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告訴家長讓孩子先思考

《論語》告訴家長讓孩子先思考

在對未成年人的教育過程中,我們常常灌輸給孩子這樣的思想,“在學校要乖乖的”“要聽師長的話”,等等,但社會現實中,看到這樣的問答時,你會怎樣回應孩子的反問呢?

在某公司主辦的夏令營上,個別老師因故對小營員拳腳相加,家長問孩子:“為什麼要這麼順從?”孩子回答:“不是你叫我在外面要聽老師的話嗎?”家長啞口無言。

我們清楚地知道,教育有三種形式,家庭教育、課堂教育和社會教育。這三者是相輔相成相互補充的。社會教育出了問題,更要從家庭教育和課堂教育中找尋破解之道。

社會不是“純淨水”

孔先生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是可以區分的。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論語·子路》)

這個世界有兩種人,即善人與不善的人,大抵就是好人和壞人。我以為,孔先生是在有意啟發後人,好人做好事,壞人做壞事似乎都是天經地義的,指望壞人做好事,需要大費周折,所謂“教人向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教育本身承載著“教人向善”的功能,但試想如果教育者本身就是“惡人”,那豈不是歪嘴和尚唸的經越多,引人入歧途越深。隨後又衍生出一個問題,誰是好人,誰是壞人,標籤不寫在腦門上,孩子們怎麼判斷呢?也就是說“判斷力”的養成尤為重要。

父母首先應該是學習者

在唯考試、唯分、唯學習成績是從的氛圍裡,必須提醒各位家長,生娃莫再做看官,只養兒,不育兒是“家庭懶政”行為,甩手掌櫃放養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所以,家長本身的育兒學習任重道遠,可以這樣說,家長的學習觀無法用自身的考試來衡量或評價,你的成績由孩子的成長來衡量和評價,你的孩子少受傷害,你就心安理得,否則你將抱憾不已。

孔先生認為一個正確的學習觀,不取決於考試得了多少分,而最重要的應該是心態,德行等內在的品質,所謂的修身被優先排列。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家庭的和諧,父母之間的不爭,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優良品質,如果父母經常撒謊,經常吵架,誰相信孩子會是健康的?最起碼他的成長環境是不健康的。健康人格的養成離不開家庭教育的塑造。

《論語》中的智慧:形成自我判斷力

不得不承認,落伍的教育必然急功近利,使得孩子的判斷力已經被成年人過早地屏蔽了,以致當危機來臨時,孩子只能遵照過往的知識來形成行為。而過往的知識一旦有偏差,後果可能會很嚴重。

所以,我們應該告訴孩子的是,首先要讓他學會自我判斷。這種判斷必須是建立在正確的世界觀基礎上的。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語·衛靈公》)

“道”即正確的世界觀,說的大一些可以影響家國天下的發展趨勢,說的小一些也可以關乎個人的榮辱安危。對於“道”的理解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在社會實踐中深化。迴歸到個體生活中,家長應該告訴孩子的是,對待一切事物都應抱有辯證的態度去考量,要有個性化的學習意識。

孔先生向來主張因材施教——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

絕對的服從是錯的,絕對的違背也是錯的。正確的做法是自己思考後判斷。針對上面的個案,我們強調對自身安全的判斷力是一切待人處事的基礎,這是底線不能破,在你缺乏保護,對事情無法作出判斷時,那麼,請記住只要你產生警惕,就可以迴避或者拒絕或者尋求幫助。(宋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