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劉柯:政策支持+產業變革為A股帶來新機會

本週全球經濟大事還真不少,周初G7財長緊急召開電話會討論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下調今年全球經濟增速至2.4%並敦促各國政府和央行採取應對措施,隨後澳大利亞率先降息25個基點至0.50%,日本央行創紀錄購買1014億日元ETF,連一貫“拖泥帶水”的美聯儲也閃電降息50個基點……不可否認,新一輪全球量化寬鬆已經來臨。


  令人意外的是,在全球主要發達國家降息或者注入流動性之後,資本市場卻陷入了劇烈震盪,尤其是美國股市大起大落,讓全球市場緊張。也有很多人在觀察中國的態度,大家都出牌了,中國央行跟不跟?其實,中國央行的態度很明確,降準降息都有可能,但空間不會很大。因為我們有自己的特殊情況,那就是流動性總體寬裕,截止1月底,M2(廣義貨幣)已超過200萬億,從總體上講市場並不缺錢。
  因此,中國可能更多地通過多種貨幣手段來調節流動性,比如通過中期借貸便利(MLF)等有效引導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下行。早在2月17日,央行就下調了當天開展的2000億MLF利率,隨後在2月20日發佈的最新一期1年期LPR顯示為4.05%,較上一期的1年期4.15%有所下降,降幅與17日MLF操作的10個基點基本一致。通過這些貨幣手段,市場的流動性是可以滿足的。
  要讓流動性注入實體經濟,現在主要的方式是間接融資,也就是從銀行貸款出去,即便4.05%那也是財務成本,關鍵是很多需要資金的中小企業未必能輕易獲得銀行貸款。那麼,直接融資呢?就是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實現對社會資源的再分配。這個問題現在卡在哪裡?卡在認識上。是隻注重融資還是投融資並進?投資要有效應,市場必須是一個向上發展的趨勢才行,春節到現在A股的表現可以說明很多問題,有賺錢效應流動性源源不斷地進入,市場上漲之後連再融資新規都被認為是利好,更何況以後逐步推進的註冊制?


當然,支撐A股上漲的因素還有很多,除了流動性相對寬裕,政策面相對寬鬆外,產業變革也讓資本市場發現了很多新機會。單純從產業角度看,流動性寬裕如果遇上產業變革刺激,勢必引發新一輪的經濟擴張。目前引領中國經濟的力量在哪裡?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現在中國遇到的情況與2008年截然不同,那時候4萬億搞基建,對經濟的刺激作用立竿見影。但現在不一樣了,經濟發達省市現在思考的是如何利用“新基建”實現產業升級換代,實現有質量的可持續發展。
  可以說,“新基建”已經被賦予了更高的希望,因為它不僅能拉動經濟增長,而且肩負著產業結構調整的重任。已經多次提出要利用“新基建”來拉動經濟可持續發展,5G基建和數據中心建設被重點提及,其它的“新基建”也幾乎完全重疊國家未來鼓勵發展的各種新興產業,比如新能源汽車、太陽能與特高壓電網、人工智能與雲計算、北斗衛星導航、工業互聯網等,可以說每一個板塊都能帶出萬億級的產業鏈,而且這些產業鏈都是屬於產業升級的領域,這也是中國經濟未來可持續增長的希望所在,如果中國能抓住機會實現“新基建”的崛起,便是一次轉危為機的漂亮轉折戰。


  資本市場也要迎難而上,轉危為機。美國股市過去十多二十年靠的就是數字經濟的發展,二十年前市值前十位個股大多數是金融和石油,二十年後的今天前五大市值都是科技企業,這樣的產業變革讓美國股市市值漲了5倍。如果中國經濟按“老基建”託底補短板、“新基建”拉動拓發展的雙輪驅動,則A股市場就有更多的機會。“新基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空間非常大,也會讓資本市場有長期的投資熱點。最近市場最熱的概念是什麼?在大科技調整的時候,特高壓集體崛起,這就是“新基建”。
  誰會成為特高壓之後新的熱點呢?特高壓板塊屬於典型的前期滯漲且產業空間爆發的板塊,同樣的題材在“新基建”之中還有什麼?應該是人工智能、北斗衛星導航,這兩個板塊都有前期個股沒有大漲但產業科技屬性強的特徵。日前,科技部等五部委印發《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將重點支持人工智能、大數據和地球觀測與導航等重大領域,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突破,這些產業扶持政策在整個“新基建”板塊中定位是非常高的。據推測,到2022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達到98.4億美元,特別是此次疫情導致的人工智能替代應用更是極大地促進了人工智能整個產業的發展。從市場投資的角度,可以重點關注入圍工信部權威發佈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重點任務的入圍揭榜單位和項目名單”的上市公司,大科技牛市要抓龍頭,人工智能的龍頭企業就在其中。


劉柯:政策支持+產業變革為A股帶來新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