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石頭鍊金記

石頭鍊金記

幾個世紀以來,人類對於機器人的幻想和探索從未停止過。

早在13世紀,德國科學家曾試圖製造出能替人類開門的機器人。3個世紀後,捷克斯洛伐克的科學家還曾嘗試製造出會劈柴打水的機器人,但由於當時的技術和認知所限,這些先驅者最終沒能成功。

直到20世紀中葉,這一幻想才最終成為了現實。

1959年,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工業機器人Unimate問世,這是由美國“機器人之父”恩格爾伯格與其合作伙伴德沃爾聯手製造的。

恩格爾伯格和德沃爾相識於1956年的一場酒會,恩格爾伯格對於機器人的理解和構思讓同為發明家的德沃爾感到震驚,兩人一拍即合,共同創立了一家生產機器人的公司,並最終研發出了Unimate。

隨著Unimate的普及和投入使用,現代工業革命被推上了一個新階段,然而恩格爾伯格的志向卻並不在此。

1984年,恩格爾伯格賣掉舊公司,創立了TRC公司,主攻服務機器人的研發。4年後,他又研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個服務機器人HelpMate。在當時,HelpMate的應用場景相對單一,主要是用來給醫院的病人送飯、送藥和送信件。

不過,恩格爾伯格並不滿足於HelpMate提供的跑腿服務,他認為“未來機器人會擦掃地板、做飯、洗刷汽車和檢查安全”。

接力棒交到了商用電器生產商伊萊克斯公司手中。相比做飯、安防等高難度的服務,伊萊克斯公司認為讓機器人具備清功能更容易實現一些。

1996年,伊萊克斯公司研發出了三葉蟲掃地機器人,這是世界上第一個掃地機器人,然而這個劃時代的產品卻並沒有得到與之相匹配的讚譽,相反,三葉蟲掃地機器人因為效率低、易卡困、大比例漏掃及重複而被屢屢詬病。

即使後來又加入了以陀螺儀為主的慣性導航輔助,但清掃誤差仍然非常嚴重。此後,研發和生產掃地機器人的企業進入了為期6年的靜默期。

一、瘋狂的石頭

機器人從出現到發展至今,雖然外貌、體型與功能各不相同,但基本可以概括為三大細分領域: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而在服務機器人領域中,掃地機器人漸漸成了最主要的賽道。

這條賽道的靜默期在2002年被打破。

這一年,美國科技公司iRobot 推出了Roomba掃地機器人。Roomba一經推出,就成為了里程碑式的產品,主要原因在於它的三段式清掃結構,三段式清掃結構可以使清潔率達到99.1%,掃地機器人自此具備了實用價值,正式開始商業化落地。

在隨後的十多年裡,全球範圍內有越來越多的科技公司進入掃地機器人領域,技術也在不斷地更新換代。

創立於2014年7月的石頭科技趕在掃地機器人市場爆發前夕加入了戰局。

2015年,掃地機器人市場迎來全面爆發。

iRobot、石頭科技、科沃斯等行業龍頭分別推出了各自的新產品。全局規劃技術開始取代之前的隨機碰撞技術——在基於激光雷達的SLAM技術和基於視覺傳感器的VSLAM技術下,新一代掃地機器人不僅能規劃清掃路線,還能進行實時定位、構建全屋地圖,這極大提高了清掃覆蓋面積和清掃效率。

可以說,全局規劃技術的出現成了掃地機器人市場爆發的決定性因素。

2018年6月,科沃斯成功上市,在此後一年半的時間裡,科沃斯一直是A股實力最強悍的掃地機器人公司,直到石頭科技上市。

2020年2月21日,石頭科技成功登陸科創板,股票發行價為271.12元,創下A股最高發行價紀錄。上市首日,石頭科技股價上漲84.46%,報收價為500.10元,成為科創板第一高價股。

顯然,“前輩”科沃斯的第一寶座被終結了。按照3月3日收盤價計算,石頭科技市值為288億元,而科沃斯市值僅為134億元。

二、背靠大樹好乘涼

相比“石頭科技”這個略顯陌生的名字,“小米生態鏈企業”才是其最廣為人知的身份,不過這並不意味著石頭科技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

相反,小米集團對石頭科技的投資決定顯得尤為迅速和果斷。

那是2013年年底,雷軍決定啟動“生態鏈計劃”,並定下了5年內投資100家生態鏈企業的目標,還專門撥出資金設立金米投資公司。

這一佈局巧妙地避開了以電商為核心的阿里、以遊戲內容見長的騰訊以及以搜索、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為核心的百度。他要做的,是構建一張以手機為中心,一圈圈向外輻射的萬物互聯的網絡,提前佈局下一個風口。

負責這一業務的是掌管產品工業設計的首席產品經理兼設計師、小米聯合創始人劉德。雷軍對劉德下了一個死命令:要迅速去市場上掃描,搶公司、搶項目。離手機和用戶群近的早點投,離手機和用戶群遠的晚點投。

劉德立即組建了一支頗具特色的投資人隊伍,其成員全部由來自小米內部的產品工程師組成,這些人沒有投資經驗,評判的唯一標準就是技術是否過硬。當時的劉德認為,基於技術層面選中的項目往往更容易成功。

石頭科技創始人昌敬後來回憶稱,“他們看過以後覺得我們的算法還是比較有經驗的,當天就決定要投我們。”

那是2014年8月12日,小米集團以小比例戰略投資的形式投資了石頭科技。事實上,小米集團對生態鏈企業的投資標準向來是只投資,但絕不控股,也就是“只有建議權,沒有決策權”。根據石頭科技招股書披露的信息,小米系共計持股24.7%,其中順為資本持股12.85%、金米投資持股11.85%。

2016年,也就是石頭科技成立後的第二年,石頭科技推出了第一款產品“米家掃地機器人”,藉助小米強大的渠道和用戶基礎,以及產品超高的性價比,米家掃地機器人一經推出便一路走紅。而後,石頭科技乘勝追擊,推出了自有品牌“石頭掃地機器人”,並在短短三年內確立了市場地位。

根據光大證券2019年出具的行業研究報告,2018年前43周,米家掃地機器人和石頭掃地機器人線上市場佔有率分別為12.8%和10.1%,合計22.9%。市場研究機構中怡康的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石頭科技在國內線上、線下的市場佔有率排名均位列第二,市場份額分別為23%、26%。

不僅如此,在小米集團的扶持下,石頭科技僅用了一年時間便扭虧為盈。招股書顯示,石頭科技在2016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前三季度的總營收分別為1.83億元、11.19億元、30.51億元和30.30億元,營收增速分別達510.95%、172.72%和43.46%。

同一時期,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分別為-0.11億元、0.67億元、3.08億元和5.82億元,淨利潤增速分別達696.05%、359.11%和236.13%。

這樣的成績和業績增速,如果僅僅是靠石頭科技自己趟路絕對是難以實現的。昌敬也曾表示,加入小米生態鏈不僅獲得了資金和品牌效應,也提高了石頭科技在供應鏈中的議價能力。

雖然背靠大樹好乘涼,但凡事都有兩面性,比如石頭科技的主要收入和利潤嚴重依賴對小米ODM業務。

從2016年到2019年上半年,石頭科技與小米集團的關聯交易金額分別為1.83億元、10.11億元、15.29億元和9.14億元,佔其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高達100%、90.36%、50.17%和43.01%。

這也就意味著,小米集團同時作為石頭科技的客戶、渠道和股東,早已成為其賴以生存的土壤,小米集團實際是掌握著石頭科技生死存亡的巨大變量。

三、任重而道遠

石頭科技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來自小米集團的桎梏。與此同時,“去小米化”也被提上了日程。

石頭科技為此做了兩手準備:一是降低ODM業務的營收佔比,轉而提升自有品牌的營收佔比;二是不斷增加產品線。

說白了,它有兩個目的:一個是加碼自有渠道建設,另一個是構建高中低端品牌矩陣。

在自有渠道建設方面,石頭科技採用了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銷售模式,其中,線下銷售是以經銷為主,通過扶持經銷商的方式大力擴充經銷商數量,而線上銷售則主要是和京東、天貓等多家第三方電商平臺合作,並逐步擴寬合作廣度。

2017年,與石頭科技合作的線下經銷商僅有3家,一年後,這一數字變成了17家,其中包括紫光、慕晨、國機、俄速通等主要線下經銷商。

根據招股書披露的數據,石頭科技的線下銷售收入從2017年的0.22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7.73 億元,同比暴增3413%。

線下銷售表現不俗,線上銷售同樣優秀。2017年“雙十一”當天,石頭科技的產品在一小時內全部售罄,2018年更是銷量大漲18倍。

在加碼自由渠道建設的同時,石頭科技也構建高中低端品牌矩陣,比如2018年增加了相對低端的慣性導航“小瓦掃地機器人”,實現了用戶層次的全覆蓋。

“去小米化”初見成效,但這並不意味著石頭科技有能力應對殘酷的叢林法則。

首先是石頭科技的毛利率大幅低於同行科沃斯和福瑪特。

根據招股書,石頭科技在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的毛利率分別為19.21%、21.64%和28.79%,相比之下,科沃斯的毛利率為33.88%、36.58%和44.90%,而福瑪特的毛利率則為42.00%、31.57%和59.31%。

其次是石頭科技是典型的互聯網輕資產模式,生產幾乎100%依賴代工廠。

和科沃斯這種實業重資產模式相比,互聯網輕資產模式顯然更容易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雖然石頭科技在前期的產品和技術驅動階段優勢明顯,但到了後期,或許會因產能受到限制而影響增速,假如未來與代工廠的合作關係發生變化,也將會對石頭科技造成不小的影響。

而科沃斯則不需要過於擔心這一風險。

靠代工清潔小家電起家的科沃斯完全具備自主生產的能力。2017年,科沃斯自有工廠的年產量就已經達到了282萬臺,產能優勢明顯。

從這兩個維度來看,上市後的石頭科技並不是高枕無憂,相反,掃地機器人行業的競爭日趨激烈,據粗略統計,目前在國內主要電商平臺上銷售的掃地機器人品牌已接近200個,其中還有戴森、松下、美的、海爾等老牌勁旅。

石頭科技得以上市,併成為科創板第一高價股,這已經是一種成功了,但這種成功能否延續,還需看石頭科技自身的發展。

但願石頭科技真能如昌敬在內部信中所說的那樣:上市並不是人生巔峰,更不是終點,而只是促進企業發展的一種手段。

題圖來自Unsplash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