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俄罗斯历史书是怎样记载中俄尼布楚条约的?

共跳滴水线子


《尼布楚条约》签完,彼得大帝很委屈,康熙很高兴。不过当时签约的时候,双方都认为是自己让步了。

为啥彼得大帝感觉委屈了呢?

彼得大帝是怎么愿意谈判的?就因为雅克萨之战,沙俄确确实实是战败方,彼得是被打到谈判桌上的,以战败方的身份谈判。

彼得很郁闷啊,西边克里米亚跟奥斯曼打得难分难解,沙俄国内又爆发内乱,都很闹心呀。想着支援雅克萨吧,冰天雪地,万里迢迢,实在心有余力不足,面对败局只能埋着鼻子谈判了。他认为条约重大让步,是为了防止清朝继续侵略。

《尼布楚条约》之后,沙俄不得不从黑龙江周边撤出。签订后,彼得就认为是奇耻大辱,到死都耿耿于怀,一直叫嚣着要打回黑龙江。

他的碎碎念,也影响到后来的继承者,叶卡捷琳娜和尼古拉一世也都喊着要“收复黑龙江”。各届沙皇这样的执念,念叨了170年。直到《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亚历山大二世高喊实现了“祖辈的遗愿”。

彼得和后代沙皇,都认为《尼布楚条约》对俄不平等。俄国民间也认为彼得弄丢了“阿穆尔地区”;甚至到了苏俄时,有人提出雅克萨之战是清朝的武装侵略,清朝强加给了俄国不平等条约。

是沙俄得了便宜卖官吗?也不是,沙俄确实认为是丢失了利益。这就是屁股决定思维,坐的位置不同,立场就不同。口舌之争没有任何意义,任何时候“真理只在大炮射程内”。

说完彼得的沮丧,康熙为啥也很满意呢?

那时候大清什么情况呢?内忧外患,按下葫芦浮起飘。南明刚刚灭掉,又爆出“三藩之乱”;刚灭亡吴三桂,准格尔汗国造反了。

准格尔向东打大兴安岭附近,向南打到长城边上,随时准备翻过城墙,兵临北京城下。

打胜了雅克萨之战,康熙本来谈判底气很足。让噶尔丹这一搞,康熙也没底气了。喀尔喀蒙古都成了噶尔丹的地盘,谈判代表从喀尔喀去尼布楚的路,准噶尔汗国断掉了。

康熙根本没心思,为了冰天雪地的苦寒之地扯皮。康熙想法就是抓大放小,赶紧让步,赶紧了结了俄国的事,腾出手来灭噶尔丹。

康熙都这么想的,底下的人更是大放水,赶紧办完差事回家热炕头。

于是乎,康熙和大臣们的失误,一下子丢掉勒拿河到白令海峡的一大片领土。

那康熙乐呵个啥?一些寒苦之地,换到东北安宁,可以安心对付噶尔丹,他就满足了。以康熙的脑子,根本想不到外兴安岭之外的世界有多大,这就叫傻乐。

实话说,贝加尔湖的丢失,真的有些冤。当时贝加尔湖属于喀尔喀蒙古,康熙还管不到呢。于是,就耍小聪明,慷他人之慨,就送出去了,都不知道该咋评价他了。


尔朱少帅


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一个让中俄两国史学家都不满意的条约。按照我国史学家对这个条约的观点,认为这是:清朝做了让步的平等条约。

说白了,就是中国认为吃亏了,便宜了俄罗斯人。但是条约本身还是平等的。



但在俄罗斯(包括苏联时期)人看来,这就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很多俄国人都声称,俄罗斯在《尼布楚条约》中被清朝欺负了。而后来强迫清朝签订的《瑷珲条约》才是真正的一个平等条约。

因为俄罗斯人认为: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领土,本来就是俄罗斯的。是俄罗斯人先占先得,但是被清朝倚强凌弱,发兵给抢过去了。

说白了,俄罗斯人也认为自己吃亏了,被清朝欺负了,便宜了清朝。并且,还认为这个条约是不平等的。



那么同样的一个条约,为什么中、俄都认为自己吃亏了呢?其实,这主要就是中、俄两国人对领土概念的理解差异造成的。

我们国家的人普遍有一种观点:只要我们的朝廷没有在某个地方进行过有效的管理,那么那块土地就不是我们的领土。

比如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教授侯杨方就认为,当时在尼布楚地区游牧的是蒙古布里亚特部落,他们在当时并不属于清朝,清朝也从未对当地实行过有效统治。所以他认为尼布楚以北地区本来就不属于清朝,不存在清朝割让了领土给俄罗斯的说法。

而俄罗斯的观点则是:先到先得,只要俄罗斯人的旗帜插在哪里,哪里就是俄罗斯的固有领土。

比如俄罗斯的历史学家米亚斯尼科夫就曾经说过,清帝国的北部边界是阿穆尔河以南几百公里的柳条边,俄罗斯人先占先得,俄罗斯人在雅克萨插旗帜的时候,清朝根本没有去。所以他认为,雅克萨之战是清军入侵俄国,恃强凌弱打败俄国,从而强迫俄国签订了屈辱的《尼布楚条约》。



说白了,俄罗斯人有一种很强烈的占有欲,对领土尤其如此。而中国人嘛,有一种很莫名其妙的大国心态。总觉得要大方一点,特别是公家的东西,尤其的大方。但是私人的东西,那就很小气了。农村人盖房子,隔壁比自己家高一块砖头都不行。

我们的有些学者经常认为,咱们没去设立有效的管理机构,这是我们理亏。但是这些人就没有想过,俄罗斯先插旗子,难道俄罗斯人就有理了?换言之,难道当时的远东地区没有土著居民吗?是无人区吗?

并不是啊!俄罗斯人也是后来者。俄罗斯人插旗子前,有问过当地的科楚奇人么?

所以硬要扯法统,清朝在远东地区的法统比俄罗斯是要强的多的。生活在远东地区的科楚奇向清朝纳贡,后来康熙也是依照“罩小弟”的法理才出兵雅克萨。而俄罗斯人有什么法理?标准的侵略者而已。



扯远了,说回《尼布楚条约》本身。

俄罗斯人认为在条约中吃亏了,是因为他们没有把远东土著当成一个政治实体。他们自己是先到先得,最后因为打输了,所以屈辱的割让了阿穆尔河上游左岸和额尔古纳河右岸大片土地给中国。

这就是俄罗斯人对《尼布楚条约》的看法。


Mer86


我国一般认为该条约是不平等的,但俄罗斯很多学者也认为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不平等的,有一种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感觉,明明占有了广阔的领土,还说自己被侮辱了,这太不要脸了吧?可见,俄罗斯对土地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我们应该一直防范这位北方的敌人!

其实要说《尼布楚条约》,应该从明朝开始,之前中原王朝与俄罗斯的交流是很少的,几乎没有。明朝末年,中原开始陷入内战,外有民族之敌,内有农民起义,就在明王朝疲于镇压各地谋反的时候,俄罗斯人悄悄的跨过了乌拉尔山,很轻松的击败了北亚的蒙古部落,用了不到50年时间,把北亚推平了,一直到亚洲的尽头。

得到了广袤的北亚后,俄罗斯不满意这冰天雪地,希望南下,去感受鸟语花开,更何况都推到海边了,也没什么要占领的了。于是把视线转移到了南方。当时的东北,女真族正蠢蠢欲动,相较于少部分的俄罗斯人,南方的中原王朝才是自己的敌人,于是并没有管这些原来的野蛮人,在1643年,俄罗斯人进入了黑龙江流域,建立了雅克萨据地,正式在该地区活动。

在以后的日子里,满清入主中原,忙于镇压明朝的残留势力,以及忙于对内的管理,放松了对北方的警惕,俄罗斯人在该地区也已经日益活跃,人数都已经翻了好几倍。随着俄罗斯人的越来越过分,不断侵扰我国土地,康熙与1685年,正式派军收复雅克萨,俩次雅克萨之战都以清军的胜利结束,因此俄罗斯人首先提出和谈,康熙的底线是黑龙江流域,尼布楚,雅克萨都是清朝的,其余地区待议,到时候你自己发挥。于是索额图高高兴兴的前去谈判,本来应该是一场特别简单的和谈,但是不巧的是一开始就在西北地区的噶尔丹突然对喀尔喀诸汗发动了战争,这让时局一下子紧张了起来。

清廷本来对喀尔喀蒙古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噶尔丹打乱了清廷的部署,噶尔丹直接威胁到了京城的危险,清廷只好加紧和俄罗斯人谈判,如果蒙古人和俄罗斯人搞到一块,那清廷是受不了这样的局势的。到了1688年,清廷准备和噶尔丹开战,并着手于俄罗斯尽快谈判,俄罗斯也生怕有什么变故,也答应了谈判。最终《尼布楚条约》就这样签订了下来。

俄罗斯的学者认为我已经在该地区经营了这么多年了,已经算我的了,你还派兵来攻打我,太不讲理了。俄罗斯学者不知廉耻的说《尼布楚条约》让俄罗斯损失了一大片土地,这是一场耻辱的战争。可是他们难道不知道该地区就按最近的来说,明朝,满清都在该地区有过统治,这你们怎么不说了呢?

俄罗斯学者认为平等的条约应该像1858年的《瑷珲条约》和1860年的《北京条约》的那样,直接各占土地,这种才算正当的。可是我国的这些地区,又何不常是我们的士兵用牺牲换来的呢?我国的土地自当也是没有一块是多余的,土地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有此可见俄罗斯人是想让我们亡国灭种,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历史深度揭秘


在俄罗斯的历史教科书上,《尼布楚条约》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不平等条约,并且是对俄国不平等

在咱们的教科书上,《尼布楚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条约,也是一个平等条约。虽然在这个条约中清帝国做出了很多让步,但双方总体上是本着平等协商的精神,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解决了东段边境纠纷。

并且正是由于《尼布楚条约》签订,才从国际法上明确了黑龙江流域属于中国,也在国际上确立了清朝对外兴安岭以南地区的主权。(《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国东北版图)

不过现在许多中国人对于《尼布楚条约》并不满意,认为正是这个条约使中国失去了贝加尔湖和西伯利亚,是一个不平等条约。

其实清朝在历史上从来没有控制过西伯利亚,也没有控制过贝加尔湖,整个《清史稿》都没有出现对这两个地方的记载,说清廷放弃这两处地方完全是没有依据的,因为清廷压根就没有占领过这两处地方。而在《尼布楚条约》签订之时,外蒙古还有并入清帝国版图,清朝和俄罗斯的争端只在东北地区。

东北虽然是满洲人老家,安爱新觉罗家族所在的建州女真,其大本营主要在吉林和黑龙江南部地区,黑龙江以北不是建州女真的活动范围。在《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前清朝并没有明确的北方边界,因为西伯利亚在历史从来没有诞生过任何政权,也从来没有出现过什么威胁,甚至那里都没有几个人,因此向来被认为是化外之地,所以也没啥明确的边界。

而在皇太极正式建立满洲民族之时,黑龙江以北的一些女真兄弟民族也没有被划入到满洲以内。当时清廷对于这些民族采取羁縻政策,这些民族只要按时向北京纳贡就行。(图中蓝色的区域是皇太极时期清朝的疆域)

所以总的来看,虽然《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前,清廷没有明确的北方边界,但黑龙江流域确实是清廷的势力范围,无论怎么说都跟俄罗斯人没关系。

但是在俄罗斯的历史教科书中,却认为《尼布楚条约》是一个对俄罗斯的不平等条约。俄罗斯人认为是他们先到达并占领了黑龙江,而后清帝国才出兵入侵俄罗斯人的领地,夺取了黑龙江流域。

平心而论,俄罗斯的说法是非常不讲理的,就算当时清廷没有直接派兵驻守黑龙江,但当地的索伦族、达斡尔族、锡伯族等部落都是臣服于大清皇帝的,并且这些部落也都自认为是清帝国的臣民,这里并非无主之地,俄罗斯明显就是入侵。

围绕着东北边界争端,沙俄和清朝共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战斗,被称为“第一次雅克萨之战”和“第二次雅克萨之战”,这两次战斗都以清军的胜利而告终,但实事求是的讲,清军面对人数远少于自己的俄军,赢得并不轻松。以至于在第二次尼布楚战斗中,清廷甚至从朝鲜征调火枪手前去助战。

不过由于沙俄远征军人数太少,最多的时候也才800多人,虽然俄军在正面战斗中数次打退清军的进攻,但因遭到清军围困,俄军的补给被彻底断绝,不得已之下沙俄被迫向清廷求和。

面对沙俄的求和,清朝也非常欢迎,因此此时漠西蒙古的准噶尔部正在攻打漠北喀尔喀蒙古,清政府在西北的军事压力非常大,所以康熙也乐于与俄罗斯媾和。

于是在双方都不想再战的情况下,清朝和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对于这个条约,清廷总体上是满意的,毕竟清朝对于西伯利亚也没多少野心。但俄罗斯却非常的愤恨,因为俄罗斯对于黑龙江非常渴望,所以在俄罗斯的历史教科书上,将《尼布楚条约》称作是不平等条约。(俄罗斯人提出的边界方案,以黑龙江为国界,但遭到清廷的拒绝)


千佛山车神


关于《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中国和俄国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叙事。

明朝末年,中国各地再次陷入分裂割据的局面,割据势力多达十数个。除了作为中央王朝的明王朝外,在关外有满清和蒙古人的各个部落,在外东北地区还有野人女真(包括达斡尔人、鄂温克人等生女真部落),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则有蒙古人建立的各个汗国。在青海和西藏一带的固始汗在明朝末年势力正强,与清朝也建立了册封关系。在西北地区的阿尔泰山地区,卫拉特蒙古的准格尔部正在变得强大起来。

(明朝中期:俄罗斯还在吃土)

俄国人在1598年开始翻越乌拉尔山,击败了当地了蒙古部落,开始在广袤的西伯利亚圈地。当时整个西伯利亚有600万平方公里,而人口仅仅只有20万人,所以当地政权的武装抵抗聊胜于无,俄国人的推进速度非常快,半个世纪不到,就已经到达了太平洋沿岸的楚科奇半岛。俄国人将视线转向了南方,相比于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温暖而肥沃的南方才是俄国人梦寐以求的土地。满清统治者的注意力始终都被来自南方的消息吸引,1643年的明帝国接连在东北和西北丧失了最为精锐的部队,陷入了严重的亡国危机。与此同时,俄国人侵入了黑龙江流域,建立了阿尔巴津要塞(雅克萨),并以此为根据地,沿着黑龙江修筑了大量的工事,以备进一步吞并黑龙江流域。

在这一地区的土著原是达斡尔人,是野人女真的一支,在1630年时就已经纳入了后金战略腹地。只是当地人数太少,后金只满足于当地酋长的臣服,从而过一把上国的瘾,并没有派遣士兵屯驻。俄国人打破了这一地区的势力平衡,在达斡尔酋长的急件中,满清皇帝已经得知了北疆的变故。可与此同时,多尔衮还收到了吴三桂请兵助剿的书信。

(1643年的割据势力图)

此时的满清并不如后来那样兵多将广,他们只能有一个战略方向。相对而言,尽管南下占领中土的风险更高,可与驱逐沙俄侵略者获得外东北的冰天雪地相对比,他们的选择就很容易理解了。满清入主中原后,战事频兴,在关内一直打到了1683年才算稳住了局势。至迟到1682年起,清政府才算真正对北疆日益造成的威胁引起重视。此前的谴责和交涉,因为缺少军事实力作为后盾,都不了了之。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正月二十三日,为了彻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命都统彭春赴爱珲,负责收复雅克萨。

在雅克萨之战中,虽然俄国人的抵抗也算英勇,但是最终还是在地利、人和优势下的清军的打击下溃不成军。在第二次雅克萨之战爆发的同时,1686年1月20日,俄国的索菲娅公主政府任命费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戈洛文以全权大使身份前往西伯利亚,同中国的博格德汗派遣的使者进行谈判,平息事端。如果使者不到,就与为此目的派来的军队长官谈判。为此,俄国人先行派遣了两位使者来到北京递交了国书。

毕竟路途遥远,俄军头目在雅克萨再生事端,因此即便收到了俄国的国书,清军在第二次雅克萨之战中依然打的很是英勇。826多名俄国侵略军最终只有66人存活了下来——不要觉得俄军人数太少,俄国人在西伯利亚的扩张的兵力从来没有超过1200人。在雅克萨之战中,俄国人已经当成了大战役来打了。俄国人被打急了,派出了急使,商定了谈判地点及时间。

(雅克萨之战:岂是无主之地?)

中国的史书记载详实,前因后果交代的清清楚楚。不管是作为中华故土,还是清朝皇帝作为蒙古共主的博格德汗,都对西伯利亚草原地带拥有合理合法的所有权。对于沙俄急使的谈判要求,满清朝廷认为是俄国人软弱的表现。来而不往非礼也,清政府也同意进行谈判。

1688年5月29日,康熙皇帝召见了索额图、佟国纲和阿尔尼三位主要使臣,同他们进行了谈话,然后赏赐他们每人一匹马、一把军刀、一张弓、一件长袍和其他贵重物品,以示诸臣使命之至关重要。第二天举行了盛大的送行仪式。使臣们有骑兵队和辎重队随行,踏上了遥远艰难的旅途。不过,此时的使团的气氛应该是欢欣鼓舞的,因为在北方的战场上,清帝国获得了军事优势,因此在谈判桌上的筹码和底气自然要多的多。清帝国的全权使臣索额图上奏给康熙皇帝的奏章称“鄂罗斯所据尼布楚,本系我茂明安部游牧之所,雅克萨系我达呼儿总管倍勒儿故墟,原非罗刹所有,亦非两界隙地也。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一河一溪皆属我地,不可弃之于鄂罗斯。”这也得到了康熙的首肯,此即可作为清帝国的底牌,即要求获得黑龙江以及该水系所有河流的流域土地范围。

可是,当使团走出漠南蒙古地界,来到了漠北时,皇帝派出的使者截住了使团。喀尔喀诸汗与噶尔丹开战,这不仅阻碍了使团通过蒙古,还大大改变了整个边境地区的形势。噶尔丹战胜了喀尔喀诸汗,使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的版图合并,使得致力于征服蒙古地区的北京感到不安。而且,极有可能出现的情形是,噶尔丹有可能与俄国结盟威胁到清帝国的国威。

(准噶尔汗国改变了清朝的策略)

卫拉特蒙古的准葛尔部的噶尔丹用了10年时间整合了西北蒙古各个部落,已然成为了一股强大的势力。在1678年就噶尔丹就成为了“博硕克图汗”,喀尔喀蒙古部落也参加了典礼,算是承认了噶尔丹的势力。可是噶尔丹并没有打算就此收手,他在西北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整合更多的力量,再次恢复元朝的疆域。对于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部落对北京的博格图汗(清朝皇帝)的臣服,噶尔丹视其为蒙奸。因此,在1688年噶尔丹大举进攻漠北喀尔喀蒙古。喀尔喀蒙古的王公们需要寻找外援来对抗噶尔丹,在综合权衡了盘踞在北方的俄国全权大使戈洛文和北京的博格图汗后,最终派遣了使者来到了北京寻求庇护。

俄国人也感到很不安,本来俄国人就已经被清军击败,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才着急忙慌地跑到北京,冒着被奚落的风险请求谈判。好歹清朝政府同意谈判了,结果又整出了这出变故。谈判不成还在其次,如果清朝与蒙古人达成了某项协议,共同对付俄国人在西伯利亚的势力,那么俄国人就将无立锥之地了。所以,莫斯科政府对戈洛文也发出了指示,如果清朝代表不到边境,就直接向北京派遣专门的使团送交俄中条约的文本,在北京签条约。

“信件范本”和三种“条约范本”都是在莫斯科制定的,他们连同诏书和国家外务衙门给戈洛文的要旨一并送达到戈洛文处。俄国人的底牌分别是:

第一个范本:确定以阿穆尔河(黑龙江)为边界,并载入条约,这是基本立场。此外,还制定了备用方案,如果中国的使臣不愿以阿穆尔河为界,就进行谈判,以到贝斯特拉亚河或结雅河为止的阿穆尔河为界。

第二个范本:如果以上的条件谈不拢,就力争以阿尔巴津要塞(雅克萨)为界,但要争取到阿穆尔河及上述贝斯特拉亚河沿岸的渔猎场。

第三个范本:如果经过最后的努力,中国方面仍不愿意以阿尔巴津为界,那么,就同意拆除阿尔巴津要塞,两国人员都不进入这一地区。

可是戈洛文并没有像莫斯科那样惊慌,他冷静地评估了形势,决定在受到北京关于使团会议的答复和澄清与蒙古诸汗之间的关系之前,暂缓派出使团到北京签约。按照戈洛文的私心来看,他可能丢不起这个人。如果俄国人果真选择在北京签约,以第三个范本来考虑,那么可以想象的是,整个东西伯利亚都将成为待议地区。

1688年9月,戈洛文主动征讨拒不与俄国合作蒙古的兀鲁斯(牙帐),以平定敌对的诸汗,用以解除外贝加尔地区不再受到蒙古骑兵的威胁,戈洛文此时手中的兵力不过2000人左右。

由于北疆的突然变故,康熙自然也派遣了大量的谍报人员。当获悉俄国军队战胜了拒不合作的蒙古人,康熙皇帝就意识到要做好军事外交两手准备了。康熙皇帝集中了大批军队,人数约合2万人,做好一切准备在春季开赴俄国边城色楞格斯克和涅尔琴斯克。同时,还命令使团带着大批军队和武器弹药前往参加使团会议,一路去色楞格斯克,一路去涅尔琴斯克。这根本就不是去谈判的,就像是秦赵渑池之会,双方都是剑拔弩张的态势。

戈洛文也沉不住气了,在给莫斯科的信中,戈洛文表示担心满清军队联合蒙古军队发起两路进攻——一路攻向涅尔琴斯克,一路攻向色楞格斯克。他担心,他手里的兵力太少,不可能在两路设防。因此,俄国使者决定加速缔结俄中条约,以免夜长梦多。可是,当俄国的使者带着三个条约的范本前往北京时,俄国使团内部发生了分歧,涅尔琴斯克的督军伊.叶.弗拉索夫拒绝在规定拆除阿尔巴津堡的第三个条约范本上签字。

俄国代表团到达北京后,很快就获得了接见,与上次的会见相比,速度快了很多。这也表明了清朝内部因为噶尔丹的变故,也引起了猜疑之心。康熙皇帝决定接受喀尔喀蒙古的投诚,在1688年就已经开始准备与噶尔丹作战。因此,为了减少一个敌人,清王朝需要尽快与俄国人解决边境冲突。因此,经过一番不太冗长的谈判,康熙皇帝决定派遣使团再次前往色楞格斯克。

(尼布楚谈判情景)

没有想到清朝如此痛快地答应再次派遣使团,俄国使者就没有出示三个范本——既然总要谈,现在出示岂不是太跌份了?1689年5月17日,俄国使者在向戈洛文发出使团即将出发的函件后,也很快离开了北京。在清帝国使团出发前,索额图请示上意:“尼布楚、雅克萨既是我属所居地,臣等请以前议,以尼布楚为界,此内诸地皆归于我”。但是与噶尔丹的战争开始时并不是很顺利,康熙认为应该尽快与俄国达成协议,因此指示不要坚持尼布楚土地的归属,“尔等初议时,仍当以尼布潮为界。彼使者若恳求尼布潮,可即以额尔古纳为界。”

如此,俄清双方,都力求尽快消除相互间的纠纷,并缔结和约,而且双方都有领土划界谈判方案的备用方案。康熙皇帝甚至派出了大批军队提前来到涅尔琴斯克,并授意使团,可以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军事行动,向俄人施加压力。康熙为此派出的军队总数约15000人,装备精良,因此在俄国人看来,这一场谈判就像是在清军武力威胁下的城下之盟。

莫斯科政府给予戈洛文的指示是,不惜一切代价缔结和约,甚至决定一退再退,实在不行,就留下一些军事人员,将大队人马撤回莫斯科。因为当时的俄国内忧外患,政府软弱乏力,还面临着土耳其的咄咄逼人的攻势。

然而最后的谈判结果,如果单纯从领土方面来看,清朝是吃亏的,因为俄国人的底线几乎是没有的,而且历来属于清朝的尼布楚地区,成为了俄国的领土。但是更令人诧异的是俄国人的态度,俄国历史学家对《尼布楚条约》有两种看法,一种是积极的,认为大体上是个平等条约。另一种则完全相反,他们认为自己吃了亏,而且是奇耻大辱。

这些人的理由有很奇葩,他们认为俄罗斯是在清朝的枪炮下,被迫签订的,而且中国利用该条约占领了俄国在黑龙江领域的固有领土,持这种观点的而且不在少数。早在1740年,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米勒就是这么评价《尼布楚条约》条约的:“由于戈洛文的畏惧,迫不得已几乎完全按照中国方面提出的条件来进行谈判的”,“这个条约使俄国人不仅丧失一大块领土,也丧失了阿穆尔河的航行权”。他们已经完全忽视了戈洛文在莫斯科政府毫无底线的底牌前,为俄国争取了那么多的领土和权益。在他们的设想中,清帝国的边界应该是在阿穆尔河以南数百公里的柳条边。

俄国人对此的解释是清帝国无视俄国人已经在此开拓30年(1643-1688)的事实,而固执地以领土安全而不是以客观现实为由要求获得阿穆尔河流域所有的土地这一无理要求。由于清帝国有着天时、地利、人和,所以俄国人屈辱地放弃了自己的土地。由于有这样的论调,所以在1858年的《瑷珲条约》和1860年的《北京条约》中,俄国人对获得外东北地区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1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视为对1689年的《尼布楚条约》的补偿和修正,是正当而且是正义的。

(清军向黑龙江流域进发)

可是俄国人选择性失忆的表述,是站在俄国人的立场上的。他们认为黑龙江流域是无主之地,可是这一片土地历史上数次内属,在明王朝和蒙古人的势力逐渐南移,满清在1630-1635年也重新确立了该地的主权。如果真要往上追溯,肃慎、獩貘等东北族系都是中华帝国的属民,永乐时还在黑龙江出海口立了一块界碑,以宣示主权,何来无主之地的称谓?只是中国传统的朝贡秩序,只满足于边疆民族的朝贡,加之是少数民族的游牧地,向来缺少内地郡县制的改土归流,如此才为强人所乘。俄国人以此为由,岂不是强盗逻辑吗?可见中国即使放弃了尼布楚地区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且在事实上也确认了外东北地区以外的土地为无主之地,也没有换得俄国人的友谊。

更有人认为《尼布楚条约》是中国和俄国两国联手瓜分蒙古人的土地,这一论点就更是大谬。中国是多民族国家,蒙古系出东胡,也为华夏遗脉,所属土地自然也是“五族共和”法理之内的土地。何谈要瓜分?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近代以来的中国,不知有多少人吟唱着《七子之歌》,投身于救亡运动,抛头颅、洒热血,用无量的牺牲才换回了如今的国土。土地乃是民族生存之根本,怎么可轻易予人?必然寸土必争。《尼布楚条约》在中国看来虽然勉强算是一个平等条约,如从深层次去探究,却也是一场谈判场上的失败以及土地意义认识上的无知。


而知而行的历史


俄罗斯历史书是这样记载中俄《尼布楚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对俄国方面来说是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在肉体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签订的。

当时清政府打算使自己的满洲世袭领地与外界隔绝,利用战场靠近中国的战略优势,利用大大超过俄国的兵力,力图将俄国人赶出阿穆尔河(黑龙江)流域,摧毁俄国人所建的要塞和农业居民点。这就是武装入侵不曾被中国开发和管辖的阿穆尔地区的目的。

而俄国政府当时遭受宫廷内部争夺帝位所造成的国内困境,又忙于加强西部边防,抵御克里米亚的鞑靼人和土耳其人,不可能分出所需的兵力和资源去保卫遥远的阿穆尔地区的疆土。这个地区在17世纪前半叶就被俄国人开发,就是俄国的一部分。

沙皇政府既然不可能在阿穆尔河作战,就决定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平手段同清帝国谈判,以便缔结和平、通商和划界条约。政府给大使戈洛文关于同清使团谈判的指示是富于爱好和平的忍让精神,沙皇政府事实上明明知道是被迫把自己在阿穆尔河的大片领土割让给中国的。

谈判期间,清政府在涅尔琴斯克(尼布楚)附近集中了1.5万名配有大炮的精锐步兵和水兵;而当时俄国使团只有缺少补给的1500人。为迫使俄国大使让步,清帝国向他们炫耀武力。清方又唆使当地一些纳税的部落背叛俄国,反对俄国使团。所以,俄国大使不得不在满人对其使用武力的威胁之下进行谈判。

戈洛文大使的谈判虽富于忍让精神,但戈洛文在粗暴的威胁之下,作出了更大的让步。按照指示,戈洛文最多只能提出以阿尔巴津(雅克萨)为界,可是实际上他迫于当时的情况,不得不同意以阿尔巴津以西甚远的格尔必齐河为界。

就这样,俄国以丧失大片领土的代价与清代中国达成了和解。由于双方签署了《尼布楚条约》,使从来不属于中国的阿穆尔河上游左岸和额尔古纳河右岸大片俄国土地,划归中国。俄远东研究者涅维尔斯科伊写道,戈洛文陷于“几乎被中国人俘虏”的境地,被迫签署《尼布楚条约》,这对俄国人是一个悲惨的结局。

戈洛文本人对他签署的条约是这样评价的:“沙皇陛下方面在使臣谈判中对博格德汗殿下方面作了许多让步,而他们全权大使们却未见表现的丝毫让步”。

俄国政府人士对于同中国签约确立和平和贸易关系是满意的,但条约中使俄国丧失大片领土的定界条款却引起了不满。俄国把大片领土划归中国,这一点连清朝当局也是正式承认的。清帝国的军机处在上奏康熙皇帝的奏折里说:“俄国人感到您对他们的好意,完全同意边界的建议,因此东北几千里从未属于中国的土地归入了您的版图。”

所有的都证明,在使用武力和对俄国使团使用肉体消灭的威胁下缔结的条约,是强制性的,是不合法律的,这个条约是完全不规范的。《尼布楚条约》中,清政府一直认为大格尔必齐河是边界,他们偶尔得知还有一条小格尔必齐河后,就擅自将边界移到小格尔必齐河。条约中石头山(大兴安岭)到底是哪一条山脉作为边界,没有说清,俄方勘察后,不应把滨海地区和阿穆尔河下游地区算作中国领地。

清政府企图通过法律程序把自己对阿穆尔河一带俄国土地的要求固定下来,所以认为条约是平等的。对俄国方面来说,条约是在不正常的情况下缔结的,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总体来说,俄国人认为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不平等的丧权辱国的条约,他们认为是清政府用武力威逼他们签订的。


野史也是史



在俄罗斯人看来,曾经征服西伯利亚是及其辉煌的历史,在所踏之国从来没有遇到磕磕碰碰,于是也就进一步壮了他们的胆,进一步朝着日初之地前进,好像在找曾经因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报仇一样,先消灭其长孙拔都本部的金帐汗分支的诸汗国,这样洗刷1242年蒙古二次西征带来的耻辱,将家门口的蒙古势力清除干净。接着把蒙古统治区的外围一一清扫干净。



比如常年统治西伯利亚蒙古突厥一支在鄂毕河中游与乌拉尔山之间建立西伯利亚汗国,由于莫斯科公国早已对其原臣服的金帐汗国所降服,伏尔加河流域的阿斯特拉罕汗国,喀山汗国降服,西伯利亚汗国也望风而逃,沙皇伊凡四世也自然而然成为西伯利亚之主,但好景不长,由于沙俄极度想将其占为己有,这也引来比邻西伯利亚汗国的不满,从而为沙俄出兵西伯利亚找到了借口。于是在1579年联合哥萨克头子叶尔马克一道越过本属欧亚洲这条常规界限,拉开了向北亚挺近的步伐。



沙俄势力于是就进入了鄂毕河流域,同样面对以南的流域的额尔齐斯河的蒙古核心圈内,由于双方实力悬殊,沙俄还是不敢南侵的,即而取消了占领成吉思汗老家蒙古高原的野心,而是以最少的人力物资成本,继续穿过无人之境,向远东进军,这个时期,鞑靼瓦剌,满清与明朝形成了三股统治东方势力。

他们哪会顾及不到一千人的沙俄探险家,相反却将主要精力放在西伯利亚中部及以南地方争夺焦点上,主要围绕长城一线,这时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已经相争了二百年,从1368年明朝将成吉思汗后裔最后统治中原的蒙古政权大元推翻后,以致蒙古退出漠北后不忘初衷,想再度复制成吉思汗时期辉煌,但这个时候大明已是高度统一的帝国,那会让他们得逞。

所以等到沙俄来西伯利亚的时候,大明那时边防线还在长城一线,明朝大不如前,伴随国力衰退,疆域也萎缩到中原一隅。同样在万历皇帝统治之下,不但没有改观,相比他在位时大明内外环境更是多灾多难,国内外形势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对大明越来越不利。



首先是日本丰臣秀吉发动了朝鲜战争,明朝肯定得管,接着就是倭寇在海上横行,骚扰东南沿海,大明渔民和当地治安肯定受影响,埋怨朝廷。虽然嘉靖帝时戚继光清除了倭寇,可日本却由民间变成了政府,对明朝威胁越来越大,万历帝在位时也总算给彻底解决了。除了日本威胁后,接着就是欧洲人的威胁,这个时候西班牙和葡萄牙,荷兰已发展出可以席卷全球的船队,他们趁明朝闭关锁国的优势已在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先驱开导下,完全可以在中国周边东南沿海活动,所以这个时候西方列强已到了家门口。



就这样利玛窦供奉的《坤舆万国图全图》给万历皇帝看,他却对大明以外的世界嗤之以鼻,总认为大明才是世界中心,却不料被利玛窦将大明给画得那么小,他不是对这个奇妙的全球探索感兴趣,而是对这山川总图好奇,加以收藏,给自己看。


除了西南沿海那一股西方势力以外,接着就是最大的威胁,在东北一个这时兴起的努尔哈赤后金汗国,和不该出现的沙俄。沙俄使臣这个时候两度从托木茨克抵达北京,他们沿途主要经过蒙古地界,在进入长城一界,那自然成了明朝国界,可万历皇帝仍坚信尔乃大国,中国不亦小也。所以这个时候沙俄已明显占据西伯利亚,清楚认识到远东局势,而且是抢在未崛起的满清之前,因此在他们的史书上,自然不会把它看成满清的领土,而是认为自己本该拥有的。


在围绕后来清朝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沙俄由于雅克萨之战溃败,让他们不能进兵黑龙江,以至于该拥有的领土不完整,不能拥有气候适宜海港,所以认为自己理亏,因此面对清朝的退让,他们反而把清朝认为是在咄咄逼人,拔了他的城堡,占据外兴安岭和乌第河一带。自然在占据额尔古纳以西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他们认为本应该就是自己的,原因是清朝并未在这里明确划定统治区域,也未在勒拿河以西包括堪察加半岛拥有自己的统治机构,自然通古斯人和野人女真,楚科奇人等等自然是化外民族。所以对这块如入无人之境的飞地而言,俄罗斯历史认为这里自古和华夏挂不上勾,由于其主要核心在富庶的中原农耕地带,也无从和满清讲条件。

所以他们对康熙帝的谈和特使很是不解,为什么执意要不该拥有的东西,坚信把这个条约认为是不公平的条约,这也导致沙俄后来耿耿于怀,不想一直拘于不毛之地,有想夺取黑龙江一带的温暖地带野心,从而导致沙俄后来的趁火打劫咄咄逼人。


龙文说史


《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是康熙年间(1689年)签订的,由清朝政府官员索额图和沙俄戈洛文在尼布楚(今苏联涅尔琴斯克)签订,这个条约被看成是一个平等条约,当时的清朝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战胜了沙俄,也就是雅克萨之战,从结果来看清朝是胜利了,但是却丢失了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谈判上出了问题,戈洛文的谈判能力可以说远在索额图之上,索额图在谈判期间做了几次退让,他完全没有利用战争的胜利,逐渐让戈洛文钻了空子,原属中国的尼布楚富庶地区拱手让给了俄国,造成了重大国土损失。当然这也只是我们目前的看法,如今的俄罗斯人同样认为自己在《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吃亏了,总而言之对于这个条约,两国人民都觉得不满意,接下来就看看双方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

俄罗斯

俄罗斯《彼得大帝》写到:“外交领域遭到失败,他与中国签订的涅尔琴斯克条约(尼布楚条约)规定,把黑龙江两岸割让给这个大国。这样,俄国三十多年来拥有的这条完全可以航行的西伯利亚河流便归了中国人......在克里姆林宫很少有人了解这种割让在战略上具有的危险性。”

这里便是俄罗斯目前普遍历史上的记载,他们对这次签订的条约是非常不满的。

其实俄罗斯也有个崇拜的对象,那就是彼得大帝,然而彼得大帝却因为尼布楚条约成了自己的污点,被俄罗斯人诟病,说这是丧权辱国的条约,至于俄罗斯的历史书上具体是如何写的,羽评并没有看过,但是可以看看俄罗斯人对此事的观点。

俄罗斯人认为早在1632年沙俄就已经扩张到了西伯利亚东部地区,而清朝继承的领土更像是他们的疆域,清军入关后,到康熙时期,这段时间清政府并没有去管远东地区,当时远东地区大部分是被俄罗斯控制。而尼布楚条约的签订,让俄罗斯将远东地区分割出来,他们认为这是极其耻辱的,因为这是在清朝强盛国力下逼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清朝

清朝对于远东地区原本就没有派过兵、征过税,更没有派人去管辖,无论是满人还是蒙古人对于远东地区兴趣并不大,然而康熙还是和当时的沙俄干了一场,为得就是要这个地区,不对,为得就是面子,康熙在平定三藩之乱之后,很快就开始腾出手来对付沙俄。

清朝当时确实没有对远东地区进行控制,但是那里的人却和满人有着血缘关系,那些土著人也要求清朝皇帝派兵保护自己,贝加尔湖地区更是蒙古人生活的区域,所以沙俄认为这土地是自己先占领的,清政府则认为沙俄占领了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土著人的土地,这事不管也得管,不然面子往哪里放?

事实上清朝收回了这些领土也没有实际管辖,远东地区对于清朝的永不并不大,连满人都不居住,他们更倾向于南下,虽说对清朝没有吸引力,但是沙俄对这块地是非常看重的,这里对沙俄的经济发展非常重要。

清朝要求的界线

俄罗斯要求的界线

当时的康熙原本希望以勒拿河为界,可是索额图最后签订的是以尼布楚为界,甚至还可以退让到额尔古纳河,最后签订条约里规定:

“从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岭南属于大清国,岭北属于俄罗斯。西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南属大清国,北属俄国,额尔古纳河南岸之黑里勒克河口诸房舍,应悉迁移于北岸。”

所以,对于《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中俄两国人民都是不满意的,都认为自己国家的领土被分割,然而俄罗斯历史书上应该对此记载更加显得不满意,就连列宁也说这是不等条约。


猫眼观史


尼布楚条约是清朝和俄罗斯帝国签订的第一份边界条约,从法律上确立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属于中国。

成也清朝,败也清朝,近代清朝签订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又将东北大片领土拱手让人,是在让人惋惜。俄罗斯侵占了我国将近580万平方公里土地。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一直没有声张这些领土主权,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早已忘记。至于俄罗斯教科书是怎么描写这一事件的,小言也找了许多资料,大部分都是站在俄罗斯角度说的,这一条约使俄罗斯失去了大片领土,但是近些年这些观点有些改变,有俄罗斯历史专家任认为,尼布楚条约签订后,近二百年在边界没有发生战争,从这点看,尼布楚条约条约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高校集结号


虽然《中俄尼布楚条约》不能算一个不平等条约,但许多人提起这个条约依然义愤填膺,并将其视为康熙皇帝及清朝鼠目寸光的典范。因为《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使得明明是战争胜利者的清朝,失去了包括贝加尔湖在内的大片领土,中国也从此失去了向北开拓西伯利亚的可能。

《尼布楚条约》中俄边界线

《尼布楚条约》康熙皇帝及其大臣们的表现,也颇有康熙后代们在中法战争的“风范”:中国不败而败。而与晚清不同的是,中国此时正处于国力的巅峰,而当时的清朝也不负众望,动员数万人,两次雅克萨之战均击败了沙俄侵略者。

按照中西方共同的游戏规则,胜利者应该享受胜利果实才对。然而付出巨大代价之后,当时的清朝不但没有夺取多少领土和赔款,反而领土大面积后退,连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之地尼布楚,也不再是中国的领土。

黄色为《尼布楚条约》中国失去的领土

因此,许多人感到窝囊也就不奇怪了。然而奇怪的是,作为战败者一方却攫取了大面积的领土,在我们看来明明是沾了大便宜的沙俄,其国内对于《尼布楚条约》也颇为不满。

俄罗斯人认为,《尼布楚条约》就是针对俄国的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当时的清朝“恃强凌弱”,采用武力的方式击败了俄罗斯,使俄罗斯失去了大面积“领土”。俄罗斯人所谓的领土,这就是黑龙江以北的大面积土地。

《尼布楚条约》

有没有颠覆三观、瞠目结舌的感觉?然而,俄罗斯人还真是这么认为的,侵略成性的沙俄感到“委屈”了。为什么俄罗斯人会有这种态度?因为在当时包括俄罗斯在内的西方列强的眼里,只要没有西方人占据的地方,就是无主之地。

为了占据庞大的美洲,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诸多西方国家,曾对于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进行大肆侵略杀戮。而侵略噬土成性的沙俄则变本加厉,他们对于西伯利亚地区的扩张,本身就是一个残酷的侵略历史。但是在沙俄人看来,这却是十分“正常”的。

康熙皇帝

因此,由于是他们“最先”进入了包括雅克萨在内的黑龙江以北地区,因此,俄罗斯人就“理所应当”的将这些地区视为沙俄的领土。而康熙皇帝领导的清朝“居然”以武力的方式将事先占据于此的俄罗斯人驱逐,在俄罗斯人看来,自然是清朝对于沙俄的“侵略”。

显然,沙俄的逻辑是典型的强盗逻辑,在沙俄人看来,他们只要进去的地区就是他们的领土,他们只要插旗的领土,就是俄罗斯人的。至于原来的主人,根本不重要。这显然是十分荒谬的。

沙俄对西伯利亚地区的侵略

沙俄人完全无视了这些地区本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当地包括楚科奇人在内的大量原住民也将清朝奉为宗主国。更何,包括外东北在内的东北地区,本身就是清朝所谓的龙兴之地,清朝对于东北地区的统治自然也毋庸置疑。

尼布楚条约和晚清中国的遭遇,再一次用铁的事实证明了什么叫“落后就要挨打”,贪婪如沙俄,在遭遇他们认为的不平等条约之后,面对实力强大的清朝,依然被迫选择了息事宁人。然而当清朝衰落之后,沙俄毫不犹豫的露出獠牙,接连侵吞了中国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沙俄割占的中国领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