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当年赵佗在广州建立南越,原来的百越人去哪了?

是谁蒙蔽我双眼


赵佗建立的南越,其实是一个典型的统治阶层与下层民众不属于同类的二元化国家。百越人不仅没有立刻,反而是这个国家中的重要力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势力逐步已经反过来强于过去的中原统治者。

赵佗南下的时代背景,是秦始皇在同一六国的过程中,收编了大量原本不属于秦国的军队和民众。为了消耗这些不稳地因素,也是为控制六国旧地的秦军腾出军屯土地,他们被大量征集,攻入南方的百越。赵佗自己就是不是一个秦人,但应该是一个六国的地方土地贵族。他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了南海郡的郡守,控制了相当于岭南三分之一的地盘。他手里的秦军数量很少,基本上就是六国尤其是三晋来的遗民为主。


在秦末的乱世中,赵佗第一个在岭南下手。他首先封闭了向北最快的水路通道,然后发兵突袭了其他两个郡的秦国官方部队。这些部队同样只有少数是秦人,大部分则是六国遗民。他还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与旧的百越人势力达成了协议。这样,他建立起来的南越国就是一个北方六国军事人员与地方的百越贵族共治的地方联邦国。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赵佗在一开始是可以效仿中原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的。

当然,在汉朝确立了中原地区的控制权后,南越国被迫加入了新王朝的朝贡体系。后者明显以大秦帝国的政治继承人自居,不会允许南越自成一系。尽管为了稳定天下大局,汉初其实将关东各地分封给了自己同系的地方诸侯王,但是却不会容忍另一个皇帝存在。


赵佗非常审时度势的取消了帝号,只在自己内部以此称呼自己。南越国的原先的地方贵族,自然在这个南方的小天下里,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的优势。没有他们的支持,居于上层的三晋与楚人,根本不能维系统治。他们的权力代言人,也就是后来非常有名的权臣吕嘉。

但在汉朝逐步消灭了关东诸侯的反抗势头,并将匈奴的威胁稍稍解除后,南越国本身就成为了下一个目标。家天下体系已经越来越难以让容忍一个独立的南天下继续存在。南越国自己本身也因为出身问题,分化为中原派与百越派。前者实际上由被汉朝教化的政治人质与外戚为主,后者以百越地方势力为主。


最终,后者也就是本土派的得势,让汉朝找到了发兵攻打南越的理由。随着南越的覆灭,汉朝的郡县制贯彻到了一些过去六国遗民开发的地盘上。但在这些郡县的周边,依然有很多百越当地人的独立小团体存在。这种转化过程还需要几百年时间来慢慢推演。一直到后来的南北朝末期,隋朝军队攻破陈朝的建康城时候,岭南当地还有非常强大的自主势力。甚至在唐朝时候,广州都是一个本土与海上外来文化昌盛,多过中原影响的边区大城。

所以,当地的百越人大部分其实一直没有离开。他们就一直居住在原先的土地上,或者迁徙到附近不远的区域。他们的后代中的大多数,至今任然生活在当地。


米南德王问道


中国史学界历來重北轻南,从范文澜,翦伯赞到李松林莫不如此。21世纪以来,由于以广东江苏为首的南方省市经济发展持续领先全国,特别是以楚文化为主的南方文化文物大量发现,大范围超越北方文化范畴,才将史学大佬的眼光引向南方。

应该纠正该问题的是,赵佗的南越国之前,或者说50万秦军征伐岭南之前,两广之地早有楚国人开拓。楚于公元前409年设置的岭南蒼梧郡及七县就是“楚悼王令吳起南平百越”的实例。这以后,才有番禺“楚庭”之说,广州“五羊叼稻穗的传说,也才有江西大余“梅关古道”豹创世纪交通工程,以及南雄古邑的建立,开拓了江西赣江直达广东北江的交通大道,才有肇庆,清远,广州等地区发掘的大量楚墓和楚文物。

掩埋或忽视楚人南平百越的辉煌历史,是中国史学界的常态。其目的无非是为秦始皇贴金。比如楚人发明的郡县制,小篆字,度量衡,车轨距等,都被归功于秦始皇。秦统一六国,杀了全国三分之一人口(约六百万),焚毁多少都城?而10年后楚人项羽坑杀秦军,火烧秦宫却广受史学界的谴责。“一碗水永远端不平!”

回到问题,楚人开拓岭南,原來的百越(俚人)已退至粤西或十万大山,演变为今天的壮族和黎族等民族。关于岭南史变,广东社科院1964年的《粤海史钩》丛书最有证据和说服力。网友可查阅。


严家庆


秦始皇命赵佗征服百越,百越投降后,500多万百越人去哪了?

首先,我要说的是百越当时远没有500万人口。

在古代,如果没有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单位土地的可承载人数是极低的。中原经过了2000多年的农业发展,也不过只有2000多万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只能养8个人。百越地区包括岭南和越南北部,面积不过50万平方公里,大约为中原地区的六分之一。理论上人口不会超过中原人口的六分之一,也就是400万人口。但是岭南地区和中原不一样,这里丛林密布,还是一个没有被开发的近乎原始社会的地方。实际上,一直到宋朝,岭南地区还是流放犯人的地方,可想而知,在宋朝之前的1000多年,这里的环境更加恶劣。所以,当地人口将会远低于400万。到汉武帝时期,这里的人口一共有100多万,估计秦朝时期也不会超过这个数字,甚至更低。

所以,百越地区没有500万人口。

其次,百越人的归宿。

司马迁在史记南越传中,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秦末的时候,南海尉任嚣病重,将当时的龙川县令赵佗叫到了身边,让他接替自己的职位,并且让他独立建国。

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

其中的“颇有中国人相辅”,说明当时在百越地区中国人(中原人)占有统治地位,但是百越人的数量也不少。可见当时百越地区被秦朝征服后,当地人还生活在那里没有离开。由于这些人的存在,任嚣一直没有阻断和北方的联系,这可以威慑当地土著。

直到他发现赵佗可以搞定这些人,才最终决定传位于赵佗,让他统一南海三郡,建立独立国家!


历史风暴


第一,问题不对,你怎么知道当时有五百万百越人?当时中原汉人都才二千万左右,哪来那么多越人?

第二,史书对秦朝南征百越的记载,打的非常惨烈,秦军都死伤过半,百越都没有剩下几个男丁。依靠正常推定,百越青壮年减丁严重,活着的少部分人躲在深山老林,或者迁到了东南亚,形成了现在的壮族等少数民族。大部分的女人做了秦军士兵的老婆,融合了。

第三,南越国灭亡的时候,汉武帝对岭南几个郡的人口普查了一下,总共人口也不过百万。当年秦军说是50万,实际上包括那些民夫,开荒的罪犯,六国旧楚国的降兵等等,大体在50万人口左右的样子。秦军战斗人员绝对没有50万大军,顶多10-15万。越人大概有40万左右的样子。经过将近一百年,最后维持在一百万左右的人口。

第四,因为岭南中原人口本来就不多,军队战斗人员压根就没有声称的50万秦军,顶多10-15万,其他的都属于开荒的,从六国征来的罪犯,上门女婿,生意人,还有降兵,这50万人六国人最少占了三分之二,老秦人低于三分之一,怕被中原汉朝进攻,别说出兵去救援秦王朝,连自己都难保,分分钟岭南的六国民众叛乱,更别说应对中原的进攻了。所以赵陀很有头脑,刚开始就把连通中原的关口堵住,岭南的六国人就不会起哄,然后又把越人一起团结起来,旧秦人势力加越人势力和六国势力达到均衡状态。稳定了岭南一百年的发展。


爱看影视2号


50万秦军征服岭南,付出了重大牺牲,在兵员补充和物资供应上,秦始皇甚至亲自坐镇湖南,进行指挥,并动用大量人力,修建了灵渠。在秦军持续不断的打击下,百越族要么被灭要么臣服,要么迁徙。最终岭南地区彻底成为秦地。为了让50万秦军,世代在岭南驻守下去,秦始皇开始世界史上第一次征招女兵,成千上万的未婚女性,被征招,集体奔赴岭南,屯垦戍边。史书上说,秦始皇说不出二十年,岭南又可带甲50万。50万秦军加上50万女兵,就是50万个家庭,一个家庭二抽一服兵役,就是25万,如果是四抽二就是50万带甲之兵。而赵陀在后来确实为南越国建立了45万人的军队,而背后有至少45万个家庭,要供养这支军队,当初如果50万秦军返回关中,这50万个家庭必然毁于一旦,无立锥之地。因为秦始皇规定岭南养兵的期限可是20年,在中原战乱之时,岭南正是青黄不接,无可用之兵之时,所以不能发兵。


手机用户50048936116


赵佗在广州建立南越国后,原来的百越人大部分成为南越国国民,部分迁入中南半岛的越南地区,后来南越国归顺汉朝,绝大部分百越人成为华夏族人。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百越人都是夏朝遗民,其中主要的一支是勾践的越国。越国被楚国灭后,化入楚国,部分越国民众迁至百越地区,与当地的越人混居。正是因为百越人本是华夏大族的分支,居住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适合于农耕,所以秦始皇才南征百越,要化百越入华夏,为华夏拓展生存空间。史载秦朝先后派王翦、任器、赵佗南征百越,攻占百越后设置了桂林郡、象郡。

秦始皇为了确保百越地区能完全化入华夏,避免出现楚国松散管理百越,却让百越越来越远离华夏的情况出现,秦朝在百越驻军50万。当然这50万人并非都是军人,还有六国迁来的戍边民众。为了让军民能融入百越,秦始皇将六国宫女、全国寡妇都征发至百越与当地驻军婚配,有了家庭军民才能长期驻守百越。

秦朝不仅迁内地之民入百越生活,还鼓励军民与百越相互通婚,以加强彼此之间的血缘关系。秦朝为了确保百越地区与内地的联系,修建了直道;为了发展百越的农耕,修建了灵渠。秦始皇甚至给赵佗下了死命令:50万军民长驻百越,即便中原暴发灭秦大战,也不回师勤王!化百越入华夏比秦朝的存亡更加重要!

汉朝建立后,百越地区主要有东瓯国,在现今浙江省南部;闽越国,在今福建省;南越国,在今广东省、香港、澳门、海南省、广西省及越南北部。在汉武帝时期,南越国主动归顺汉朝,赵佗的后代说,自已本来就是华夏人,现在归顺大汉是落叶归根!


大秦铁鹰剑士


并没有去哪里,

他们就待在原来生活的那片地方,因为武力上比不过中原来的人,所以他们只能是被统治,也就是普通的老百姓,而这些老百姓逐渐于秦军士兵通婚,且随着秦末农民起义的发展,中原地区陷入战乱之中,一些人为了躲避战乱,迁徙到岭南地区,他们也与当地人相互通婚,就使得原来的百越族人逐渐融入到后来的汉族当中去了。

因为在当时,中原地区不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上,都是要领先于岭南地区的,所以从中原迁徙到岭南地区的人们,为当地人带去了先进的文化和农业生产技术等,所以原本当地的百越人,会被文明程度更高的中原人同化。

所以,当后来汉朝平定南越国之后,岭南地区的人们和中原地区的人们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号,叫汉人。


Mr农村大姚


史称的50万大军(屠睢和赵佗、任嚣和赵佗)在数字上有一定的夸大,而根据林伦伦教授的论文,战后留驻在岭南的北方军人的数量更要小得多。

原秦军将领、后来的南越武帝恒山郡真定县(今河北省正定县)人赵佗建立南越国的时候,选择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作为国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番禺是原住民聚居的地方,南越王相的职位由吕氏担任,也是因为吕氏是原住民豪强的代表人物。

《史记》卷九七陆贾列传记载:

高祖使陆贾赐尉他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他(赵他即赵佗,曾为南越尉,所以称为“尉他”)魋结(同“椎髻”,即束扎起一小撮像椎状的发髻)箕距(双腿张开前伸两膝微曲而坐,是一种不拘礼节、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见陆生。陆生因进说他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陆贾从中原的文化观念出发批评赵佗反天性,弃冠带,但赵佗这样做又不是有病,无非就是为了取得原住民的认同,依靠百越的民众力量与汉朝政权抗衡。

如果不是原籍北方的人士(无论是军队成员还是移民)在岭南人口中不占优势地位,即使只计算男性人口也是如此,则赵佗的这些政策和入乡随俗的做派完全没有必要实施。

南越、闽越的甲卒都有数十万,其全国人口必然是以百万计的,东瓯的人口据推算也有上百万,元鼎五年汉武帝遣伏波将军平南,骆越四十余万口降汉,加上未降的人口,骆越的人口也以百万计,而南越、闽越、东瓯、骆越只是百越中的四国(即使是比较重要的四国),所以百越的人口是相当惊人的。


根据《汉书南蛮传》的记载,直到东汉,岭南人口仍旧以少数民族为主。

凡交阯所统,虽置郡县,而言语各异,重译乃通。人如禽兽,长幼无别。项髻徒跣,以布贯头而著之。后颇徙中国罪人,使杂居其间,乃稍知言语,渐见礼化。

当时的东汉政府是把从北方流放过来的罪犯(汉代史籍中最常见的流放地是相当于今天珠江三角洲以西到广西南部沿海地区的合浦郡)和原住民杂居作为传播汉语和汉文化的一项官方战略来实施的。

总之,赵佗在广州建立南越之后,原来的百越人一直繁衍生息在他们原先居住的土地上。


谈古论金


以我宗族为例,都是清朝时从福建移民过来珠江三角洲的,原来的百越原住民,因为与秦军通婚……已经融入了汉族,据中山市沙溪镇李罗通先生的《曹古海改革前沿》一书记载……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是明朝开始才开发耕种的,之前珠江三角洲大多都是滩涂地,西江边根本就不能住人,只有一些荒岛能驻少量军队,后来海平面下降,珠江三角洲开始围垦造田,清朝时,又进驻了大量的福建移民,而粤东粤西粤北仍然是秦汉时期的原住民(即百越土著与秦军的后代)。



春色何人送的来


這廝秉舛失倫,是一個刻意的跳躍式思維引誘者,以駱越、甌越對應漢武帝,企圖混餚視聽。漢武帝對應對接的是南越國,南越國具結降漢武帝的在冊人口四十萬。這小子搖身一變就硬生生將南越國在冊人口四十萬,訛為南越國四分之一人口是四十萬。典型的豬玀騙子。沒有經歷過啟蒙時代的劣種實在是匪夷所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