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范睢欲扬先抑说秦王,得以借助秦国展开一系列的宏图大略

范睢欲扬先抑说秦王,得以借助秦国展开一系列的宏图大略

范睢,字叔,战国时期魏国人,著名辩士,后称为秦国一代名相。

范雎本是战国时期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客,他才华出众,能言善辩,到处游说。后来因遭人嫉恨,几乎让相国魏齐毒打至死,幸而被他用计逃脱,在其好友郑安平的帮助下,改名为张禄隐匿了起来。在这之后,恰值秦国派来出使魏国的使臣王稽很欣赏他的才干,范雎才得以随他进入秦国。

范雎到秦国后,居住了一年多,并未得到秦昭王的重用,无非是粗茶淡饭地招待,备受冷落。作为身怀奇韬伟略的雄辩之士,范雎并不心急,每日里深居简出,闭门读书,潜心钻研天下大事和诸侯纷争的复杂形势,等待机会“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当时的秦国,虽有外忧,但内患的处理更迫在眉睫。秦国有号称“四贵”的四大家族,四贵之中,以相国魏冉(穰侯)为首,他是当朝宣太后的异父兄弟,同宣太后的另一弟弟华阴君以及宣太后的另外两个儿子一起,倚仗着宣太后的势力聚敛财富,以致私家的财富比王室还多。而且魏冉贪得无厌,为了扩大自己的封地——陶邑,便想跨越韩、魏两国去攻打齐国的寿张、刚县,因为这两个地方离陶邑很近,打下来后秦王又不方便分封给别人,其结果只能是扩大自己的封地。

范雎得知这一讯息后,便趁机上书给秦昭王:“大王在上:臣听说英明的君王执政,有功者必予以赏赐,有才者必给予官爵;功劳大的俸禄优厚,功劳多的爵位尊贵,能力强的官职显赫。所以无才能者,不敢随便就职;有才能者,也不会埋没他的才干。大王可以算得上是一个英明的君王了,因此,臣才敢斗胆进言。假如您认为臣的话有道理,乞望大王能够推行;假如您认为臣的话不合适,那么臣留在这里也无济于事,只好打点行装离开了。常言道:‘昏君奖赏他所喜爱的人,而惩罚他所憎恶的人;而明君就不是这样,奖赏一定要加给有功的人,刑罚一定要判给有罪的人。’现在臣的胸膛抵挡不住砧板,臣的腰部也承受不了斧钺,臣又怎敢把自己的进言当作儿戏呢?”细想范雎这番话,无非是为了说明自己的进言是出之有据、慎之又慎的,而绝不是不负责任的信口雌黄。借此来引起秦昭王的重视。这还不够,范雎接着又借物自喻和借题发挥,使秦昭王从内心深处觉得要想解除内患,就必须任用一些能人。最后他强调道:“话说得深了,臣不敢写在信上;说得浅了,览之无余味,也没多大意思。出于种种考虑,臣乞求大王能否稍微抽出一丁点儿游猎观赏的闲暇时间,使臣能有一个面见大王亲自进言的机会。”就这样,他绕了半天的圈子,卖了半天的关子,还是没有给秦昭王出一点实际的主意。不料秦昭王读了他的上书颇感兴趣、大为欣赏,于是便派人向范雎道歉,并请他立即进宫面圣,想听听这位魏国来的客人到底有什么奇谋妙策。

进宫之前,其实早已有人告知范雎秦昭王将要在离宫接见他,可他却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装作什么都不懂似的往宫内走去。宫中值勤的宦官一见,连忙大声喊住他:“回来,秦王在离宫!”范雎故意愣了一下,假装迷糊地反问道:“秦国还有个秦王吗?不是只有太后和穰侯吗?”宦官一听这话,大惊失色,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只因范雎此言一针见血,正好击中了秦昭王的要害。秦昭王听了宦官们的汇报,明白了范雎是话中有话。

于是,他赶忙亲自迎接范雎入宫,态度非常谦恭。

范睢欲扬先抑说秦王,得以借助秦国展开一系列的宏图大略

秦昭王把范雎迎入内宫后,喝令左右的人退下,只剩下他俩。秦昭王直起腰腿,跪身(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臀部坐在两足跟上,跪身就是在坐势的基础上,臀部离开两足跟,把身子挺直了以示庄重尊敬)请求说:“先生打算怎样来教导寡人呢?”范雎只是“啊,啊”了两声。过了一会儿,秦昭王再次请求,范雎还是“啊,啊”了两声。如此这般一连三次,秦昭王未免有点失望,只好问道:“先生看来是不愿意教诲寡人了。”范雎拿够了架子,这才开口拜谢道:“岂敢?岂敢?臣不远千里来投奔大王,就是为了能有机会向大献计献策的。臣只是觉得,作为一个客居他乡的异国人,和大王的交情还不深,然而臣所进言的,都是希望能够帮助大王合适地治理好国家,处理好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臣是愿意向大王献上自己一片愚昧的忠心,但是又不知道大王此刻心里能不能听进去、愿不愿听从,这就是大王问了三次而臣不敢马上回答的缘故。”范雎说到这里,稍微停顿了一下。秦昭王鼓励他道:“先生的道德学识是寡人难以企及的,不过,寡人看先生似乎有点担心祸从口出,请先生务必放心,尽管直言,寡人是不会怪罪先生的。”

范睢欲扬先抑说秦王,得以借助秦国展开一系列的宏图大略

范雎这才舒畅地继续进言道:“臣并不是因为有所畏惧而不敢说,臣很清楚,臣今天在大王面前说了一些过分的话,也许明天就会招来杀身之祸。但臣不想苟且偷生,大王如果听从了为臣的进言,那么死对臣来说,就微不足道了。死,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臣如果现在能够对秦国的统一有点好处,得报大王的知遇之恩,就是明天去赴刑场又有什么可怕的呢?”范雎的这番话,与其说是想给秦昭王一个他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印象,不如说是他以此来表示自己进言的重要性及迫切性。接下来,他似乎还不急着把话引入正题,又继续举了伍子胥、箕子等人的例子,说明了忠臣不怕死以及不赞成有才不外露的做法。而且接着又提到:“臣所担心的是,万一臣由于向大王进言而招杀身之祸,从此天下的有识之士引以为戒,便都不肯投奔、归顺和效力于秦国,那才是秦国的最大悲哀呢!”

秦昭王闻言若有所思,点头称是。范雎见状,方才试探着说道:“大王现在对上畏惧太后的威严,对下又迷惑于奸臣的伪诈,居住在深宫里面,离不开保傅(辅导天子和诸侯子弟的官员)的照料,终生受到迷惑,分不清忠良与奸臣,这样,久而久之,重则连宗庙也保不住,轻则会使自己陷入孤立的危境,这就是臣所担心的。至于穷困潦倒,遭受侮辱甚至死亡,臣都无所畏惧。如果臣的死能够换来秦国的强大与安宁,那么,这种死不是比活着更有价值吗?”范雎的这番慷慨陈辞,大大打动了秦昭王,他激动地抓住范雎的手,对他说道:“先生这是说的哪里话!秦国是个远离中原的边远国度,加之寡人又愚昧无能,先生来到这里,这是上天要使寡人得到先生的辅助,而使祖先宗庙里的香火不致熄灭。寡人今天能坐在这里聆听先生的教诲,这是上天偏爱寡人的祖先而不抛弃他老人家的后代啊!从今以后,事无大小,上至太后,下至大臣,先生均可评说。希望先生把您所知道的一切都详尽地教导给寡人,不要再怀疑寡人的诚意了。”

范雎听罢,舒了一口气,赶紧对秦昭王拜了一拜,秦昭王见了,也立即还礼回拜。至此,范雎见秦昭王已完全被自己说服了,这才开始了自己的长篇大论,话题从外交到内政,最后还谈到如何肃清宣太后和以穰侯为首的四大家族势力。从此,范雎完全得到秦昭王的信赖,得以借助秦国这个辉煌的历史舞台逐步展开了他心中一系列的宏图大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