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7 辛亥革命的首功之人,末任湖广总督瑞澄

湖广总督比较特殊,因为湖广管的是湖南湖北,广却不含广东广西。之所以叫湖广总督是因为历史上,两湖和两广放在一起管理,在元朝实行行省制的时候将两湖两广设立为湖广省。后来到了明朝两广由于地处岭南地区,所以单独管理,于是湖广总督就变成了只管两湖。


辛亥革命的首功之人,末任湖广总督瑞澄

历史上湖广行省

历史上最后一任湖广总督是瑞澄,很多人可能会说瑞澄之后,袁世凯、段祺瑞都被委任过湖广总督,然而这些人没有到任,我们只讲这些实授的。

瑞澄,字莘儒,号心如,博尔济吉特氏,满洲正黄旗。瑞澄出身较为高贵,他的祖父是著名的琦善,就是后来接替林则徐的那位,琦善后来在围剿太平天国时,病死军中。所以清政府对待琦善的后人还是非常不错的。


辛亥革命的首功之人,末任湖广总督瑞澄

琦善

瑞澄的父亲是恭镗,一直担任清朝的高级武官,先后履任过乌鲁木齐都统、黑龙江将军、杭州将军等职务,尤其在担任黑龙江将军时,积极垦荒戍边,有效的遏制了沙俄的南下。

瑞澄凭借家里的地位,年少时就以纨绔出名,当时与劳子乔、岑春煊合称为“京城三恶少”。后来仰仗家里的地位,瑞澄入刑部任笔帖式、主事。很快又被提拔成户部员外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因留守北京有功,擢升九江道道台。在九江期间,瑞澄比较清廉,官声还算不错,于是被调往了当时中国较为复杂的上海担任道台。


辛亥革命的首功之人,末任湖广总督瑞澄

瑞澄

瑞澄到上海后积极和西方各国进行接洽,在上海建立起警察队伍,在境内杜绝了鸦片的种植,为瑞澄赢得了不小的名声。1908年升任江西按察使,旋即调任江苏布政使。后任苏州、松江、太仓、杭州、嘉兴、湖州六地清乡总办,向外国购买军舰,编成内河水师,一举击溃盘踞太湖一带的水匪,擒获匪首夏竹、林声为。

虽然瑞澄有一些政绩,不过瑞澄的上级是满洲五虎之一的端方。端方在担任两江总督期间大力推行清末新政,要求下属员工干活且干净。端方执政方式过于强势,所以瑞澄多次与端方有争执,不时向中央打端方的小报告,1909年瑞澄上表辞官,想以退为进。清廷慰留,升任其为江苏巡抚。在任期间欣赏培植戴季陶。他同时与张謇等立宪运动首脑和载泽等掌权大臣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声名鹊起。


辛亥革命的首功之人,末任湖广总督瑞澄

端方

1910年,瑞澄爬上了自己人生的巅峰出任湖广总督。10月与锡良领衔联名十八省督抚致电军机处,请速开国会,成立责任内阁。

都知道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是葬送清王朝的导火索。那么辛亥首功应该给谁,其实不是什么孙武、蒋翊武、刘公更不是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而是湖广总督瑞澄。


辛亥革命的首功之人,末任湖广总督瑞澄

武昌起义


一、保路运动

1911年6月1日,盛宣怀发布了铁路国有的政策,一时间保路运动愈演愈烈。关于保路运动不做过多的介绍。当时,铁路国有一经发布就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而这个球踢到了当时督办铁路的端方身上,端方在处理湖南、湖北的铁路国有问题上还是比较老练,很快平息了民怨。但是在了解四川保路运动的实际之后,提出了一个国家修一条,民间修一条的解决问题办法。

其实,端方此时因为与四川总督赵尔丰的内部矛盾没有完全听任赵尔丰的意见,不过端方的建议还是比较折中的。然而瑞澄此时为了和端方抢功居然坚持修川汉铁路,当四川保路运动变的不可收拾的时候,瑞澄让调遣湖北军队赴川鄂边境,入川平叛。


辛亥革命的首功之人,末任湖广总督瑞澄

保路运动,保路同志会报告

二、起义爆发前夜

1911年10月9日,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配制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俄国巡捕闻声而至,搜去革命党人名册、起义文告、旗帜等,秘密泄露。并拘捕刘同等6人,随即引渡湖北当局。

按理来说,得到了革命党人的花名册,就该外松内紧,先出告示以安抚人们的情绪,然后暗地里按照名册一一抓捕,就像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一样,这样方为上策。可这个瑞澄呢,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张榜公布并四处捉拿革命党人,扬言要杀无赦,闹得全城人人自危。

当时武昌起义的组织非常混乱。武昌革命党人其实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先山寨了一个中华同盟会华中总会,同盟会东京总部从来就没被承认过这个组织。该会的领导人本来叫孙葆仁,为了和孙中山攀上亲戚,连名字也改了。孙中山名叫孙文,号逸仙。他就改名孙武,号遥仙,在外假冒孙中山的弟弟。即使这样一个山寨的武昌革命党也不是个团结坚强的组织,内部派系林立,主要有两个山头,一个是文学社,另一个是共进会,双方互相看不起,就连孙中山都对武昌起义都不保任何兴趣和信任。

中国有个陋习,就是很多情报往往经过副手传递到主管的手里,所以这个名册传到瑞澄那,原本几个匪首变成和很多无辜的人都是匪首。这些副手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想多捉几个新军,从他们身上敲些竹杠下来。

此时的瑞澄十分犹豫。毕竟他不能像革命党那样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因为首先清末实施新政,民意要表达,人犯要审讯;其次当时湖北新军里面很多富二代和官二代,不分青红皂白的统统杀光,对于瑞澄的官声不太好。

这个被伪造的花名册被革命党别有用心的利用,谎称新军和汉族军人都在花名册之上,这些人都搞的人人自危,于是武昌起义一声枪响好多人就都稀里糊涂的加入了革命军中,这样武昌起义才稀里糊涂的成功了。


辛亥革命的首功之人,末任湖广总督瑞澄

武昌起义

三、武昌起义防范中

楚望台军械库的失误。瑞澄获悉革命党要在武昌发动起义后,本来想把看守楚望台军械库的汉人士兵全部撤换,改为旗兵守护。当时为其下属的黎元洪立即坚决反对,认为如果他这么安排,会加剧新军中汉人士兵的离心,导致满汉士兵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不利于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瑞澄优柔寡断的性格再次让他收回了这一命令。清政府对新军武器监管非常严格,武昌起义当晚,熊秉坤领导工程第八营的士兵发动起义,一共没几把枪,子弹更少。测绘学堂的起义者都是赤手空拳冲向楚望台军械库。楚望台监守官李克果给看守的汉人士兵分发子弹准备抵抗起义者,没想到士兵们得子弹后,立即反水,响应革命党的起义。李克果大惊,越墙逃走。由此起义士兵如虎添翼,获得了大批起义需要的军火。


辛亥革命的首功之人,末任湖广总督瑞澄

黎元洪

四、镇压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爆发当晚,真正参加起义的革命党人并不多。甚至到武昌起义成功后,革命官兵总共才四千多人,而当时仅武昌新军就有一万五千人之多。起义中大多数新军持观望态度,起义成功后,很多新军自行散去。如果瑞澄能够稳定军心、沉着应战,难说结局怎样。那时革命党不但数量不多,连统一的领导人都没有,临时让革命决心并不坚定的连长吴兆麟担任革命军临时总指挥。

起义发生后,总督府里的官员意见比较一致,第八镇统制并兼统巡防营张彪和师爷张梅生,认为瑞澄应该如两广总督张鸣岐一样坚守阵地,进行抵抗。但是瑞澄虽然心里害怕,但是清朝政府规定,守土官有守土之责,失去土地就要开刀问斩。此时,救星般的和稀泥派出现了,楚豫轮的管带陈德龙认为,现在局势险象环生,胜负难料。继续呆在督署内,或有可能四面被围,甚至性命难保。而楚豫轮就停在离督署不远的江面上,大帅到了楚豫轮上照样可以指挥,犯不着在这里等死。再者在武汉中间的江面上,不算离开自己守卫的辖区。更有利的是,在轮船上如果平叛胜利了,也可以以功臣自居。失败了,也容易逃命。现在就差最后一根压断瑞澄的稻草了。这根稻草是瑞澄的小老婆廖克玉。廖克玉是个大美女,16岁的少女嫁给了46岁的瑞澄。虽然廖克玉不是正室,但在正室空缺的情况下,成为瑞澄家实际的女主人,瑞澄对她十分疼爱。武昌起义当夜,瑞澄在是走是留的犹豫时刻,廖克玉发话了:“师爷是个书呆子,只知道尽忠报国,不知道随机应变。乘现在还能走,赶快逃出去,到了兵轮上,不是照样可以指挥吗?在这里,这么多的家眷,你怎样指挥打仗呢?即使你不怕,我们这些人也怕啊!”

终于,瑞澄决定尽快逃命。外边枪炮齐鸣,出逃中人们十分慌乱,大门也不敢走。陈德龙提议可在后花园墙上打个狗洞出去,吓破胆的瑞澄立即同意,带领家人迅速逃走。由于地方最高领导瑞澄的亲身示范,大多数本来忠于清廷,准备抵抗的军人,也纷纷作鸟兽散。其实,直到瑞澄到达码头上船时,起义军才第一次进攻总督府,在大多数士兵逃跑的情况下,起义军仍进攻了多次,第二天清晨才攻下总督府


辛亥革命的首功之人,末任湖广总督瑞澄

第八镇统制并兼统巡防营张彪

五、反扑武昌

瑞澄是坐镇湖广地区的最高长官,根据清朝的法律,疆臣失守省城,必须要殉职,否则必遭政府诛杀。清朝的御史们纷纷强烈要求摄政王载沣,立即缉拿。然而,瑞澄上面有人,他的亲姐夫是皇族里的实权人物载泽。通过姐夫的出面力保,摄政王载沣从轻发落,瑞澄虽然被革职,仍令他掌握总督职权,希望他戴罪图功。此时,革命军仅攻克武汉三镇之中的武昌,还有汉口、汉阳在清军手中。瑞澄作为湖广总督,有权立即调动湖南、湖北两地的清军,联系武昌城内的残存力量,迅速进行反攻,形式兴许还能控制,就如同后来的升允一样。但是瑞澄已经吓破胆,根本不组织抵抗,乘兵舰由汉口逃至芜湖、九江。 10月29日,瑞澄逃至上海,向清廷奏报称,“因兵舰煤尽而至九江,因九江兵变而至上海。”清清政府此时才下令上海当局进行捉拿,瑞澄又跑到了日本,逃避了惩罚。


辛亥革命的首功之人,末任湖广总督瑞澄

升允

辛亥革命后,几乎所有人对瑞澄都没有好感。满清遗老遗少对他痛恨之极,清亡后没有一个人待见他。而倾向革命的人,反而嘲笑他,说他是个没用的高干子弟。然而,瑞澄最后的命运还算不错,形式稳定后,悄然返回中国,1915年瑞澄病逝。



如果瑞澄能够像端方一样能够建设性的提出解决铁路国有的方案,像赵尔巽一样机智的处理乱党,像张鸣岐一样坚定的进行镇压,像升允一样有效组织反扑,辛亥革命就不可能成功。当然历史不能如果,一个能力不行的人被推举到了疆臣的大位上,这是辛亥革命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所以末代湖广总督瑞澄是辛亥革命最大的功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