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为什么宋朝以前都是分食制,到了明代以后就成了合食制了?

仙骨生秋1


现在中国人的习惯是一家人坐在一张桌子上一起吃饭,这样的方式确实会显得一个家庭其乐融融。


随着人们追求更加健康的饮食方式,分餐制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甚至有人认为分餐制是起源于西方的健康饮食方式,其实不是的,中国古代历史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流行分餐制。


中国和西方的分餐制还不太一样,西方现在指的西方分餐制一般是一人一份。但是在中国古代的分餐制中,习惯是一人一案。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课本里曾经学到过的著名的《鸿门宴》一篇,里面提到:"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里就是典型的一人一案,分案而食的分餐制场面。



不过分餐制在汉代,只是之前的延续在,在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也有很多可以体现出中国式分层制的记载。


据说孟尝君喜欢养门客,有一天他在宴请新来投奔的门客,侍者估计是挡在了门客和孟尝君之间,所以这位新来的门客,感觉自己吃的东西和孟尝君不一样,所以就感觉很气愤。孟长军发现之后就亲自端起来自己的饭菜,给这位门客看说大家的食物是一样的,真相大白之后,这位门客羞愧难耐。这也足以证明战国时期的分餐制。



那么在中国分餐制是从什么时候向合餐制发生转变呢?这个转变大概是发生在唐代中期以后,到宋代,合餐制就开始在中国更加普及。转变之所以出现是由于民族融合带来的新的事物的出现。


中国古代流行席地而坐就餐的习俗,所以当跪坐在地上时,一人一案的饮食方式显然是更加合适的,不过随着民族融合的进程,桌椅板凳都出现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以后大家发现坐着椅子似乎比跪座更舒服。


桌椅板凳的出现促进了饮食习惯从分餐制到合餐制的转变。


现在发现的证据,像陕西长安唐代韦氏壁画墓中的壁画《宴饮图》中就有一张大桌子上面摆着各色吃食,然后四周有人坐在板凳上边欣赏歌舞边吃东西。



南唐著名的绘画《韩熙载夜宴图》中也出现了大桌子上面摆着各种食物的景象,不过同时还有一个人的小桌子,这可能是分餐制仍在流行,合餐制已经出现的一个阶段的反应。



一盘拉条子


我是杭州刺史,我来回答。

提到饮食方式,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一群人围坐在一张桌子上,亲密无间,推杯换盏共同围歼一盘食物。但这种合食的饮食方式并不算十分古老,自唐朝开始流行宋朝最终定型至今大约千年的历史。在合食制出现前我们的祖先一直采用的都是分食的饮食方式。饮食活动历时千年,任何变化都有其产生的环境、发展的过程以及变化的结果。

“民以食为天”作为我国流传的古训,深刻的揭示了饮食对于人类的重要作用,作为饮食文化一部分的饮食方式同样值得关注。我国的饮食方式在唐宋时期经历了一次深刻变革,合食制取代分食制成为主流饮食方式。这一变化与家具的更新、饮食行业的蓬勃发展、胡汉文化的交融、世俗文化的发展、世族社会的衰落等密不可分。其背后所折射出的饮食礼俗、社会功能的变化更是需要深思。

一、分食阶段

(一) 分餐而食与男女异席

我国的分食制起源悠久,在周代时已经较为规范。人们习惯席地而坐,进食时亦是如此,席地而食,或将食物放在俎案上,一人一份,分食之。《礼记》记载进食礼:“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渫处末,酒浆处右,以脯修置者,左朐右末。”因为是分食,所以才可以根据单个人做出如此具体的饭食摆放位置的规定。及至春秋战国时期,周人也还是分食的,《史记》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载:“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刎。”试想如果不是一人一案分食,而是像现今大家围坐一桌共同进食,每人所食食物一目了然,又怎么会怀疑厚薄之分呢?

除此之外,周代的分食还体现在男女不同席进食。《礼记》卷二《曲礼上》记载:“离座离立,毋往参焉。离立者不出中间。男女不杂坐,不同施枷,不同巾栉,不亲授……姑、姊、妹、女子已嫁人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这是在普通家庭饮食活动中男女不同席的记载。在正规的国家宴饮中,男女不同席的记载更多,《仪礼》中多次记载燕饮场合中的男女分食情况:“然则自尸祝以下,知义如此者,以兄弟受献于堂上,主妇内宾受献于房中,尸出之後,堂房无事,故知燕时男子在堂,妇人在房也。筵对席,佐食分簋。”“故主人以荐羞并及祝庶羞,燕宗人于堂。主妇以笾豆用之,燕内宾于房,是其事也。”可见,无论何种场合,中原地区的男女在进食时都要分开,遵循男女有别之礼。不过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南地楚国男女却是可在一起进食的。汉朝韩婴的《韩诗外传》记载:“楚庄王赐其群臣酒,日暮酒酣、左右皆醉,殿上烛灭,有牵王后衣者,后扢冠缨而绝之,言于王曰:‘今烛灭,有牵妾衣者,妾扢其缨而绝之,愿趣火视绝缨者’。”楚国王后在宴饮中被臣子牵衣,可见在楚国男女不仅可以一起进食,座位距离也应该是比较近的。在《楚辞补注》中也记载:士女杂坐,乱而不分些。注:言醉饱酣樂合鐏促席男女杂坐比肩齐膝肆意调戏乱而不分别也。”及至汉代依旧承袭了周时的分餐饮食风格,这可在司马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鸿门宴一篇的座位安排中窥探一二,同书《田叔列传》记载高祖过赵时,“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也是单人单案的体现。《东观汉记》讲妻子孟光为表达对丈夫梁鸿的尊敬,在侍奉夫君进食时将食案举至与眉毛平齐,都是汉代实行分食制的例证。另外在汉代的许多壁画及画像砖中都绘有分食场景。

(二) 饮食的等级划分功能

我国古代的饮食在礼的规范下,超越了其自身满足人类身体机能的原始意义,被赋予了更高级的内涵,成为彰显统治者地位,体现社会等级,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载体,进而成为统治者推行教化控制社会的工具。本节主要讨论分食制下食器使用情况所反映的等级尊卑与社会控制情况。

人与人最初的分别就是体现在食物的分配上,原始社会,为了使氏族得以延续,食物按照辈分层次进行分享,之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发生分化,出现对立的阶级,饮食的等级性就更加凸显。随着饮食水平改善,饮食器具种类丰富,拥有饮食器具的多寡,材质的优劣成为了对社会阶层身份地位划分的凭证。

正如荀子所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贱轻重皆有所称者也。”在分食制的情况下,统治者通过制定食礼来规定食器的使用规则,显现出严格的等级秩序,以此达到表现尊荣,法权,富贵与亲疏关系的目的。

在周代,青铜器是统治阶层所专用的,被广泛应用在祭祀、饮食生活之中。然而即使在统治阶层内部,不同等级所使用的饮食器在数量上也有着严格的等差原则。

在涉及周代的史书中,关于饮食器具使用的数目规定不胜枚举。其中皆以鼎为中心。 在《仪礼》卷二十《聘礼》对于鼎的使用有如下描述:

宰夫朝服设飧,饪一牢,在西,鼎九,羞鼎三;腥一牢,在东,鼎七。堂上之馔八,西夹六。门外米、禾皆二十车,薪刍倍禾。上介,饪一牢,在西,鼎七,羞鼎三;堂上之馔六;门外米、禾皆十车,薪刍倍禾。众介皆少牢。郑玄注曰:鼎西九东七者,九谓正鼎九,牛羊豕鱼腊肠胃与鲜鱼鲜腊;西鼎七,无鲜鱼鲜腊。众生少牢亦饪在西,鼎五,羊豕肠胃鱼腊。

同书卷四《士昏礼》,对士的用鼎数量也做了明文规定:“陈三鼎于寝门外东方,北面,北上。其实特豚,合升,去蹄。”明确表明从天子到士的用鼎数量依等级逐级递减,除了鼎数的规定,鼎内所盛食物也有着严格的限制。

到了汉代,饮食器具的种类更加繁多,质地多样,新材质的饮食器物出现,青铜器退出历史舞台,但青铜饮食器所代表的等级差别仍旧延续到新型食具上。上层社会使用贵重金属,美玉制作的食具或制作精美的漆器,下层社会则是陶瓷木碗。例如李少君对汉武帝云:“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盐铁论》中云:“今富者银口黄耳,金罍班钟。中者舒玉紵器,金错蜀杯。夫一文杯得铜杯十,贾贱而用不殊。箕子之讥,始在天子,仅在匹夫。”讽刺商贾使用的饮食器具超出规制。

此外汉人宴饮时格外重视座次安排,一般情况下主人居中,客人分坐两边。鸿门宴座次的安排是“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我国古代室内宾主宴席,以东向最尊贵,其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最次为西向。几人中项王地位最高,东向坐;张良地位最低只能西向侍。这种情况在亲人中依旧存在,汉武帝朝宰相田蚡“召客饮,坐其兄盖候北向,自坐东向,以为汉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桡”。因田蚡位列宰相,在与兄长宴饮中就坐在尊位,并未按照传统的长幼次序就坐。

分食现象所反映的并不是一种表面问题,而是一种深度问题。这种礼制方面的等级限制是辨别分层生活方式的最有效要素。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饮食这一活动在上层社会是一种礼制活动,他要求参与者严格按照礼制的规定去从事饮食活动。从食具的选择,食物的类别,饮食中座次的安排无一不受礼的制约。

二、 分食与合食并存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承袭了两汉食制,分食制的传统得以继承。但是由于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他们的饮食习俗也为汉民族所借鉴和使用,使得这一时期的饮食方式具有明显的过渡特点,总的来说魏晋时期多为分餐,南北朝尤其是北朝时期合食制初露端倪,但仍旧是以分食制为主流进食方式。

(一) 亲密关系中合食初现

在《世说新语》就有类似合食的记载,“孙安国往殷中军许共往返精苦客主无间,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四。”“桓公(温)坐有参军椅,蒸薤不识解,共食者又不助,而椅终不放,举座皆笑。桓公曰:‘同盘尚不相助,匡复危难乎?’敕令免官。”其中同盘二字可以认为当时桓公几人应是合食。同书还记载“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翁盛酒,围坐相向大酌”阮氏诸人宗族间共饮时彼此围坐,相对饮酒。《魏书》亦有类似合食的记载:“遇诸父兄有如仆隶,夫妻并坐共食,而另诸父馂余。其自矜无礼如此,为时人所鄙笑。”“又吾兄弟若在家,必同盘而食;若有近行,不至,必待其还,亦有过中不食,忍饥相待。吾兄弟八人,今存者有三,是故不忍别食也。”另在《北史》中也记载了崔赡被动与裴氏合食的事件: 在御史台,恒宅中送食,备尽珍馐;别室独餐,处置自若。有一河东人士姓裴,亦为御史,伺赡食,便往造焉。赡不与交言,又不命匕箸。裴坐观赡食罢而退。明日,自携匕箸,恣情饮啖。裴氏只带自己的匕箸去吃崔赡的饭菜,可想而知应是同盘合食了。

在史料记载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室壁画中,也绘有多处合食场景。北齐安伽墓和徐显秀墓中所绘的夫妇宴饮图均是两人并坐,中间一副食案。

但这种合食只占极少部分,且都发生在有亲近关系的人之间。在当时的正规宴饮中

仍采用分食制。《陈书》记载:

孝克每侍宴。无所食啖,至席散,当其前膳羞损减。高宗密记以问中书舍人管
斌,斌不能对。自是斌以意伺之,见孝克取珍果内绅带中,斌当时莫识其意,后更
寻访,方知还以遗母。斌以实启,高宗嗟叹良久,乃敕所司,自今宴享,孝克前馔,
并遣将还,以饷其母,时论美之。

徐孝克能在宴会时偷偷将食物带回家,宴会采用的应该是一人一案的分食制,不然大家围桌而食,怎能不动声色的将食物藏在带中带出呢。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食方式的转变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现实生活中新型坐具的使用,餐具的改进,烹饪技术的发展,以及高居在饮食行为上并影响饮食的家庭伦理,社会心理等因素都可能使饮食方式发生变化。同时,饮食方式的变化也折射出这一时期社会变化情况,并与社会变化相呼应。

三、从分食走向合食的饮食方式

唐宋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在此期间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唐宋之前的传统分餐进食方式被合食制取代。

(一) 低矮食案到高桌大椅的变迁

在饮食方式变革过程中,饮食坐具,承食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饮食坐具、承食具的变革几乎与饮食方式的变革同步。更确切的说是饮食坐具、桌具先发生改变,进而呼唤新的饮食方式的出现。

我国最早的坐具是席,无论是平时吃饭还是聚会宴饮,都是将食物放在席上或席前的俎案上,人们双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跟部跪坐在席上进行饮食。

到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他们的饮食习惯以及生活用具也随之影响中原民众。其中胡床因其“敛之可挟,放之可坐”的便捷性对传统的席地而坐产生极大的冲击。胡床在北方游牧民族中多于打猎,游览等野外场合充当临时性坐具。一般通常认为胡床是在东汉时期传入,《后汉书·五行志》记载东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及至魏晋时期,胡床的流行范围已经十分广泛。如东魏孝静帝时命舍人草敕致高欢“子升逡巡未敢坐,帝據胡床,拔剑作色。子升乃为敕曰……”侯景篡梁后,宫中“床上常设胡床及筌蹄,著靴垂脚坐。”除皇宫外一般富贵人家家中基本都有胡床。《晋书》中记载“泰始之后,中国相尚用胡床貊搬,及为羌煮貊槃,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及享嘉会,皆以为先。”同书所记谢万拜访王恬,恬就坐在胡床中晒发:“谢万尝造恬,既坐,少顷,恬便入内。万以为必厚待己,殊有喜色。恬久之乃沐头散发而出,据胡床于庭中晒发,神气傲慢,竟无宾主之礼。”

除男子外女子也坐胡床。《隋书》中记载尔朱敞幼年出逃遇长孙氏“遂入一村,见长孙氏媪踞胡床而坐,敞再拜哀求,长孙氏愍之,藏于复壁。”同书《郑善果母传》中亦记载:“母性贤明,有节操,博涉书史,通晓治方。每善果出听事,母恒坐胡床,于鄣后察之。”胡床类似于今天的马扎,距离地面有一定的高度,人们坐在胡床上,坐姿由传统的跪坐向垂足坐发展演变。 及至唐代新的坐具种类繁多,带有靠背的扶手椅绳床,各种墩凳类坐具,逐渐在社会上普及和流行。

(三) 单案分食到围桌合食的变革


高桌大椅的出现为分食制向合食制的转变提供了契机,唐中期时合食制已经取代分食制成为了主流的进食方式。人们开始围坐一桌共同进食。不过此时的合食与我们现在同盘共器津液交流的合食仍存在一些细微差别,人们围坐在一张桌子前,主要的菜肴食品仍旧是一人一份,只有饼类、粥、羹等汤类食品才放在一个大盛器中,供大家自取。

《因语录》中记载:“上又与诸王会食,宁王对御坐喷一口饭,直及龙颜。”唐玄宗在与诸王饮食过程中,宁王的一个喷嚏竟然使喷出的一口饭直及玄宗脸上,可见二人应是同桌而食离的极近。不然若是单人单桌保持一定距离,宁王打喷嚏时喷出的饭菜是怎么也做不到直及龙颜的。

白居易在诗《江楼宴别》中云:“楼中别曲催离酌,灯下红裙间绿袍。”其中红裙,绿袍分指男女,形容夜宴中夜男女并肩杂坐的情景。 这一时期的唐代绘画作品以及敦煌壁画也直观的向我们展现了合食场景。

《唐代野宴图》中可以看到九个人围坐在桌子周围,其中每三人共坐一长凳,桌子上摆满了各种食物,每人面前一份食物,桌前还摆放有一份汤品,内置一个勺子,应是为了方便每个人自取盛汤。画中人虽然坐在椅子上,但与我们现今的坐姿大不相同,桌子正后方三人为盘腿坐在长椅上,两侧的人则是分为双腿盘坐与盘单腿,另一腿垂地两种形态。这可能是由于传统的席地而坐习惯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更改的,也正因如此,唐代的长凳大多比较宽,以此适应人们的坐姿需求。

在另一幅《唐代宫乐图》中描绘的饮食场景与野宴图类似,也是多人围坐在长桌四周,每人面前一副食具,桌子中间摆放一份汤品,其中一名宫女正从中盛汤。只是宫宴图中所坐坐具是单人单个的四足方凳。在敦煌莫高窟第360 窟的酒肆图以及第 474 窟的婚礼宴饮图中均是一张长桌男女分坐两边。

到了宋代合食制这种共食共器的饮食方式已经完全被人们接受。在《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茶肆酒馆中人们垂坐在椅子上围桌而食,推杯换盏,小店里的桌椅摆放亦是方桌,四条长椅环围四周。与现今饭店摆设无异。宋代农民起义小说《水浒传》中也有很多多人围坐合食的场景描述,如武松与哥嫂三人吃酒,座位安排是“武松让哥嫂上首坐了,武松掇个杌子,横头坐了。”这是三人围坐,一边一人。当人数多时,一边可坐两人,例如武松宴请潘金莲、王婆、姚文卿等人时,座次安排是潘金莲坐主位,王婆与其对席,武松与姚文卿等四人分坐两侧。欧阳修也用“共食惟恐后,急先屡成哗”来描述大家吃车螯时争先恐后的场景。宋徽宗的《文会图》中,一黑色方形高桌上摆满果食与餐具,八九位文士分列四周,或两两私语,或一人端坐,或持盏进食,合食氛围和谐自然。随后合食制逐代沿袭,流传至今。

综上所述,唐宋时期由于高桌大椅等饮食器具的变化为合食制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饮食行业的快速发展,酒楼食肆除了为人们外出饮食提供了场所外,也为合食制的流行定型起了推动作用。

饮食方式由分食到合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进程,从唐朝的基本普及到宋朝的最终定型,饮食方式的每一步变化都是社会变化的缩影与折现。唐宋时期,饮食烹饪技术水平的发展、饮食行业的快速崛起、新式高桌大椅在家庭及饭馆酒肆的投入使用、为合食制的发展提供了客观物质条件。而人们渴望一次品尝多种菜肴的心理、以及高居于饮食之上并影响饮食的文化传统、家庭伦理和社会心理等因素也为合食制的发展和最终定型提供了极大的助推力。

饮食之于人类而言,从来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人们往往向饮食中倾注更多复杂的情感。分食制时通过饮食器具多寡、食材丰疏、坐席方位来凸显地位,划分等级,进而维护统治。合食制时亦可通过饮食器具材质,坐席首尾来彰显地位高低、长幼有序,不过相较分食制,这种辨等序别高低的功能自然是弱化了的,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沟通功能,君臣间拢下媚上、同僚间相互援引、朋友间把酒言欢、亲人间共叙天伦无一不需要饮食这一特殊载体。

现今社会,随着人们卫生意识的提高,合食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抨击,人们开始主张恢复分食。未来食制将何去何从将由社会经济、文化、心理来共同决定。


杭州刺史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自然,作为饮食文化一部分的饮食方式,同样值得后人关注研究,比如在我国饮食行业繁荣兴盛的唐宋时期,传统的饮食方式就发生了一次深刻变革。中国古代的传统饮食方式分食制,被合食制所取代。究竟是何原因,让唐宋以前以分时制为主的主流饮食方式,到宋朝以后就变成了合食制呢?

汉代分食制

首先,是由于饮食坐具、桌具的变革,让分食制开始走向合食制。中国最早的饮食座具为席,所以,当人们进行聚会宴饮或者平时吃饭时,都是将食物摆放在席上,然后以双膝着地、跪坐在席上进行饮食活动。这一情况,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发生变化,当时,中原地区的饮食习惯、生活用具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影响。由于北方游牧民族以迁徙多变的传统生活为主,他们会随身携带胡床作为野外用餐时的临时性座具,史书中记载的胡床“敛之可携,放之可座”,是一种类似于今天马扎的座具。这种饮食工具的出现,让中原百姓传统坐姿由跪坐像垂足座发展演变。

唐韦氏墓壁画

发展至唐朝时期,能够满足垂足坐的各种墩登坐具开始在唐代上流社会普及流行。《资治通鉴》中记载过一种有靠背、有托手的绳床,这种坐具,其实就是现代椅子的出现。绳床随着后世的不断改造发展,演变成了种类齐全的汉式座椅,比如史料中有记载的中国最早的椅子,就出土于中唐时期的高元珪墓中,由此也可以猜测,唐朝时期汉式座椅,已经在上层社会普及使用。接下来的五代十国时期,从《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画作中,就能够看出人们聚会宴饮时所用的桌椅,同现如今的桌椅已经十分接近了。至此以后,饮食桌椅的形制基本已经定型并且延续至宋朝。

《韩熙载夜宴图》

正是由于这些高桌大椅的出现,为中国传统的分食制向合食制提供了重要契机。新潮的汉式坐具,让垂足坐代替了跪坐,在人们坐姿身高的同时,有一定高度并且面积较大的新式桌具也由此出现。因此,就为食物可以集中摆在桌子上提供了一个特定条件,如此一来,人们也可以坐在一桌共食。经过前朝桌椅漫长的发展变化,高桌大椅基本在宋代定型,所以自宋代以后,合食制也成为了饮食方式的主流。

宋《春宴图》

最后,宋代的人们完全接受了共食共器的饮食方式,才能够让合食制在宋代广泛流传,并延续至今。高桌大椅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共食共器的饮食机会,但是,人们为了避免饮食时有津液交流,所以唐朝时期,即便是人们用餐时围坐在一张桌子前,食用的饭菜仍旧采用一人一份的方式。

可是到了宋朝以后,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人们会到茶肆酒馆中一同围桌而食,推杯换盏。民间氛围和谐的合食制,逐步得到了人们的接受与认可,由此也推动了合食制流行与发展,并成为宋朝以后历朝历代沿袭的饮食主流,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合食制出现、定型、承袭至今的原因所在。


鸢飞九天2018


你自己跟你家人分餐吧!每天一人一盒饭


做最强大的自己


分餐浪费粮食,在物资不是很丰富的时代非常有必要,还需要探讨原因吗


無名816


宋之前是文明社会,元开始倒退,明是造反派起家,不讲究就合食了…


慧智99


起于元而兴于清


大道无极66807236


因为乞丐当了王


枪火和玫瑰


不能说宋朝以前都是分食制,这是因为早期的分食制盛行于贵族阶层,而对于来自底层的人是不具备分食条件的。所以,任何时代都会有分食制和合食制的并存的现象,只不过为迎合当时的社会趋势,大多数人流行起来的只有分食制而已。

对于分食制,它的盛行也是以经济条件和礼制条件为基础的。因为在史前的氏族文化里,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当时的人们都是选择共同劳作、共同去抵御风险。

这就会导致一个问题,在食物匮乏的时代里,很多东西都不够吃,为了按劳分配、按地位分配,所以分食就会慢慢成为当时的人们,生存下去的法则。

直到先秦时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礼乐文明,便是在吃饭上开始讲究了。为了体现长幼尊卑秩序,所在便出现了“天子九鼎八簋, 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这样的分食配比,以此来确定人的社会身份、规范人的行为。

因此,早期的分食制是因为物质条件匮乏、长幼尊卑秩序而兴起的。后又经过宋朝的商品经济的繁荣,食材多元化、烹饪技术的多样化,极大地丰富了宋代餐桌的菜色,开始出现了合食制。

最后又因丝绸之路的兴起以及明朝的桌椅文化的普及,合食制便从宋朝到元朝进行过渡,再到明朝开始真正的普及。

周朝“八政之首”的饮食礼仪文化,兴起了分食制,而唐宋胡椅高桌的出现,奠定了合食制的基础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就步入了青铜时代,因为社会分工的明确,物质生产也有了显著提升。所以在商朝青铜文化的发展上,形成了贵族在饮食上面的礼制。青铜器不但是个食器,还是一种礼器,代表的是政治和权力的象征。

“天子之豆三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礼记》

在周朝时期,我们知道最多的便是周朝贵族“钟鸣鼎食”的习俗了,贵族为了体现自身的地位和文化的优越性。在周天子在举办宴会的时候,会根据尊卑的顺序,让下面的人,各自坐在自己的桌子前,这时候会用到一个叫“青铜豆”这样的食器。

其实,这个“豆”相当于现在的碗,根据等级不同,对于食品的摆放以及食具的使用都有一定的规矩。这就是当时极为奢侈的分食制的文化,而这一种餐饮文化一直流传到唐朝初年。

虽然在周王朝时期,合食制在民间也有所出现,但是其发展还是非常缓慢的。除了分餐制度的强大之外,更多的还是与古人的席地而坐的就餐习惯相关。

后随着汉代丝绸之路开通,西方的生活习俗也慢慢向中原地区渗透,百姓的生活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于是,在唐朝后期,座椅带来的变化,奠定了合食制的基础,所以也有很多人会说受西方家具的输入的影响,让中国人的就餐方式无形中发生了改变。

合食制的文化优势,增进了餐桌上的感情交流,在明朝成为了主流

据说在宋朝那时候,因为科举制度的完善,宋朝人已经不太看中门阀,反而更看中寒门学子励志成为宰相的故事。所以皇室贵族为了拉近与寒门士子的关系,便从餐桌上开始了互动。

由此可见,饮食文化的变迁与当时的社会有一定的关联,因为贵族与那些当了官的寒门士子,一起相互享用美食,所以带动了合食制。

而合食制的兴起,正是因为方便大家在一起沟通感情,让人感觉到上流社会与底层百姓之间,并没有隔阂与身份的差别。

再到元朝,因为游牧民族与中原地区的饮食习惯差别比较大,而且又居无定所,平时携带的东西也从简,生活条件也比较简陋。

并且,游牧民族主食是吃肉,所以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是聚在一起吃饭。因此,合餐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是最快捷、最简单的方式。

所以,到了明朝,桌椅的普及,让很多人已经适应了新的就餐方式,合餐制便成为了当时的主流。除了极其隆重的大礼仪的场合,合餐制也成为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的首选。

总而言之,合食制在某方面来说是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也会造成很多传染性病毒的交叉感染;而倡议到现在的分食制,除了会有较高的就餐成本之外,在追求品质生活和个人空间上,是能够提供极大的生活保障的。


秋原历史


事实上明代也一样有分食制。


在《葡萄牙人在华见闻录---十六世纪手稿》中,葡萄牙人克路士在广州参加了一场士大夫的宴会,就是用的分食制。一人一桌一椅。

而在其他葡萄牙人参加的宴会里,也有合餐制的出现。可见当时中国的宴会,合食和分食都很常见。具体是哪种,要看这次宴会的规格,如果都是传统士大夫,那么采取分食制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多是平民出身的商人,那么可能还是合食制。


中国在宋朝开始,逐渐由传统的分食制转为现代的合食制,但并不是说以前就没有大家坐同一张桌子吃饭的事情了,比如唐代古墓出土的壁画《夜宴图》中,很清楚的是大家都坐在同一张桌子吃饭。




从唐代后期到宋代,是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期,正是从这一时期起,传统里由士大夫和贵族引领的文化,转变为平民文化。


而分餐制需要的场地大,服侍人员多(每个小桌子都需要专门的侍者),家具多,这些都不是平民百姓能用得起的。所以从宋代开始,合食制慢慢成为主流。


哪怕在现在,大家自己去算算,围坐在一起吃火锅也是最便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