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那个守在老家的女人

她再过几年就六十了。

不足150的身高,体重从没上过九十斤。

听老人讲,她是依父母之命嫁到这个村的,老公比她大十一岁,当时她并不同意,但她父母看中男人的踏实,正直,本分,只是由于穷拖到三十二岁了才有人说媒。只是穷嘛,她父亲当时就应允她,只要以后少吃少喝的,回娘家随便挑。就这样在父母的坚持下她结婚了。

那时的她,应该是有点小骄傲的。她有一个哥哥三个弟弟,是父母唯一的宝贝女儿,在当年很多家庭还吃不饱时,家境还算殷实的她上了高中,毕业后父母又送她去学了缝纫,出嫁时陪嫁了一台上海蝴蝶牌缝纫机,从此家人的新衣服都在晚上清脆的脚踩踏板声中陆续地呈现。扯布料给儿子仿做的小军装上肩章,五角星一应俱全,小家伙穿上神采奕奕。旧衣服缝补,改尺寸大小,换拉链等更不在话下了。也经常热心地给村里邻居行方便。

那个守在老家的女人

她心灵手更巧,织毛衣,纳鞋垫,做布鞋,样样精通。家里干净整洁,素雅清爽。

婚后丈夫对他包容体贴,惯着她的小脾气,随她生气时怎么唠叨都不顶撞,听不下去就出去串门,等她气消了才回家,村里人好多年轻媳妇羡慕她嫁了个好老公。

她老公是养路班的,以前乡村公路都是沙子路,他每天在公路上修修补补,填洞挖渠,早出晚归,没有工人的编制,却又不同于农民,每天归定的八小时是不能缺班的。

于是家里家外的活全落她身上,村里人说她走路不是用跑,是用窜的,像田野间稻谷中偶尔出现的野鹧鸪一样,刚刚还在这块土里挖红薯,转眼又窜到那块地里洒药水了。双抢是农村最忙的时候,丈夫经常是只要早上和她把打稻机抬到田间,晚上再一起收回来,其间割稻,甩稻谷都是她自己搞定。虽然身材那么瘦小,但干起活来干脆麻利,一人能顶几个。

她有三个孩子,两女一儿,女大儿小。听说第二个女儿出生后,她在公公那就不受待见,因为弟媳第一胎生了个男孩,在重男轻女的农村,当时整个家族的宠爱都给了那个男孩,甚至连给女孩的取名都想敷衍了事,说是叫“又春”好了(因为大女儿的名字后一个字是春)。她当即拒绝,名字我自己给她取,不劳你们费心了。

佩服她那时的勇气和魄力,在男人掌握话语权的当时,她敢于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并拒绝漫不经心地对待。

她总和孩子们说,你们只管用心读书,家里的事不用你们操心。她宁愿自己累得趴下也不强求孩子帮忙。欣慰的是孩子们都还懂得体贴她,心疼她。

大女儿中考后担心家里的经济,想出去打工赚钱补贴家用。她极力反对,并和老公许诺,她来负担学费,她说的是去小加工厂切碳片(每天全副武装只露出眼晴工作,下班时连鼻腔,耳朵,喉咙里都是黑的)。她不是不知道那份工作对身体的危害,但那是她唯一的一条赚钱渠道。相对在家里喂猪来说,这个来钱更快。

这点,她和村里人说“女孩子长大了是要嫁到别人家的,读那么多书浪费钱”的人截然不同。虽然她家的老大后来只读了中专,但这件事却给孩子心里打下了一剂强心剂,重男轻女的当时,妈妈是如此爱她。

她的小女儿却是复制了她的性格,果断,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梦想。在村里人说祖宗坟地风水不好,出不了大学生的调侃中,在“上个普通的高中还想考大学,简直就是想虾米钓鲤鱼"的嘲讽中,

她叮嘱:别理人家怎么说,自己尽力去做就对了。那女孩一声不吭地努力,最后考上了省里的重点大学,开了村里的先例。

她那时是扬眉吐气,引以为傲的。她能在孩子们的身上看到希望:女儿们这辈子终不会如她那样生活得那么辛苦

那个守在老家的女人

大女儿处对象准备订婚,对女婿她态度很强硬:我把丑话说在前头,我家女儿出了校门就进了工厂上班,没干过家务。不能进了你家就嫌弃她这不会那不会;别说挨骂,说重话都不允许。

她坚持订婚要当时时兴的三金,婚礼要大办。她有她的道理,我两个女儿,小的读书出去了,以后不会要我管,这个一定要好好办。她不怕麻烦,事无巨细全给打理得井井有条,倒贴她也高兴。她骨子里要强,女婿还有一个弟弟,她不能让女儿在场面上被弟媳比下去。她尽自己所能不让女儿在婆家受委屈。

外孙女出生,看着刚入婚姻的女儿经济上捉襟见肘,她出主意:孩子我帮你带着,你出去找份工作。自己赚钱花才有底气,就算老公有钱,你还得摊开手问他要呢!

前几年她老公脑溢血突发意外去世,三个孩子都远在广东,她带着二岁多的孙子在家,哭得声嘶力竭,眼泪几乎哭干。办完后事儿女们劝她一起出去生活,她断然拒绝,她说要守住那幢楼,不能让它冷了。儿女们的事业都在外面,不能在家呆太久,有心却无力长时间陪她。还好有个孙子缠着她,不至于太孤单。

悲伤过后的她愿意接受儿女们的建议,坚持用好点的牙膏,改善牙疼的毛病;舍得买点水果吃了,今年还去做了个全身体检,对健康也关注起来,看上去越活越有劲了。

孩子们平时打电话再三叮嘱她地里少干点,家里鸡鸭少喂点,她当时应和着没做什么,每天好玩得很。但每次回去临走时,她总是准备了好多的东西,后备箱总是被她塞得密不透风,她说自己种的怎么样都比外面买的卫生。

她还是不肯随孩子们同住到外地。她坚持守着她的房子,守着那个温暖宠爱她三十余年的灵魂。她还是一刻都停不下来,还是那样勤俭节约,带着孙子,喂些鸡鸭,种点蔬菜,闲时和乡亲邻居们聊聊家常,经常去老伴坟前拔拔草,和他唠嗑唠嗑……

"我过得很好,你们不用担心!"她这样说。她还是那么固执,她尽可能地照顾好自己,不想给子女添麻烦。

她是我妈,是那个没有太多言语,却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要勤奋节俭,要自尊自爱,要独立勇敢,要努力对待生活的女人。这些都是我最宝贵的财富。

不能经常陪伴在她身边,心里太多的愧疚和满满的思念,希望她在老家身体健康,一切安好!

那个守在老家的女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