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在你的家乡,丧礼有哪些习俗?

Sapphire897


合肥地区,长辈去世后,需要第一时间给逝者穿上寿衣。然后摆设灵堂(根据情况有的是骨灰,有的是用冰棺盛放遗体),家中晚辈守灵三日。灵堂要有逝者遗像,用香油点一盏长明灯,用白瓷碗装满米,插上三根点燃的檀香,香火不能断。堂下有火盆,用来烧纸钱。灵堂入口放置一个软垫子,方便来人祭拜。同时逝者家属进行回礼。守灵三日后,遗体或骨灰送去火化或入土。这时需要撤去灵堂,由逝者长子或长孙抱逝者遗像,走在最前面。临走前,还需要将长明灯带去,火盆与香炉需要砸碎,并扫出门去。大概就是这样,可能具体会有出入。


庐州周进


我出生不久来到了内蒙古鄂尔多斯鄂托克旗察罕淖尔草原上,经历过蒙古族牧民去世丧礼,并且亲眼目睹了我奶奶去世时的情况。

1966年四月,我奶奶去世时我还和她在一个毡房里住着。那天凌晨我的大爷来到我们包房,叫了几声我的奶奶,没听到我奶奶吱声,大爷在奶奶旁边一直坐到天亮。我和哥哥孟克醒来发现奶奶穿着新蒙古袍,头发也整理了,睡在那里很安祥,大爷对我和孟克说:“你奶奶要走了,你们跪下送她吧。”

这时大娘和我们姐姐娜仁也进来下跪了,大爷出了毡房骑马走了。快中午时来了许多人,还有勒勒车。大爷进来又喊了几声奶奶,我们也喊奶奶,可是奶奶一声也没吭,大爷出去了,大娘让姐姐把头饰耳环手饰全摘下来,她也摘下了大耳环和银手镯出去了。一会又进来让孟克去外面祭台上把禄马旗摘下来,这时进来两个喇嘛,前面岁数大的手棒经书席地而坐开始诵经,小喇嘛坐在后面敲着木鱼也念着经。大娘用黑布把红色的柜子都罩住了。她和姐姐又跪下低声哭着,我和孟克也哭了,可哭声都很小。

到了黄昏,大爷把奶奶背了起来,出外面放在勒勒车上,他也上了车,让奶奶靠着他前胸坐着,我们男孩子和来送行的大爷叔叔们跟在后面。勒勒车的马没人赶它,它一直沿着往西的羊肠小道走着。天快黑了马不走了,大爷抬头看了一下西北方向,前面有乱石堆,大爷下车又背起奶奶往有石头的高处走。到了石堆前他把奶奶放下,让奶奶背靠着一块大石头坐着,面向东南我们住的方向,我们全跪下深深地叩了三个头,喇嘛诵经声音大了,最后大家几乎是倒着走,永远的离开了奶奶。


作家恩出


我的家乡地处长白上脚下,一个美丽的边陲小镇,我们这里的人去世以后,不实行火化,而是古老的土葬,人去世之后,有一个所谓的大总管(丧事司仪)带领家属办理后事,死者要在灵堂放置三日,待亲朋好友吊唁,死后第二日的晚上七点,要搞一个隆重的送盘缠的仪式,烧大量的纸钱、纸人、骡马等,寓意让死者骑马踏上归西之路,一路上给小鬼留下过路钱。死后第三日的上午八点半至九点半之间出殡,时间按死者年龄大小区分,长者先走。由大总管带领家人把棺材抬上灵车,长子或长女婿跪在灵车前,头顶老盆(守灵时用来烧纸钱的盆)将老盆摔破够,将棺材拉到山上事先选好的墓地埋葬。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不同的风俗,但逝者我们必须要要尊重,逝者已去,我们更应该好好活着!


小紫云轩


首先、送魂:老人死亡后,第一件事就是清洗全身穿寿衣;第二件事是入殓,将死者的遗体放进棺材内,移入正堂(村里人也叫堂屋);第三件事就是送魂,送魂由健在的长辈指导,死者的子女亲自参与,地点在出家门后的第三或第五个路口,送魂时要带黄烧纸和引魂鸡,在送魂的路口烧黄烧纸,并由长子亲自将引魂鸡搦死,认为这样可以指引死者的亡魂顺利走向黄泉路。

其次、报丧:报丧历史比较久远,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它是用传递信息的方式把老人去世的消息送达给亲朋和村里人。即使亲朋已经知道消息,也要按照传统习俗去报丧,尤其是娘舅家,更不能怠慢。因为娘舅不仅是子女的亲人,更是女方家族至高无上的代表着,俗语说“娘亲舅大”说的就是舅舅的地位比较尊崇,尤其在传统的葬礼上。

再次、迎宾:农村葬礼上的宾客,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和父亲一族的本家,二是和母亲一族的娘家人。本家人在出殡日会主动帮忙料理葬礼事务,孝子在迎接本家人时通常是站在家门口,见来客即下跪行大礼,来客将孝子扶起后,要先去账房把份子钱随上,然后由亲属引领帮忙料理迎宾事务(诸如做孝布、孝衣、哭丧棒、引魂杆等)。

葬礼上最隆重的迎宾仪式是迎接娘家人,这样的仪式通常在管事人的指导下进行(其他村子有红白理事会,专职负责红白事礼仪的),迎宾仪式通常会在出殡日上午的十点至十点半之间进行,当娘家人的奔丧队伍即将到达村口时,会先通知管事人,在哪个地方举行迎宾仪式。管事人接到消息后悔安排唢呐队和孝男孝女门在指定的地点跪迎娘家人,边迎接边哭诉丧亲之痛。

第四、献礼:娘家人到丧主家中后,会有本家亲戚为他们敬献“孝布”,简短的寒暄过后,娘家人在唢呐队的伴奏下,向死者行“三跪九叩”大礼,这是娘家人向死者做最后的告别礼。常见的有告别礼仪有:鞠躬致哀礼、九百礼、十八拜、二十四拜(大礼,通常由死者的女婿行此大礼)等。农村葬礼中的礼节比较多,这里不一一累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天顺祥殡葬的自媒体了解更多。

第五、出殡:按照传统习俗,死者出殡的时辰通常会安排在下午,多数由村里管事者或懂风水的老先生确定,几点几分开始起棺。正式出殡前,死者的棺材会被打开,让亲属和家人在棺材周围走上一圈,算是和死者见最后一面,做最后的告别。死者棺材抬起时,其长子还要为老人摔老盆、扛引魂杆,然后一路哭丧着送老人最后一程。

最后、善后:葬礼结束后,管事人(通常是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会和娘家人协商关于孝子谢孝(死者出殡第二天,其儿子、女儿都要去娘舅家谢孝,谢孝完毕后,才能摘去孝布、脱去孝衫)的事宜。同时还会协商子女分家(父母都去世)及养老的问题(父母有一人健在),这些重要的善后事情,通常是由娘家人(娘舅)来做主的。


天顺祥殡葬


我们这里,地处冀中平原,人们都比较长寿,曾经有人测算,说现在全国平均寿命73岁,我们晋州能够达到80岁,而90多岁的老人很多,超过100岁的,据不完全统计,有近20人。

晋州人死后,一般是上面没有老人的,会停放三天,有老人的,死者不超过30来岁,般算作小口,会停放两天,而年幼早夭的,有的当天就出殡了。出殡时,都是中午,有少数几个村子,有早上出殡的风俗。

晋州人死后,距县城较远的乡村,会在死亡第二天,组织亲属拉着尸体去烧尸场烧尸,第三天出殡。城内或距离城区较近的村,是第三天出殡时先去烧尸体,再去将逝者的骨灰安放到坟地。

原来晋州这里也是土葬,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时候,政府严管,杜绝土葬,改为焚烧尸体后入土为安。从那时候开始,晋州开始火葬。

死者死亡之后,会立即有亲朋帮助,为死者妆殓,穿上提前预先准备好的衣裤,然后烧纸。把死者放置到正对着门口的木床上。这时候,死者就被蒙上布了。夏天就放入冰棺当中了,以防尸体腐败。死者之前,放置小桌,桌上几个小盘,有点心供享。桌上置香炉焚香,连续不断,直至出殡。小桌上还会放一小碗,碗内好似是小米饭什么硬乎乎的物事,上面插几支用面烤成状似糖葫芦的“打狗棒”。

孝男女一般席地而坐,遇亲朋来吊唁,要跪着烧纸,孝男出门向吊唁者磕头还礼。

到了出殡的时候,会有亲朋帮助搀扶孝子在先打幡引路,有村人帮助抬棺出门,置于灵车之上,孝子在前跪迎灵棺,孝女则一并上车,陪伴灵棺,一行队伍迤逦前行,有死者生前故旧,会于半路“路祭”。出村之后,孝男上灵车,车队才一路急驰,到达火葬场火化,或到达坟地下葬。

下葬之间,晋州时兴,攒土成坟过程中,把幡插于坟上,请长孝子来拔三拔,保佑子孙旺盛生活富足。拔三拔之后,孝子以衣抱坟土归家,亲朋将坟头攒大。坟头攒好,亲朋可脱下孝衣返回。孝子抱土回家,不得乘车,不得讲话,不得回头,须步行一直到家。到家后将土倒于瓮旁,始可暂脱孝衣,候亲朋自坟上归来,敬烟递茶,表示感谢。

之后三天圆坟,七天头七,二七三七,一般都要到坟上祭奠。现在人们时兴下葬当日一次清,不再讲究圆坟与头七二七三七之说。


幸福梨乡魅力晋州


在你的家乡,丧礼有哪些习俗?

因为我国地域宽广,所以很多习俗也不尽相同。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就是如此。所以说,每个地方的丧礼肯定不会一样,下面就将我们老家的丧葬习俗和大家聊一聊。

坐标: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西北乡村

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我们这里人去世以后,都是木棺土葬,后来随着殡葬制度的改革,火葬替代了传统的土葬。但是,火化以后,还是将骨灰放入骨灰盒后埋入坟中。

人死以后,大多是“排三殡”,也就是在家中停放三天。第三天出殡,下葬。遇到夏天的时候,有的是当天火化,将骨灰盒供奉在家中三天。

人刚咽气的时候,将一扇门板用两条长凳担起来,放在正屋中央。给死者穿好寿衣,头南脚北停放在门板之上。孝子孝孙穿孝服在两旁守灵。

用红布包袱包裹纸钱一包,上面写明死者的姓名、籍贯、享年,然后在院子一边焚烧,称为烧“倒头包袱”。

然后,孝子跟随“把头”,到土地庙送魂。这时候,把头会安排专门人员到死者的亲朋好友家去“报孝”,就是将死者去世的消息通知他生前的亲戚朋友等。


这个时候,本家族前来帮忙的,会在孝子后面,等孝子到坟地“破土”选好穴位以后,他们便开始垒坟。

主事的安排专人,将街门上贴上烧纸,叫“封门”。家中设灵堂,接到通知的亲属前来吊唁。死者头部下方摆有供桌,上面点有“长明灯”,香炉。供桌旁放有“灰盆”,以供前来吊唁者焚烧纸钱。

到了傍晚的时候,有主事者在前面端着盘子,上面有“浆水”、冥资等,孝子跟随去土地庙“报庙”,送浆水。

第二天晚上,要去土地庙“送盘缠”,准备纸马一匹、纸人“牵马童”、以及冥资等一大宗,到土地庙前焚烧,等于给死者准备好了盘缠。

第三天的时候,出大殡。长子捧着骨灰盒,出门后跪地,主事人端着“灰盆”,放在孝子头顶“一顶”,然后摔碎。这时候哀乐齐鸣,鞭炮燃放。孝子孝孙及亲朋好友跟随到坟地,由子女下到墓穴中“扫土”,然后将骨灰盒下葬到垒好的墓穴中,填土成坟。

下葬的第三天清晨,子女在天未亮的时候,带着五谷杂粮到坟上“圆坟”,将五谷杂粮撒在新坟上,然后将水泼洒在上面。日后五谷杂粮生根发芽,则预示着后代生生不息,香火旺盛。

从死者去世的第一天算起,每七天到坟上祭奠一次,称为“烧七”。总共烧七个七,其中以五七最为隆重。如果是哪个七逢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时,便要在坟上插旗,死者多大年龄,便要做多少个纸旗插在坟上,称为“添七”。到一百天的时候,烧“百日”。然后每年死者的生日烧“生日包袱”,到了周年的时候,烧周年。其中,又以三周年最为隆重。三周年过后,就是清明、月一的时候前去扫墓祭奠了。

这就是我的农村老家丧礼的基本习俗,你们那里有什么不同吗?欢迎留言一起交流学习。


建行渐远


我们当地丧礼的习俗已经相对来说和过去简单多了。

过去丧礼一般都得好几天,除了一些固定的礼节外(如,如何置办,如何通知亲戚,如何规划)

最重要的是守孝和哭灵,这期间要不断的在司仪的指挥下磕头,上菜,还礼,(也就是磕头,哭丧,意思是报答养育之恩。)如此一来二去一天下来孝子们几乎被折腾的精疲力尽。

如今过去的礼节和习俗都不断简化了。仅仅以象征性的将不得不行的礼节走一遍。


晨风236306616


说到丧礼我就想起过世的亲人。中国地大物博,每个民族,每个省,乃至每省的各个地方丧礼风俗也是不同的。在青海各个地方的丧礼就不同。比如我的家乡老人过世了儿子儿媳要全身穿白布长袍,头戴用麻布坐的帽子,并且帽子上掉一根麻线,线头上缠个棉花团再用麻布缠牢,像个耳环刚好到两耳廓,意思是丧事期间不听闲言碎语。然后穿的布鞋上缠一圈白布,以前人人有布鞋,现在特意在丧事上穿的运动鞋用胶带粘牢。长子,长孙,如果有重孙都是如此。我们说这是重孝,穿麻戴孝。但是长孙,重孙未成家不用穿麻戴孝。男孩头戴白布的孝帽,样子像古时候男人们戴的官帽,只是简化了;女孩头戴白布发箍,发箍上还缝一朵白花,如果是孙女再白花上点缀一小块红布。成家的女孩头戴一条长白布,长到臀部以下,腰间系一条白布。身穿旗袍样的蓝色常服。现在的女孩结婚可能母亲不准备这件专门在丧事上穿的蓝色或黑色的长袍了。我们那时候,以及母亲辈,奶奶辈,奶奶的母亲都会在女儿出嫁时用婆家送的蓝布做一身的。如果刚好有出嫁的女儿有身孕腰间用一条红布系上。女婿只需要戴孝帽。儿子,孙子都要剃头。披麻戴孝的人不到百日祭日是不能串门的。家乡的丧事风俗细说不玩。


水晶晶花儿


我们这里的老人去世了,第二天火化,第三天出殡,年龄大的叫喜丧,放鞭炮,吹鼓手,唱戏,不过现在全让杂耍的给代替了,女儿摆桌祭,面人祭,干果鲜果祭奠,好多的讲究。


霸道小橙子


白事宴席一直摆到下葬那天,亲朋好友、街坊邻居随的份子张榜公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