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垃圾桶里的一张废纸,成为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这位专家功不可没

镇馆之宝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文化底蕴的象征,更是其雄厚实力的彰显。在我国众多博物馆之中,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但要说哪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来历最为传奇,当然要数上海博物馆了。

在改革开放以后,负责研究青铜文物方面的专家马承源老先生曾担任上海博物馆馆长,他一生当中曾多次去香港购买文物回国,他在香港当地所看中的青铜编钟,后来经权威专家组鉴定后发现是西周时期文物,取名为“晋侯苏钟”,今天还被当做镇馆之宝存放在上海博物馆里。

垃圾桶里的一张废纸,成为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这位专家功不可没

要说这件“晋侯苏钟”的来历也算不一般了,但在上海博物馆的现存几件镇馆之宝中,有一件镇馆之宝曾被人扔在了垃圾桶里,直到后来它被人发现,经专家鉴定后才成为了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样的传奇经历又是怎么回事?

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国文物界的专家万育仁被指派到一处仓库负责清理工作,当时这座仓库由于长期无人看管,积满了灰尘,由于清洁人员的疏忽等等,有些文物甚至被当成垃圾直接丢在了垃圾桶中。

恰好万育仁先生是研究明清书画作品方面的专家,他对一些名家书法作品更是爱不释手,这天他不经意间发现垃圾桶里放着一张古纸,由于这张纸的面积较大,他便有些好奇将它从垃圾桶中取出展开。很快一张临摹的书法作品就出现在他的眼前,他不禁感到惊讶起来,原来,这幅作品正是书圣王羲之的《夜来腹痛帖》。

垃圾桶里的一张废纸,成为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这位专家功不可没

当时的万育仁注意到,在这幅作品卷端题有宋徽宗所书的“晋王羲之‘上虞帖’ ”的绢签,在绢签的下方又有“政和”、“宣和”骑缝印,作品中间还有“内府图书之印”朱文官印。除了宋徽宗的印章外,这上面还有南唐的御印。当时万育仁心想,不管这幅字是真是假,单从印章来看,其价值就不一般,怎么能就此埋没在垃圾桶里呢?

垃圾桶里的一张废纸,成为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这位专家功不可没

于是,他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这件垃圾桶里的文物带回了自己家中,这件事他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一直到改革开放后,万育仁才向上海博物馆馆长提起了这件事,并邀请他和自己一起鉴赏,他们初步认为:这不是王羲之的真迹,但应该是唐代时期后人的临摹之作,年代较为久远,其价值亦不容小觑。

后来,馆长还帮万育仁专门找到了书画界的专家谢稚柳进行鉴定,他也认同万育仁的鉴定结果,并且笑着告诉他,即使是一件临摹之作,但纵观我国书画界上下,很难找出一件唐人临摹王羲之《夜来腹痛帖》的书画作品,因此它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垃圾桶里的一张废纸,成为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这位专家功不可没

后来,随着上海博物馆的建立,万育仁的儿子将这件唐人临摹的《夜来腹痛帖》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由于今天王羲之的真迹较少,于是这幅唐人临摹的作品就有了可媲美王羲之书法的称号,并且还一跃成为了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