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5 我心匪石——吳洋的作品隨想

我心匪石——吳洋的作品隨想

祭 120X120cm 2008

我心匪石

——吳洋的作品隨想

  詩經有云:“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意思是我的心並非卵石圓,不能隨便來滾轉;原本是指對愛情的堅貞,但也是對於心境和情感的描述。心與石本無聯繫,只不過心若如石,則通常被看成是心硬的表現。心石更多地被用來描述女性,也常常被女性借用來表達。吳洋的作品,畫的就是石頭,表達的卻是心緒,正如展覽的題目所示——“心裹霓裳,石沁花”,石成了心的外化,花如心的霓裳,沁花之石,其實就是霓裳中的心。心非石,心亦石;花非霓裳,花亦霓裳。

我心匪石——吳洋的作品隨想

無限 60x60cm 15幅 2015

  吳洋從小熱愛藝術和工藝設計,早年進北京工藝美校,後來進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畢業後設計過花布,做過服裝,經營過品牌。因此,對織物和花布有著最本能的感覺與衝動。她有遠赴英倫的從業經歷,也有移居北美的宅家經驗,從創造時尚品牌,到居家相夫教子,樣樣都能夠拿得起來,也放得下去。只是,英國的遠古石陣和加拿大的冰山巨石給了她格外的感觸,那冰冷卻也宏偉,堅硬卻也柔情,如心變幻,細膩無常。

我心匪石——吳洋的作品隨想

宇花石 2012

  事實上,作為母親,吳洋習慣了孩子們嬉戲喧嚷;然而作為藝術家,卻更願享受那獨處的清靜。心的反差使吳洋不得不時常自我反省和自我確認。她的畫中的靜謐顯示出裡面難得的孤獨,它不帶有任何狂躁和憂鬱。這種孤獨無關忙碌、無關地位、無關貧富,它是一個女人獨自面對生死、恐懼、喜樂、平安時的淡然。在孤獨中叩問生命的意義,生命的凝重感就在這份沉靜中顯現出來。

我心匪石——吳洋的作品隨想

石頭那邊有片海 120X90cm 2007

  吳洋的畫裡有一股當今畫壇少有的“媚”。媚,是一種含蓄微妙的女性特質,是一種回甘。女性特徵不僅意味著生理差異,更是文化上的。文化層面裡的作“媚”。它是言語邏輯裡的不可思議,也當是舉手投足間的不可言狀。吳洋之媚得益於她在服裝時尚領域裡的實踐。服裝除遮羞保暖以外,第一要旨是吸引異性,男子的健碩與派頭,女子的妖嬈和溫柔,即或是對文靜清純的設計目的依然。這種比較和訓練使其女性的意識比別人更強。這就好像單一塊紅棕,它色相併不明顯,但它挨近綠色時,你越看它越紅,最後你確定這塊紅棕是暖色,並且將它微調至更暖,以使兩者間有互斥互補的最佳關係為止。

我心匪石——吳洋的作品隨想

黑白 140x110cm 2013

  用光在西洋畫裡佔有極重要的位置。吳洋繪畫的用光卻從來是虛擬的,像是舞臺效果。確實,畫幅方圓就是這些石頭和花布的舞臺。或豔麗或肅靜,各有各的情境。我知道她曾寄情於文字,有講述中國人在外國生活的中篇故事類小說,也有饒有童趣的兒童繪本。所以,在吳洋的創作裡必然會融入大量的文學性和敘事性。因此,再讀其畫,石亦有情,畫亦有意。

我心匪石——吳洋的作品隨想

一片海 一朵雲 一塊石 一束花系列之一片雲 120X120cm 2018

  吳洋鍾情石頭。石頭的肌理和體量帶給人一種粗曠感和力量感。頑石是卸去一切雕飾之後的返璞歸真,更是一種經得起時間消逝的永恆性的象徵。這看似與城市女子的日常訴求相悖,卻是極寶貴的一筆。求問生命意義的女子是智慧的,揭開柔軟的布頭即露出她對真諦的求索。這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探究,人間世事多輕薄,去偽求真看來是出自她的人生哲學。而布是一種極有女性意味的物質。這種意味就在經緯交錯裡纏織出來,又在印染濃淡裡現出豐富的表情。在中國人文傳統裡,布是多見於女紅的。對於這一傳統的持續關注既是由於她曾經的工作經驗,又得益於早年在中央工藝美院的傳統薰陶。只不過,留過洋的女子敢於擇取更張揚的花色。

我心匪石——吳洋的作品隨想

石灘:系列一 135X90 2014

  吳洋的作品中曾描繪花布對石頭的包裹,然而向來包裹概念並不新鮮,但吳洋不全是包裹捆紮,有時只是披蓋,是虛掩。鬆緊之間你也不覺得此道陳舊,反有新意。她甚至臆想石頭具有花色的表面,粗憨的石頭沁出花色卻有了另一種身份,這是一種很女性的想象。她對於“沁”和包裹的區分還見於她的雕塑,她利用金屬材質的轉換和布纖巧妙的使用相結合,帶給人一種新穎的視覺經驗。

我心匪石——吳洋的作品隨想

履歷 100X500cm 2017

  顯然,在吳洋的作品中,石、布、花都是心之物;心若磐石,心亦若花;對石的包裹其實是對心的包裹,那是一種自我的保護。花沁於石,則可視為心花怒放,當然不是一般的意義上的愉悅,而是享受可以獨自面對孤獨的那份自由的快樂——這是在常人看來不可理喻的快樂。有人會認為吳洋的作品有著很強的象徵意義,也有人會關注她作品中的超現實主義因素,還有人會認為她是一位徹頭徹尾的女性主義者。然而在我看來,這些都不足以來描述她和她的藝術,我寧願把她看成是一個追求心靈自由的孤獨者。經歷生活的煎炒烹炸,有些人的創作慾望會減淡。搪塞敷衍的畫家或者借用時下流行的主題,模仿別人的感受來糊弄一氣。而吳洋還保有強烈的表達慾望。有內容要表達是因為有觀察有體驗。看來平靜的生活,卻沒能終止其思索,如此生命尚有進化的可能。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聞是附:吳洋經歷過兩段教師的職業生涯,分別在清華美術學院和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都在短短几年後放棄了。醉心於漂泊,醉心於自由的創作,更保持著對自我感受的忠誠,這正是她藝術魅力以及人格魅力之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