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印度占据英国40%经济,仅凭甘地绝食,就令英国人放弃印度吗?

JD开开


当然不是,仅凭一个甘地绝食,就想让掠夺了无数殖民地英国放弃印度这一块到嘴的肥肉,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好比你跑到一个陌生人跟前说,你不让我干这,我就绝食给你看,你想想,人家可能理你吗?而印度独立完全是由当时的国际局势所决定的,是英国经过充分考虑之后所做出的权衡,仅靠一个甘地的绝食是不可能实现印度独立的。

对英国而言,印度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印度的经济总量曾占据整个英国的40%,因此被英国女王誉为“大英帝国皇冠上的最为光亮而珍贵的宝石”。在1930年,英国首相丘吉尔甚至在公开场合宣称:“英国若是让印度离开帝国的怀抱,就永远不能再称为一个强国。”那么,印度对英国如此重要,英国为何还要放弃印度呢?


早在1919年,英国人制定了一项名为《Rowlatt法案》的新法律,这项法律给了统治印度的英国总督政府极大的权力,从而损害了印度人的利益。也就是从这时候起,为了抗议,对英国政府不满的情绪开始在印度国内弥漫起来,尽管不是全国性的,但这时已经开始了对英国统治反抗的苗头。而不久之后发生的“阿姆利则”事件则为这个苗头添了一把火。

“阿姆利则”事件,是印度人为了抗议这项法案在阿姆利则所举行的抗议活动,这次活动共有约10000人参加,这件事很快惊动了在印英国统治者。于是,在一位英国军事指挥官的授意下,英国军队便朝着手无寸铁集会抗议的人开枪,打死打伤了一千多人,此次抗议活动虽然被残酷地镇压了下去,但却使印度人开始恨起英国人。也正是在这件事之后,印度人对英国人失去了信任,他们开始渴望独立。


众所周知,从古到今但凡是反抗运动,都通常会有一个主心骨、领袖人物。而在此时,在印度国内,反英情绪已经高涨,这时候就需要一个精明的领袖人物出来振臂一呼,然后反抗英国统治运动便顺理成章了。

这时候,印度有名的人物甘地出现了。这哥们在1893年的去南非的时候,在头等舱和一名白人发生了冲突,结果被人给抛下了火车,他觉得很没面子,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于是便在南非搞事,结果还真让他给搞成功了。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此时在印度反英情绪高涨。于是,在甘地的领导下,印度人开始以和平的方式打破不公平的法律以抗议英国的统治,即所谓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甘地的倡导下,印度人开始抵制罢工、抵制英国货、抗税等非暴力手段企图迫使英国统治者妥协。


但事与愿违的是,一些印度人不相信这种和平抗议的方式不会那么容易地让英国人使印度独立。于是,在一些地区,非暴力运动演变成了暴力运动。

1942年,第二次大战期间,甘地所在的国大党因未和英国人达成共识而提出“英国退出印度”的决议。同样,甘地希望这次决议是一次和平运动,不希望国人采用暴力的方式。

但是,英国人却在第二天将国大党的领导人包括甘地等全部逮捕入狱,人数多达10万人,甘地的妻子和他的秘书在拘留期间死亡。为了对抗英国人这一暴力行为,甘地决定通过绝食向英国统治者示威。


也不知道是甘地的绝食感动了英国人还是感动了上天,两年后,也就是1944年,鉴于甘地的身体状况开始恶化,英国人明白,作为印度人的领袖甘地若是死了,可能会激起印度人对英国人的仇恨,从而将非暴力运动转变为暴力运动,这对英国人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反正印度迟早要独立,还不如借坡下驴,于是英国决定释放包括甘地在内的所有印度人。

之后,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早已没有了当初的实力,它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大打折扣。随着全世界革命浪潮的进行,英国人明白,战后印度人的反英浪潮会更加强烈,如果那时候印度爆发独立运动,对英国来说远远不如让印度软独立的好。


同时,由于英国地位的衰落,苏美等国崛起,它们不愿意再看到英法维持它们在全球的殖民地,如果英法等国依靠这些殖民地重新崛起的话,会威胁到它们的地位。因此,美国和苏联通过各种手段,发动了全球殖民地独立运动。最终导致了英法等国全球殖民地独立浪潮。

最终,迫于国际压力以及自身的利益,英国人决定放弃印度。194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直到现在。

总结

因此,从上述我们可以发现,印度能够独立其实跟甘地关系不大,完全是英国根据自身利益以及国际局势在充分权衡之后做出的决定,从某种意义上说,甘地只是运气好,成了被英国选中的那个人。而若是没有他的“非暴力不合作”,印度或许会早独立两年,他通过绝食这一方式,只是将自己塑造成了印度人心中的神,对解决问题并无实际帮助。


秦皇唐宗


以下文字摘自美国人白修德撰写的《探索历史》记载了他的亲身经历,看看英国殖民者是如何镇压印度人的反抗的:

“就我个人记忆所及,这些意外事件中最令人难忘的事发生在八月的一个闷热的日子,也就是印度国大党投票决定起义的第二天上午。我坐在英国履带式轻型装甲车队的一辆装甲车上,穿过旧德里城一条熙熙攘攘的通衢大道——昌德尼查夫克大街。我们的装甲车队由苏格兰人组成,他们都是来自格拉斯哥贫民窟的粗野的年轻士兵,清一色的工党党员,满口脏话,但很讲义气。他们憎恨前任的英格兰军官,也讨厌以前碰到的中东地区的人,但是这天上午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满街都是暴徒,到处在流血;遭到毒打的学生挥舞着印度国大党绿黄两色的旗子高呼“永远自由”,从屋顶上朝着我们扔石头。我是同情暴动一方的,但是我懂得,年轻的苏格兰士兵也懂得,此时此刻如果英国的统治被推翻,让日本夺取了印度,那么战争就有可能无休止地进行下去——而且,如果那天上午抗议的人群战胜了我们,他们用指甲就会把我们撕成碎片的。不过,印度学生没有枪支,这支轻型装甲车队的年轻苏格兰社会主义者开始有条不紊地开枪射击,将屋顶上的印度人打倒,他们的尸体扑通扑通地坠落到街头。不到几分钟,这一队轻型装甲兵就“平定了”昌德尼查夫克大街。”

——[美]白修德:《探索历史》,三联书店1987年12月版,90-91页

也就是说,碰到向他们扔石头的印度人,英军士兵可以有条不紊地开枪将他们一一射杀。

印度人的命,在英国殖民者眼中,连根草都不如。

难道大英帝国会因为害怕一个糟老头子饿死,就放弃印度?


唐律疏议


印度的独立是国际形势变化造就的,甘地的主张和绝食固然推动了印度独立,但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一、甘地为什么要倡导非暴力不结盟运动以及绝食抗议?

甘地倡导非暴力不结盟运动和绝食,有两方面原因。从主观上说,甘地是有神论者,相信人性善良,相信爱是一切。他认为只要自己不使用暴力,英国人就会被他打动,唤起内心的愧疚,放下手中的屠刀,与印度人和平的解决独立问题。

从客观上说,印度历史上没有统一过,即便英国人把它的土地一统了,但它实质上仍然是一个由无数个邦组成,且各邦之间还相互敌对的地理概念,不是一个有大一统思维的国家。当时的印度人很难团结一致,拿起武器共同对抗殖民者。

也就是说,印度的国情比较特殊,它的高种姓和低种姓合不来,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也合不来,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更是合不来,地域之间还有矛盾,想靠单一的暴力革命手段促成各阶级人民团结起来赶走英国人,太不现实了。非暴力不合作这种看似奇葩的运动恰恰在印度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二、甘地的主张有没有起到效果?

实事求是的说,有效果。

印度国大党把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和纲领性策略之前,英国刚刚打完第一次世界大战,民众对非必要的战争、流血、屠杀很反感。如果印度人此时以暴力手段反抗英国,肯定还会有不少英国人支持政府镇压。但印度人以冷处理的形式对抗英国殖民当局,英国民众在面对一大群手无寸铁并且不反抗的印度人时,就下不去手里,镇压不仅从法理上说不过去,从国际舆论上更是说不过去。

其实为了瓦解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英国政府一直在背后谋划,让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转化为暴力行动,以此创造镇压的借口。比如1919年的“阿姆利则惨案”,英军故意促使几万印度人集会抗议,一天就打死两千多印度抗议民众。



这种事情放到某些国家,比如日本,压根就不是事,但放在英国那就是大事了。当屠杀的消息传回伦敦后,英国本土炸了锅,时任殖民事务大臣的丘吉尔迫于民意,带头要求处罚指挥屠杀的最高指挥官戴尔。导致戴尔最后被下议院强迫离开现役退休。



(“阿姆利则屠夫”雷金纳德·爱德华·戴尔)

丘吉尔为什么这么反感戴尔?因为站在他的角度看,此次屠杀极为失败。英国在全世界各地殖民地的统治,从来都是通过和当地人合作而实现的(也就是所谓的利用一部分印度人管理另一部分印度人),毕竟英国才多少人,要管理那么多的殖民地,不和本地人合作是无法实现的。而驻印英军屠杀手无寸铁的民众,这不仅导致英国内部扯皮,而且极大地削弱了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基础。既没有让印度人心甘情愿合作,反而使很多原本亲英国的印度买办开始支持甘地。

也就是说,甘地的主张虽然很怂,是一种投降主义。但在客观上,它把一盘散沙的印度人给拧成了一股绳。这为印度的独立创造了广泛的民众基础。



第三,甘地推行的主张是不是印度独立的关键因素呢?

很显然,并不是。

甘地绝食,以及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当时有效果,是建立在三个前提之上的。

①:一战后,英国国力衰退明显,对殖民地的控制力降低,殖民当局无法再以单纯的暴力手段维持统治。

②:美苏二战后强势崛起,两国都主张去殖民化,英国无法忽视这股反殖民浪潮给自己带来的国际压力。

③:英国人对土地不感兴趣,他们最重视的利益。当维持殖民地的投入大于收益时,英国人会选择放弃。

所以印度能独立,归根到底来说,就是甘地碰上了好说话的英国人。而英国人从自身利益角度考虑,也想主动撤了。

如果统治印度的不是英国人,而是沙俄人或日本人,甘地的那套主张根本就没用。抗战爆发的前一年,甘地会见戴季陶,他认为中国应该用非暴力方式对付日本帝国主义,而不是暴力对抗。这话让主张攘外必先安内的蒋委员长听了都汗颜。从这也可以看出甘地的主张实际上有很大瓶颈。他把独立的主动权交给了殖民当局,而不是自己手上。



第四,印度独立,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暴力斗争相辅相成的结果。

前面说了,甘地的主张太过于被动,几乎完全把独立主动权交给了英国人,而印度独立前有三亿多人,既有印度教教徒,也有穆斯林,这么多形形色色的人,要说他们都支持甘地,陪甘地死耗,这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事实上印度独立前,当时的独立派大致上分了三派势力。

一派是以国大党领导人提拉克为代表的中间温和派,他们主张过议会选举以及宪政改革等手段,以合法的方式与英国人做斗争。

第二派是鲍斯为代表的激进派,他们主张暴力斗争,包括武装斗争,借助国外势力,比如暗中与日本勾结等手段,赶走英国人。

第三派才是以甘地为代表的极端温和派,他们主张死耗到底,用爱感化英国人。

也就是说,在当时的印度,不合作运动只不过是温和派中的一个派别,只是因为西方舆论对甘地的宣传导致他的影响极大,因此给人一种印度独立全靠甘地的错觉。而其他对印度独立有重要贡献的伟大领袖,比如前面提到的鲍斯和巴基斯坦国父真纳,却没有得到与之相对应的舆论宣传。

至于说谁的贡献更大,一半一半吧。这就跟美国黑人争取平权成功是一样的道理。马丁路德金领导的感化式斗争固然有贡献,但也不能忽视了美国“黑豹党”这种以暴力斗争震慑极右翼白人,为黑人争取来平权利益的另一股力量。


Mer86


正是因为印度提供了大英帝国40%的经济来源,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才会那么有市场。印度在二战时已经有约4亿人口,毫无疑问这是个重要的商品市场,只要甘地发起抵制英国商品或者当地经济活动的措施,远在伦敦的议会就不得安生。而甘地作为精神领袖的巨大号召力,加上绝食换来的国际社会同情,让英国的任何武力镇压都有不可预估的风险。

(甘地的绝食没那么简单)

英国为何放弃印度这么重要的殖民地,绝对不是几句话能概括的,笔者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把目光放的太近,英国人早在一战前后的20年代就开始考虑印度独立问题了!此时英国面临的麻烦远不止印度一个,南非、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白人居多的殖民地,纷纷要求获得更多独立性,近在咫尺的爱尔兰也在积极要求独立,日不落帝国已经显得日薄西山了。

当其他殖民地获得自治领地地位甚至独立之后,印度还被伦敦直接管控,这引起了次大陆的激烈反抗,尤其是在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纳税人出钱出力与同盟国作战,却亲眼见证了英国军队的在各大战场的糟糕表现,这更加坚定了印度独立的决心!最后英国迫于压力,在1919年通过了《印度政府草案》,这是妥协的第一步。

后来绥靖政策的创始人之一“爱德华-伍德”(后来的哈利法克斯勋爵,张伯伦的好搭档)担任驻印总督,他主张以经济利益或者帝国稳定为重,如果民族自决和权利移交不可避免,他会选择顺应潮流。伍德在1929年发表声明,暗示印度可以获得自治领地的地位,这意味着了印度可以和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等一样了。

(爱德华 伍德)

甘地随即要求印度获得自治领地地位,还要制定自己的宪法(到底是律师出身,他很清楚有了自己的宪法就能更快建国),但以丘吉尔为代表的强硬派发起抗议,他们坚决要求印度就在帝国版图中,伦敦也要保持对这块战略要地的绝对控制权!面对英国内部的激烈斗争,甘地发起非暴力不抵抗运动。

这种运动在30年代如火如荼,也绝不是“绝食”那么简单,它的精髓还是通过抵制英国的货物或者法律,打乱它在次大陆的经济活动,这让伦敦的议会不得不重视, 因为支撑起英帝国的说到底还是资本家,他们最受不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比如,在甘地发布《德里宣言》要求获得自治领地地位而得不到应答后,他开始了“食盐运动”,通过抵制英属印度政府的食盐税和盐行业垄断,动摇了英国资本在印度大陆的利益,这个小插曲只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冰山一角,充分体现了甘地的神奇之处。也足够说明,正是因为印度提供了大英帝国40%的财源,才让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有了市场。

时间到了上世纪的40年代,此时英国改朝换代,而新的政府依然偏向于让印度获得自治领地的计划,印度事务部大臣霍尔勋爵甚至提出拉拢印度的土邦王公和少数精英,确保重要的经济利益不变,以此为基础赋予印度自治领地的地位。尽管丘吉尔声嘶力竭的阻止这种事情的发生,但在只想安心挣钱的资本家眼里,他一点也不受欢迎。

40年代中期的1935年,英国议会通过《印度政府法案》,让印度获得自治领地该有的大部分权利,丘吉尔从此下野直到张伯伦对德国的绥靖政策破产,他才作为强硬派重回英帝国权利的核心,但二战的巨大压力让他无力阻挡印度在独立道路上的狂奔,尤其是英国陆军在欧洲被德军击败、英国海军在印度洋和马来海域惨败给日本,此时如果甘地发起武力抗争,也许印度能独立的更早些。

为了稳住印度,丘吉尔放言可在战争结束后的适当时机,让印度获得独立!这个承诺确保了印度3.5亿人对英帝国的支持,约有130万印度人对轴心国作战,次大陆作为资源宝库帮助英国打赢了二战!

(当印度学会了打仗,英国只能让它单飞)

但这也反过来加强了印度的武装力量,尽管英国在二战之后拥有500万军队,也不敢小觑获得自治领地资格仅仅12年的印度,最终它在1947年获得独立。


兵器世界


大抵上就如同鬼子割肚皮除了污染环境并没个卵用,甘地老头的饿肚皮其实也没啥大用。我统计了一下,甘地老头总共玩了17次饿肚皮,最短的那次1天,最长的3次足足有21天,偏偏最长那3次他的诉求一点都没被满足,只好继续吃饭。

而且这老头饿肚皮时提出的要求也不是印度独立,他其实是个挺精明的政客,不是愣头青,很清楚以印度独立为条件玩绝食最大的可能性是活活饿死。所以印度能够独立和他饿肚皮一毛钱关系都没有,靠的还是润公总结的真理。

“现在的情况是,我们蹲在一条起火的船上,不弃船就得和船一起沉没”——印度总督阿奇博尔德·珀西瓦尔·韦维尔

印度能够独立最直接的原因在于1946年2月18日的皇家印度海军兵变,说来可笑的是这次兵变真不是甘地老头煽动的,原因倒是非常印度,那帮水兵觉得自己的伙食不好,生活条件也不舒适。

然后他们很英国的组织了海军中央委员会,由通讯兵中尉穆罕默德·谢里夫担任担任主席,经过多轮讨论后委员会决定发动叛乱,叛乱的方式为罢工,俺们不干活儿了!好吧,我承认这还是很印度......

水兵大爷的罢工很快吸引了一群凑热闹的家伙,他们是皇家印度空军和皇家印度警察,他们混在一起搞事情,并对英国人施以残暴威胁。其内容包括自称“皇家印度海军”,并用左撇子的方式向英国人敬礼,把约翰牛羞辱的莫名其妙......

被羞辱的约翰牛自然不肯罢休,操家伙就冲了上去,把这帮二货一通暴打,没几天就把他们镇压了。说来搞笑的是整个过程中甘地老头一直像唐僧一样在旁边哔哔,你们怎么能搞叛乱呢?说好的非暴力呢?你们怎么敢不经过我们领导就做事情呢?

被哔哔到头昏脑涨的起义领袖穆罕默德·谢里夫实在是怕了这个老逗逼,为了不再听他哔哔,在印巴分治时谢里夫毅然投了巴基斯坦,成为巴铁海军的功勋上将,现在他虽然退休了,可依然活跃在国际外交舞台。

这次海军叛乱很快被镇压,但造成的影响极其深远,首先这次大罢工由孟买席卷了整个印度,暴力抗争层出不穷,印度开始出现武力叛乱的苗头;其次是英国人开始担心印度裔军人的忠诚,两次世界大战中印度军人在英军序列膨胀了30倍,一旦他们倒戈就是玉石俱焚。

最后几经权衡之下,英政府决定退出印度,让印度独立建国。也就是说印度独立最直接的诱因不是甘地老头的绝食,还是润公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英国是因为最后的统治基础——武力开始动摇才决定退出的。

“瞧那个伦敦大学法学院毕业、长于煽动的逗逼甘地啊,他居然开始光膀子装苦行僧了!”——毒舌之王丘吉尔

那么甘地老头对印度独立一点作用都没有吗?还真不是,这老兄其实扮演了一个不太高明的精神领袖角色。其实他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印度风情,如丘吉尔所说,甘地接受过完整的英国教育,还拿到了律师资格证。

从现实角度看他是殖民地精英阶层,作为既得利益者甘地最初没有反抗英国统治的欲望,直到被派去南非工作。在南非最初的时间甘地一向认为“英国第一,印度第二”,他和一般的红头狗腿子其实没啥区别。

后来这哥们被残酷的现实糊了一脸,因为不肯让出一等座,他被南非白人从火车里扔了出去。那一刻他才恍然大悟,再牛X的狗腿子也只是狗腿子,永远也当不了主人,于是开始在南非搞事情。

1915年他回到印度参加了国大党,但他很快就发现作为精英阶层不可能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这才开始缠着腰布,光膀子去乡下走街串巷。一边树立自己的亲民形象,一边忽悠老百姓别暴力反抗,咱们一起抵制英国货吧.....

其实如果我们把眼光拉的足够长远就会发现英国退出印度是历史必然,即使英国没被两次世界大战收拾的无力顾及印度也会让他们独立,只是时间会晚一点而已。因为整个世界的国家剥削体系已经从早期的原料掠夺变成了更快速的金融掠夺。

搞殖民地还需要大量统治成本,金融掠夺只需要简单的几个操作就行,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就是典型的金融掠夺,这种短平快的方式几个月就卷走了泰国几十年的积蓄,用起来方便的多。

而如果没有甘地弄非暴力不合作的话,印度可能更早摆脱英国殖民,一战中印度在甘地的煽动下百万人加入英军,如果那些人在一战中闹独立会怎样?即使不闹,以此为条件和英国谈判又会怎么样?如果使用暴力手段的话,印度早就独立了,甘地做的一切没成就印度,只是成就了他自己。


总结起来吧,印度能够独立当然不是仅凭甘地绝食做到的,事实上他的非暴力不合作反而拖延了印度的独立时间。所谓“圣雄”之类的伟大封号和非暴力的高尚道德水准还是继续留给三哥吧,要不是恰好遇到完茄子的英国,印度大抵现在还挂圣乔治旗呢。最后留一段甘地老头评抗日战争的段子给大伙,看看这老兄圣人到什么境界。

从非暴力主义者的立场来看,我必须说,以拥有四亿人口的中国,对付一个开化了的日本,还不得不以日本人的同样手段来抵抗侵略,这是不适当的。假如中国人有我这样的非暴力信念,就不需要和日本人一样使用毁灭手段。中国人可以告诉日人:“带着你们的毁灭手段来吧,我们以两亿人给你,可是还剩下两亿人,我们是不会屈服的。”假如中国人真的这样做了,日本人就会变成中国人的奴隶。

我们真那么做了,今天估计骨头渣子都TM凉了.........


历史吐槽机


印度的独立当然不全是甘地绝食换来的,而且他一生中的多次绝食也并非全是针对英国。

据记载,甘地一共公开绝食了18回。第一次是在1913年,他44岁的时候,最后一次是1948年,也就是甘地生命的最后一年。

1913年那回,是因为印度的一次男女“作风问题”引发的民间家族恩怨。甘地绝食了7天,并在之后的将近4个半月,一天只吃一顿饭。他想用这种行为为唤醒人们,赶紧停止纷争和内耗,保持印度人民的团结。

还有为印度内部宗教问题而绝食的时候。比如,1947年9月,此时印度和巴基斯坦刚刚分别建国。印度国内的大量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开始互相仇杀,还把北方的锡克教徒也卷进了冲突。

虽然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民众互相杀红了眼,但此时的甘地早已是印度人共同的“圣雄”,神明一般的存在。因此,印度境内的各族人民都对甘地充满着敬畏。在甘地绝食的压力下,加上英国爸爸的”调停“,双方勉强停止了冲突,答应和平解决问题。

甘地最后一次绝食,也跟这两个不省油的宗教有关。次年,1948年,印巴两国爆发了第一次克什米尔战争。甘地在重病中开始绝食。基于他老人家巨大的国际影响力,绝食促成了战争的尽早结束,间接避免了两个新生国家发生过多的伤亡。

当然,甘地的大多数绝食,还是针对的作威作福的英殖民者。

虽说甘地留给后世的形象都是典型的印度传统装扮,找不到任何工业化的痕迹,但实际上,他老人家是英国留学回来的,见过大世面,曾经非常仰慕西方社会的那一套。直到当律师的时候出差南非,在这个种族歧视根深蒂固、无所不及的英国殖民地,出身印度高种姓阶层的甘地,被赤裸裸的划为了色人种。

在南非亲身遭遇到一连串的歧视与侮辱后,甘地的三观迅速转变,回印度后就爆发了,开始到处演讲,宣传自己“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即,用和平的形式表示自己的“独立意愿”,比如静坐、罢课、罢市、罢工、抵制洋货等不合作行为来抗议英国的殖民统治,实在逼急了,也坚决不采用暴力,而是选择一种自虐活动——绝食抗议。

律师出身的甘地,虽然身材瘦小,但气场强大,只要一开口,没多大会儿,大家都能给说的心服口服,觉得特别有道理。于是,甘地靠着巡回演说积累了大量人气,坐拥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众多“粉丝”。所以,一旦甘地带头绝食,很多当权者都相当的不淡定,恨不得亲自下跪来求他老人家“吃一口”,以平息民怨。

基于自己绝食等“非暴力不合作”活动杠杠的效果,甘地也开始考虑向欧洲和咱们中国推广。甚至,他老人家还很天真的给二战初期的希特勒写了封亲笔信,劝说对方有事坐下来好商量,赶紧停止战争,千万别伤了和气...........还好,这信半路被英国特工中途给扣下了,根本就没有交到希特勒手中。

然而,在阿三哥自己的电影里,这个小插曲给刻意放大,还高于生活的卖力气升华了一番。

印度电影《甘地到希特勒》,开头就是甘地非常用心的在给希特勒写这封规劝信。

电影中,希特勒有机会亲自拜读了这封信。元首看后,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还做了剧烈的心理斗争。呵呵,这就是印度人演的希特勒。

1941年,蒋介石与宋美龄应英印政府邀请,访问印度。期间,被英国方面安排会见了甘地,想通过中国朋友来劝说甘地动员印度加入抗日同盟。

谁知,两人却反被甘地回应了一番大跌眼镜的说教。

说教的核心含义大致是——假如中国人有我这样的非暴力信念,就不需要用日本人一样的毁灭性质的暴力手段较量,要舍得一部分中国人去给日本人糟蹋,所谓的武装斗争,其实并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用暴力的形式换来的和平,都不是真正的和平。

现在看,只能说,幸好他绝食抗议的对象是衰落中的英国,还讲点道貌岸然的“国际影响”和“国家声誉”,要换成前面提及的纳粹德国或者军国主义日本试试.....

不过,甘地的绝食用在英国老板身上,还真算是对症下药。

与咱们中国的大一统不同,印度是一个“分裂的多民族地区”。几千年来,一直处于邦国割据的状态,所以才有了遍及各地的印度王公。当年盛极一时的莫卧儿王朝,除了开国的前一百年,后面的续岁月里,皇帝只是个空壳,根本没实权,甚至都得看地方王公们的脸色行事。

最终,在英国的殖民下,才攒出了近现代的印度版图。

到了19世纪,“英属印度”到达了印度版图的“巅峰"。

这片热土上,存在着160多个民族,200多种语言,印度教、锡克教、伊斯兰教、佛教四大主要宗教和深入人心的种姓制度,各邦国派系错综复杂,却没有一个实力强大到足以掌握全局的民族。这种局面下,印度要成为现在这种统一的南亚大国,靠他们自己完成”大一统”,基本上没戏。

此情此景下,一旦各族和不同信仰的人民争先“武装”起来,不但很难拧成一股绳对抗英国,还可能将全印陷入更大的族群、宗教、土邦的混战之中。

此时,国大党主动追捧了“非暴力不合作”,把甘地奉为了灵魂式人物。在“非暴力不合作”的推广下,印度独立运动从一个少数上层知识分子依靠宪政改革的小团体行为,迅速演变成了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依靠群众性直接斗争争取独立的,日渐成熟的大型全国运动。

此时的甘地已经成为印度人的圣雄,在国际上,尤其在殖民地人民当中,享有巨大的影响力。他的绝食一旦有了什么三长两短,势必会加深印度民众,甚至其他英殖民地人民对英国仇视,败坏了自己的国际声誉。因此,每次甘地一绝食,英国那边的当权者,也愁的吃不下饭。

加之,20世纪上半叶的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折腾下,愈发力不从心,除了印度外,已经开始考虑逐渐放弃遍布全球的殖民地了,而甘地和此时的印度,正好赶上了这个潮流。

总之,印度独立更多是亚非拉美独立运动大环境的刺激和英国国力衰退的必然结果。甘地的绝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并非主要因素。只不过甘地的“非暴力”理念最符合英国殖民者的利益,所以就被捧上了天。毕竟,印度的确就这么独立了,跟英国爸爸心平气和的抗议,双方几乎没费一枪一弹。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印度曾被英国女王誉为:“大英帝国皇冠上的最为光亮而珍贵的宝石。”英国历史上的辉煌过往是全世界都不可否认的,但是英国也验证了“站得越高摔得越惨”这句话,最后英国连印度这个殖民地也没有保住。


谈到印度独立,就无法避开一个人,那就是甘地,这个以绝食来牵动独立的人。对!你没听错,印度独立和一场绝食运动分不开,听起来绝食像是一个无理取闹的人会做出来的事,没想到甘地也做这样的事。那么英国真的只是因为甘地带头绝食所以才放弃了印度吗?


答案显然是:否

丘吉尔曾明确的表示过:“英国若是让印度离开帝国的怀抱,就永远不能再称为一个强国。”印度对英国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不是什么天塌的事,是绝对不会放弃的,像甘地绝食这样的事,英国会重视吗?

甘地一生绝食过17次,这是他所谓的“非暴力抵抗”方式,不知是绝食成瘾还是什么,在印度成功独立之后他还进行了一次绝食进行纪念,真的是匪夷所思。甘地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这样的革命方式获得了印度国民的支持,在印度具有很高的威望,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英国放过印度是因为怕甘地饿死引起动乱。


事实上可不是这样的。

  • 第一,英国在战争中失利,早已不是当年的日不落帝国,曾经殖民地遍世界都是,但是随着实力的下降,很多地方的相继独立了,印度也是蠢蠢欲动。此时英国正忙着本国的更新升级,哪还有那么多精力去控制印度。
  • 第二,印度已是众矢之的,二战之中,日本崛起,在战争后期,日本不断进攻英法的海外殖民地,印度这么一块肥肉自然也在日本的清单之上。这个事件也引起了英国方面的高度重视,如果保印度就相当于要和日本对上,从目前英国的形式和日本的实力来看,权衡利弊,英国麻溜的扔了印度,你们抢吧!我先撤了。
  • 第三,除去外部因素不说,印度内部也没安定过,各种暴乱和反动运动不断,钱德拉·鲍丝领导的暴力反抗和甘地的“非暴力”抵抗都让英国很是头痛。

  • 第四,第三方的干预也促使了英国的退步,所谓的第三方就是指中美两国。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中美两国在舆论和外交上都倒向了印度这一方。英国看局势不对,趁还没闹到不可挽回的地步,赶紧放手。

甘地当然也没有白绝食

虽然印度独立很大程度上都是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是甘地确实也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理论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印度人民对国家独立的渴望,甘地很好的抓住了民心,从精神层面上为印度独立提供基础。国民的意志力也是很强大的,再厉害的政府也堵不住悠悠众口。但是换句话说,当时的状况恐怕采用暴力方式可能印度独立会更早一些,毕竟甘地的肚皮没有手里的枪杆子强硬。

从历史层面看,印度独立是时代所趋,也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小姐姐讲史


印度独立是甘地绝食,或者非暴力不合作就能换来的?

别说笑话了。

印度能够独立得益于国际大势变化。英国二战初期底裤都输干净了,已经不能再强制压制印度的独立运动。美国为了彻底取代英国的霸主地位,最终剥离印度这个英国粮食与人力资源的最大供应者,用美援一步步逼迫英国承诺战后允许印度独立,借口是民族自决,中国苏联显然也是支持美国的。

蒙巴顿方案:

就如二战后,英法试图挽救自己的殖民体系,1956年联合以色列入侵埃及,结果遭到全世界的一致反对,苏联公开威胁核打击侵略者,美国暧昧不明,英法十天内狼狈撤退。英法殖民体系彻底雪崩,此后英法才正式成为美国跟班小弟。

1954年日内瓦和会:

归根结底,中美苏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不想让英法吸血殖民地,如新中国就间接帮助美国达到目的,在越南打击法国,日内瓦和会默契驱逐法国出中南半岛。


四川達州


这个问题令甘地非常不爽,作为老鼠抗猫的斗争,简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姿势可以不优美,但气势一定不能输。所以就算绝食也是很多印度人在节省粮食,单凭甘地一个人不吃饭就让日不落帝国卷铺盖滚蛋了?别闹了好伐?

而且,作为打进印度的殖民者,喜提印度的英国从来都是左手枪炮,右手圣经,对于没事就绝食想不开的干瘦老头,英国就算再老态龙钟,对付印度这群“非暴民”也是砍瓜切菜的轻松加愉快。

但令这个日不落帝国极其尴尬的是,二战后的印度确实获得了民族独立,英国还真就是败在了这群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人手里。

那么,是甘地的大爱无疆感动了湿婆,将英国殖民者赶出了印度吗?当然不是,英国之所以放弃印度,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英国自己。也就是说,是英国甩了印度,而不是被印度甩了,这种“主动性”不仅关系到英国的尊严,更关乎这些“绅士”的脸面。

所以静夜史认为,导致英国忍痛割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力不济

大英帝国的盛极而衰,是英国不得不从印度一去不回的根本原因。而加速英国衰落的,是两次世界大战。

虽然英国盛极而衰的拐点在1899年第二次布尔战争中就已经出现,但相比于两次世界大战,布尔战争可爱得像隔壁的旺财。

由于一战中和同盟国的死磕,英国虽然收获了战胜国头衔,获得了优先分割战败国的权利,但英国却付出了巨大代价,包括数以百万计的生命以及数以亿计的资本,这让英国元气大伤。

虽然一战后的英国殖民地面积达到历史最高,但却让英国力不从心,所以不得不在1931年颁布了《威斯敏斯特法案》,给了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白人自治领大量权利。

但这种主动止损的方式并未阻碍英国的一落千丈,因为二战的爆发彻底将英国打回了原形。

因为丘吉尔的坚决抵抗,无视德国一再抛来的橄榄枝,因此英国陷入了和法西斯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在整个二战期间,英国动员军队超过700万,在世界各地与法西斯做斗争,虽然让英国人众志成城,避免了法兰西第二的命运,但抗击德国的英国也彻底失去了维持殖民地的能力。

等到二战结束,半死不活的英国终于在越来越多的印度人面前败下阵来。虽然印度人不抵抗,甚至伸出脖子让英国砍,但英国毕竟人少,所以为保存实力,印度最终成为英国的弃子。

2、策略失真

策略失真,是英国丢掉印度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全球性的殖民帝国,英国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印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种并不突出的特色让英国从一开始对印度就没有“誓死守卫”的紧迫感。

所以,印度人多势众并不是吓退英国的根源,“不重视”才是。

当然,相比于英国在二战前后的选择,所谓的“重不重视”也没有那么重要。

二战爆发前,因为始终未能从一战中彻底恢复元气,英国不仅对迅速膨胀的纳粹德国采取了低三下四的绥靖政策,对于猥琐发育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也采取了温和的方式,甚至扶持甘地对抗武装革命派,这让印度人看到了非暴力不合作的希望。

二战期间,为确保对印度的统治,英国再度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妥协,约定只要印度听话,要啥给啥,于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一发不可收拾。

而因为在二战中元气大伤,英国彻底失去了一线强国的地位。为维持帝国的面子,继续在欧洲玩离岸平衡手,被打倒的英国顺势跪在美国面前,成为美国的忠实追随者。

而美国绝不是大公无私、大爱无疆的冤大头。成了美国的人,就要懂美国的规矩。为了维持自身优势,保持盟友的忠诚,美国最喜欢的就是打着反殖民主义的旗号煽动殖民地独立,对殖民帝国英法等国釜底抽薪,印度就是借助反殖民主义浪潮最终获得独立的。

可以说,英国放弃印度是自身一系列错误的结果,甘地作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领袖固然作用很大,但不足以让英国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肯定不是这样,若是一个国家的独立仅仅靠一人就能够完成,那么当初我国的抗日战争也就不用那么辛苦了。英国在全盛的时候它的殖民地人口达到了世界的1/4,国土面积更是占到了3367万平方公里。美国北部是他们的玉米地加拿大是他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是他们的牧场印度是他们的茶园,东印度尼西亚群岛是他们的香料植物园。

在当时全球的24个时区都有英国的殖民领土,他们的领土无时无刻都被太阳照耀着这就是日不落帝国,大英帝国的太阳永不落下这至今仍是英国人的骄傲。

在美国独立之后印度成为了英国最大的殖民地区,也是收益最高的殖民地区。不到万不得已英国是不会轻易放弃印度的,英国之所以让印度独立也是迫不得已。当时的印度独立自主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印度也有了一定的武装力量,不再像当初那样毫无反抗之力。印度国父甘地的绝食只是激起了这种反抗情绪,引发出了独立的热潮。



英国国力衰退

印度能够独立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英国自身的问题,如果英国能够维持二战之前的状态是绝对不可能会放弃印度的。

在第2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的国力就一直在下降,很多殖民地区都脱离了英国的控制。这是英国不想看到的,可是也没有办法。

庞大的殖民地成就了日不落帝国,在二战后却是一种拖累。英国的国力就决定了英国再也无法控制这么多的殖民地,要是英国一定要勉强维持着这表面的体面很可能像葡萄牙一样引发国内经济崩溃。有了葡萄牙这个前车之鉴,英国不可能犯傻再做同样的事。



在德国挑起二战之后英国被迫与德国意大利发生发生战争,在德国强大的攻势之下英国阻挡了德国进击英吉利海峡的步伐,将德国和意大利两国牢牢的控制在欧洲大陆战场。

尽管在二战之前英国已经有了衰落之势,可是从英国与德国的交战中,也能够看出英国这个老牌帝国的底蕴。

为此英国自己也付出了不少的代价,俗话说得好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只不过英国是花了万两。战争是最需要花费钱财的,此前英国在殖民地获得的财产远远跟不上战争的支出,英国不得已只能向美国借钱这笔账直到2006年才还完,可以想象战争的消耗有多么的大。

一个帝国的衰弱成就了另一个帝国的崛起,美国因为这笔战争财,一下子崛起成为了超过美国的存在。

二战影响了英国的实力,让英国人的生活水平衰退了很多,也使得很多民众不愿意再发生战争。当时印度的各种起义不断,在经历甘地绝食之后更是爆发了1857年以后最大的一次起义浪潮已有爆发战争的趋势。这让已经厌倦了战争的英国国民更加的反对英国使用武力镇压印度。

外力压迫

英国放弃印度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国力的衰退,还有外界的压力。在1939年英国对德国宣战之后,命令印度的殖民政府同样对德国宣战。

印度迫不得已卷入了二战,同时也遭受到了法西斯同盟日本的战火袭扰。在二战结束之后苏联更是对英国施加压力,逼迫英国让印度独立。因为在二战时期印度有帮助中国的原因,蒋介石同样向英国交涉让印度独立。

除去国际社会压力的因素,还有印度方面的原因。印度自第1次起义之后,就不断地爆发各种民族起义为的就是要求独立。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英国人,在发生二战后为了得到印度全力的帮助,英国人不得以向印度作出和解。承诺在二战结束之后允许印度独立,有了这个承诺很大一部分的印度人在战争中都全力地协助英国人。

承诺终究始终是承诺,在二战结束之后怎么决定还是由英国人说的算,因此也有很多的印度人投靠了德意日联盟。或许当时英国人也没有想兑现这个承诺,既然形势已经不允许继续殖民印度了,那干脆就做个顺水人情吧!也落得一个好名声。

英国放弃印度不是因为甘地绝食,而是因为逼不得已,二战后英国的实力已经不允许继续殖民印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