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清朝縣衙裡官吏的住所如何分配?各部門都有什麼職能?

在清朝封建統治體系中,縣官(知事)是基層的行政官兼法官,品級雖低,卻是正堂正印,權力極大。

朝廷六部(戶、吏、禮、兵、刑、工)的一切政令都要下達到縣裡施行。清代縣衙門的規制是每縣必須有規模宏大的縣衙門,為縣官居住和治事的地方。

清朝縣衙裡官吏的住所如何分配?各部門都有什麼職能?

衙門內的各項規制

縣衙的大門叫“儀門”,成儀臨民的意思。二門叫“宜門”,諸事成宜的意思。進了大門內,左邊是班房,供給差役們居住;右邊是監獄,高牆鐵窗關押犯人。

大堂為審訊刑事大案和舉行典禮儀式的地方,大堂中央上首位置擺放公案,刑仗鐘鼓佈置在公案兩側。大堂後邊是四扇屏門,門口站著傳呼的差役。

清朝縣衙裡官吏的住所如何分配?各部門都有什麼職能?

過了大堂再進一層為二堂,仍是公案中設,儀仗兩邊排列。二堂的主要用途是訊問民事。再往後是三堂,主要是吩咐處理縣衙內事務的地方。三堂後邊是縣官家眷的住所。

大堂東西各有一個花廳,用來接待賓客。簽押房在花廳附近是縣官的主要辦公之所。刑名師爺住在東花廳後,錢糧師爺住在西花廳之側。倉庫房屋和馬廄都在衙門左側。

清朝縣衙裡官吏的住所如何分配?各部門都有什麼職能?

衙門前照壁高大,所有佈告榜示都是貼在這上面。大門口掛虎頭木牌,用來懸貼訴訟批示。所有衙門裡一切佈置都必須儘量做到威嚴蕭森,讓老百姓進到衙門就感到不寒而慄。

衙門內的組織共分為六房、三班

六房分掌戶、吏、禮、兵、刑、工的公事和檔案管理。六房各有一個負責人稱為書吏,俗稱為“大老先”。“大老先”之下還有“二老先”、“三老先”。

清朝縣衙裡官吏的住所如何分配?各部門都有什麼職能?

一般“大老先”是在房裡當書吏的時間最長,資格最老的人,也是對所主管的公事和檔案最熟的人。他們一般不用親自辦公,主要是指揮手下的差役們幹活。“三老先”以下都是學徒。如果“大老先”空缺的話,自“二老先”以下依次遞補。

六書吏的主要職責是擬稿辦公事和管理檔案。不管知縣一任一任地換成了誰,六房書吏絕大多數是不會更換的的,因為他們熟悉公事,尤其對衙門內各種貪汙枉法的門路和陋習濫熟。

清朝縣衙裡官吏的住所如何分配?各部門都有什麼職能?

三班即捕班(捕盜拿人)、快班(送傳票送公文)、皂班(站堂行刑)。各班都有班頭一人,一般是會點武藝或者機警靈活、有經驗的人,才能當上班頭。

三班的人俗稱衙役或差役,每班的衙役都有人數定額限制,雖然是有定額,但是班頭可以隨便用不在定額的外人來替他辦事。所以即使是不在編的差役見了老百姓也是狐假虎威,因為外人根本不知道到底誰才是在編的差役。

清朝縣衙裡官吏的住所如何分配?各部門都有什麼職能?

因此有很多不務正業的人們情願花錢求班頭給他弄個額外臨時工的身份幫忙跑腿,以便詐騙百姓的錢財。三班的人也是不跟隨縣官更換的,而是永遠供職。

從知縣的角度說,一個縣裡所有的生產、生活、風教、訴訟、治安及其他一切,均屬縣官管轄。所以自古稱縣官為“親民之官”,也稱為“父母官”,這是希望縣官能為民辦事,替民作主,勤政愛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