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從傳統中汲取力量-----從學習的角度感悟《論語》

活到老,學到老,就連教師也要加強學習,與學生一起成長。每年的假期培訓,校長們都會高薪聘請一些專家教授,尤其是海外教學理論方面的的學者,來給老師們進行教學培訓。培訓項目大都包括如何教學,如何讓學生成績提高等等。可謂培訓內容繁多,理論五花八門。專家們滔滔不絕,老師們雲裡霧裡。

從傳統中汲取力量-----從學習的角度感悟《論語》

專家給教師培訓

不僅如此,家長,學生也深受其害。現在校外輔導如火如荼。很多家長被各種培訓機構的高價輔導班所吸引。原因就是輔導班又聘請了教育方面的某某專家,聽課後保證能夠提高成績。

實際上在筆者看來,聘請專家消耗的經費純粹就是浪費。我們目前教育界普遍存在著一種思維: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國內的教育理論也是來源於西方,要麼歐美,要麼蘇聯)很多學者國外鍍金後,學個一知半解,到處講學賣弄順便撈金。先不說有沒有學到真本事,單說國外的理論能適應中國的學情嗎,這是要打大問號的。我們老祖宗早就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教育方面的財富,我們卻選擇視而不見。傳家寶就被當作灰塵一樣丟在故紙堆裡。對傳統文化來講,這是不公平的,於我們民族無疑也是一種損失,於祖先更是一種大不敬。聖賢早就說過:孝順父母,不僅要贍養其身,更重要的是要繼承其志。翻譯過來就是:尊重祖先就要發揚祖先的精神志向。毫無疑問,從這點來講我們都是不孝子孫。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的論著。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偉大不僅體現在他開創了中國的私學,把教育普及給下層百姓,更在於他貢獻了很多教育方面的精闢言論。

從傳統中汲取力量-----從學習的角度感悟《論語》

孔子圖像

下面我就從自己多年的這種教學經驗去解讀這些名言警句。我們知道學習的過程既包括老師的教,又包括學生的學。(從專業的角度講:在各個中學裡面,凡是工作認真負責的老師,其教學水平都差不多。所以我們就不講這個老師如何教,只說學生如何學習的問題。)無論什麼樣的學習理論歸根結底是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

從傳統中汲取力量-----從學習的角度感悟《論語》

後人翻刻版《論語》


一、學習態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力不足者,中道而廢”

很多家長平時對學生學習不太在意。考試之後,卻非常關注學生的成績。如果成績差,那就發瘋般的斥責學生。發洩過後,一切照舊。下一次考差了,再訓斥一頓。如此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實際上成績只是結果,學習態度才是原因,我們往往被末倒置。孔子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學習首先要端正態度。怎麼樣端正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你感興趣了,喜歡學了。那麼學習當中遇到的困難也就不是困難了。另外一個呢,學習要堅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廢。所謂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所以懂教育不一定非做老師,讀書一樣可以賦予我們教育技能

從傳統中汲取力量-----從學習的角度感悟《論語》

家長訓斥學生


2,“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雖然從宏觀的層面上我們要把學習當作快樂的事情,但是從微觀上來說,學習是一個充滿著困難和挑戰的過程。我們要發憤讀書,要迎難而上,不能夠畏首畏尾。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之後,我們才知道自己有多棒,我們就會陶醉於這種成功感。我們才發現這個時候的笑是最發自內心的。這世上沒有一個輕而易舉就能完成的事業。學習更是一個系統的艱苦的事業。我們要應付各種考試:期中,期末,小升初,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試等等。倘如沒有發憤吃苦的信念,任何一次打擊都足以讓我們一蹶不振,從而一事無成。

二、學習的方法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第一句話的意思是說學習之後要經常溫習。這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為什麼呢,因為經常及時的溫習,可以鞏固舊知識。這真是一件開心的事情。艾賓豪斯曲線告訴我們:學過的知識會遺忘。時間越久,忘的越多,一定要及時複習。你看這跟我們孔子講的差不多,不同的是孔子講的更簡練而高明,時間更早。

從傳統中汲取力量-----從學習的角度感悟《論語》

第二句是說及時複習還可以發現一些新的知識,這樣就可以給別人講解,做一回老師。所以現在有些高明的老師,複習課的時候,都讓好學生自己上臺講課。這其實不是什麼高深的妙招。先師孔子早就說到了這種方法。

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這兩句話是說。要想學習好,還要善於請教,善於學習。因為每一個同學思維模式不一樣,擅長的學科是不一樣的。我們只有採眾家之長,才能超越別人。所謂不拒細流,方能成大海。在學生時代,我們會發現有些同學明明有很多問題,卻不好意思提問,日積月累難題越來越多,最終由學霸變學渣。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學習與思考有機結合。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我們不是扮演一個罐子而是一個工廠的角色。我們的功能是加工產品,不是儲藏物品。要多思考為什麼。知識點的來龍去脈弄清楚了,才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數理化這些學科更是如此。高中時老師經常要求我們自己推導演練公式。這種方法非常有效果。

三、學習目的

1、“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學以致用”“,不僅僅是一種口號。今天的現代化建設遇到很多難題,急需各類人才來解決,所以假使學習不能對付實際問題,這就是教育的失敗。我們學習不僅要考好的大學,更是出來做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孔子說有知識的人,在外做官要能夠治理國家,解決內憂外患。在家庭之內要能夠提升道德,教化鄉里。詳細的論述了學習的目的。

2、“士志於道”,“朝聞道,夕死可矣”。

從傳統中汲取力量-----從學習的角度感悟《論語》

書本讓許多生活經驗因此得以文字的形式完整保留。知識的傳播更加快捷。從微觀的角度講,學習知識是解決實際問題。(傳說倉頡造字,鬼神夜哭。寫滿文字的書籍更是神聖無比。)從宏觀的角度講。學習知識還是為了掌握生命的奧秘。傳承萬事萬物運行的“道”。所有知識分子的終極使命就是從書本中“尋道”,並把“道”傳遞下去。為此付出任何代價,都是值得的。所以孔子說早晨得到了道,晚上死去都沒有遺憾了。正是憑著這股偉大的獻身精神,孔子一生都在追求道,渴求知識,不斷的完美自己,終於成了中華民族的聖人。他所闡發的理念,也成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基!

總之,回顧題目,我們無須費盡心思的研讀所謂國際先進教育理念,我們的聖人---孔子,早就為我們準備了豐富的教育大餐。提升教育,請閱讀孔子,閱讀《論語》,讓傳統不再寂寞,讓文化重塑教育!


以上就是筆者對於《論語》中關於學習理論方面的感悟,因為知識水平有限,難免有偏頗,膚淺之詞,敬請各位批評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