路。




汉宣帝的责任在于没有治理西汉深层次的忧患问题,而不是宦官这些。毕竟汉宣帝在霍光死后就接过了皇帝大权,所以即使任用宦官,但是皇权集中在汉宣帝手中,也让宦官折腾不起来,就和汉武帝当时用卫氏一族一样。

故而若真是要论谁为西汉的灭亡,那么汉宣帝也只是其中之一,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汉宣帝若想解决这个根本问题,那就是迁豪强和分田。


淡看天上月


西汉的灭亡,责任不在汉宣帝,在于王莽。汉宣帝在位时整顿吏治,外灭匈奴,汉朝一度出现了中兴的局面。但是在他生命行将终结的时候,有一件事让他放心不下,那就是他的儿子刘奭,刘询英明神武,儿子刘奭却孱弱好儒,只懂得虚文腐礼,没有经过生活的磨难,也未经历过人生的风雨,更不会懂得人心的奸佞。

大汉治国,讲究的是“外儒内法”,表面上以仁礼治国,内里施展法家手段,以严刑酷法为后盾。汉武帝刘彻是这样的皇帝,刘询也是。刘询为巩固皇权接连处死了赵广汉、韩延寿和杨晖等朝廷重臣,太子刘奭不能承受,上书刘询说是刑罚过重,要以儒术治国。


刘询从此看出了刘奭性格的懦弱,他告诉刘奭,治国讲究“外儒内法”,否则大权必然旁落,没有经历过与外戚、士大夫和宦官的争夺战,刘奭当然不理解其中的深意。刘询曾经对近臣说,坏我大汉基业者,就是当今太子。

刘奭懦弱,刘询难道不能换太子?答案是——能。他心目中的人选是淮阳王刘钦。但是刘询始终无法忘却皇后许平君对她的感情,无法忘却与他共同吃过的苦。

在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许平君在剩下一女后,霍光的妻子霍显与御用女医淳于衍相互勾结在滋补汤药里面加入附子,让产后的许平君服用,许平君不久毒发身亡,在痛苦中死去。一年后霍光之女霍成君如愿以偿取代她为皇后。

面对许平君留下的骨肉,刘询经过一番事业和感情的斗争之后,最终选择了刘奭。

在弥留之际,刘询招来了三位托孤忠臣,史高,萧望之、和周堪。

随着权利的演绎,宦官石显消灭了士大夫集团,随之而来的是外戚专权。

刘奭娶了一位皇后,这位女子叫王政君,与王昭君同姓。王政君有一个侄子叫王莽。


王政君当上皇后之后,她父亲王禁被封为阳平候。王禁死后,她哥哥王凤继承侯爵,弟弟王谭被封为平阿候,王崇被封为安成侯,王商被封为成都候,王立被封为红阳侯,王根、王逢、王音都被封侯,这样一来,外戚不干政都难。

而王莽的父亲王曼不争气,早早就死了,王莽来到这个世界上一无所有,好在自己勤奋好学,谦恭有礼,使劲的巴结伯父大司马王凤,甚至比亲儿子还要孝顺。王莽精通《礼经》,照顾老母,照顾嫂子、侄子,面面俱到,没有丝毫越礼之初,在腐败的王氏集团中,就是一朵奇葩。


王凤临终前,把王莽推荐给了汉成帝刘傲。成帝永始元年,王莽被封为新都侯,此后,王莽的官职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不久就做到了光禄大夫、大司马。

刘傲好色,死在了赵合德的怀里,王太后选择孙子刘欣继位。然而刘欣、刘箕子、王政君都不是王莽的对手,最终王莽废了自己选上的幼主刘婴自己当上皇帝。

王莽当上皇帝之后,立马进行了改制,他要以自己的理想改造这个社会。

第一件事就是禁止了土地和奴婢买卖。最终目的是消灭奴隶和地主阶级,目标非常超前,殊不知,封建王朝之所以存在是依附在土地和地主阶级身上才实现的。他的这一措施立即遭到了达官贵人的反对。

接着王莽推行“五均六莞”的货币制度,禁止商人、富人对农民的过度盘剥,结果遭到了富商巨贾的抵制,不但没有任何进展还引起了更大的动荡。

最终,新朝在地方豪强的打击下灭亡,西汉走向终结。


品读春秋001


刘询在位期间史称“中兴”,他并没有重用宦官,也不要因为他曾说过“乱我家者太子也”的一句话所误导。

宣帝刘询从小学习儒家文化,虽然在治国上也重视刑法,但是较武帝时期所用酷吏大大减少,总的来说刘询执政方针是儒家法家并存,但总体还是以儒家思想为倚重。他上任之初就设置了官员效绩考核制度,并亲自过问,使各级官吏按都能因材任用,吏治比较清明。还重新修订儒学典籍,当时出名的大儒有梁丘贺、夏侯胜、夏侯建、梁赤等。而对于外戚采用只封侯不重用的原则。在治理民众方面任用的也是一批宗正贤良的儒学官员,有良言直谏的韩延寿、盖宽饶,有一心为民的赵广汉、黄霸等。所说的刑法方面大多是针对官员的,比较流行的罪名就是诽谤罪,上面提到的这几人就是在被人诬告后所指控为诽谤而受害的,这也算是刘询的不明之处。同时在丙吉、魏相这些人的治理下,国家整体实力得到了加强,出现了西域各国臣服,匈奴呼韩邪单于称臣(这才有了后来的昭君出塞,远嫁单于)的万象大治。


如果说是谁导致汉王朝逐渐导致衰败的,那还得从汉元帝刘奭说起,元帝喜儒术,就是他向自己老爹说不该重用刑名之术的建议时,得到了一句“乱我家者太子也”的评论。元帝时期确实非常宠信宦官石显、弘恭,但在周堪、萧望之、张猛、贾捐等一批大臣的威慑下也不敢太过于放肆,但还是由于元帝过于对石显等人的放纵和优柔寡断致使一些大臣冤死或免官。虽然这样但石显也仅限于中书令(相当于国家的机要大臣)的职务上他并没有执控军队,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威胁到皇权。到了成帝刘骜即位石显也就失势郁郁而终,同时也随着太后王政君的得势,刘骜大肆封分王姓外戚为诸侯,他已经忘记了祖训,忘记了当年的吕后,拜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王家势力才逐步占据重要位置,其能量已经超过了吕氏、霍氏,这个时候才是刘家江山覆灭的开始。


历史沉淀中的新奇


汉宣帝刘询(前91年—前49年),原名刘病已,字次卿,西汉王朝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9年在位),汉武帝刘彻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


征和二年(前91年),巫蛊之祸之后,襁褓中的刘病已也被收系郡邸狱。后元二年(前87年),遇到大赦,为祖母史家所抚养。汉武帝遗诏令掖庭养视。宗正录其属籍,成长于掖庭。元平元年(前74年),昌邑王刘贺为霍光等大臣所废,迎入宫中,受封为阳武侯,随后即位,时年十八,次年改元“本始”。

刘询少时游历长安三辅,体察了解民情,深知对百姓疾苦和吏治得失,这对施政治国有直接影响。在位期间,清除霍光势力,重视选贤任能,贤臣循吏辈出,形成“麒麟阁十一功臣”。励精图治,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吏治,治国之道应以“霸道”“王道”杂治,反对专任儒术。

对外关系上,本始二年(前72年)联合乌孙国大破匈奴,导致匈奴呼韩邪单率众来朝称臣。神爵二年(前60年),平定西羌,设置金城安置降,设立西域都护府监护西域各国,正式将西域纳入大汉版图。

黄龙元年(前49年)十二月,刘询因病崩于未央宫,葬于杜陵,庙号中宗。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综合国力最为强盛,史称“孝宣之治”或者“孝宣中兴”。在以制定庙号和谥号严格而著称的西汉王朝,刘询成为拥有正式庙号的四位皇帝之一,他的贡献巨大为什么要对西汉的覆灭负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