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李白的《蜀道難》和蘇軾的《赤壁賦》你更喜歡哪一個?為什麼?

詩酒一味古或今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蜀道難》. 李白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赤壁賦》. 蘇軾

《蜀道難》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代表作品,作者以浪漫主義的手法,藝術的再現了蜀道崢嶸、崎嶇和綺麗驚險的景象,以此顯示出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

這首詩的背景現在已經無從追述,一種說法是為房琯、杜甫二人擔憂,希望他們早日離開四川免遭嚴武的毒手。其次就是說是為躲避安史之亂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勸他歸返長安,以免受四川地方軍閥挾制。下面我們從詩中來體會蜀道之難。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地崩山摧壯士死充分的展示了修建蜀道時那驚天動地的場面。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連黃鶴都飛不過,猿猴見了都不知道怎麼攀爬,就算是修好了蜀道想要過去也是充滿了無比的艱辛。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觸景生情,朋友啊你什麼時候才能從回來啊。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整首詩從描述蜀道的景色到對於友人的擔心,使人讀完只有不由得產生一種蜀道壓身的不得見的愁緒。

《赤壁賦》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賦,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時。此賦記敘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遊赤壁的所見所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觀。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詩中優美的詩句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月亮剛出來就像橫在江上一般,天水在此刻彷彿連成一線,作者和友人坐在船上欣賞著美景,微風襲來猶如羽化登仙一般,展示出作者此時心情的舒適愜意。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作者在船上突然想到了以前曹操也在江上做過詩詞但是現在已經物是人非,不由得感嘆道時光飛逝。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感恩大自然的賜予

兩首詩分別用不同的表達方式描述了不同的自然景色,《蜀道難》通過對於蜀道的描述表達了自己對於友人的牽掛和擔憂,《赤壁賦》則是通過對於長江流域夜景的描述感嘆時光飛逝。

古人常說寄情于山水,完美的將自然景色融入到平常的生活當中,放到現在就是我們常說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相比而言我更喜歡《蜀道難》這首詩,不是說《赤壁賦》不好,而是我更喜歡李白這種誇張的表達方式。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先搬五車


更喜歡蘇軾的《赤壁賦》。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怎麼說呢!作者一生沉浮不定,但是作者的這篇文章,給人一種豁達的胸懷,給給人一宗為人處世的一種態度。得意時不驚不喜,失意時能自我化解。始終堅持一顆進取的心。不得不說作者內心十分強大。正是這份強大寬廣的胸懷,作者遇到任何事都能活的很灑脫,活的很自如。這世界上從不缺乏有才能的人。但是幾經坎坷,還能如此胸懷的人可真沒幾個。

什麼是赤壁,作者此時的心情就是赤壁。

在這個物慾橫流紙金迷醉的時代,我們應積極的去面對它。因為我們無法改變命運的安排,卻能夠享有他特殊的風景,也許這何嘗不是異樣的人生呢!

李白的《蜀道難》詩人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藝術地再現了蜀道崢嶸,突兀,強悍、崎嶇等奇麗驚險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氣勢,藉以歌詠蜀地山川的壯秀,顯示出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至於是否有其它深意,自認為才疏學淺不能體會。

所以更喜歡赤壁賦


一憶一


藝術上二者各有千秋。思想上《赤壁賦》略勝一籌。本人更偏愛《赤壁賦》。

先說李白的《蜀道難》。該詩沿用樂府舊題,意在送友人入蜀。詩人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藝術地再現了蜀道的險峻、雄奇、瑰麗及無法逾越的氣勢,藉以歌詠蜀地山川的壯闊秀麗。同時含蓄告誡當局,蜀地險要,應好好用人防守,以免吐蕃、羌人進犯。該詩句子錯落有致,長短結合,律體與散文間雜,汪洋恣肆,豪放灑脫。全詩感情強烈,一唱三嘆,迴環反覆,讀來蕩氣迴腸。這首詩大約是天寶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感喟喻人生道路之艱難坎坷,豪放不羈中難掩政治上的失意。李白最擅長古體詩,《蜀道難》是李白的代表作,唐代古體詩一座高峰乃至壓卷之作,把李白天馬行空的想象,激越而跌宕起伏的情感中流露出過而立之年而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苦悶,仗劍遠遊的狂放,不拘一格的用典抒懷,營造神奇瑰麗意境的高超筆法,率直天成的個性氣質,體現得淋漓盡致。

再說《赤壁賦》。有前後赤壁賦兩篇,體裁,屬於文賦。前後赤壁賦寫法上,始終圍繞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而展開,抒情、寫景、說理水乳交融。通篇以風、月、山、水、鳥。作者抓住風和月主體景物展開描寫與議論。文章分三個層次來表現作者內心世界:先寫月夜泛舟赤壁,與朋友飲酒賦詩,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掉塵世的煩惱;然後從憑弔歷史人物的興亡入手,感到人生短促,又跌入現實的苦悶;最後闡發變與不變的人生哲理,個體的生命是短暫的,而人類生命的長河是永不止境,表明人類和萬物是永恆的存在,流露出曠達豪邁的人生態度。蘇東坡說:“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 這種自然,隨物賦形的文風在赤壁賦中體現得很充分。描寫,議論,渾然一體。赤壁寫於“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之後,蘇軾人生跌入了低谷,藝術創作卻走向了高峰時期,他的赤壁序列詩文,尤其前後赤壁賦是射向夜空中的一道亮光,響絕千古的絕唱,代表了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

再將二者進行一番比較。藝術上,李詩與蘇賦,風格不同,各自代表詩、文領域最高水平,李詩以浪漫主義手法見長,引用典故傳說,用猿鳥襯托,極盡誇張之能事,吟出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經典,余光中說李白“酒放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便半個盛唐”,足見李詩氣象之勝,傲視千古。蘇賦,“以文為賦”,既有賦體的詩的特質與情韻,又有散文的筆調,行文如風行水上,自然流暢,句子式駢散結合,合轍押韻,琅琅上口,語言淺顯而文采斐然,營造了虛實相生似真實幻的朦朧意境。

思想內容上,《蜀道難》是首送別詩,描寫蜀地雄奇瑰麗的景色,包含對朋友入蜀的牽掛擔心兼有告誡朝庭扼守蜀地險塞的憂國情懷,同時還夾雜著對人生道路坎坷艱難如蜀道的感嘆,但內容相對單一,不及《赤壁賦》深刻,豐富。蘇軾(本我)與客(自我)的一問一答,飽作者含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儒家的入世情懷,道家的隨遇而安,佛教的解脫頓悟都和諧統一到他的思想境界中,變與不變辯證法,動與靜的相對論,具有極強的超前意識。

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一篇出自“詩仙”之手的神來之筆,一篇出自一代“文宗”的千古絕唱,二者都體現極高的藝術水準,千百年來深受人們喜歡和追棒,如果非要在二者中作出更喜歡的選擇,我只能忍痛割愛《蜀道難》,而選擇《赤壁賦》,這是因為《赤壁賦》思想內容的豐富性,哲理的深刻性,超越了《蜀道難》,大概是蘇軾站在李白的肩膀上,因而看得更遠,“長江後浪推前浪”,後勝於今,是亙古不變的歷史必然。




胡林平a


《蜀道難》

噫籲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

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

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

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

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

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側身西望長諮嗟!

創作背景:一般認為,這首詩很可能是李白於公元742年至744年(天寶元載至天寶三載)身在長安時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寫的,目的是規勸王炎不要羈留蜀地,早日迴歸長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測之手。也有學者認為此詩是開元年間李白初入長安無成而歸時,送友人寄意之作。

《赤壁賦》(作者蘇軾)原文如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於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創作背景:

《赤壁賦》寫於蘇軾一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一——被貶謫黃州期間。

元豐二年,因被誣作詩“謗訕朝廷”,蘇軾因寫下《湖州謝上表》,遭御史彈劾並扣上誹謗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幾經重闢”,慘遭折磨。

後經多方營救,於當年十二月釋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這無疑是一種“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豐五年,蘇軾於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遊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後人因稱第一篇為《赤壁賦》,第二篇為《後赤壁賦》。

這兩篇文章各有所長!




止兒文學


《蜀道難》難倒了“詩仙”,《赤壁賦》賦予了蘇軾“居士”的風采

李白和蘇軾都是我國文學史上赫赫有名的文學大家,兩人的作品風格各有千秋,這兩篇文章也都是這兩位作者的經典作品。

從文學的角度說道這兩篇古文,都是千古絕唱,從景物的描寫、作者內心的活動等等的表達方式都各有韻味。其中也都有很多千古流傳的句子值得我們去深度推敲和學習。


《蜀道難》運用了很多誇張、浪漫的的詞句來對景色進行描寫,比如:橫絕、地崩山摧、百步九折、捫參歷井、以手撫膺、凋朱顏等等,由古時及近代、從遠處到眼前、依天上而至地面展現了一個活脫脫的蜀道難的景象,彷彿讓人身臨其境,遊離在山水之間,生動至極。

還有“噫、呼、哉、何、長嘆”等等擬聲詞的運用,更加突出了所寫景色險峻、巍峨的情境,歎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整篇文章雄奇豪放、想象豐富,極具著李白豪情、狂放的性格,也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不枉“詩仙”這個稱謂。

《赤壁賦》全篇節奏比較緩和,“泛舟、徐、水波不興、少焉、徘徊、浩浩乎、飄飄乎”等詞彙都是一派悠悠然的景象,一切都那麼祥和、自然。

蘇東坡從赤壁之戰曹操在此作戰時的何等英雄奈何如今已煙消雲散,化為歷史長河之中一蜉蝣而已,聯想到如今自己也只是宇宙中的一粒浮塵而已。衍生出了事物易變和不變的辯證關係,從而寄情于山水之間,與好友共享這份安詳。轉之前失意哀傷之情為當下曠達樂觀之喜,同時也將貶謫之事忘卻腦後。表達了作者樂觀的人生態度和對官場人情世故看淡後的釋然。


單從文章寫作上來講,我喜歡李白的浪漫情懷和狂放不羈。通篇的景色描寫讓我這個沒有去過入蜀之道的人來看過之後便不由得得倒吸一口涼氣,發出感嘆:“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但是從作者表達的情懷來看,《赤壁賦》最後表達的那種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情懷更讓我萬分欽佩。正應了蘇軾那句名言:“以見餘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遊於物之外也!”

以上觀點是本人的一點拙見,如有謬誤,還請各位大神批評指正!


小眼胖蛋蛋


一為詩神,一為詞宗,《蜀道難》險峻雄奇,《赤壁賦》雅緻清遠,都是絕世好文,必將流芳千古,直至不朽。

但是很遺憾,兩文皆洋洋數百字,實在難讀[捂臉]所以《將進酒》《行路難》《赤壁懷古》方為最愛。

兩者相較,比較喜歡《蜀道難》,並無具體原因,可能是因為想到45年之後的汴京,對北宋年間的文官比較失望吧。





江州唐宋


個人覺得這兩首詩詞各有千秋,並沒有特別喜歡哪一個的說法。

《蜀道難》這首詩是李白用樂府提名,意義在於送友人入蜀。詩人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藝術地再現了蜀道崢嶸,突兀,強悍、崎嶇等奇麗驚險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氣勢,藉此歌詠蜀地山川的壯秀,顯示出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同時也是由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借用西晉張載的《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勸人引為鑑戒,警惕戰亂的發生,聯繫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從而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後正潛伏著危機,後來發生的安史之亂也證明詩人的憂慮是有現實意義的。

而《赤壁賦》這首文言文是蘇軾被貶謫黃州期間與友人遊赤壁所作之文。起始時寫景,是作者表達曠達、樂觀情狀的外觀;“扣舷而歌之”則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樂甚”向“愀然”的過渡;客人寄悲哀於風月,情緒轉入低沉消極;最後仍是從眼前的明月、清風引出對萬物變異、人生哲理的議論,從而消釋了心中的感傷。景物的反覆穿插,絲毫沒有給人以重複拖沓的感覺,反而在表現人物悲與喜的消長的同時再現了作者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最終達到了全文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完美統一。


小草幸


李白的《蜀道難》用想象誇張的手法寫出蜀道之難,整首詩首尾呼應,用三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正是“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抒發出了李白當時對人生理想和唐王朝政治危機的感嘆, 與攀登蜀道一樣之艱難,同時也體現了李白當時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同樣的仕途坎坷,同樣的憂國憂民,李白呈現給我們的是一種氣勢之雄偉、語言之瑰麗,是無人能匹及的一種高度。

蘇軾的《赤壁賦》分《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我這裡說的是《前赤壁賦》,寫的是蘇軾與友人共乘小舟夜遊黃州的赤鼻磯的所感,所想,這裡並非是三國赤壁大戰處。蘇軾寫這首詩時,他因王安石變法被貶黃州,生活困苦潦倒。全詩先寫夜遊赤壁的情景,正是“白露橫江,水光天接。”其次,語調由歡快轉為悲涼,正是“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再次由此景此想,感嘆出人生的無常,回憶赤壁大戰的種種情景歷歷在目,正是“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人類的渺小。最後蘇軾以自己豁達的宇宙觀與人生觀,從哲學的角度展示了他的超脫世俗,樂觀隨緣的人生境界。正是“逝者如斯,而未嘗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蘇軾儘管生活困苦仕途坎坷,但他還是用各種藝術的手法,向我們呈現出了胸懷坦蕩,超然物外的一種境界。

通過兩首詩的比較,我更喜歡蘇軾的《赤壁賦》所感所想,正如我們當下的生活,儘管壓力重重,但只要我們心向陽光,處處都能開出鮮豔的花朵。您認為呢?


浮萍如你


(蜀道難)(赤壁懷古)都不錯,相比的話我更喜歡後者。“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是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此詞通過對月夜江上壯美景色的描繪,借對古代戰場的憑弔和對風流人物才略,氣度,功業的追念,曲折的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功業未就,老未成的憤慨之情。同時表現了作者關注歷史和人生的曠達之心。蘇軾才華出眾,又有志為了國家而建功立業,但卻遭人陷害,被貶黃州。幸而他為人心胸豁達,所以沒有消沉下去,在暢遊長江時這下了這篇千古名作。上闕寫景,描繪了萬里長征及其壯美景像。下闋懷古,追憶了功業非凡的英雄豪傑,感慨自己未能建工立業的思想感情。全詞借古抒懷,雄渾蒼涼,大氣磅礴,筆力遒勁,境界宏闊,將寫景,詠史,抒情融為一體,給人以憾魂蕩魄的藝術力量,曾被譽為“古今絕唱”

(蜀道難)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代表作品,此詩襲用樂府舊題,以浪漫主義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藝術的再現了蜀道崢嶸,突兀,強悍,崎嶇等奇麗驚險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氣勢,藉以歌詠蜀地山川的壯秀,顯示祖國山河的雄偉莊麗。


阿英嘎


李白的《蜀道難》和蘇軾的《赤壁賦》。這兩首古詩詞賦流傳千古,大氣磅礴。尤其是李白的蜀道難》給人以驚險的蜀道之難,讓人如臨其境的感覺和想象:

蜀道難

噫籲嚱,危手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全詩以雄健而豪放的筆調,以及陰陽頓挫,參差錯綜的句式和變化出神的韻律,把極其豐富的想象,用神化般的妙筆,大膽的誇張手法,與美麗的神話傳說巧妙的結合起來,描繪出蜀道上的奇異、驚險的山川、地貌狀況。即寫了蜀道之難,又敘寫人生旅程的艱難。

再談蘇軾的《赤壁賦》,寫作背景:即蘇軾因新黨控他訕謗朝廷,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精神上十分苦悶,心情複雜而又矛盾的時刻,敘發了內心的憤懣。但作者也表現了超然獨立,不計個人得失的胸懷!賦中寫道:“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這篇散文賦,文辭十分豪邁,氣勢恢宏,想像豐富,也是一篇傳世之大作,歷來為人們所傳湧。

總之,李白的《蜀道難》和蘇軾的《赤壁賦》各有千秋,都是大手筆,傳世佳作。讀來讓人感慨萬千,讓人有一種無有高下的感覺,讓人浮想聯翩,讀一遍又一遍,讓人愛不釋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