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要進高考了,到底是幾個意思?

2018年高考北京卷《考試說明》近日公佈,語文學科將儒家文化經典著作《論語》納入經典閱讀考查範圍;英語學科要求弘揚中國文化,用英語講好家國故事。

《論語》要進高考了,到底是幾個意思?

這我就不解了,這些大人物究竟出於什麼樣的想法才把論語添加進了考查範圍?

我對孔夫子沒任何意見,作為春秋時代的人物,他的思想奠定了之後兩千年華夏人的思維方式,人們也按照他的思想去組織生活,體現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上,他是中國史上毫無爭議的第一人,和法家那些王八羔子云泥之別。

然而,近代的思想革命,實際上已經改變了一切,當代人和晚清人的思想和生活完全不一樣。孔子的一切思想,建立在禮制基礎上,禮制是什麼?簡單說就是我比你等級高,我照顧你,你效忠我,他的思想都是圍繞著人和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來的,在公共空間,我就代表著你。然而當代是公民社會,公民社會的基本準則是公民平等,不同個體之間存在貧富、強弱差別,但到了公共空間,他們平起平坐。思想的基礎都不存在了,還讀《論語》幹嘛?這不害學生嗎?

可能有人說,思想沒有了,但可以學習文學性啊。

第一,論語從來都不是因文學性而著稱。它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教化大眾,思想就是核心。論語的語言確實很好,或者說這些非常早期的作品本身就定義了什麼叫好,言簡意賅、古樸厚重。但是,你怎麼可能只看語言而不去學習其思想?而對於還沒成年的人來說,把論語列入考查範圍,本身就意味著肯定和鼓勵。


第二,古漢語的文學性確實很強,讀一讀古漢語著作確實對語言水平提高很有幫助。然而,如果為了這個目的,有更好的選擇,《詩經》、《楚辭》、漢魏晉的賦、唐宋明清名家的散文,哪個文學性差了?就連《史記》,文學性也非常好,大可以讀一讀《史記》。

魯迅雖然算不上陳寅恪、王國維那樣的國學大家,但也是章太炎的弟子,國學水準一流,他個人也一直對國學有癖好。但當別人讓他推書時,他寫了這麼一段話:

“我看中國書時,總覺得就沉靜下去,與實人生離開;

讀外國書——但除了印度——時,往往就與人生接觸,想做點事。

中國書雖有勸人入世的話,也多是殭屍的樂觀;

外國書即使是頹唐和厭世的,但卻是活人的頹唐和厭世。

我以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

少看中國書,其結果不過不能作文而已”。

這裡的不能作文的意思,就是不會寫文章,也就是不能靠寫文章生活,然而當今中國,有幾個靠文章生活?

他的讀外國書,不一定非要是原文的,翻譯的也一樣,他也一直在翻譯外國作品。然而現在,倒是要求教英語也要講中國事了。然而,學英語而不是“John、Richard”,而是“Confucius、Taorism”,這真的是在學英語?這世上真的有脫離文化的語言??

《論語》要進高考了,到底是幾個意思?

我就靜靜的看著你們裝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