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南唐后主李煜为何成为宋太祖赵匡胤的“阶下囚”?

铁男春秋


公元961年,南唐中主李璟去逝,因为他的前五个儿子都已早逝,六皇子李煜便被推上了南唐国主的宝座。

这时的南唐已是江河日下,国力颓废,国家处在风雨飘摇的时期。

而这位刚上台的南唐后主原本就对皇位不感兴趣,他亦无力去挽救这败落的帝国,他的爱好是作诗填词,书法绘画。

在朝堂上多半时间是和臣子们切磋文学,研习书画艺术。在后宫与他的娇妻美妾饮酒赋诗,过着风花雪月的日子。

这时的北宋王朝已完成了对中原地区的统一,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军事集团,也是南唐最大的威胁。

面对来自北宋王朝的巨大压力,李煜并没有励精图志,积极整军备战,而是去除“唐”帝号,称江南国主,一味的对北宋王朝称臣纳贡。使原本就已千疮百孔的南唐帝国更加揺摇欲坠。

觊觎江南已久的宋太祖赵匡胤意欲武力统一全国,来实现他的宏图霸业。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经过几年的准备后,派遣大将曹彬于公元975年率军渡过长江,一举攻破南唐京城金陵,李煜在无奈之下只好率文武百官出城投降,历经三世的南唐宣告灭亡。

不曾识干戈的李煜一旦归为臣虏便l开始了他身处异国他乡的囚禁生涯。昔日的奢华与今天的阶下囚形成巨大反差,离愁别恨,让这位千古词帝每曰里用写诗作词来打发曰子。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中。

雕柱雨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这首《虞美人》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词中流露出了这位亡国之君的无奈与落寞,以及无尽的思乡之愁。

李煜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词作者,而不是一位政治家, 是历史的错位把他推到了皇帝的宝座上。他只会舞文弄墨,而不能安邦定国,终把基业拱手送人沦为阶下囚。做为帝王这是他个人的悲哀,更是国家的不幸。


文史君轶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南唐往事

南唐是盘踞在东南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建国于公元937年,开国皇帝是雄才大略的李昪。李昪去世后,其子李璟继位,此时正好遇上如日中天的后周政权。周世宗柴荣对南唐发动大规模战争,此战令南唐元气大伤,尽失江北之地,同时被迫取消帝号,向后周称臣。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大宋政权后不久,南唐国主李璟去世,李煜继位,便是南唐后主。

第二,不称职的国主

李煜是很有才华的一个人,但他当国主却是悲剧,非但是个人的悲剧,也是国家的悲剧。他在才华乃是在文学上,而非政治军事上。如果仅仅只是没有政治才能,但兢兢业业、日理万机也不失为一个好君主。可是李煜完全就是昏君一个,史书上说他“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


第三,大宋的藩臣

大宋帝国在消灭灭荆、湖、蜀等割据政权,南唐就成了宋太祖的下一个目标。地处东南的南唐风雨飘摇,为了自保,李煜向宋称臣,并把国号改了,称为“江南”。同时,他还自己降低了政府部门的规格,比如说,中书门下省改称为左、右内史府,尚书省改为司会府,御史台改为司宪府。在与大宋帝国的外交上,李煜小心谨慎,以藩臣之礼巴结宋太祖,可是他还是有一个底线的,这个底线,就是保持南唐的独立。

第四,宋太祖图谋南唐

公元973年,宋太祖赵匡胤派遣翰林学士卢多逊出使南唐(江南),卢多逊恩威并施,迫使李煜交出南唐的地图。回到开封后,卢多逊向宋太祖报告说:“江东衰弱,可以削平。”

古代打仗讲究一个师出有名,虽然宋太祖想吞并南唐,可是人家已经低声下气、纳贡称臣了,要如何出兵呢?其实找一个借口并不难。公元974年,宋太祖两度派人出使南唐,召后主李煜入朝。其实他早就料定李煜肯定不敢来的,事实也是如此,而这正好给了他出兵的理由。

第五,曹彬破南唐

大宋名将曹彬被宋太祖任命为伐南唐军总指挥,他从蕲阳发兵,攻入南唐。南唐守将望风而逃,宋军兵不血刃,占领池州。紧接着在铜陵之战中,宋师大败南唐水师,缴获二百余艘战船。宋军乘胜而下,连下芜湖、当涂,屯兵于采石矶。

李煜有大祸临头之恐,下令金陵全城戒严,以图固守。曹彬的军队仍节节进逼,先后在白鹭洲、新林港口,已兵临金陵城下。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金陵之役拉开战幕。这战围城战整整持续了十个月,并非南唐军队的战斗力有多强,而是曹彬有意控制攻城节奏,意图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战果。

第六,李后主向曹彬投降

在围城期间,曹彬多次派人劝降李煜:“城必破矣,宜早为之所。”但李后主不听。事已至此,曹彬决定发动最后的总攻。曹彬要求麾下诸将发誓,在攻破金陵后,不得妄杀一人。此时金陵城内已是物资匮乏,士气低落。在宋军的猛攻下,金陵城终于被攻破。

李后主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怎样的命运。他让人在宫殿里堆满了木柴,若是曹彬不接受他投降,就举火自焚。曹彬并没有为难李后主。他进城后,约束军纪,不杀无辜,很快金陵城内就恢复了秩序。对于亡国之君,曹彬也表现出大将风度,并无不敬之处。曹大帅亲自领着军队,整整齐齐地抵达宫城,李煜与众臣在宫门处迎拜,奉表纳降。

伐南唐之役前后历时一年,南唐的历史被终结,十九州一百零八县划入大宋领土。


君山话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主要是南唐和宋的实力相差太远。

南唐实际控制地域并不大,主要是今天的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省各一部。

而宋则雄踞北方大部分土地,就实力来说远强于南唐。

中主李璟时由于与周边各国多次兴兵,945年灭闽国、入侵楚国。

然而,灭楚所得的土地更是都被武平军节度使刘言收复;灭闽国却没能得到闽都福州,泉州、漳州仅名义归附,实际掌控的只有建州、汀州,得不偿失。

这两次军事进攻得到的很少,却导致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国力消耗十分严重,不到十年,南唐的国库就消耗了一大半。

由于实力相差太远,在后周时代,南唐就已经只剩半条命了。

后周多次发动对南唐的攻势,迫使南唐称臣,自称南唐国主,后周得到了十四个州,六十个县,长江以北几乎全部丢了,门户大开。

所以到了李煜时代,南唐根本没有实力和宋对抗,这也是为什么李煜一直服软的原因。

到开宝四年(971年)间,宋相继消灭了南平、武平、后蜀、南汉政权,此时南唐已经三面受敌。

从军事角度上来说,南唐基本是守不住的,没法守。

尤其当时宋军占据长江中游地区,建造了数千艘军舰。

南唐如果不能掌握长江的制江权,政权就有可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被顺流而下的宋军消灭。

当时从水路有武汉到南京,只需要二三天时间。

事实也是如此。

开宝七年(974年)十月十八日,中路军曹彬部沿江东进,开宝八年(975年)正月十七日,曹彬率大军攻南唐都城江宁(南京)。

前后短短几个月,南唐实际就完了。


萨沙


大家都知道南唐后主李煜在诗词方面颇有造诣,其诗词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很高的评价,但是在治国理政方面确很平庸,最终作为南唐最后一位君主为何成为宋太祖的“阶下囚”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中主李璟治国失策,用兵失误导致国力衰弱。

南唐经历烈祖李昪、中主李璟、后主李煜三代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其中导致南唐灭亡,中主李璟有个不可推卸的责任。

  1. 中主李璟治国失策,用人失察。

中主李璟在治国理政方面任用陈觉、冯延巳、冯延鲁、查文徽、魏岑这五个无才无德、阿谀奉承之人治理国家,这五个人政治才能非常一般,其中冯延巳这么说过:“先主李昪丧师数千人,就吃不下饭,叹息十天半月,一个地道的田舍翁,怎能成就天下的大事。当今主上,数万军队在外打仗,也不放在心上,照样不停地宴乐击鞠,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主。”由此可见这样一帮拍马屁的人管理国家能成什么样子

2. 长年战争导致劳民伤财,国力日衰。

中主李璟一改烈祖李昪保守方针,主动发起战争,南唐先后与南方的闽、楚、南汉、吴越等周边国家打了一遍,结果陷入战争的漩涡当中,而在南方问题尚未解决之时,竟然打起了后周的主意,结果一败再败,最终割地、纳贡,还不得已迁都,从此南唐开始国力衰弱。

总结:中主李璟四处树敌、常年战争导致后主李煜接手一个烂摊子,最后导致后唐灭亡,中主李璟负有不可推卸之责。

二、李煜治国无方,生活奢侈

在他的执政生涯中,李煜除了在诗词绘画方面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外,在其他方面毫无建树,尤其在治国方面更是没有任何韬略,为了进行经济改革,他听从李平的意见恢复井田制度,而导致民怨四起,而更滑稽的是他最后把实施改革的李平也斩杀了,这其实就是昏君的表现。而个人生活方面又非常奢侈,在国家如此混乱的情况竟然歌舞升平,饮酒作乐,心思根本没在治理国家上,就连一代伟人毛泽东也说:“南唐后主虽多才多艺,但不抓政治,终于亡国”,这样的君主焉能不败。

三、性格懦弱,过于隐忍

  • 李煜非雄才大略之人,性格懦弱慈善,李从善争夺太子之位,李煜并没有对其任何处罚,而是封他为王,宦官贪污腐败,李煜也是对他们极好,从来不苛责、惩罚他们,而他对于宋朝来讲,因其性格更没有反抗的决心和勇气。

  • 后主继位后还过于隐忍,没有明显改变当时南唐的困局,开宝四年,又商人来告,宋造战舰数万艘于荆南,请密往焚之,国王惧,不敢从,错失良机,而且对宋朝非常的恭敬和顺从,连年纳贡,不敢怠慢,其目的就是换取宋军不要攻打他,孰知宋太祖“卧榻之下,岂容他人安睡?”这样的隐忍换来的还是宋朝的进攻,最终导致国破家亡。

四 、没有真正的友邦结盟,势单力薄。

由于中主李璟连年战争导致四面树敌,宋朝攻打李煜时,竟然没人来帮,相反还受到了吴越的夹击,李煜向南汉阐明了唇亡齿寒的道理,因为之前关系闹僵也最终没来帮,唯一的一个盟友契丹又远水解不了近渴,最终在宋朝强大的攻击之下,弱小的南唐只能束手就擒。

五、缺少良将,无用人之术。

  • 在李煜继位之年,李煜便在长江设立了水军,原理啊南唐是有水军的,而且非常强大,那时的水军是驻守淮河的然而在后唐中主臣服后周,于是水军也就荒废,李煜收复水军的目的一来想做固守,二来想收复失地,然后“乙亥岁二月,宋军偷袭金陵,与水军相遇,论水上战术上,南唐更强,风向突变,导致水军惨败,细寻原因,还是缺少良将。
  • 而在人才如此紧缺的情况下,后主李煜却杀死了两位战将,林仁肇是南唐著名将领,曾一个人为撤退的整只部队撤后,后主确上了北宋的反间计,,杀害了这名忠心耿耿的虎将。潘佑心忧国家社稷,他奋不顾身,连续8次进谏,希望进行改革,后主确不予理睬,听信谗言,将其打入大牢导致其自杀身亡。可以说是李煜自己乱杀忠良,不明是非,导致了后唐人才凋零,加速了后唐的灭亡。
综上所示:南唐后主李煜成为宋太祖的“阶下囚“与中主治国失策,连年战争有一定关系,最主要还是与李煜性格懦弱,治国无方,无任人之术有关,缺少盟友也是南唐灭亡的因素之一,这也使我们认识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应该用更加全面的眼光看待问题。

坐看云起时1218


因为历史的车轮是一直前进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李煜继位的时候,南唐国势已弱,李煜即使有能力也无力回天,更何况国策早有失误,在李煜继位的前一年,其父李璟已经因国势衰危而称臣于宋,减制纳贡了。宋朝灭南唐的形势已定,李煜继位,也只能采取消极守业的政策。在加上李煜实在不是一个合格的君王,而他的对手又是野心勃勃的宋太祖赵匡胤。

1. 李煜即位时,南唐已处衰败时期

当时南唐由于李煜的父亲李璟即南唐元宗在位时,大规模的对外用兵,虽取得的不俗的战绩消灭了楚、闽二国,扩大了疆土,但由于李璟好大喜功,奢侈无度,造成南唐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国内政治腐败。此时南通国力就开始不强盛,尤其在与后周交战中接连失利,南唐国力一降再降,在南唐后主李煜已经无反抗北宋的能力,只能俯首称臣求自保。

2.李煜治国无方,无政治天赋

李煜本是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当时的太子还在,按理说怎么也轮不到他即位,李煜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文学细胞的人,每天读书写字,做做诗词,生活过的挺小资,本无心君王社稷。奈何当时的太子弘翼暴病而亡,而李煜的其他哥哥也都早早的夭折。这么一来,就只能是这位满腹诗经的文人李煜即位,登基成为南唐第三位也是最后一位国君。奈何李煜在文学上展示了惊人的天赋,政治上几乎毫无敏感度,即位后虽也开始表面尊奉宋廷,暗地里积蓄力量,重视科举选拔人才,重用旧臣稳定人心,可终究自己性格懦弱,缺乏政治才能,导致国力与宋的差距越来越大。

以上个人观点,欢迎大家指正,喜欢的朋友动下你们发财的小手点个赞


奇文笑谭


青山青史越古今,明人明事见春秋。我是明明见史,对于“南唐后主李煜为何成为宋太祖赵匡胤的“阶下囚”?”,我来发表一下拙见。


赵匡胤和李煜为同时代的重要历史人物,两人分别为北宋的开国皇帝和南唐的末代君主,他们之间当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综其最直接的,便是赵胜李败,李后主成为宋太祖的阶下囚。

究其原因,我觉得还是两人的自身差别。


  1. 出身及早期生活环境。

赵匡胤出生于官宦世家,家庭教育严格,其父为武将,经常征战在外,在耳闻目睹中,他十几岁就开始游历,经历了社会的诸多磨练,无论在文在武,都对他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李煜出身于皇室,自幼娇生惯养,整日是轻歌曼舞的生活。长大后,日常中主要是雪月风花,闲暇时再问问国政。

2.性格,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

赵匡胤为人有大志。他有一首诗,名为《咏初日》,“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诗中可以看出,他那雄霸天下的野心。

赵匡胤是一个主动型性格,他积极进取,努力扩展疆土:剿灭荆南和湖南等割据政权,平掉后蜀,打垮南汉,攻下南唐。他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地给自己设定目标,懂得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

李煜的性格则是平和甚至是带点软弱。当面对困难和危险时,不正面冲突,多是采取迂回的方法。但这些宫廷里的手腕,碰到战场上的硝烟时,顿时就萎了下去。

李煜的性格当然就是一种被动型的。他的一生就是在被动的接受,当太子怀疑他争储时,他就退避三舍;当宋军攻下南汉时,他就自去唐号。当不当皇帝不重要,重要的是继续维持现状。

3.能力。

从性格和人生经历来能看,能力自然就立分高下了。

赵匡胤虽有文采,但他非常重视武力,甚至自己发明了拳法和棍法。年轻时,跟随郭威和柴荣南征北战,在战场上屡立战功,显示出高超的指挥才能和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他又有远大的理想,注意建立自己的军事力量,时机一旦成熟,就顺理成章地发生了“陈桥兵变”。在当皇帝之后,赵匡胤也没有裹足不前,他励精图治,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都有很多的重大举措,出现了著名的“建隆之治”。

而李煜的能力是从一开始就很不自信,偏安一隅,得过且过。沉迷于靡词艳曲之中,娱乐至上。而当他国破被擒之后,也没有任何的卧薪尝胆之举,只是感叹“一江春水向东流”罢了。

综上,两人的能力延伸到治国与治军之中,情况就不言而喻了,宋军在战场上披荆斩棘,屡战屡捷;而南唐则是国力日渐衰弱,只能苟延残喘。最终的结果当然是以南唐的灭国来告终,而以李后主的性格,他也不会以身殉国,只能是被囚后和小周后终日以泪洗面了。


纵观赵匡胤和李煜,他们不是一个重量级上的,一个是打天下时顺便写首诗,一个是写词时偶尔关心一下政治。赵匡胤是李煜面前无法逾越的高山,而李煜只是赵匡胤前进道路上的一块大石头而已。


明明见史


南唐后主李煜成为宋太祖的阶下囚,很多人归咎于李煜这个亡国之君不善管理朝廷造成的!其实,这种评价有失偏颇!

为什么呢?

纵观历史上的亡国之君,都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似乎是一个亡国之人,就是无能之人,盖棺定论了!南唐后主李煜也不例外!

其实南唐后主李煜的亡国,主要是实力不济,在越来越强大的赵匡胤面前,真的是小巫见大巫!



一,李煜继位时,南唐己是风烛残年了!

李煜是南唐中主李璋的第六个儿子!

公元961年,李煜继位。彼时,南唐的国力已像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般朽腐颓废了!

这主要是李璟在位其间,多次征战,耗尽了国力财力!

恰恰那时,宋太祖在其他地方用兵,无暇顾及南唐。不然,李璟还没有传位给李煜,南唐就灭亡了!

也可以说,那时的宋太祖几乎认定:南唐的暂安,并不影响自己对其他势力的用兵,更别说威胁什么的了!这也是原因之一!

这也从侧面看到了,南唐根本上不是大宋的对手!



二,南唐的灭亡,来自于北宋跟吴越国的夹击!

其实,李煜登基后,也知道朝廷的孱弱,来自北宋的威胁和压力是很大的!

但是,李煜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立志图强壮大自己的力量!

1.重视科举,选拔人才。

2.减免赋税,鼓励经济发展。

3.军事上坚壁清野,积极练兵!固守城池!

所以,面对北宋的大举进兵,李煜积极抵抗,长达一年之久,说明了李煜执政时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由于,李煜的南唐正面要跟北宋作战,背后还要应付吴越王的偷袭!所以,南唐的灭亡,皆因北宋和吴越王的夹击!



由此可见:国力潺弱的南唐被灭亡,是无法逃脱的宿命!但是,李煜能在北宋的面前让南唐完整十五年,也说明他还是有自己的一套!

【古今多少事,都在历史中!欢迎关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我是点点文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一、前言

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6年),从开年春天到冬天的十一月,大宋军队持续围困南唐国都金陵长达九个月,在向大宋派遣使者请求退兵,外围援助彻底无望、士气低落,城中居民生活困难的情况下,面对大宋战前总司令曹彬给予的最后通牒,南唐国主李煜仍然拒绝投降,迟迟不肯归顺大宋。于是十一月二十七日的最后期限一到,大宋立刻对金陵发起全面进攻,金陵顿时失陷,李陵不得不奉表纳降,仓皇辞庙,南唐灭亡。

次年正月,李煜被送到京城开封,开始了做大宋臣子的生活,实际上,此时的他已经成为了宋太祖的阶下囚了,等待他的将是囚禁般的生活。

那么,作为一国之主的李煜,为何会成为宋太祖赵匡胤的阶下囚呢?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二、曹彬攻陷金陵,誓死不降的李煜被俘,成为阶下囚

南唐国都被围九个月,总指挥曹彬却迟迟没有发动总攻,这是因为宋太祖赵匡胤给他的命令中间有八个字,“不可急攻,使自归顺。”不要急于攻打,让他自己归降。


所以,赵匡胤对于拿下南唐是非常讲究的。

由于有赵匡胤的命令,曹彬于是就通知李煜,让他出金陵城准备投降。但是李煜不肯投降,他以自己有病为借口,不肯出城投降。

曹彬给了李煜多次机会,结果李煜还是不降,而此时金陵城中的情况已经十分危险了,危险到一斗米能卖一万钱,可见,金陵城中断粮了。

就是在这样一个危急的情况下,李煜仍然誓死不降,这又是为什么呢?

(1)金陵城池坚固

众所周知,李煜写词很行,但治国不行,他没有治国之才,但有一点他很清楚,金陵城的城墙很坚固。从他父亲李璟再到他李煜,他们父子俩在“加固城墙”这一件事情上都是下足了功夫的。就连两百多年后的南宋大诗人陆游到金陵城的时候,也连番称赞金陵城墙的坚固。

(2)期待契丹的救援

南唐曾经和契丹有一个口头协议,不管哪一方受到别国的攻击,都要出兵相助。李煜很期待契丹会履行这个约定,出兵救唐抗宋。

(3)亲信蛊惑

李煜是一个头脑很糊涂的人。他是一个文人、艺术家,但他不是一个治国的政治家,他关心的只有他的诗词歌赋,于是他把所有的国家大事都交给两个最信任的人去处理,一个是陈乔,一个是张洎。这两个人都主张抵抗到底,因为只要囯保住了,他们两人的地位跟荣华富贵也就都保住了,一旦城保不住,那么他们二人也随着囯灭的同时而家亡。于是李煜就听从了他俩,坚决抵抗到底。

(4)不甘为奴

李煜作为南唐的一代国主,一旦投降以后,他就是亡国奴了。“君临天下”跟“亡国之奴”这二者之间的差距太大了。

所以出于以上的诸多原因,尽管曹彬再三告诉他,宋军发动总攻的时间,李煜仍然推三阻四,坚决不投降。

于是到了二十七日这个最后期限的日子,大宋军队向金陵城发动了全面的攻击,在大宋绝对强大的兵力面前,金陵城虽然坚固但仍然被攻破了。

在城破之时,李煜利用自己能做主的时间,将皇宫中的大量金银财宝读赏赐给了南唐的大臣。

其后,李煜率家眷以及南唐官员一行人在曹彬军队的押送下,冒雨乘船告别故国,前往大宋的都城开封。至此,李煜算是彻底亡国了,他本人也成为了大宋的一个阶下囚。

三、宋太祖赵匡胤是如何对待李煜的?而归降后的李煜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李煜到达开封后,宋太祖赵匡胤在明德门接收亡国之主李煜的投降,李煜穿着素服,向赵匡胤跪拜,然后用绳子将李煜栓着拉到太庙,接收宋宗室的受训。接着封李煜为右千牛卫将军,还给了他一个侯爷——违命侯,这是一个惩罚性的称呼,目的是说李煜没有自动归降,城破才投降的。

对一个誓死不投降的亡国之君,宋太祖对李煜是很宽容的,没有杀他,但是李煜降宋后的日子并不好过,过去身为一国之君的自在与前呼后拥,和现在身为大宋臣子的谨慎与低身下气,这种巨大的反差,让李煜非常抑郁。

所以李煜在亡国降宋之后,写了很多伤感的词,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虞美人》了,这首词流传出去了,而且广泛被天下百姓所知,引发了很多人对李煜的同情。

由此可知,归降后的李煜,生活过得很不好,他虽然逃过了被杀的命运,但那如阶下囚般的生活,让他郁郁寡欢,整日忧心忡忡,心怀亡国之痛。

根据文献记载,李煜在大宋京城开封生活了两年多之后,也就是公元979年的七夕突然去世,根据正史记载,李煜是病死的。但是宋代的很多笔记中都说李煜是被宋太宗赵光义用牵机药毒死的。

四、结言

从治国方面来说,李煜是一个完全无能的国主;从创作来说,李煜是一个天才的词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李煜在词的发展史上是个关键性的人物。将乐工、伶工创作的词变成士大夫之词,这个转折点就是李煜。

当然了,李煜最后的国破,跟他毫无治国之能有很大的关系。他善于的只有舞文弄墨,在他的心里只有他的美人和他的词。

其实,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南唐的被灭是大势所趋,像南唐这样的割据政权是早晚要被中原的中央政权给灭掉的,只是说看谁赶上 了。

所以,李煜很不幸,他赶上了这个当口。

我是点点文史,以上均属个人观点,欢迎大家点评,关注。

点点文史


首先我们看南唐末年的实际国力。南唐是开国皇帝李昪取代了吴国建立的政权,李璟时候一度达到了全盛。

而南唐最后被北宋之灭,最关键的原因是前期对后周之战的惨败,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至交泰元年(公元958年),周世宗柴荣御驾亲征,周军势如破竹,唐军一溃千里,淮河水军全军覆没。南唐尽献江北之地,导致了淮南地区的损失。经济上,自淮南战败之后,南唐失去了几乎一半的国土,签订了城下之盟,每年要都向中原缴纳高额贡奉。南唐原先地跨长江南北,江南北之间的经济有互补性,如江南乏盐,而江北产盐。而失去淮南后,南唐失去了重要的盐产地,自此要花巨资向中原政权买盐。财政因之日益窘迫,使南唐政权不得不加重赋税,以至怨声载道。南唐辖境之的人民对李后主时期繁重的赋税记忆深刻,直到北宋统一之后许多年,还在提起当年的南唐连鹅生双子、柳树结絮都要课税。

其次,李后主可以说是中国文人治国最失败的典型,由于他“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面对励精图治的赵匡胤这样的对手,其实坚持了15年已经是超常发挥到极致了。

最后,南唐在当时可以说是腹背受敌,吴越国坚定的站在了北宋一边,李后主曾愤怒的捎口信提醒吴越国王唇亡齿寒的道理,但没想到信立刻被吴越国送到了北宋。。。。。


东海逍遥之客


南唐后主李煜亡国被俘,既有其国势日渐衰微的缘故,也有李煜自己治国无能的因素在里面,两者加在一起,南唐到了李煜手里想不亡都难。

南唐在五代十国中是典型的借鸡下蛋的政权。南唐的建立者李昇原名徐知诰,是杨吴权臣徐温养子,937年徐知诰夺位成功,建国号齐,939年他乱认祖宗、自称唐朝之后,改齐为唐,自己也改名叫李昇。南唐初期的地盘基本保持了杨吴强盛时期的版图:北以淮河为界,但淮北的泗州(今江苏盱眙)、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皆为其控制,西边最远处,控制了鄂州(今湖北武汉)西,现在江西省的西、南、东三线边界,就是当时杨吴的南方边界线,还有安徽南部,及江苏南部。

杨吴是五代十国前期对中原政权最具威胁的势力之一,杨吴太祖杨行密打下这么大的地盘,最后却落到了外姓手中,李昇也是聪明人,自知在乱世中只够自保,不能进取,所以在李昇为帝的七年里,南唐谁都不打。

南唐版图发生巨大变化是在南唐中主李璟在位时期。李璟从其父手中继承的是杨行密、徐温、李昇三代人打造的无敌江南,实力足以争雄天下。李璟即位后也积极开疆拓土,第一战就是拿闽国开刀,公元944年,南唐大军进入福建。闽王王延政打不过,没撑多久就在建州(福建建瓯)投降了。但由于李璟用兵不当,闽国国都福州始终没有打下来,最终落到死敌吴越的手上。南唐虽然没有拿下全福建,也没有得到出海口,但地盘确实扩大了,拿下闽西地区。第二次试图对外扩张是在951年,趁西边的楚国发生内乱,南唐大军进入湘地,很快拿下长沙,不久占领楚地全境,可李璟搜刮湖南全境,最终把湘人都得罪了,楚国旧将刘言、周行逢,把南唐军全部乱棍打出。李璟折腾一圈,湖南的地盘,一寸也没拿下。可即便如此,南唐依然保持了大国的躯体,在南方依然是无敌的存在。南唐的迅速衰落是在与后周的交战中。此时后周的主人是柴荣,在955年至958年中曾三次攻打南唐,南唐始终处于被动防御的不利局面。寿州一战,周世宗柴荣御驾亲征,周军势如破竹,遂攻占泗、濠、楚等州,唐军一溃千里,淮河水军全军覆没。李璟上表柴荣自请传位于太子李弘冀,请划江为界,南唐尽献江北之地,包括淮南十四州及鄂州在江北的两县。同时,南唐奉周正朔,用其纪年,去除国号,改称“江南国主”。南唐自此一蹶不振,为避后周锋芒,李璟迁都洪州,称南昌府。伤筋动骨的南唐再无争夺天下的可能。

等到公元961年李煜即位时,南唐国内政治、社会矛盾已经积重难返,经济上每年要向北方政权缴纳大量供奉,政治上也日益腐败。李煜继承的是一个摇摇欲坠的衰败南唐,只等着谁来给它最后一刀。

李煜是李璟的第六子,若非太子李弘冀早夭,是轮不到李煜的。词帝李煜即位加速了南唐的灭亡,如果换了个有作为的皇帝,也许南唐还能再撑几年,可李煜是文艺天才,政治昏君,不停的自毁根基。直到公元975年,一切都结束了,作为俘虏的李煜“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