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要进高考了,到底是几个意思?

2018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近日公布,语文学科将儒家文化经典著作《论语》纳入经典阅读考查范围;英语学科要求弘扬中国文化,用英语讲好家国故事。

《论语》要进高考了,到底是几个意思?

这我就不解了,这些大人物究竟出于什么样的想法才把论语添加进了考查范围?

我对孔夫子没任何意见,作为春秋时代的人物,他的思想奠定了之后两千年华夏人的思维方式,人们也按照他的思想去组织生活,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他是中国史上毫无争议的第一人,和法家那些王八羔子云泥之别。

然而,近代的思想革命,实际上已经改变了一切,当代人和晚清人的思想和生活完全不一样。孔子的一切思想,建立在礼制基础上,礼制是什么?简单说就是我比你等级高,我照顾你,你效忠我,他的思想都是围绕着人和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来的,在公共空间,我就代表着你。然而当代是公民社会,公民社会的基本准则是公民平等,不同个体之间存在贫富、强弱差别,但到了公共空间,他们平起平坐。思想的基础都不存在了,还读《论语》干嘛?这不害学生吗?

可能有人说,思想没有了,但可以学习文学性啊。

第一,论语从来都不是因文学性而著称。它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教化大众,思想就是核心。论语的语言确实很好,或者说这些非常早期的作品本身就定义了什么叫好,言简意赅、古朴厚重。但是,你怎么可能只看语言而不去学习其思想?而对于还没成年的人来说,把论语列入考查范围,本身就意味着肯定和鼓励。


第二,古汉语的文学性确实很强,读一读古汉语著作确实对语言水平提高很有帮助。然而,如果为了这个目的,有更好的选择,《诗经》、《楚辞》、汉魏晋的赋、唐宋明清名家的散文,哪个文学性差了?就连《史记》,文学性也非常好,大可以读一读《史记》。

鲁迅虽然算不上陈寅恪、王国维那样的国学大家,但也是章太炎的弟子,国学水准一流,他个人也一直对国学有癖好。但当别人让他推书时,他写了这么一段话:

“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

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

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

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

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少看中国书,其结果不过不能作文而已”。

这里的不能作文的意思,就是不会写文章,也就是不能靠写文章生活,然而当今中国,有几个靠文章生活?

他的读外国书,不一定非要是原文的,翻译的也一样,他也一直在翻译外国作品。然而现在,倒是要求教英语也要讲中国事了。然而,学英语而不是“John、Richard”,而是“Confucius、Taorism”,这真的是在学英语?这世上真的有脱离文化的语言??

《论语》要进高考了,到底是几个意思?

我就静静的看着你们装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