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中國第一商幫:300年徽商興衰的歷史啟示

徽商興衰的中國第一商幫:300年徽商興衰的歷史啟示

引言:徽州是中國傳統社會後期的典型區域,徽商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該文從徽商興盛的緣由、徽商衰弱的因素、徽商興衰的過程帶來的歷史啟示等三個方面對徽商的興衰進行了分析和概括。

中國傳統社會後期的徽州,在商業貿易、宗族制度、教育科舉、園林建築、思想科技和工藝美術等各個層面,或者人才鬱起,稱雄一時,或者煊赫燦爛,範式集聚,輻射地域相當廣闊,影響層面極為深入。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徽州留存的各類檔案文書和遺蹟實物,豐沛集中,彼此照映,成為進一步剖析和總結中國傳統社會發展經驗得與失的絕佳標本和典型樣本。

中國第一商幫:300年徽商興衰的歷史啟示

歷史上,徽商赫赫有名,是中國傳統社會後期商業集團的典型代表,明清時期執商界之牛耳。在幾百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其興也勃焉,其衰也忽焉,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1、徽商的興盛

徽商足跡幾遍天下,“山陬海蠕,孤村僻壤”,“其地無所不至”,聲名鵲起,廣佈延續幾百年,其之所以由初興漸盛,而最終演變至煊赫輝煌,爛漫一時,有以下幾點原因:

中國第一商幫:300年徽商興衰的歷史啟示

交通優勢。徽州地處吳、楚、越三地交匯的江南之奧,徽州成為南北溝通江淮與閩贛,東西聯繫長江中上游與長江下游江南核心經濟和文化區的重要中介地域正是通過徽杭、徽饒、徽宣和徽池等各條水道的強大物流成本優勢,徽州和各個地區的經濟距離大為減少。

區位優勢。中國傳統歷史上,北方地區戰亂頻仍,長江以南相對而言更為安定。於是,北方人口、技術和財富等形成了幾次比較大的南向遷移浪潮。就在這個歷史過程中,徽州不斷地積累著珍貴的各類資源。徽州群山圍護,形如一城,長江束水橫流,渾似一池,山城水池,可以將外界的戰爭隔離。江山的隔絕,區域的安定,使得資源漸漸沉澱、孕育並生髮,很大程度上進一步激活、重整和富庶了徽州。

中國第一商幫:300年徽商興衰的歷史啟示

人才優勢。歷史上一代代的中原衣冠大族問續遷轉至徽州,儒育理化,溫文向雅,徽州土著與北方移民之間彼此互動,相諧共存,最終魚水交融,渾然一體,徽州人整體上漸漸知理明道,而彬彬有禮矣。自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方臘之亂平息,詔“改歙州為徽州”,徽州之名始立,此後800年堪稱徽州的“軸心時代”。同時,宋代以後,徽州書院眾多,官、私學特別發達,又有濃烈的理學氛圍,因此徽州科舉極為興盛。宋及明清,徽州科第連綿,人文鼎盛,名臣輩出,這些都為徽商崛起和興盛提供了重要基礎。

壟斷優勢。中國傳統社會,商業經營大都飽受官府影響,徽商主要從事鹽、茶、典、木、糧等行業,其中尤以鹽商實力雄厚,最負盛名。鹽業經營利潤最高,多因其受國家高度重視和嚴密控制,其與政府的關係也最為密切。鑑於此,徽商通過擔任綱首、總商等職,關說官員頗多,極力維護自身鹽業專賣地位,其與朝廷交涉亦深。官僚也緣此漁利,二者得以一拍即合,各取所需,構成鹽業長期壟斷的動態均衡。同時,徽州科舉發達,鄉人人仕眾多,徽商也通過捐獻、報效朝廷大量銀兩,獲得職位,成為官場中人,種種手段,錯落百出,相當程度上鞏固和保障了徽州鹽商的官商地位,徽商由此獲取了巨大的壟斷利潤。

中國第一商幫:300年徽商興衰的歷史啟示

2、徽商的衰弱

所謂物極必反,盛極而衰,徽商自明代中葉開始漸趨興旺鼎盛幾百年,及至近代前夜開始風雨飄搖,衰微頹敗,這種結果不是單一原因導致,而是由各種不利因素迭加造成,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轉型緩慢。

近代工業革命的興起,對中國是千年未有之變,於徽商而言,則是生產和經營方式等各個方面的極大衝擊。此外,西方現代科學文化的強勢切入,徽州的中華傳統文化遭受到了巨大沖擊。中學向西學的持續遷移,人才競爭和選拔的考察核心標準不再是昔日奉為圭臬的程朱理學,如此轉變嚴重削弱了徽州傳統科舉優勢,儒賈相依、士商結合的徽商經營傳統已是搖搖欲墜,難以為繼。再者,西方現代銀行業,在影影綽綽的軍艦大炮背景下,挾龐大的資金優勢和靈活的經營方式,給以徽州典當業為代表的傳統金融行業帶來強烈的威脅和嚴重的危機。

中國第一商幫:300年徽商興衰的歷史啟示

戰亂打擊。

徽州是徽商的一塊天然、安全而又穩定的自留地和後花園,徽州山環水復、群峰四塞的獨特地理形勢使得徽州人出外做官或是經商減少了後顧之憂。較少的外部衝擊和平穩的社會秩序背景下,徽州人口、技術和財富等資源的長期會聚含蓄,持續安寧孕育,最終形成優勢商業資本,並輸出至徽州以外區域,參與更大範圍的競爭。財富與人力的減少,不得不說對於徽州教育和科舉產生了不利的影響,繼而部分損害了徽商重新崛起的外部環境,抑制了徽商的多種資本集聚。

3、徽商興衰的歷史啟示

歷史上的徽商發展極有活力,其興起衰敗的過程在歷史上留下了十分鮮明的痕跡。作為徽州傳統社會的中堅力量,徽商系聯上下,鏈接內外,溝通有無,以相當充沛的剩餘利潤強力推動了徽州政治、教育、科舉、藝術、文化、思想等社會各個層面的創新性突破和發展,為徽州充分孕育和發展成為中國傳統社會後期的典型區域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中國第一商幫:300年徽商興衰的歷史啟示

同時徽商的對外擴張也曾為中國傳統社會的商業化轉向提供了一絲可能,儘管最後如同整個中國的西方化路徑嘗試一般,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但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徽商的興衰變遷仍有值得深思的如下幾條歷史啟示。機遇的把握與否成為徽商興衰的必要條件。徽州人多田少,糧食不足食用,資源稟賦並不均衡,這迫使徽州人必須走出去經商、做官,求取活路。宦海、商海風雲變幻,危機重重,如何從危險中尋找機遇,徽商給我們帶來了正反兩面的實例。

首先是明代中後期,徽州商人把握住了鹽業經營和海洋貿易兩個機遇。

從一開始徽商即在對內和對外兩個方向上,分別抓住了鹽業和海洋貿易這類利潤極其豐厚的機會。但至清代後期,外向而言,徽商與海洋已有相當程度的生疏,沒有準確號到工業革命的脈搏和躍動,難以快速轉型,踉踉蹌蹌地喪失了一次次機會。內部而言,特別是就徽州鹽商群體來說,長久的安逸使得他們對於鹽政改革應變不足,措手不及,漸趨衰敗下來,徽商斜陽之餘暉終亦緩緩淡去。

人才是徽商興衰的一種核心要素。明代後期,清代前中期,徽商實力雄厚,蒸蒸日上,璀璨斑斕,鼎盛輝煌幾百年,國內唯晉商稍可與頡頏。商人讀書與否,境界、格局、目光等都大不相同,徽商亦賈亦儒,“其有懷才而登別籍,或懷貲而登成均”,出入於商學之間,極易和士紳官僚達成價值層面的共鳴與和諧,十分有益於開展商業活動。即是夥計,有無受到教育,識字與否,也能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商業組織的運行效率以及對外交易費用。

戰爭造成離亂,安居才能樂業,徽商的發展和崛起離不開徽州特殊的地理環境。徽州地處長江以南,介於萬山叢中,障山四固,群峰環護,“世不中兵革”,相較於北方地區,在安全保障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構成了徽商相對於其它部分地區商人的一個比較優勢。

中國第一商幫:300年徽商興衰的歷史啟示

較之於國內其它地區特別是北方平原地區,徽州在人力、知識、文化和財富等資源方面的積累,因為戰亂的鮮至,不太容易被打斷,更有連續性和穩定性。

此外,安定有序的環境下,徽州通過水路、陸路和人員交往等“臍帶”,綿綿不斷、絡繹不絕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實現了合理配置和有效交換,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徽商集團的外部競爭力。

總體而言,徽州是中國傳統社會後期的一個典型區域,徽商是中國傳統商業集團的一個典範樣本。徽商的興衰消長部分折射出了中國傳統社會後期內外環境的變遷與國家政策的利弊得失。

徽州人特別是徽商長期處於時代發展的的前沿,逐利的天性驅使他們經常敏銳地感觸到商業發展的脈搏和躍動,此外,在東方傳統宗法倫理條件下,中國總體的禁海政策背景中,徽商的視角和步伐,如同整個中國一樣,或主動或被迫,自浩瀚難測之海洋內斂而後退,轉向諳熟於胸之內陸。步飲步啄,德得相應,及至近代西方列強叩關中國,徽商較之於沿海地區得風氣之先的粵商、閩商和浙商,進而中國商人相對於歐美國家商人,中國較之於西方國家,不約而同也理所當然地失去了先發優勢,這種情況慣性存在,長期延續,給徽商、徽州和中國的歷史發展都留下了一枚斑駁而深刻的傷痕。

參考文獻

[1][明]張濤 明萬曆歙志

[2]張海鵬 王廷元主編.明清徽商資料選編

[3][德]卡爾·雅斯貝斯著歷史的起源與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